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著名产品:捷克式轻机枪和德国MG42的特点

著名产品:捷克式轻机枪和德国MG42的特点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其中最为成功要数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和苏联的DP转盘式轻机枪了。德国的MG42已经属于后期产品,并且其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条约对于重机枪的生产的限制。DP轻机枪战斗全重在9.4kg左右,全长1275mm,枪管长650mm;发射7.62mm子弹,转盘式弹匣容量47发;弹头初速840m/s,有效射程800m,最大射程3000m。

著名产品:捷克式轻机枪和德国MG42的特点

论及捷格加廖夫兵工厂的代表产品,无疑就是大火力的自动枪械,其中以DP系列机枪、PPD冲锋枪最为出众,而独特的PTRD反坦克枪也是在20世纪20到50年代立过赫赫战功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对AK系列的改进之上,捷格加廖夫兵工厂另辟蹊径,真正实现了卡拉什尼科夫所没能完成的AK步枪的实用性机枪化改进。

978-7-111-51468-8-Chapter04-64.jpg

图4-64 Gsh-30-2机炮

武器方面,AGS榴弹发射器和RPG-7V2火箭筒的改进也成为了时代的经典。这些武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服役,至今仍然活跃在战场上。尤其是RPG-7,与AK47一起被称为“穷人最好的选择”。捷格加廖夫厂还将航空机枪升级成机炮,Gsh系列机炮(图4-64)的身影几乎可以在俄罗斯联邦所有先进的飞机上找到,其优越性可想而知。

1.产品命名规则

苏联绝大部分的枪械产品相同,捷格加廖夫兵工厂的产品命名依旧是“枪械类型+设计师姓氏+出产年份”的形式。这种命名模式早在前面依热夫斯克和图拉兵工厂的产品介绍中已经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这里就不再赘述。

如PPD系列冲锋枪,全名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а,为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机枪,而PPD则是俄文罗马化的缩写。较为特别的就是DshK机枪,因为是斯帕金和捷格加廖夫共同完成的,因此被冠以两人之名,即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пулемет Дегтярева–Шпагина(捷 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径机枪),简单易懂。

978-7-111-51468-8-Chapter04-65.jpg

图4-65 早期的麦德森机枪

2.转盘机枪——DP轻机枪

轻机枪的研制早在重机枪被发明后的19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比较成功的则属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图4-65),这也是公认的第一种实用轻机枪。一战前后的数十年间,人们普遍认为重机枪才是步兵作战的核心,对轻机枪的研制并不关心。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战争的洗礼,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轻机枪开发的必要性。而其中最为成功要数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和苏联的DP转盘式轻机枪了。德国的MG42已经属于后期产品,并且其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条约对于重机枪的生产的限制。□早期的DP轻机枪

苏联对轻机枪的研制尚属较早的,当时军方开出的条件是:要求所设计的机枪像步枪一样适应各种射击姿势甚至运动射击,但同时要保证火力凶猛,能够对敌人进行压制,这也是所谓轻机枪的研制标准——火力与运动能力并重。最先完成的是捷格加廖夫,凭借着多年对自动枪械的研制,在一年时间里就完成了样枪并交付评估。

978-7-111-51468-8-Chapter04-66.jpg

图4-66 伏龙芝(1885—1925)

由于苏联仍处在对轻机枪的质疑中,他的样品并没有通过评估。所幸他并没有放弃,经过多方奔走,甚至请到了国防人民委员伏龙芝(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Фрунзе,1885—1925)(图4-66)视察。元帅关于其设计“正是红军所需要的武器,满足设计师的一切要求,尽快改善该枪”的批示让苏军高层真正转变了态度。

1926年,捷格加廖夫设计的轻机枪改进基本完成。两年后,这一款轻机枪正式列装苏联红军,并被命名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简称ДП,通称DP轻机枪(图4-67),由于最早生产于1927年而列装于1928年,早期的两个型号也被称为DP27及DP28。虽然出现得较早且并不算完善,但DP机枪所应用的范围之广是同时期甚至是后来许多的机枪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DP轻机枪战斗全重在9.4kg左右,全长1275mm,枪管长650mm;发射7.62mm子弹,转盘式弹匣容量47发;弹头初速840m/s,有效射程800m,最大射程3000m。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鱼鳃式闭锁系统,带浮动标尺和机械照门、前两脚支架。

