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至姑苏之炒肉团:端午必吃的特色糕点

夏至姑苏之炒肉团:端午必吃的特色糕点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前后,炒肉团悄然上市,很多老苏州特意清早来吃一只。今日“万福兴”开售炒肉团。炒肉团是入夏冷糕,现蒸糯米制皮,团成小笼包大小,上不封口,填入现炒馅儿心,即包即售。猪油糕有咸、甜、薄荷之分,与桂花糖年糕并称糕团店的四大金刚。而糕团店里最难得的角色,就是这只炒肉团子。一年中总要踏着节气去“万福兴”买糕,糕色斑斓,品种极全,唯独见不到炒肉团。炒肉团身份不同,同贺礼专用的定胜糕、寿桃放在一起,单独见客。

夏至姑苏之炒肉团:端午必吃的特色糕点

端午前后,炒肉团悄然上市,很多老苏州特意清早来吃一只。
冷食糕团,浇上卤汁,夹着肉末虾仁、笋丁、木耳与黄花馅儿,
一口冷香伴蝉鸣。

2019年五月末,清晨七时,顶着大雨,蹚水出门。今日“万福兴”开售炒肉团。

炒肉团是入夏冷糕,现蒸糯米制皮,团成小笼包大小,上不封口,填入现炒馅儿心,即包即售。馅儿心以肉糜为主,辅以鞭笋、鲜黄花、木耳与虾仁,切细炒香。吃前店家还要将冷鲜的卤汁,浇在开口处,浸一浸滋味。双手捧着团子,连汤带馅儿啃一大口,米香、笋鲜、肉甜,夹杂着不同层次的脆,愈嚼愈快。

一般面馆是不售炒肉团的,茶食点心店也没有,只有糕团店才懂得做。苏州人性格中的软糯也同这年糕一般,柔中带韧。爱吃年糕的地方必出好糯米,苏州水软,盛产糯米,明清时期已有七八个知名糯种供市,名字也叫得很雅致,“金钗糯”“冷糯”“羊脂糯”。本地人根据糯米的不同特性,拿来酿酒、制糟、蒸糕。羊脂糯色白性软,最适合掺些粳米粉制糕团,蒸出来不软不硬,有筋性又香滑。

苏州人天天吃糕、吃面、吃馄饨、吃汤团,总也不觉得腻。尤其糕团四季不同,清明吃青团,入夏吃薄荷糕,重阳节重阳糕,正月回爹妈家还要拎几块桂花糖年糕和八宝饭,寻常日子里猪油糕总相伴。猪油糕有咸、甜、薄荷之分,与桂花糖年糕并称糕团店的四大金刚。猪油咸糕像大块豆腐一样铺满木桌,均匀切成长条,表面撒着碧绿葱花,中间夹着大小不一的猪油丁,蒸软后糕身吸了油花,变得白嫩润泽,油丁则如冰糖一般透彻,冷着吃咸鲜肥糯。猪油糖糕与薄荷猪油糕是一红一绿,每块都是一大方,买回家切成薄片,裹了蛋液煎制,最为香口甜滑。我家吃猪油糕更特别些,是把猪油糕切成粗条,用春卷皮子裹了煎熟,外脆内溏心,金色脆皮内红绿斑斓,一咬还能拉出长长的糕丝。

而糕团店里最难得的角色,就是这只炒肉团子。糕皮要制得滑糯轻软略带黏口,炒料要精选,扁尖太老,肉不够鲜,黄花与木耳不够脆,或者收口少几粒虾仁都不成。这样层层淘汰,手艺过关还能坚持的寥寥无几,“万福兴”糕团店就是其中之一。

糕团店的大角色,就是这只炒肉团

说起来“万福兴”老店的位置也有些特别。苏州自五代吴越开始兴盛,唐宋抵达巅峰,明清又成士大夫之都。仕途光彩的人,大多聚集在城东平江路一带,沧浪亭,网师园……私家园囿聚集在一起,而城西多是市井百姓,“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几个世纪之后苏州城依旧是西平东贵的格局。若是从北寺高塔远眺,西北边的东中市与西中市两条老街、阊门、山塘,还是阡陌交通、白墙黑瓦的老样子,似时光停驻。“万福兴”的店址,就守在西中市的街头。

一年中总要踏着节气去“万福兴”买糕,糕色斑斓,品种极全,唯独见不到炒肉团。店里天热制团,天冷即停,每年无定期,对外无告示,全凭食客自己张嘴问。到了日子,清晨五六点开售,每日两千只,两三个小时就全部售罄,要是睡个懒觉,连团子的影儿都见不着。

