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山人,浙江余姚人。曾经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研学,世称阳明先生。他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以治世与文章显达于世,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守仁的书法同样非常高超,因他无意于以书闻名,很少刻意书写,因此存世作品极少,即便是在明代中后叶,也是片纸难求。
温州博物馆收藏有他的手札《致谢源书》长卷。相对于王守仁存世很少的墨迹,这件罕见的3米多长的手札长卷,珍贵异常。并且,此卷如何流落温州民间,一直也是个谜。况且它还与一起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段极不寻常的际遇有关,今天看来,也就显出价值的不凡了。
《致谢源书》墨迹,为五通手札合裱一卷,全长380.4厘米,高26.2厘米,原件无年月,卷后有清学者俞樾、孙诒让等人的题跋。这卷五封裱在一起的手札是王阳明的信,是写给一个名叫谢源的人。一千二百多字的信,内容是关于平叛南昌宁王朱宸濠后对军功的定性问题。这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是武宗(正德皇帝)朝的一个大事件。事件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王守仁奉命到福建去镇压叛军。到达丰城时,听到早有二心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作为杰出军事家的王守仁迅速调整原来的部署,立马带兵赶往吉安,抓紧准备器械船只,并命令各地官员兴勤王之师。王守仁审时度势,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仅用了35天时间,就活擒宁王,捷报送达时,武宗尚在南下亲征的路上。王守仁本想举行一场隆重的献俘仪式,但被提前赶到的、以智除大太监刘瑾而闻名的当红太监张永制止了。张永非常了解南下打着威武大将军朱寿旗号的武宗本意,并且他本人对王守仁也相当敬佩,于是他很委婉地暗示王守仁宜低调行事,聪明的王守仁马上心领神会,于是就把宁王朱宸濠直接交与张永,由他代献武宗。这个过程充满周折,王守仁权衡再三,最终只得违心地重新写一份报捷的奏疏。在奏章中反复提到,他是由于遵奉了威武大将军(即武宗朱厚照)的方略这才得以讨平叛乱的,把皇帝身边的亲信们一一写进去,并强调平叛的功劳是大家的,人人有份,最后皆大欢喜。而这通手札,就与这个重写的奏疏有直接的关系。
王守仁是心学大师,弟子很多,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思想有深远的影响。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赞其“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的光芒”。其实如果按王守仁的生平来看,他有众多头衔,如哲学家、教育家、兵部尚书等,此外应当还要加一个著名书法家的头衔。从这封《致谢源书》手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底蕴,行楷草意,运笔酣畅,有很深的功力。只是王阳明一生是以儒学为标志,对学术用心颇深,处心积虑,并不很看重书学,书法成就也就淹没于其集大成的学术之下了。(www.xing528.com)
至于这五封平叛朱宸濠的王阳明手札是如何一路辗转流落到温州的,如今已无法考证。关于它的可信度,大学者俞樾、孙诒让在题跋里考证出,此手札为王守仁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写给时任纪功御史的福建怀安人谢源(《明史·王守仁传》有载)的,并得出“绝真无疑”的认定。
王守仁行书《致谢源书》手札长卷(局部一)
王守仁行书《致谢源书》手札长卷(局部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