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与齐白石双峰并峙,有“南黄北齐”之誉。黄宾虹的祖籍是安徽歙县,1865年出生于浙江金华,1955年卒于杭州西湖。虽说他的绘画实践早在少年时代即开始,但早年的他并没有认真当回事,科举的路子走不通,他又习武想救世,最后才回到绘画的路子上来,这时他已是花甲之年了。年龄并没有妨碍他天才的绘画技能,而是越老境界越高。80岁以后,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到了离世前的几年,创作更如井喷。那时他患白内障,视力最差,作品却最多、最富魅力。画的山浓重黝黑、兴会淋漓、乱而不乱、不齐而齐,在歪歪斜斜、时见缺落的狼藉笔墨之中,显得尤为奇妙。秃笔用笔,秃笔篆籀,笔笔分明。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卓绝的才情与不凡的阅历外,那便是他的游历。从50岁开始他几乎每年都要外出,“寻师访友,不远千里之外,详其离合异同之旨,采其渊源派别之微,博览古今学术变迁之源,遍游寰宇山川奇秀之境,必具此等知识学力,而后造成一名画师,当不难矣”(黄宾虹《画语录》)。如果说长寿给了黄宾虹漫长艺术实践天生的资本,那么喜好游历就成为他绘画转益多师后最好的老师。他十上黄山,五登九华,四临岱岳,数顾雁荡,领略过峨眉、三峡、阳朔、兴安、罗浮、武夷、天台名胜,足迹遍于大半个中国,“搜尽奇峰打草稿”,才有了晚年目中无山、心中有山的无为境界。
被清朝著名诗人江弢叔誉为“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的雁荡山,一直为黄宾虹所钟爱。在他辞世前一年的1954年的夏天,他是在雁荡山的灵峰度过的。黄宾虹最早来温州是在1889年,这年他24岁,游览了江心屿,作纪游诗画。其后分别于1916年、1931年、1954年三次到雁荡山。1931年5月,66岁的黄宾虹从上海船经舟山、坎门,入乐清,游雁荡,一路赋诗。著有《游雁荡日记》,大幅画作有《雁荡山巨幛》《大龙湫图》《响岩三景》《铁城壮观之图》及《雁荡记游册》等。此行住在灵峰观音洞内,由温州名宿、乐清人蒋叔南陪同。这里有个小故事,因晚年的他喜画夜山,观音洞的和尚每晚都会发现黄宾虹携带着纸、砚、墨端坐林间,却独不见笔,然后先看景,后突然用指蘸墨迹于纸上全神贯注“涂鸦”,直到汗流满面方止,小和尚端出清水请其净面也不闻不问,直待月下西山方离去。后又在蒋叔南所居仰天窝作画,为蒋叔南作《雁宕山轴》。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他晚年修行的顿悟过程,也为“浑厚华滋”的艺术境界求得了圆通的途径。而雨雾晨昏暮色中的雁荡山,恰恰给了他少有的灵感与冲动,为了体验雁荡山“清游日日雨纤纤”“漠漠云烟雨不收”的意境。他甚至不惜冒雨涉险翻过了谢公岭去东外谷看老僧岩,结果淋得像落汤鸡一样,他却说:“看到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做个落汤鸡有何不可?”对雁荡的爱跃然纸上。此次之游收获最大,后经温州回沪共画图稿百幅,收录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纪游画册》中的雁荡画就有40幅之多,著名画家潘天寿评价其“于实中运虚,虚中运实,平中运奇,奇中运平”。可惜此画册如今难得一见了。
黄宾虹画作《雁荡灵岩》(www.xing528.com)
黄宾虹画作《雁宕三折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