寻常糕团都挤在店门口的糕点坊里,花花绿绿摞起来。走过路过连店门都不需进,隔着窗踮着脚,迅速报出糕名,窗内阿姨抓起糕,套上袋,递出来,全程不超过一分钟。炒肉团身份不同,同贺礼专用的定胜糕寿桃放在一起,单独见客。跟京剧大角儿一般,属于单有水牌挂在柜上的。想吃先柜台换票,再去窗口取。如果是外带,还要规规矩矩用盒子盛,卤汁另包,绝不能用塑料袋打发。

店里卖团子的女工,冷面不语,姿态有些傲。有上了些年纪的老客来买团子,趁着人不多,请她喫根香烟,才咧嘴笑笑,片刻又严肃起来。有拿着自家饭盒赶来的婆婆,匆匆打包几只,说等下女儿起床要吃;有油头西装的房产中介,广告牌放在桌边,一碗面一只团子,呼啦啦吃起来;还有一对老哥,披着雨衣进门,叫两只团子外加碗阳春面,小心翼翼地把炒肉馅儿剥出来,浇在面上。(www.xing528.com)

问他们:为何不直接叫炒肉面?

答曰:味道不同的。

不到九时,团子告罄,窗外雨也停了,出门是一片市井喧嚣。沿街漫步,馄饨店、烧饼摊儿、大饼油条连成片,抬头墙上摆着盆景,有家猫蹲在一旁,身边竹椅上的老人,不紧不慢地喝着茶。途中经过些小园小庙,五峰园、桃花坞、皋桥、泰伯庙,藏得最深最精彩一处叫“艺圃”。

在吴趋坊、宝林寺前、专诸巷、天库前、文衙弄几条窄巷里,转好几转,才能到艺圃。这个小园子以山石、建筑见长,经历明清更替的战火,又躲过太平天国与“二战”的硝烟,至今保存着明代格局。木结构的正堂,垒高的湖石花坛,当中有一池碧水,曾遍植千瓣重台白莲。曲桥“渡香”远远看着凌波踏水,总有穿着汉服的姑娘走在上面。

艺圃曾有三任旧主。

第一任主人,明末苏州人袁祖庚。苦出身,家境平平,二十二岁中三甲进士,在京城做了十几年官,好不容易找到机会调任荆州知府,结果因办差不力被削职为民,才四十岁就寂寞返乡了。人生失望到极点,就只想找个地儿躲起来。无奈苏州地价早被“士大夫”炒高,他只得在城西找了一处“地广十亩,屋宇绝少,荒烟废沼,疏柳杂木”的地方,建了个“醉颖堂”,即“艺圃”前身。袁祖庚藏在“醉颖堂”里一醉不醒,直到离世。只是明清时期,阊门内外商贾云集,“醉颖堂”不过几步之遥,何至于“屋宇绝少,荒烟废沼”。

第二任主人,明末状元郎文震孟。出身胜袁祖庚十倍,曾祖文徵明是吴门书画大家,父亲元发十五岁通《春秋》,自己也是少年成名,但是居然二十年间九次会试全部落榜。仕途不畅,只好在园中读书种药,索性连园名也改成“药圃”。第十次会试时,文震孟依然风雨无阻,结果一举夺魁,殿试头名状元。眼看仕途即将开启,结果崇祯八年七月,他入阁三月即被罢免。归家半年,便怅然离世了。

第三任主人,明末清初的姜埰。原本应该死在明朝的监狱里。在李自成横扫河南大破襄阳,张献忠转战江北连克名城,清兵大败明军于松山时,他直谏四面楚歌的崇祯帝,即刻就被下狱了。好不容易在酷刑之下捡了条命,结果还没走到流放的戍地,大明就亡了。

之后姜埰移居天台,亡命徽州,削发于黄山,最后在苏州安了家,从文家手中买下“药圃”,最终更名“艺圃”。他和儿子姜实节广结文友,自咏自诵,艺圃里的门楼、屋脊、头纹、垂柱,无一不点缀着寓意高洁道德的图案与立像。可是明朝终究是回不去了。

艺圃的三任主人,落寞藏于闹市中,建个园子避世娱老,最后都郁郁而终。一墙之隔,东西中市上的庶民们初夏有微风,街口有炒肉团,虽然平淡,但也自在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