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家军械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李-恩菲尔德Mk.I步枪

皇家军械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李-恩菲尔德Mk.I步枪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家军械公司所涉及的枪械范围极广,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出产在其轻武器公司的产品。另外,在同一系列产品中,往往有不少变型和衍生版。图5-34 李-恩菲尔德Mk.I步枪铭文图为皇家军械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李-恩菲尔德Mk.I步枪,上面有铭文。

皇家军械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李-恩菲尔德Mk.I步枪

皇家军械公司所涉及的枪械范围极广,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出产在其轻武器公司的产品。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和改进的恩菲尔德-马克沁机枪伴随着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二战期间推出的布伦轻机枪、司登冲锋枪及博斯式反坦克枪也代表了枪械制造的不同极端。

私营化以后,皇家军械公司轻武器部门致力于新型单兵武器系统的开发,其L85系列也是相当不错的尝试,而BAE时代也得到了继承,L86一度风靡英国军队,虽然最后败给了FN公司,但不失为英国先于世界多国向武器系统化靠拢的信号

1.产品命名规则

作为英国标杆式的英国枪械制造商,皇家军械公司的产品自然少不了来自军方的产品编号。然而如同精密国际,皇家军械公司也有自己的独立命名方式:设计者姓氏+工厂名称,用来标注其生产的产品,并辅以铭文区别生产厂方。

例如,恩菲尔德的皇家轻武器工厂生产的马克沁机枪改进版本被称为Enfield-Maxim;而著名的Lee-Enfield步枪,就是由主设计师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aris Lee)的姓氏加恩菲尔德工厂而形成的枪械名称,纪念意味浓厚。

另外,在同一系列产品中,往往有不少变型和衍生版。为了便于管理、加以区分,则被以Mk.即Mark(型号)加罗马数字来标注。例如Lee-Enfield Mk.I、Sten Mk.II之类(图5-34),都是该类枪械经过一系列的改进而成的。较为特殊的则是其开发的反坦克步枪,被称为Boys Anti-tank Rifle,与其宣传需要不无关系。

978-7-111-51468-8-Chapter05-34.jpg

图5-34 李-恩菲尔德Mk.I步枪铭文

图为皇家军械公司最著名的产品李-恩菲尔德Mk.I步枪,上面有铭文。

2.四代制式——恩菲尔德

□从燧石到击锤

自1805年前后恩菲尔德地区建立皇家轻武器工厂以来,就开始承担了当时组装生产前装燧石发火的滑膛步枪布朗贝斯(Brown Bess)(图5-35),其后规模急剧扩大,该步枪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标准化制造的步枪之一。

16世纪前期燧石发火代替火绳发火枪,燧石发火的前装枪统治枪械世界300多年。而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到来,枪械的发展进入了飞跃时期。在19世纪前期,线膛技术、固定装弹、后膛装弹、金属弹壳、击发式点火等相继出现。

19世纪中期,已经具备了科研能力的恩菲尔德工厂也开始为军队生产刻有膛线的击发式前装步枪,被命名为恩菲尔德P1853步枪,这也是兵工厂研制的第一款步枪。刻有膛线的枪管及击发的方式让精度和稳定性大大提高,开始取代贝斯步枪。□从前装到后装

19世纪60年代后膛装弹技术日渐成熟,美国人雅各布.施耐德(Jacob Snider,1811—1866)带着他的后膛闭锁式固定装弹结构的设计奔走于各国寻求认同。感受到美国南北战争中后装步枪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英国当局立刻对施耐德的设计(图5-36)付诸实践,交由恩菲尔德工厂进行生产和实验。

对于大量服役的前装恩菲尔德步枪,只需将枪膛切开成向右翻盖并改造击锤就可完成后装,成本低廉,工序简单。翻盖相当于闭锁装置,可以防止走火。最重要的,射速测试中远高于其他设计。就连唯一的精度问题也随着铜质弹壳的出现而得到解决。

1866年经过测试后开始进行改造,新式步枪被称为施耐德-恩菲尔德(SniderEnfield)步枪,官方定型Mk.Ⅰ,在英国的殖民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后来为了改善步枪子弹射程、精度等因素,还推出了使用圆头硬质弹壳子弹的Mk.Ⅱ等。

