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无处不在,它寄存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无时不有,它贯穿于历史的每一寸光阴。信息既留存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信息来自物质世界,也来自精神领域。自然界的风云变幻、草木生长,人类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发展创新,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信息作为现今社会高频率的使用词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人们的一切行为决策,小到一个人外出出行路线的选取,大到国家的宏观管理,都建立在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的基础上。
1.信息的内涵
信息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解答且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信息”一词古已有之,据考证,汉语中的“信息”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中“正数欲来,信息甚大”的记载。但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把信息作为消息的同义词使用的。在英语中,“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两个词在很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最早是由哈特莱于1928年在其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使用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信息”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成为哲学、数学、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共同讨论和使用的概念。通信领域对信息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在美国《贝尔系统杂志》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从信息在通信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将信息定义为:“随机不确定性的减少,亦即信息就是用以消除信宿对信源发出何种消息的不确定性的东西。”1950年,美国著名科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文中指出:“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我们支配环境的命令就是给环境的一种信息”。因此,“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在这里,维纳把人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成一个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机器、自然物三者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试图从信息自身具有的内容属性上给信息下定义。在哲学界,学者认为:“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都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这种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由相应的信息来表现。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正是这种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可以说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哲学的观点告诉我们,既然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信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特征是指能够将信息与其他事物加以区别的本质属性。包括普遍性、客观性、主观性、反映性、可传递性等等。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无时不有,信息存在于自然变幻莫测的万物之中,也存在于变幻本身,信息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现今社会中为人们所广泛获取、利用。信息的载体不仅是客观事物,也包括人类的精神世界,信息蕴含于过去、现在、未来。信息存在的这种普遍性是人们对信息加以认识和提取的前提,是信息具有价值的一个表征。
(2)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是作为信息载体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生活都是一种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客观存在,因而信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反映事物的客观性,尤其是社会生活中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加以提取、存储,更彰显了信息的客观性。(www.xing528.com)
(3)主观性
此处所说的主观性是指以人类的精神世界为载体的信息,在很多时候会受到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加工,因而具有人类思维的一般特征,即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上文所说的客观性并不矛盾,相反,只有认识到信息具有主观性这一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识别,去伪存真。
(4)反映性
信息具有反映性是信息具有价值的重要前提。信息的反映性是指以某种事物为载体的信息具有反映该事物某方面属性的性质,人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这种暗含的信息。人们对信息加以了解、提取、筛选、分析、运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某种事物或再现某个过程。信息具有反映其载体、反映其他事物的特点,是人们对信息加以研究的出发点。
(5)可传递性
可传递性是信息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指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传输工具和载体进行传递,从而形成信息联系,被人们感知和接收。信息的传递有空间传递和时间传递等不同类型,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具有动态性和方向性的特征。正是信息的传递使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此外,信息还具有可存储性、可转换性、可处理性、可识别性、依附性等诸多特征,在此不作深入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