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直至消失。产生这一行为的其他原因还有家庭因素。从孩子发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来看,其实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老师如果一概敷衍孩子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隐患,对孩子是非观的树立、正义感的培养会有影响;如果一概鼓励这种行为,也可能导致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碍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正常相处,也会影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告状行为?

放学时,小朋友们坐在位置上玩玩具等待家长来接。突然,汤米走过来告诉我:“老师,天天抢茜茜的玩具!”同时,我听到了茜茜的哭声,我赶紧过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天天告诉我:“我拿了这个雪花片,我以为是茜茜不要的,汤米说是茜茜的,就把雪花片抢走了,就打到茜茜了。我本来是想还给她的,还没来得及给她。”询问了几个小朋友之后,我才知道是汤米的“正义感”导致了这场矛盾的出现。我安慰了茜茜,询问汤米:“这件事是在茜茜跟天天之间发生的。他们两个人还没有说清楚,你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先自己解决呢?”汤米想了一下,说:“我就是想帮她,因为雪花片是她的。”我说:“没错,你是想帮助别的小朋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别的小朋友需要你的帮助吗?她自己能够处理这件事情吗?你会不会越帮越忙呢?以后帮助别人,请不要这么冲动,如果小朋友自己不能解决,你再与他们一起想办法,或者求助老师,绝对不能先动手,知道吗?”汤米不说话,但是向茜茜道了歉。

“爱告状”是孩子在幼儿期的常见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直至消失。“爱告状”既是孩子在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又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

进入大班以后,我发现孩子这一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有时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举手,起立回答的却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说:“老师,我发现某某小朋友在翘椅子!”“老师,刚刚某某小朋友没有坐好,在讲话!”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

告状,渴望受到成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孩子的一种普遍心理,所以孩子会检举他人,追求自我表现,希望成年人能够肯定自己。一般而言,表现欲强的孩子更喜欢告状,以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汤米小朋友就属于这种特征明显的小朋友。在班上他年纪比较小,懂得了一些规则、规矩,他会发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不对的。当面对不正确的行为时,他会成为“小警察”,正义地指出来,但经常是在自己没有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下发生的,让成人觉得啼笑皆非。(www.xing528.com)

产生这一行为的其他原因还有家庭因素。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孩子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也有一定的环境因素,如孩子好模仿一些动画片里的场面,攻击性行为增加,追逐打闹间引起告状的次数增加。

从孩子发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来看,其实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有积极的一面。爱告状的孩子对于行为规则有一定的认识,道德判断评价的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老师如果一概敷衍孩子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潜在的隐患,对孩子是非观的树立、正义感的培养会有影响;如果一概鼓励这种行为,也可能导致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碍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正常相处,也会影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孩子“告状”绝不是一件坏事,爱告状的孩子也不乏可爱之处。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而告状,老师对待孩子告状的处理方式必须依据孩子告状的动机而定。老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态度,促进孩子合作、分享、团结意识的形成和巩固,同时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孩子的告状行为。任何良好行为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它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之中。只有教师日复一日地耐心引导、帮助,用自身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孩子,量变才能逐步达到质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