该枪理论上有最大的两个特点:其一,采用鱼鳃式的闭锁系统,导气式的枪机在射击后通过气体导入压力,使枪机部分开始后坐,而枪机框则通过复进撑开和关闭中央的卡铁完成开闭锁,是较为适合的快速而连续的机枪射击的早期闭锁系统。其二,转盘式的供弹系统,转盘由两个部分组成,下盘为环形槽式的装弹底座,弹头统一向内环形分布;上盘为弹簧回转结构,负责送弹入膛。这一设计在提升射速和载弹量的同时,保持了枪身战斗时体积不大,机动性强的特点。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DP最优秀的就在于工艺要求极低、操作极其简单、动作极其可靠。内部构造简单的DP对一线工人的技术要求也并不高,适于量产;简单耐用的结构即便在身陷泥泞之后仍然能保持射击稳定,这一点在多变的战场上是极为重要的;射手不需要进行太过复杂的教学和训练就能上手,配合产量也能量产出大量合格的射手,这在战争时期也是极为有利的。

978-7-111-51468-8-Chapter04-67.jpg

图4-67 DP28型轻机枪

□针对缺陷的改进——DPM

真正能让枪械“说话”的只有战斗,在战斗中才能切实地了解到一款枪械的优缺点,并加以改进。DP轻机枪的表现在苏联早期的战斗中属于上佳,然而却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射击稳定性,DP的枪管和枪机匣是固定的,且复进簧位于枪管下方的活塞室,连续发射很快会导致过热,甚至会引起复进簧故障和中心前移,难以维持稳定和精度,这在高强度的战斗当中是相当致命的问题。

卫国战争时期,针对这一现象,捷格加廖夫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首先是将复进簧的位置从枪管下方转移到了枪身尾部,通过分离受热部分来达到保护复进簧稳定性的目的;其次将前两脚支架加固,并固定在枪管套上方,提高重心,方便射手迅速提起转移或射击。约在1944年左右开始替换在役的DP机枪,被命名为DPM,即DP机枪改进型(图4-68),直到1950年前后,这款机枪才正式退役。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DPM与DP有着一些不同的外形特征。例如多出来的后握把、枪身尾部的圆柱形凸起、不同的前支架固定方式。至于其他方面,并无二致,主要是针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并继续服役。凸起的圆柱为转移到枪身尾部的复进簧及其套筒,主要是为了保持复进簧的效能。而后端的凸起使得射手不便于握持枪托射击,只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后握把稳定射击。

改进后的DPM射击持久度和稳定性更好,然而前作所延续下来的因使用底缘发火子弹而导致容易卡壳的毛病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圆盘式的弹鼓所暴露出来的难以装填的弊病也让人头痛。于是1946年前后有使用转盘和链式供弹的RP46出现,但都随着AK枪族的出现而退出舞台。

□陆空全能——DP的衍生

苏联可谓是尝到了DP枪族的甜头,在步兵阵地上,DP甚至有着“MG42克星”的称号,其质量较轻、易于维护、火力凶猛的特点,让苏联红军的机枪名声响彻欧洲战场。军方开始让捷格加廖夫为载具甚至飞机开发机枪(图4-69)替代勃朗宁重机枪。

978-7-111-51468-8-Chapter04-68.jpg

图4-68 DP(下)与DPM(上)对比

978-7-111-51468-8-Chapter04-69.jpg

图4-69 DA(下)与DTM(上)

在一战前后,大部分的航空机枪和车载机枪都由水冷式的重机枪改装而来,虽然在重量上相对以吨计算的载具不算什么,但其水箱所占据的庞大体积却成为问题,而且在水箱被破坏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射击。于是苏联军方盯上了势头正旺的DP系列机枪。

