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姜准《歧海琐谈》中的机器人:《瓯掌故》揭秘

姜准《歧海琐谈》中的机器人:《瓯掌故》揭秘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准是一个博学家,一直不想做官,就住在今天温州的华盖山脚下,很喜欢收集地方的风物民俗,如《歧海琐谈》里讲了530余条发生在温州的掌故,里面除了神仙鬼狐之外,名人逸事、建置胜迹、风土物产、灾害变异、诗文书法、对联民谣,可信度还是蛮高的,至今很多人写温州掌故还是少不了这本书。姜准多次写进《歧海琐谈》的温州人制造机器人和动物,就没有交代清楚。数百年后,姜准笔下的机器人都一一变成现实了。

姜准《歧海琐谈》中的机器人:《瓯掌故》揭秘

山人黄子复,擅巧思,制为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尝刻美女,手捧茶橐,自能移步供客。客举瓯啜茗,即立以待,瓯返于橐,即转其身,仍内向而入。又刻为小者,置诸席上,以次传觞。其行止一视觞之举否。周旋向背,不须人力。

这段文字来自明代温州人姜准写的《歧海琐谈》。翻译成白话大意是,一个叫黄子复的人,心灵手巧,他用木头刻了一个大美女,不但能行走自如,还能手托着茶盘送茶待客。后来这黄子复为了方便吃酒,又刻了一个小点的美女,放在桌面间,充当递递酒杯倒倒酒水的娱乐角色。这种木偶“周旋向背,不须人力”,应当是有动力传递的,从其功能看来已与现代的机器人无异。那么如此机巧的机械人,靠的是什么动力呢?它的动力传递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又是如何接收指令呢?书里没有介绍。更为遗憾的是这样的实物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极为少见的,不过在流传下来的正史或稗记还是能找到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大家熟悉的诸葛亮最后两次出祁山北伐中原时,就也发明了一种用来运粮的“木牛流马”,它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搬运不绝也”。几乎等同于现在的运输汽车了。野史中也有记载木制机器人的,如唐朝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说,洛州县令殷文亮,喜欢吃酒,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仆人,于是就自己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给它穿上绸衣,这个机器人伺候时能酌酒行觞,彬彬有礼,让人很是受用。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缺点,不但没有图纸,连文字都简约得像猜谜一样。

姜准是一个博学家,一直不想做官,就住在今天温州的华盖山脚下,很喜欢收集地方的风物民俗,如《歧海琐谈》里讲了530余条发生在温州的掌故,里面除了神仙鬼狐之外,名人逸事、建置胜迹、风土物产、灾害变异、诗文书法、对联民谣,可信度还是蛮高的,至今很多人写温州掌故还是少不了这本书。前面提到的机器美女发明家黄子复,如要申请专利的话,除了美女机器人外,还发明了机器狗与机器蛇,造的机器狗很了不得,“冒以真皮,口自开合,牙端攒聚小针,衔人衣裔,挂齿不脱,无异于真”。书中还说到北宋庆历间有一姓李的温州人,曾经用木头刻一舞钟馗,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抱鼠,右手运简毙之。这真比现在电猫抓老鼠还厉害了。后来沈括先生知道了,就把这事记在了大作《梦溪笔谈》里。这说明搞发明创造温州人还是很有历史渊源的。(www.xing528.com)

只不过姜准先生写的这些机械人与动物,笔墨太简,让后世人无法了解它的制作过程与动力。如魏晋时马钧用木材制造的百戏机器人是以水作为动力,这种木偶能击鼓吹箫、跳丸抛剑、攀绳倒立等。温州旧时的首饰龙上面有上百个人物,一般也是用人工摇动木齿轮传递动力的。姜准多次写进《歧海琐谈》的温州人制造机器人和动物,就没有交代清楚。我们没理由说他凭空捏造出来的,但对其可自行运动的机理还是不得不产生怀疑。

现在我只能这样推测,作为“百工之乡”的温州,出能工巧匠的概率是很高的。可能姜准写的是将一场看过的留下深刻印象的木偶表演写成真实的生活,或者说是对生活现状寄托着美好的幻想。但是,正因为人有幻想,才有了把幻想变成现实的愿望,不是吗?数百年后,姜准笔下的机器人都一一变成现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