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生出“葑门横街”,
那条窄窄的石板路绵延了五百米,
商贾如云。
葑门在苏州城的东南角,连接着葑水、平江河、娄江、护城河几大河道,千年前就是姑苏城的水城门。城墙之外水荡连绵,一年四季盛产雪藕、茭白、茨菇与鸡头米等各式水鲜,农户们采了鲜货盛在竹篮中直接在城外叫卖,城里的主妇、伙计纷纷来采办,随后人气越来越旺,形成街市,最后变成一条横向商业街。一条窄窄的石板路绵延数百米,商贾如云,俗称“葑门横街”。
民国初年的葑门横街两侧挤着两百多家店铺,鱼鲜、南北货、绸布、茶糖、桐油、砖瓦……百货齐全,恒隆盛百货、同盛和南货、王万泰烟店、正记布店、升盛昌茶食糖果店、金荣盛酱园……一些上年纪的苏州人还记得那些响当当的名字。鼎盛时期,每日清晨仅鱼市就有二三百“卖鱼娘娘”荷担入城,各路卖家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逢八月鸡头米上市,江浙各地菜馆都派伙计进苏州城采买,福建商人的货船头尾相连,排在横街一侧水路中,满载的货物可销往香港与海外。这条街真正让苏州百姓安居乐业。
岁月变迁,原本的葑门的水城门与城墙早已拆除,古城周边新设立了工业园区与新区,当大家开始习惯线上购物时,葑门横街居然还神采依旧,每天有大批商客来往。老街入口处看着很平常,左右守着苏式老面馆“陆长兴”与“裕兴记”,几块钱就能吃一碗雪菜肉丝面或者罗汉上素面,要么就是一碗小馄饨外加两只肉汤团。赶早市的爷叔阿姨们拎着战利品在面馆里聚会,说什么吴侬软语,这里声浪大到把房顶都能掀翻。
沿街往里走能看到不少老商铺,铁器五金店还在卖夹煤球的长钳,烧鸡头米壳的手炉,大小尺寸的铁锅,螺丝、顶针、菜刀、鱼鳞刷,很多应用之物在现代超市不见踪影,看着仿佛还是那个妈妈主内、爸爸主外、放学结伴步行回家的岁月。隔几步是钟表修理铺,有一个头戴放大镜、胳膊戴套袖的老头儿在仔细摆弄着一块怀表。他家邻居是专卖草鸭蛋、太湖羊、临安笋干的小店,四季供应,来光顾的多是老客。不管生意好不好,每家店老板看上去都很轻松,买家也闲庭信步,各自享受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
再走几步人流渐增,叫卖声起,时鲜越来越多。商贩们把箩筐沿街摆开,头一区就是鱼市。苏州水丰,太湖、阳澄湖,大小湖泽遍野,随便挖地三尺就是水,城中多少道路都是填水而建。老百姓靠水吃水,清明吃银鱼,黄梅吃白条,端午吃石首,入秋吃花鲈,转冷必吃大闸蟹,过年时家家餐桌上都要炒一碟虾仁。水鲜是苏州人餐桌上头等大事。
时逢春日油菜花盛放,正值螺蛳、菜花甲鱼与塘鳢的产季。身大肉肥的螺蛳堆在花花绿绿的大盆中,个个鲜活,剪去尾巴以热油姜葱炒到只只脆嫩,整盆上桌。苏州人吃螺蛳从来不要什么牙签,自小训练出来的嘴上功夫人人都会,夹起螺蛳嘬嘬,靠爆发力吸出螺肉,还能控制力道将螺尾析出,十几分钟,桌上螺壳成山。菜花甲鱼的价格甚至比猪肉还平,清蒸红烧,裙滑肉嫩,家里孩子回来了总要蒸两只补补身体。最金贵的就是塘鳢,这种生活在石缝间的野生小鱼对水质尤其敏感,只能在清洁水塘中捕食鱼虾生存,入春时捉来清蒸,肉质紧实无腥呈蒜瓣状,弹牙鲜甜,动辄身价上百。鱼贩小心翼翼养着几条塘鳢,买家见到要狠狠心才舍得买两条,回家炖蛋尝鲜。尤其鱼颊上那两小片疙瘩肉,形如嫩豆瓣,取下来越嚼越出汁。