DP面世后不多时,捷格加廖夫就开发了D A(Дегтярёва авиационный)捷格加廖夫航空枪及DT(Дегтярёватановый)捷格加廖夫坦克机枪。前者是为轰炸机观察员开发的机枪,后来亦有DA2双管机枪诞生;后者是坦克反步兵机枪,改进枪管衍生为DTM。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在发射机制和瞄准机制作出修改并采用更大的口径,取消枪管套而采用空冷枪管加速散热,这也是航空机枪的标准散热模式。

不同的是,DA需要对付的是高速行进的飞机,而其本身也在高速行进中,因此在枪口加装了简易风速探测仪器;并且在退壳口加装了弹壳袋,以免弹壳以飞机的初速飞溅影响飞行。DT机枪则主要用来对付步兵,在狭窄的空间内需要快速转动,为此将枪托改为可伸缩的金属枪托。另外,该枪设计为可拆卸式,在载具损坏后,车内人员可以快速组织防御阵地,甚至跟随陆军部队一起投入步兵战斗。

978-7-111-51468-8-Chapter04-70.jpg

图4-70 带移动底座的DShK

3.苏联重型防空机枪——DShK重机枪

20世纪20年代末,在DP轻机枪面世之后,捷格加廖夫也曾接到过苏联军方的要求,进行了大口径的重机枪研究工作。1930年研制结束后在30年代早期装备苏联军队,被命名为捷格加廖夫大口径机枪(Дегтярев,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通称DK机枪。

DK机枪就结构而言就是DP的放大版,只不过将枪管和枪膛加以改进成适应12.7mm大口径子弹的发射。同样使用弹鼓供弹,但容量近30发,发射速率对于重机枪而言可想而知的低,偏偏弹鼓大而笨重,大量携带更是不易,因此也只是少量装备给了前线,主力重机枪仍然是勃朗宁的改进型。

20世纪30年代末,斯帕金开发了一款转鼓式的弹链供弹系统,在原来DK的弹鼓上保留转轮式的骨架并加以改进,采用开放式的弹链代替弹鼓,在不改造原本的机枪结构的情况下了解决换装弹鼓的麻烦。于是乎(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Дегтярева–Шпагина)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径机枪诞生,通称DShK机枪。后来又将RP46的往复式单链供弹装置应用到DShk上,放弃了原有的转鼓式,被称为DShKM(图4-70)。

该枪裸重34kg,全长1625mm,枪管长1070mm;发射12.7mm大口径子弹,采用50发弹链供弹;弹头初速850m/s,有效射程2000m,最大射程可达3000m左右。采用气动式原理和开放式枪机,带有机械标尺和照门。

DShK及DShKM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在二战爆发前已有8000余挺DShK装备在苏联的步兵单位、装甲车、舰艇之上用做防空及反步兵两用机枪,其效果极佳,成为前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最有利的防空武器(图4-71)。对空使用时,只需将底座三角支架展开,通过底座的转轮操作对空射击;而在载具上使用时,则可以取下底座,安装在车辆的支架上即可射击,方便快捷,用途广泛。

该系列的机枪深受苏联士兵的喜爱,作为可靠的火力支援,一直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退出舞台,毕竟如今的装甲并非12.7mm的口径对付得了的。而直到现在,仍然能在某辆俄罗斯或原苏联邦国的坦克或装甲车上找到DShK的身影,更不要说当年曾经被苏联援助过的国家,如同所有物美价廉的苏联武器一样,被广泛仿制和采用。

978-7-111-51468-8-Chapter04-71.jpg

图4-71 展开支架高射形态的DShK

4.现代化通用机枪——Pecheneg

俄国现代化通用机枪的研制可以追溯到关于AK系列机枪的改进之上,最早的则是卡拉什尼科夫亲自操刀的RPK机枪,其实质就是AK的放大版。后因枪管散热及脚架设计等问题而没有引起军方太大反响,又继而改进出了PKM通用机枪(图4-72),真正实现了AK的机枪化,这是卡拉什尼科夫为数不多的机枪设计之一。(www.xing528.com)

978-7-111-51468-8-Chapter04-72.jpg

图4-72 PKM

该枪主要将AKM的枪管和弹膛加厚、加固、加长,适应长时间的全自动射击;并重新设计了支架、枪托、供弹装置、枪口制退器控制枪身的稳定性和持续射击能力。一经推出就与新式的重机枪NSV一起取代了捷格加廖夫原来的DP系列,成为制式机枪,广泛应用到了步兵、载具之上。而且以8.4kg的重量让其成为了有史以来最轻的机枪,士兵端起机枪射击变得更加轻松可行,也为冲锋作战使用机枪提供了可能。

