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元四家”之一黄公望与温州平阳黄氏的那段不解缘分,在2011年底,黄公望的一些画从南京被请到温州博物馆展出。记得也是2011年的6月份,黄公望最为抓眼的《富春山居图》由浙博跨过浅浅的一湾海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用一幅画,将《无用师卷》与《剩山卷》合璧。展后《剩山卷》又回到浙博。有了这个由头,也就有了从南京博物院请来黄公望的《水阁清幽图》到温州展出的事。因为黄公望存世不多的作品中,题款有“平阳黄公望”的仅此一幅。这是他81岁时的作品。
今天我们看黄公望作品,最奇怪的是看不到他70岁之前的画作。当然,看到他70岁后的作品,炉火纯青到吓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能见到他先前的作品,多少是能看出他的一些习画渊源的。
黄公望的画作,与比他略早的赵孟(松雪)有师承。黄的画里依然承袭宋人董源、巨然,江南的水气氲氤,山峦叠翠,极合乎宋代文人气质的取向。水墨的温润浸染成为自然天成的表达。笔墨平淡、意趣幽远,米芾、苏轼等对董源的画的欣赏正是基于这种诗情画意的效果。赵松雪的社会地位,使他能主导时流,董源、巨然再度被抬出。黄公望出道比赵要迟,而且,两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元代赵松雪全方位地影响黄公望,黄公望开始作画的时间虽然很晚,但他晚年老到的画风突然悟出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在赵松雪书《千字文卷》后,黄公望题诗:“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由此可见他早已拜过名师了。黄公望到了明代被董其昌高调推拥,而董其昌对黄公望的画作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喜好又为清初“四王”们所继承。有文献考证董其昌曾是历史上收藏黄公望作品最多的人。恽南田说董家藏有四十来幅,更为奇特的是,他览赏黄公望自信而眼力非常精到,因此,其中半数作品尽管没有名款,但他敢收入囊中。董其昌一派,就承袭了黄公望脉络,“清初六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吴历),从董其昌追溯到黄公望,走的是正统老路。黄公望是立在他们面前的难以企及的高峰,王时敏(烟客)与孙子王原祁(麓台)一生独崇黄公望,祖孙俩的不懈接力让人感慨。
黄公望《水阁清幽图》(www.xing528.com)
从黄公望的身世来看,前半生为吏,46岁的黄公望受到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黄公望心灰意冷,做了道士,改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靠卖卜为生。现在,温州有人认为黄公望与温州瑞安的黄家有牵涉,或认为《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南雁风光,这种无根无据的推测,不值一驳,难免有攀附名人之嫌。
其实,黄公望本人并没否认作为温州平阳人这一事实。如《水阁清幽图》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铁证。《水阁清幽图》,纸本,水墨,纵104.7厘米,宽67厘米。图作描绘山脚下丛树围绕一溪涧,临水数间草舍,中景为一山巅平台,岚气氤氲,远处则用皴法点染突兀险峰,并向后延伸。画面树木郁郁葱葱,是一幅很有意境的夏日景色佳作。作品创作于至正九年(1349),上有黄公望题跋:“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这个题跋,表明了黄公望对平阳籍贯的认同。
前些年,在平阳文物馆见藏一黄公望《山居图》,款题:“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系后人托伪之作,画面粗陋,技法谬误,水平高低天壤之别,可一哂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