施耐德-恩菲尔德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中国的洋务运动及中法边境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均有使用,而日本明治维新中亦有使用。直到1880年,共计有80多万支出产。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皇家轻武器工厂已经为英国出产了3代制式步枪。

978-7-111-51468-8-Chapter05-35.jpg

图5-35 贝斯燧石滑膛步枪

978-7-111-51468-8-Chapter05-36.jpg

图5-36 最早的恩菲尔德(左)与施耐德-恩菲尔德(右)对比

□近代到现代的过渡

19世纪60年代的另一大变革——杠杆式枪机步枪,在介绍温彻斯特的时候就曾提到过其原理:固定内置弹仓和击锤击发,利用杠杆退壳和完成装填。1866年,奥地利设计师马蒂尼(Martini)将亨利步枪的枪机进行改造,利用击针来代替击锤,在节约枪身空间的同时提高了安全性,且击发延迟更短、射速更快。

尽管马蒂尼的改进具有相当的优势,却并不能得到当地军方的认可而获得生产。究其原因,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在普鲁士军队中广受好评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后装步枪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认可,起源于美洲的杠杆式枪机作为后装枪的一个分支,在欧洲的流行程度却远不如枪栓式步枪了,这是由文化差异和作战思维所造成的。

19世纪60年代末期,施耐德-恩菲尔德步枪表现出来的问题让英军头疼,射击后滚烫的枪膛难以打开,弹壳也很难晃出来,实际操作相当令人恼火。1867年,英国开始需求其替代品,马蒂尼携其设计到来,在竞争中获胜。英国军方再次委托皇家轻武器工厂进行制造和实验,定型为马蒂尼-亨利(Martini Henry)步枪(图5-37)。

以采用马蒂尼-亨利步枪为标志,英国的武器开始了从单发走向连射,大口径向小口径转变的改革道路。从最初的20mm左右口径滑膛枪到11mm上下的线膛枪,现代步枪的身影已经初见端倪,这把步枪也成为了时代的分水岭。

复数装弹的弹仓和只需要操作拉杆就能一次性完成退壳上弹的步枪迅速获得了英军青睐,经过改进枪机和后托的新式马蒂尼-亨利被冠以马蒂尼-恩菲尔德之名,大量装备军队使用。而作为英军从近代步枪走向现代步枪的过渡,马蒂尼-恩菲尔德见证了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20年,也随着它的没落而走向衰落。

不难看出,在工业革命后期,英国虽然保有世界工厂之名,然而欧洲大陆和美洲的迅速崛起让保守的英国人尝到了落后的滋味儿。科技发展的重心逐渐在向英国为轴的两个大陆扩散,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地位在渐渐动摇,但广泛的国际交流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依旧让其不落于人后,这一点在其步枪研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一代经典——李氏步枪

19世纪末期,世界各国的枪械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渐渐进入了现代枪械时期。中口径无烟发射弹药、可拆卸式的供弹装置、可靠的栓式操作原理及旋转后拉式枪机已经成为了主流,杠杆式枪械依旧有着不错的市场,但也仅仅是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于世界的栓动式步枪展现出了优秀的装填速度、便捷的操作性和相当的可靠度。早在1879年,英国也紧随着欧洲大陆各国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现代步枪研究,19世纪80年代初见成效,李氏步枪开始统治英国。

英国官方选择了苏格兰的枪械设计师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aris Lee,1831—1904)(图5-38)设计的旋转后拉式步枪作为蓝本,开始了为期数年的改进和实验工作,当然同样是由皇家兵工厂承担和提供技术支持。

978-7-111-51468-8-Chapter05-37.jpg

图5-37 马蒂尼-亨利步枪

978-7-111-51468-8-Chapter05-38.jpg

图5-38 詹姆斯.帕里斯.李(1831—1904)

不同于19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的毛瑟式旋转后拉枪机,也不同于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莫辛式,李氏所设计的十分独特(图5-39)。李氏的枪机后拉和旋转动作同时进行,强度不如毛瑟且稳定性略逊于莫辛,但是该类枪机中最快的。配合当时绝无仅有的8~10发可拆卸式弹匣供弹,保障了无人能敌的射速。