进入到俄罗斯联邦时代后,俄罗斯中央精密机械研究所对原有的PKM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进,并在1999年将新产品交付机枪巨头捷格加廖夫股份公司生产。这款新型的通用机枪被称为Pecheneg(Печенег佩切涅格)通用机枪,源自俄罗斯的佩切涅格人,也简称PKP机枪(图4-73)。

Pecheneg空枪重8.7kg(两脚架),全长1155mm,枪管长658mm;发射7.62mm子弹,链式供弹容量50~250发;弹头初速825m/s,有效射程1500m。采用气动式原理,装有固定式机械瞄准具,配有瞄准镜导轨,可加装光学瞄准镜。

978-7-111-51468-8-Chapter04-73.jpg

图4-73 Pecheneg通用机枪

乍看之下PKM与PKP的外形极为相似,只不过涂色及枪管部分略有区别,因此也被看做是PKM的现代版。PKP80%的零件都可以和PKM通用,而原本可更换的枪管则在PKP中被设计为固定式,PKP更像是RPK74轻机枪的火力升级版。

从官方给出的资料来看,PKP的开发是专门为了实现战术作用而进行的,其适用对象则是机动化步兵及特种部队。从设计之初,PKP就不打算成为快速更换枪管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强度更大、更重的枪管及上方添加纵向散热开槽的设计来提高连续射击能力。而这一设计也使得在连续射击发热的情况下,枪管过热所产生的热气不会扭曲光学瞄准镜的成像而影响射击精度,并可以当做固定式提把使用。

有待争议的是,关于不可折叠式的前脚架设计,位于枪管口的脚架回归到了RPK的位置,但被设计为固定式,官方的解释是为了提高射击稳定性和精度。然而却极大地限制了射击弧度,导致射击感不佳。另外,本没有护手的PKP,前脚架又因为太远难以成为握把,让端枪射击不甚舒适。不过聪明的射手在实战中发现了手握厚重的供弹匣来稳定枪身的方法,所以说,战争才是枪械进步的根源。

5.MP28的仿制品——PPD冲锋枪

众所周知的苏制冲锋枪巅峰自然是斯帕金设计的PPsh系列,然而最早的苏联制式冲锋枪,却是20世纪30年代由捷格加廖夫大量参照外国产品结合自己的创意研制而成的。有趣的是,身为工兵中将的捷格加廖夫,在自己的职位时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战绩,反倒是热衷于枪械的开发(图4-74),不论是机枪还是冲锋枪,总能获得斯大林奖金和各种奖章,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将军了。

论及枪械制造,恐怕苏联找不出第二个向捷格加廖夫那般自告奋勇的人了,20世纪30年代当苏联提出手提式机枪研制的时候,第一个举手的依然是他。而他的才能是惊人的,短短的时间里就大量整合了国外冲锋枪的特色,根据自己的设计完成了样枪,并于1935年开始装备苏联红军。这也是苏联红军第一支服役的冲锋枪,因其出产于1934年,而被称为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机枪34型(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а1934),通称PPD-34。遗憾的是,直到1937年以前产量不到70支,更不要说用来大量装备了。

PPD-34的产量不佳,直到1937年才提高到1000多支,此后为了提高产量,对枪身结构进行了调整,以便于降低成本而大量生产,改进型称为PPD-34/38型(图4-75)。然而即使如此,接下来的两年产量也不过是1000多支,这与苏联当时对冲锋枪的不信任及PPD本身成本过高不无关系。

相当有趣的是,1939年前后,PPD系列甚至一度被国防工业委员会取消了订单而停产。据闻最后因为捷格加廖夫凭借与斯大林密切的私人关系,请他亲自出面过问才摆平了这个风波,恢复了生产。不得不说,捷格加廖夫在人脉上的确是有些能耐。

