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培养适应本世纪末和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向我们教师提出的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他说:“人师就是教人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教书”的实际涵义是很广泛的,它必须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陶冶品德情操,以及使学生成才的全部教学过程。但是,最主要的是指教好各门功课,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教不好功课,就是没有完成基本任务。当然,“教书”是要讲课的,而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讲课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活动方式。但讲课终究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教书”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等的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现代的教育和教学,其“教书”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则更多。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教书”等同于“讲课”。如果是这样,那是很片面的。
“育人”的实际涵义也是广泛的,它包括德、智、体诸方面。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的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自然要从这些方面去培育人,理应包含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内容。可见,在这里,“育人”是德育与智育的高度统一,决不能把“育人”理解为与智育完全分开的东西。但是,在诸多的“育人”内容中,德育是教学生做人之道的。因此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则居于首位。这是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它培养的学生,首先是要求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这就决定了德育在“育人”内容中的首要地位。
“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的。在学校中,“育人”主要是通过“教书”即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教师把课文中所载的“道”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关心学生的课余主活,就是在进行育人。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是不存在的,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自觉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
第一,教书育人中的“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整体。在学校教育中,教书必须育人,育人主要通过教书来实现。这是因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手段和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特别是对于教学这样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来说,其手段与目的之间不一致的可能性就更大。现在把“教书”与“育人”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统一的事情,就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更自觉地努力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二者的统一,避免“教书”和“育人”的脱节,使教师的教育劳动更好地为培育“四有”人才服务。
第二,教书育人突出了教师“育人”的根本特点和途径。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人才,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任务。就学校来说,是教师、学校领导和职工的共同任务。但是,他们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育人”的目标,如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而教师则通过“教书”去“育人”。通过教书去育人既是教师“育人”不同于其他职业人员的根本特点,也是教师“育人”不同于其他人员的主要途径。教师“育人”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自觉性,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育人”全面地寓于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说明了教师“育人”和其他行业人员“育人”的不同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