978-7-111-51468-8-Chapter05-39.jpg

图5-39 李氏步枪弹匣和枪机部分

关于其步枪的射速,另有“疯狂的一分钟”予以佐证。李氏步枪能够在训练有素的射手手中达到每分钟30发甚至是40发以上的射速,这在手动枪械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半自动步枪出现之前,这样疯狂的射速在战争中让敌人吃够了苦头,就连半自动步枪也未必能占到太大便宜,不过这也限制了英国自动武器的发展。

早期的李氏步枪所采用的设计,是来自于自英国老牌枪械设计大师威廉.埃利斯.梅特福(William Ellis Metford,1824—1899)所设计的发射.303(7.7mm)口径黑火药子弹的线膛枪管,所以1888年最早出厂的步枪被称为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Metford Rifle,MLM),开始换装为英国制式步枪。

19世纪90年代无烟火药被引进英国的枪械行业,恩菲尔德工厂开始改造李氏步枪的枪管以匹配无烟火药枪弹。1895年,更换了枪管膛线规格的该步枪正式改称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Magazine Lee-Enfield)来替换所有的MLM,为了将两枪加以区分,还在后者的枪管上用刻上MLE的E作为烙印。至此,英国的枪械正式走入了现代范畴

19世纪9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步枪发展形成了以德国毛瑟式枪机为蓝本的欧洲大陆和美洲标准步枪系统,而英国和和俄国则采用自己独特的李式枪机和莫辛式枪机,世界主流军工强国都基本完成了步枪换代的进程,等待着悄然酝酿的大战来考验。

虽然从19世纪末世界各国就已经纷纷开始尝试枪械自动化,并且机枪和半自动步枪相继面世,但作为最可靠、最普遍的单兵作战武器,栓动式步枪至今为止仍然有着它的独到之处,其精度和射程是大部分自动武器所不能比的。

李-恩菲尔德作为英国的制式步枪历史相当长,其经历的变种也极多。据记载,从1895年出产到现在,该步枪的产量已经超过了1700万支,毫无疑问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手动步枪。一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国家和武装组织在使用李-恩菲尔德的后期变型,其生命力之强,直接证明了该步枪的先进设计和皇家兵工厂出品的优良品质

从最初的MLE开始,工厂就不停地将该步枪缩短、简化和改良以便提高生产量和实用性。20世纪,短步枪型的Mk.I、Mk.II、Mk.III等相继出产。而这些繁杂的类型中最经典的当属Mk.III(图5-40),这一类型一直到今天仍然还在服役之中。

978-7-111-51468-8-Chapter05-40.jpg

图5-40 带狙击镜的Mk.III

MLE Mk.III全重3.96kg,全长1138mm,枪管长640mm;发射.303(7.7mm)口径英制子弹,可拆卸弹匣容量10发;弹头初速744m/s,有效射程914m,最大射程1800m。采用手动式原理和旋转后拉式枪机,带机械瞄准具,部分型号可安装狙击镜。

Mk.III缩短枪管、简化工艺、节约成本,便于大规模生产。继承了原作的枪机及弹匣,射速快、便于操作。值得一提的是,虽是弹匣设置,但只为方便维护,一般不拆弹匣,而从顶部抛壳口装填。为了防浪费弹药增加了弹匣隔断器,只能一发一发地装弹。后来为适应战时需要,才改为用夹片一次性装弹。

1926年,自嫌麻烦的当局淘汰了大部分型号,将此前的版本统称为No.1;将Mk.III改为.22口径训练步枪No.2,毛瑟枪机变型统称为No.3,命名才逐渐规范化。30年代前最后一款变型为No.1Mk.Ⅵ,采用了早期的自由浮置式枪管,散热和稳定性大大增加,后期版本都是依托于该型号来改进的。

二战前后主要服役于英军的就是No.1Mk.III、简化版的No.4和丛林版的No.5,这些步枪直到朝鲜战场上仍然在英国及加拿大等部队中服役。其中最有意思的变型则是二战时由设计师威廉.德.里斯勒(William De Lisle)改进的消音卡宾枪

该枪全重3.7kg,全长960mm,枪管长550mm左右;发射.45(11.43mm)口径柯尔特亚音速子弹,弹匣容量8发,有效射程185m。采用标准的李-恩菲尔德枪机系统,手动装填;一体化的消音设置;配有可移动标尺和片状准星辅助瞄准。