该系列空枪重3.2kg,全长788mm,枪管长273mm;发射7.62mm托卡列夫手枪子弹,配25发弹匣或71发弹鼓;弹头初速490m/s,有效射程200m。采用反冲式原理和开放式枪机,配有固定式机械瞄准具、镂空式枪管套。

PPD系列主要借鉴了德国MP28伯格曼式冲锋枪的枪机结构、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的弹鼓系统、仿毛瑟子弹的托卡列夫枪弹,而原创设计在于发射机制和快慢机。为了提升射速采用的反冲式枪机原理使得该枪能打出每分钟800发的射速;而快慢机的设计让射手可以选择射击模式,防止过度射击的弹药浪费。

978-7-111-51468-8-Chapter04-74.jpg

图4-74 醉心PPD研制的捷格加廖夫

978-7-111-51468-8-Chapter04-75.jpg

图4-75 PPD-34/38冲锋枪

另外,枪管外的带空散热枪管套设计也相当出众,这一点在后来的PPsh冲锋枪中也得到了延续,这是冲锋枪高效射击最大的保障。而根据所采用的供弹方式不同,也设计了不同的抛壳口。抛壳口和枪管套的不同让该系列也分数种类型:三排孔枪管套、八排孔枪管套、狭长抛壳口、加宽抛壳口。

该系列为了提高可靠度,采用的都是优质钢材及木材配以铣削加工方式,虽然这样出产的枪械坚实可靠、品质优良,然而却造成了材料的浪费、成本剧增、生产费时等缺点。这也是PPD一直未能大量生产的首要原因。因此PPD两个型号少量装备到了内务部等特殊单位,前线部队直到冬季战争时期,也没能有趁手的自动武器,甚至一度将雪藏的费德洛夫步枪拿出来充数,这也是相当无奈和讽刺的现实。

心有不甘的捷格加廖夫并没有放弃自己的PPD系列,1940年前后又对枪型做出了调整,将生产工艺再次简化;并对机匣底部及弹仓供弹口部做出调整,将原本悬挂式的弹鼓卡口改为了嵌入式,缩小了枪身体积,便于卧姿射击。调整结构后的PPD冲锋枪被命名为PPD-40(图4-76),但其主要部件仍然可以与前两款进行互换。由于战争需求及工艺的简化,这款冲锋枪的产量一度达到了8万支以上。

PPD-40的主要参数基本没有变化,但由于对枪机和供弹系统的微调,使得其射速达到了每分钟1000发,威力再次提升,而简化的工艺也使得生产扩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其后主要的生产转移到了工艺水平强大的图拉等老牌兵工厂进行,后来的PPsh冲锋枪在图拉兵工厂生产也与之不无关系。

即便是进行了改进,但铣削金属的方式仍然让成本居高不下,1941年很快就被后起之秀的PPsh所击败,量产也就此终止。战争中产量并不多的PPD大多见于少量德国部队、苏联游击队中,毕竟冲压工艺所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工厂环境,这一点是散兵游勇的游击队所不具备的,PPsh因此并不适合他们,而他们更喜欢自制PPD冲锋枪,虽然产量不大,却也持续到了1944年前后。

978-7-111-51468-8-Chapter04-76.jpg

图4-76 PPD-40冲锋枪

6.反坦克枪——PTRD

一战中坦克的出现,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包括俄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开始了两手筹备。其一,引进和研制坦克,这也使得在二战之前坦克技术飞速发展,德国、苏联、英国、美国、日本等主要参战国均形成了以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步兵战术。其二,为了增加单兵反坦克能力,大量的反坦克武器被付诸研究和生产。

一战后期、二战前期的主要反坦克任务由工兵和炮兵来承担,前者包括地雷、手榴弹爆破、反坦克步枪手小队的中距离射击等方式,反应速度快而不适合大规模装甲战斗;后者主要利用反坦克炮及自行火炮等大型武器,威力大,适合坦克会战,但部署速度不够。尤其是面对德的闪电战术,如何提高单兵的反坦克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1941年,苏军前线溃败重型武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反坦克步兵武器成为了保卫城市的希望。此时捷格加廖夫也算是临危授命,总算承担起了工兵中将的职能,在原有的缴获自波兰的反坦克枪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强了穿甲能力,研制出了简单粗暴的新型反坦克枪——PTRD-41(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оеоднозарядное ружьё 1941г.системыДегтярева,反坦克步枪1941年型捷格加廖夫系统)(图4-77)。