平时去横街必买三大件:烧饼、粽子、炸馓子。炭炉烤出的烧饼飘香十里,甜饼是黑芝麻白糖馅儿,咸饼是白芝麻葱油馅儿。司炉大叔一手戴着厚厚的防热皮手套,另一只手把一张张薄面皮贴在炉壁上,手烫得通红,成堆烧饼堆在桌前,一元一只,来不及变冷就沽清。刚出炉的烧饼,上酥下焦,内层夹着小块猪油渣,表面一层厚厚的芝麻,站在街边现嚼最具真味。粽子店里除了白米、蜜枣、鲜肉、蛋黄之外,还有种灰汤粽,是用秸秆灰浸水,拌入糯米,再包成粽子,颜色鹅黄,有微微碱水香,入口滑软,全苏州只有葑门还能寻到。馓子手艺没什么特别,现炸现卖,苏州人除了掰着当零食,还用酱油加糖冲水泡着吃,不知是不是附近阿婆自己发明的。馓子摊兼售现炸油墩子,铁锅漆黑,热油清澈,气泡汩汩,落雨天买一只,握在手里热乎乎。
若是遇上青团上市,整条街就是一片青绿。原本卖包子、卖馄饨、卖汤团的小铺统统只做青团。葑门青团手法老到,糯米团那一抹青绿只用浆麦草来染,绝无其他添加。清明前后街上挤满食客,家家门口大排长龙,店里掌事的阿姨这时候最得意,几个人搬上整笼青团,揭盖时热气腾腾,草香袭出,排队的人眼睛都瞪圆了,只等阿姨觉得热气散尽了,一声令下开始卖团,才能吃到那盼望已久的新香。(www.xing528.com)
油墩子摊儿,四季常在
一路上游商很多,大概分三类。一类是挑些小菜便宜几角,洗得油亮,殷切叫卖;二类专卖鲜货,茨菇、茭白、金花菜,将嫩芽打理干净,有人上前才搭讪;三类傲立街市,专卖水田里抓到的野生鲫鱼、黄鳝、泥鳅,遇到识货的才吭声,有不懂的来凑热闹,还要冷冷地甩上一句:“很贵的!”
见不得杀生千万别来横街,这边到处是屠户,活禽店三五步就一家,惨叫声此起彼伏。土鸡也分三六九等,苏北老鸡用来煲汤,三黄嫩鸡适合生炒,还有麻鸭、白鹅、鹌鹑、鸽子,种类齐全。遇上流感猖獗,大家纷纷关门消停,等疫神退散,又继续欢乐吃鸡。红肉店老板娘生得背厚臂粗,气势吓人,左手猪头,右手羊头,上方还悬着风鸡、风鸭,正遇上老主顾,两人为了一毛钱推推让让。这边喊:不要!顺手掷出硬币,横跃整条街,砸到老客身上。那边回身捡起来,堆着笑,用力掷回,正好落在肉桌上,钱币弹起来差点撞到老板,那人也喊:拿着!人来人往,钱币掷得也是准极了。
其实,葑门里的商贩很多并不是本地人,但大家似乎都染上苏州人精打细算的习惯,爱摆个店中店,开副业。烟摊老头儿剥栗子,面店老板娘烫春卷皮,豆腐店放着冬酿酒,香油店主估计是四川人,摆了几大盆卤大肠和毛血旺,热气腾腾。
走过蒋家桥,横街就过半了。“黄复兴”糕团店、茨菇片专卖店,都在排队。两家都是手工作坊,老人家买习惯,年轻人买新鲜。茨菇片吃起来比薯片结实些,仿佛除了苏州很少见有人这样吃。门口阿婆守着整盆去了皮的茨菇,飞快磨片,身边河水蜿蜒。
如果以为横街市井就没有尖儿货,那是外行。来光顾的阿婆久经考验,和老闺蜜一齐出街,百货眼前过,一眼就知优劣。姬松茸用来熬汤,本地塘藕切薄片生吃,本地矮脚青,越冷的冬天越是甜中带糯,苏帮菜师傅一定要这个粗粗壮壮的品种。就算一块生姜也有七八个品种,南姜、川姜、本地嫩姜,质量皆优。
还有心细的商贩,把羊杂、白菜和粗粉配好,买回家下锅就是暖汤;主材档旁边一定也蹲守着配菜游商,买起来极顺手;刮风下雨这个露天市场也无休。即便家不在苏州,来横街逛一逛,粽子、烧饼、馓子、栗子、桂花糕、羊糕、肉汤团、年糕……每季味道都不同,吃吃买买根本停不下来。虽然今日网络便捷,超商齐全,但葑门横街仍旧生机勃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