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锵鸣、林鹗:经史两知己瓯掌故

孙锵鸣、林鹗:经史两知己瓯掌故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锵鸣一生中最为认同的学术知己,林太冲便是其中之一。在桂林恰逢太平天国洪秀全起兵围城,林鹗运筹帷幄解除围困,受孙锵鸣举荐出任兰溪训导,因与县令不合,以年老乞归。1901年,85岁高龄的孙锵鸣无疾而终。经史终老的两位学人,身体力行,给乡邦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孙锵鸣、林鹗:经史两知己瓯掌故

每次到温州图书馆,入门之前举目所见孙锵鸣题句的巨幅对联,温情的涟漪便会在心中泛起。作为爱书的人,能在家乡大儒“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原对联现藏温州博物馆)的座右铭的注视下步入知识的殿堂,那种对饱学之士心神往之的羡慕还是会有的。当然,时代不同,经史在时人的眼中,光景如何,见仁见智吧。此联的书法具有唐四家之一柳公权(诚悬)的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笔,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刚猛有力,气势雄强。但柳公权书法胎息于颜真卿,因此,此联中,孙锵鸣也处处流露出颜字的风骨,横之长者瘦挺舒展,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护头藏尾,求其变化;联中既有颜书森然的法度,兼具雄媚刚健之书风,又具有柳书结字筋脉相连、超尘脱俗的骨力。

从对联经史、树人的寓意,我想到孙锵鸣与家乡的林鹗太冲先生的平生际遇。因在家乡参与地方志的编撰,而我案头最常摆放的工具书就是《泰顺分疆录》。这志书刊刻于1878年,是林太冲一生用时费力最多的巨著,全书十二卷,以地理志的体例,花其半生心血而成,至今依然是了解泰顺最为权威的方志。孙锵鸣在《泰顺分疆录》序中称其:“笃学博览,自少壮时得见雍乾间老成硕彦,多识故实,而其好善不倦、疾恶如仇,本于天性……”孙锵鸣一生中最为认同的学术知己,林太冲便是其中之一。在林鹗的一生中,最为器重的同道师友也非孙锵鸣莫属。孙锵鸣以赞许的口吻说:“自余总角与人交,唯太冲益余不浅也……”

有意思的是,两位经史大家,一在江之头,一在江之尾。虽然同喝着飞云江的水,但是两人却是因为同在桐城派掌门人、浙江学政陈用光的门下求学而听说对方,后到北京两人一见如故,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死交往。这段历史,孙锵鸣为林鹗的《望山草堂诗钞》所作的序中有很详细的记述:“岁甲午,道光十四年(1834),余与太冲同以诗受知于陈硕士少宗伯(陈用光),初相知名,逾一纪始遇于京师,遂定交。”不过在科考上,孙锵鸣一路非常顺利,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但“太冲留应京兆试,连不得志”。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孙锵鸣主试广西,留任广西学政。林鹗在功名上依然没有建树。后“自都门走六七千里”来广西桂林充当孙锵鸣的幕僚。在桂林恰逢太平天国洪秀全起兵围城,林鹗运筹帷幄解除围困,受孙锵鸣举荐出任兰溪训导,因与县令不合,以年老乞归。他回家乡后,一是办救济的社仓;一是重修地方志《泰顺分疆录》,此志书为林鹗的后半生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清)孙锵鸣行书联(www.xing528.com)

相比林鹗,孙锵鸣在仕途上风生水起,不过,宦海无常,同治三年(1864),孙锵鸣因为门生温处道周开锡治厘盐苛捐开脱受牵涉,被勒令去官。仕途由此终结。此后主持苏州正谊书院,金陵钟山书院、惜阴书院,上海龙门书院、求志书院和温州肄经书院。讲学生涯由此开始。后半生的基本工作就是:树人才,读经史,并在家中建海日楼,整理乡邦史籍文献。晚年的孙锵鸣,由于宦海的沉浮,经历了大起大落,自光绪十五年(1889)起,即静心家中,不再外出,并越发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并常临东坡的字帖为乐事。孙诒让对其有一很中肯的评述:“(其)生平嗜学,至老不倦。尤善书,书得东坡神髓,每日晨兴,率临二百字,虽甚寒暑,未尝或间。”1901年,85岁高龄的孙锵鸣无疾而终。

经史终老的两位学人,身体力行,给乡邦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