PTRD-41全重17.3kg,全长2020mm,枪管长1350mm;发射14.5mm×114mm子弹,容量为1发;弹头初速1114m/s,有效射程3000m,最大射程10km。采用枪管长后坐原理和手动式枪机,配固定机械瞄准具和两脚支架,枪口带有高效制退器。

长后坐的单发步枪并不多见,该枪在射击后,枪管后坐带动枪机开锁、抛壳,但枪机并不复位,需要手动装填并拉动枪机复位待发。2m的枪身和1m多的枪管,以及大而长的子弹,让该枪的有效射程甚至达到了3000m。当然,这个距离只能用于反步兵。100m左右的距离内可以有效击穿35mm~40mm的装甲。在战争初期为苏联抵御坦克潮水般进攻的城市及阵地保卫战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图4-78)。

978-7-111-51468-8-Chapter04-77.jpg

图4-77 PTRD反坦克枪

978-7-111-51468-8-Chapter04-78.jpg

图4-78 使用PTRD作战的苏军士兵

该枪的缺点也是巨大的。首先是后坐力,如此大的口径虽然装配了制退器,后坐仍然让射手感到一阵恐惧;制退器所造成的尘埃和巨响也迫使射手需要不停地转换位置。其次是重量,巨大的枪身和质量,让频繁转移的射手力不从心。再次是穿透力,虽然有效距离大,但穿透装甲往往要近距离射击,射手要埋伏在坦克附近150m以内的距离才能造成有效杀伤,有时甚至需要零距离,这是极其危险的。

在坦克附近射击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极高的,一般人面对坦克轰鸣往往难以从容地瞄准、射击、装弹等,更何况还要面临着坦克机枪的扫射。尤其是单发手动的RTPD,更是难以独立完成消灭坦克的任务,于是产生了两种战术:其一,利用大量的PTRD中距离点射,这对于便宜简单的该枪来说并不难做到;其二,中距离击杀坦克观察手,在只有机械瞄准的PTRD上这一点却很难做到。

针对这些缺点,西蒙洛夫也在同年研制了PTRS-41气动式5发弹仓供弹的反坦克枪与之一同服役。然而反坦克枪毕竟属于落后的反坦克武器,面对战争后期增厚的装甲而言,几乎没有作用,于是在1942年底被彻底淘汰。

7.反器材狙击步枪——KSVK

20世纪90年代末,捷格加廖夫公司针对俄罗斯之前的反器材狙击步枪做出了改进,研制出了无托式的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目前少量装备于俄罗斯特种部队,并命名为科夫罗夫大口径狙击步枪(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ая СнайперскаяВинтовка Ковровская),通称KSVK狙击步枪(图4-79)。其主要用途在于反狙击手、反器材。

KSVK空枪重12kg,全长1400mm,枪管长1000mm;发射12.7mm子弹,弹匣容量5发;弹头初速900m/s,有效射程1000m~1500m。采用枪管长后坐原理和手动式枪机,配折叠式机械瞄准具和战术导轨,带高效制退装置,有折叠式两脚架。

该枪改为采用无托设计,缩短枪身的同时却加长了枪管,足足1000mm的枪管配以12.7mm的子弹,其有效射程可想而知。而大威力子弹所带来的后坐却很好地由枪口制退器、枪身重量、脚架和枪托所来负担,射手不会有太大的震动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其制退器的降噪效果也极佳,然而引发的扬尘现象也是无可奈何的。

978-7-111-51468-8-Chapter04-79.jpg

图4-79 KSVK狙击步枪

另外,该枪的手动式设计也让枪械的精度有所提高,即便不是用图拉为其专门开发的精度子弹,仍然可以打出理想的水准。作为反狙击步枪,其威力和精度足以让躲藏在掩体后的狙击手或者移动车辆内的人员丧失战斗能力甚至丧命,例如在近年的车臣战争中,俄军就装备了此枪,并且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