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性原理是指处于城市高密度环境中的建筑利用密度的优势和价值,为使用者提供具有亲近性品质的空间和场所。亲近的直接解释是“亲密的接近”,亲近性的建筑空间和场所具有亲和力,产生亲近感,人们愿意接近,乐于使用、欣赏并停留。具有亲近性的建筑空间与场所能够鼓励、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和交往,从而达到交流、沟通、增进情感和友谊,最终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多样性依赖于建筑容量和密度,亲近性则必须以密度为前提,离开了密度(一定程度的高密度)的空间无法产生亲近感。亲近性原理包含了建筑空间物质环境和“内容”的亲近性。
如果说多样性是城市繁荣的秘诀,是实现建筑资源集中、便利和高效以及维持建筑生存与活力的保障,那么亲近性则是城市生命力的诀要,是创造人性的、可接近的、亲和宜人的建筑空间和场所的根基,并赋予建筑以亲切与活力。多样性和亲近性是一对复合的品质,多样和丰富的品质增加建筑空间和场所对人的吸引力,从而也就增加它的亲近性。
亲近性也是城市的诉求。人与人的接近可以增加交流与相互影响的机会。高密度城市以多种形式展示的城市亲近性品质是人们喜欢生活其中的原因,人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参与城市的多样性之中,并在城市中获得各层次的需要,城市的高密度所塑造的多样性提升了城市的亲近性。
高密度为城市的亲近性提供了环境条件,建筑同样具备获得亲近性品质的基础以及诉求亲近性品质的理由。对建筑而言,亲近的空间和场所是建筑品质的本质,也是建筑人性化的诉求,人们愿意接近并乐于使用的建筑才具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高密度环境中的建筑而论,它的亲近性正是因密度而得到的补偿。虽然高密度环境更有条件创造亲近的物质环境,从而创造其中亲近的活动和行为;然而处于高密度环境的建筑较难拥有开阔室外空间和更易接近自然环境的能力,因此它更需要获得某种空间品质的补偿,塑造亲近的空间和场所,从而缓解可能产生的拥挤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www.xing528.com)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根本,更有意义。[1]
这是丹麦城市设计学者杨·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中的一段文字,其实质是注重建筑或建筑空间中的“内容”,也就是建筑空间或场所中人的活动与行为的亲近性。交往与行为需要亲近的距离,也就是说需要提高空间密度,在较高但适当的空间密度条件下才能产生融洽亲和的人际交流和关系。处于高密度环境中的建筑有条件和优势为其中使用者产生亲近的行为和活动提供物质环境保障。
人在与人的交往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在建筑空间和场所中,人的行为亲近性可以投射到建筑空间和场所,具体表现为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这是亲近性原理在建筑空间和场所中的反应。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中具有亲近性的内容影响到容纳这种内容的容器——建筑物质环境的亲近感受;处于紧凑环境的建筑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之内体验到空间形态、建筑材料和细部,以及这些建筑要素所反映的人性化尺度,从而感受到空间和场所的温馨及亲切宜人。反之,如空间大而无当,失去了人的尺度,那么在其中的经历也就索然无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