里斯勒卡宾(图5-41)的开发主要是让游击部队和伞兵特殊部队等执行暗杀等秘密行动之用,以亚音速子弹配合效果极好的整体消音装置,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安静的步枪之一。从外表看来相当滑稽的大金属枪管,以及与步枪不相衬的狭长弹匣让这把枪看起来有些怪异,但其功效在当时的确是不可否认的。

李-恩菲尔德最具标志性的特种就是极高的射速,一战时期在德法边境的堑壕战中,英国士兵熟练地用该枪来进行射击,甚至一度让对方阵地的士兵以为是机枪火力。皇家兵工厂也曾经尝试过改进半自动的李氏步枪,但最后却不知为何无疾而终。不过以其强悍的速射能力,对阵G43或者是SVT-40和M1伽兰德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或许也是英国没有急于开发自动步枪的原因之一。

978-7-111-51468-8-Chapter05-41.jpg

图5-41 德.里斯勒微声卡宾枪

二战后期,美、苏、德等国都纷纷换装了半自动步枪,甚至是突击步枪都已经初具雏形。而英国直到战后才开始启动新步枪计划,最早由恩菲尔德兵工厂推出了7.62mm半自动型恩菲尔德L1A1,然而英国当局却拒绝采用,以至于这款步枪能找到的资料少之又少。此后英国政府引进了比利时的FN FAL半自动步枪作为军队制式步枪,1954年开始换装,结束了恩菲尔德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

4.爱恨交织——司登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英法联军的失败和敦刻尔克大撤退(图5-42)。1940年5月初,德国开始进攻西欧诸国,在短短10天之内就将数十万英、法军队围困于法国西北部狭长地区,联军抓住最后的机会在敦刻尔克的港口组织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又是短短10天,英法联军在全民动员的情况下成功地撤出了30多万军队,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然而却丢弃了绝大多数的重型装备。

978-7-111-51468-8-Chapter05-42.jpg

图5-42 敦刻尔克大撤退(www.xing528.com)

仅仅带回了大部分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的联军回到英国,然而面对即将尾随而至的德国军队,却相当于失去了有效的还击手段。面对拥有大量自动化装备的德国军队,英国却只有从美国购买的少量汤姆森冲锋枪。加之为了防卫本土又大量扩招了军队,一时间英国变得奇缺战争资源。

1941年前后,英国皇家兵工厂的设计师谢波德(Shepherd)和杜赛宾(Turpin)着手以德国MP40为蓝本制造一种能够快速且大量生产的自动武器。其所需要的数量之大、交付期限之短,使得其可靠性备受诟骂。然而战争所催生的武器并不能以个体为测评标准,最能解燃眉之急的往往才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不受欢迎的一把武器能够跻身世界名枪之列的首要原因。

该冲锋枪的研制过程极为短暂,甚至后期的出厂标准就是能发射子弹而已。但无论如何这也是英国的第一代制式冲锋枪,官方以两位设计师姓氏的首字母S、T及恩菲尔德的缩写EN作为其名称,于是司登(Sten Gun)冲锋枪(图5-43)就这么诞生了。

最早出厂的司登冲锋枪被冠以Mk.I之名,属于早期做工较好的一类。空枪全重3.8kg,全长896mm,枪管长198mm;发射9mm巴拉贝鲁姆子弹,横式弹匣容量32发;弹头初速365m/s,有效射程60m。采用反冲式自动原理和开放式枪机,原理上效仿了德国MP40冲锋枪;带机械瞄准具,配有可折叠式前握把。

该枪的设计结构简单、零件少,枪身除了前后握把基本由冲压钢材制成,可供流水线大量生产。采用了极为罕见的横式弹匣,射速快且利于俯卧射击。枪管套上附有3排小孔加快散热,有圆锥状消焰器;枪托和前后握把可折叠,便于各种姿势的射击。

978-7-111-51468-8-Chapter05-43.jpg

图5-43 司登冲锋枪Mk.I

虽然早期的司登冲锋枪也是赶制出来的,或许并不太可靠,然而凭借着皇家兵工厂的工业基础和早期较为保守的简化,出产的枪械性能依旧比较优秀,而造价仅仅只需要20美元左右,性价比极高。若论其缺点则是射程远比一般冲锋枪短,开放式的枪机和暴露在外的复进簧容易损坏,寿命短。

本着低成本高产量、用完可以扔、缴获损失小的理念设计出来的枪械,或许本来就没想过要用多长时间,而如此紧迫的环境下能够完成并生产一款较为可靠的新式冲锋枪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一年内就有10万支司登Mk.I出厂。

既便如此,仍然无法满足英国军队当时的需求量。于是军方开始了疯狂的简化,首先是移除Mk.I的前握把和消焰器,后来更是将护木去掉、枪管套截短来节约材料,只保留了钢制的枪托。后来更是一再简化制造工艺,甚至达到了粗制滥造的地步,但保障了大战期间200万支的产量。

Mk.II(图5-44)是最主要的量产型号,因其做工粗糙、可靠性差、卡壳现象严重、供弹故障多、容易走火的缺点,遭到盟军士兵的集体嘲笑。首先是其圆柱式的外形起名为水管工制造,又以其不到9美元的售价称为玩具枪,甚至还有臭气枪、走火王等,绝对是有史以来外号最多的枪。

司登的第二个变型基本奠定了其简而又简的生产方向,不久又在伦敦另外一家工厂和加拿大地区开始生产Mk.II的简化型Mk.III,采用焊接固定的一体式结构,枪管套包裹整个枪管。甚至在战时还有关于缩小到手枪大小的Mk.IV试验,但最终没有成功。

978-7-111-51468-8-Chapter05-44.jpg

图5-44 司登冲锋枪Mk.II

978-7-111-51468-8-Chapter05-45.jpg

图5-45 司登Mk.V(上)及Mk.VIS(下)

此时的司登冲锋枪虽然作为紧急补充武器在英军的前线大量使用,挽回了不少颓势,然而其恶劣的性能已经让人感到厌恶。连英国士兵都认为随便把司登丢向敌人,走火也能打死敌人。甚至流传着用司登的士兵必须冲锋在前,否则可能误伤的传闻。

虽然在战后的文件报告中,司登冲锋枪被夸大的毛病得到了澄清,但其粗制滥造的不可靠性的确是事实,只不过其成本低、火力强的优点并不会因此而被掩盖。司登的设计是优秀的,这一点也在后来为伞兵和盟军特殊部队所生产的Mk.V及消音版的Mk.IIS和Mk.VIS(图5-45)中看得出来。

最后的两个变型因为供应对象较为特殊而不需要量产,因此在做工和材料方面都显得比较细致和可靠,都采用了木制的握把和枪托,而枪机匣和枪管设计则依托于Mk.II。伞兵型的Mk.V枪管瞄准具还可加刺刀座使用,而Mk.VI作为最后一个变型使用到了60年代才全部被淘汰。

尽管恶评如潮,但在二战中作为英国的救命武器却表现出了不一般的作用。而关于其实用性,编者相信也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差,不然素来注重军容和仪表的英国军人也不会拿着一把随时可能打死自己的丑陋水管枪用到20世纪的60年代,再一次佐证了司登冲锋枪的设计是比较可靠和优秀的。

英国人也总是比较刻板的,外形被人嘲弄的司登冲锋枪在战后被认为是不符合英国军队气质的武器,英国政府也是想方设法要把它给换掉。战时就开始研制的斯特林立刻成为了英军的首选,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为制式冲锋枪。讽刺的是,英国现役的战争武器中,却有不少长相怪异却相当实用的。

5.仿捷克式——布伦轻机枪

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轻型机枪的甄选。1933年前后,出产于前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Brno)公司的ZBvz.26捷克式轻机枪中选。之后英国向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交付于皇家兵工厂进行生产和改进。1935年列装,官方以布尔诺及恩菲尔德的缩写将其命名为布伦(Bren)机枪(图5-46)。

978-7-111-51468-8-Chapter05-46.jpg

图5-46 布伦轻机枪

布伦轻机枪全重10.35kg,全长1156mm,枪管长635mm;发射.303英制子弹,弹匣容量30~100发;弹头初速744m/s,有效射程550m,最大射程1600m。采用长行程导气式活塞原理和转栓式枪机,带圆锥状消焰器和机械准星,配有前两脚架和提把。

捷克式和布伦轻机枪都被认为是二战时期最好的轻机枪之一,不仅大量装备英国及其联邦附属国,也被盟军援助到了远东地区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来,而中国也仿制了不少该枪型,这也是捷克式和布伦轻机枪在中国抗战中如此出名的主要原因,其在各大战场的活跃也印证了其作为支援武器的优越性。

布伦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汽缸位于枪管下方,并带有可调节式装置,可调节发射子弹时进入导气管的气体量,增加了机枪在频繁射击时的勤务性。机匣、拉机柄等枪机部位均被防尘盖保护,降低了维护的必要,延长了使用寿命。正上方供弹的设计有利于卧姿射击时保障弹匣长度,而正下方退壳的设计却让堑壕射击时需要特殊阻隔以防止飞溅的弹壳伤到位于机枪下后方的射手。

布伦轻机枪在机枪族中的重量相对较轻,仅10kg出头,本就利于步兵端起冲锋射击,Mk.III为了供应伞兵突击队将多数部件轻量化,让士兵突击时尤为顺手。而火力强大的该枪也能够被整合起来,利用底座改造成犹如DShK一般的防空机枪,这也为阻挡德军俯冲式轰炸机低空轰炸伦敦,保卫英国国土立下了不朽功勋。

作为英国的支柱型火力,该枪在二战期间经历了多番改进。首先是将捷克式的枪管改换为发射.303英制子弹的口径,后期则主要针对握把、照门、枪托、脚架进行微调,产生了Mk.I~Mk.IV的变型。其用途之广堪比苏联的捷格加廖夫机枪,陆军、伞兵甚至防空兵(图5-47)都可以调整使用。

978-7-111-51468-8-Chapter05-47.jpg

图5-47 陈列在博物馆的联装防空用布伦轻机枪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北约各国将步枪口径统一为7.62mm,采用北约制式子弹以便于联防补给。英国也将所使用的各类制式步枪北约化,布伦轻机枪也经过改进,完成了使用7.62mm口径的L4轻机枪系列。从1958年到1991年的整个冷战时期,一共出产了从L4A1到A7等多种型号的布伦轻机枪,以供英联邦海、陆、空三军使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国的步枪进入到系统化进程。布伦轻机枪与恩菲尔德步枪作为英国的传奇武器几乎同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讽刺的是,FN的班组支援武器也如同取代恩菲尔德一般取代了皇家军械公司的产品,竞争的强度的确是今非昔比。

6.轻武器计划——从EM-2到SA80

英国的轻武器计划开展得相当早,20世纪40年代就秘密启动新型子弹和小口径步枪的研究项目,并顺利在1948年就成功研制了无托型的试验步用枪,其命名为EM-1和EM-2(Experimental Model)。在20世纪50年代来说这一设计相当先进,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期的美、苏各国都还停留在对突击步枪的传统探索阶段。可惜事与愿违,在EM-2(图5-48)即将装备时却因为北约制式口径而被淘汰。

EM-2全重3.49kg,全长889mm,枪管长623mm;发射.280(7mm)口径英制子弹,弹匣容量20发;弹头初速771m/s,有效射程700m。采用长行程导气式活塞原理和枪管偏移式枪机,带光学瞄准镜。

最早的无托结构早在20世纪初就曾经出现,而EM-2则是第一款实际生产的无托自动步枪,在缩短枪身的同时保持了枪管长度,精度和射程并没有变化;造型新颖,人机功能优秀。凭借着这一款步枪,英国本可以一举走向世界突击步枪研究的最前沿,然而却仅仅因为一步之遥而被埋没在历史中。

1951年英国就拟定了使用EM-2作为制式突击步枪,然而就在调试及最终生产之前,却因为美国施加给北约诸国的统一子弹口径为7.62mm的压力,使得英国也不得不将口径改换。该步枪发射7.62mm子弹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局被迫做出了无奈的选择。

978-7-111-51468-8-Chapter05-48.jpg

图5-48 EM-2小口径步枪

为了供给的统一性,英国军方只得将EM-2计划束之高阁。采用了当时FN的半自动步枪FN FAL代替老产品。直到70年代才逐渐恢复了自主研究新式突击步枪的计划,名为Small Arms for the 1980s(20世纪80年代轻武器)的枪族诞生。

虽然继承了无托式的结构,SA80却是完全不同于EM-2的一款步枪。1985年英国军方确定了以SA80代替FN服役的方案,命名为L85A1,于1987年正式开始列装。进入新世纪后则统一改装成L85A2(图5-49)继续在英国军队中作为制式步枪服役。

L85A1/A2空枪全重3.82kg,全长785mm,枪管长518mm;发射5.56mm北约子弹,弹匣容量30发;弹头初速900m/s,有效射程650m(带光学瞄准)。采用短行程导气式活塞原理和转栓式枪机,带机械瞄准具及皮卡汀尼导轨。

铝合金制的枪身底座,配有散热孔和战术导轨的枪管套,钢制的自由浮置式枪管组成了枪身的主要部分;前护手和主握把采用聚合物制成。重量轻、射速快、射程较远的实战特色,理论上不逊于当时美国的M16和苏联的AK-74系列突击步枪。

该枪在早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却比在越南战场上的AR-15还要严重,在沙漠作战时的L85A1甚至平均不到100发便会出现卡壳、枪托破裂、弹匣脱落、撞针弹力不足等致命问题。其在军中的声誉降到了冰点。虽然问题大部分在于士兵维护不勤和作战环境恶劣,然而作为现代战争武器所表现出的勤务性和战场适应性太差毕竟也是致命的。

20世纪90年代末,皇家军械公司将L85交由其收归旗下的HK公司进行改进。2000年开始进行L85A1大规模改造,L85A2正式服役。HK公司主要承担了解决卡壳和枪械稳定性的提升工作,A2的性能相对于A1有了长足的进步,规范维护工作后其就实用性来看也足以算比肩世界名枪了。

978-7-111-51468-8-Chapter05-49.jpg

图5-49 L85A2突击步枪

978-7-111-51468-8-Chapter05-50.jpg

图5-50 L86A1/A2通用机枪

除此之外,皇家兵工厂还将SA80衍生为一款班组支援武器——L86A1/A2(图5-50),用以代替服役已久的布伦轻机枪。该枪在1985年前后正式服役,其与L85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只不过改换了重型枪管,增加了两脚前支架、后握把和提把,并将光学瞄准镜当做基本瞄准具使用。

L86全重6.58kg,全长900mm,枪管长646mm;发射5.56mm北约子弹,弹匣容量30发;弹头初速940m/s,有效射程650m。采用重型枪管增加了子弹的初速,更重、更稳的枪身也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枪管下方增加了可固定支架的带孔金属凹槽,保障自由浮置枪管的独立性和辅助散热。

该枪与L85一样,初期故障频发、卡壳较为严重,在军中名声也并不算好,而后期也与L85同样经过了A1到A2的修改得以继续使用。另外,皇家军械公司还以该系列为依托开发了部分训练及伞兵用的卡宾型,即L22卡宾枪和L98训练用步枪。

7.博斯反坦克步枪

英国是坦克的发源地,一战中首次投入战场的坦克让世界震惊。不过数年时间,坦克技术飞速发展,这个架设火炮和机枪的钢铁怪兽成为了步兵克星。与此同时,各国也纷纷开展了关于步兵反坦克技术的研究,最早也是最简易的便是利用大口径步枪发射高穿透力的子弹,击穿装甲薄弱部分以击杀驾驶人员。

1937年前后面世的反坦克步枪被英军称为博斯(Boys Anti-tank Rifle)反坦克步枪,总重16.32kg,全长1614mm,枪管长915mm,发射13.9mm特制子弹,弹匣容量5发;弹头初速990 m/s,有效射程460m。采用枪管长后坐原理和旋转后拉式枪机,带机械瞄准具和两脚架、后脚架,可装瞄准镜。

相对于苏联的PTRD来说,该枪略小、略轻,但15kg和1500mm以上的枪械转移同样困难,而相对来说Boys的射程就比较短,500m左右狙杀坦克乘员的危险性还是相当大的。而其优点便是5发可拆卸的弹匣和恩菲尔德旋转后拉式枪机,射速相对较快,可以集中火力补射以造成有效杀伤。

不论反坦克枪如何先进,随着坦克装甲增厚,枪械已经不足以对坦克构成威胁。就连早期德军缴获了大量Boys(图5-51)之后,都以其落后为由弃之不用,而更多则是在东亚的抗日战场和朝鲜战场等武器贫乏的战争中所广泛使用。有趣的是,美国曾经将其作为对人员的大口径远程狙击枪来进行过测试,足见其也有不少优点。

978-7-111-51468-8-Chapter05-51.jpg

图5-51 博斯反坦克步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