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获奖历史】1983年贵州省中级名酒;1986年贵州省名酒金樽奖;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银奖,获“国家优质酒”称号。
【工艺及风味特点】该酒以优质高粱为主料,小麦制中温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人工培养老窖发酵,低温入池(小窖发酵50余天),混蒸混烧,续糟发酵的传统工艺生产。酒无色透明,具有“窖香突出,醇甜甘爽,回味余长”的典型浓香型酒风格,度数有32、38、48、55度等多种。
【理化指标】香型:大曲浓香
酒度:55度 总酸:≤2.0克/升 总酯:≥2.5克/升
【历史沿革及企业建置】贵州湄潭酒厂原位于湄潭县乌江北岸古老的义泉镇。该厂成立于1952年9月26日,原名“地方国营湄潭县酒厂”;1958—1961年,余庆县敖溪酒厂、织布厂、湄潭县制糖厂、鱼泉纸厂先后合并到该厂,更名为“湄潭县糖酒厂”,之后又改名为“贵州省湄潭县造酒厂”;1986年10月20日,经商标局批准,酒厂正式更名为“贵州省湄潭酒厂”。
湄潭县是贵州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和“黔北粮仓”之称,其酒类生产,据史料记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的《湄潭县志》就记载有“实时穗五出如掌以酿酒,酿熟便置坛中”。到清末,酿酒原料的使用范围逐步拓宽,技艺不断提高。抗战期间,浙江大学搬来湄潭,教授苏步青、江向渔等,课余结“湄江吟社”,每逢集会,呼朋结伴,邀至田家,酌酒吟诗,可见那时的湄潭佳酿已很普及。
湄窖酒的生产,始于1959年合并到湄潭县酒厂的敖溪酒厂,他们将原来酒厂的窖酒糟运到了湄潭,并采用小曲糖化,大曲发酵的工艺投入窖酒生产,将产品命名为“湄江窖酒”,年产量仅几吨,后因适逢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张,一度停产。此后酒厂采用青杠子、柿子、红薯干等代用品烤酒,但这种酒吃起来“打脑壳”(地方方言,“上头”的意思)。
1972年,湄江窖酒逐渐改为以浓香型生产工艺为主,以黏高粱为主要原料,小麦中温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混蒸混烧、续糟发酵操作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酒名仍沿用“湄江窖酒”。该酒的产量很低,1966年仅为5吨,1978年仅上升到21吨,存世量极少,因此在市面上很难见到。(图73-1左)
1980年,“湄江窖酒”更名为“湄潭窖酒”,1982年又改为“湄窖”,并开始使用“湄”牌注册商标(也称“Mei”——“湄”的拼音)。
1982年,湄窖酒在遵义地区评酒会上被评为地区五种优质中级酒之一,1983年9月在贵州省安顺召开的第三届评酒会上,湄窖酒再次被评为贵州省优质酒,并荣获“贵州省名酒”称号,逐渐显露头角。
此后,湄窖酒的产量、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湄窖酒不仅畅销全国各地,1985年后还出口至法国、日本、苏联、新加坡等国。
低度湄窖酒的研制始于1983年,1986年8月投入批量生产(38度),并在当年12月荣获贵州省第四届评酒会银樽奖。(www.xing528.com)
1988年9月,湄窖酒在参加东德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莱比锡博览会上,力压上千种名酒,荣获金奖。到1988年,湄潭酒厂已发展成为年产万吨规模的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成立了集团公司。1999年,湄潭酒厂改制为“贵州湄窖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商标及其他】1982年商标法颁布以前,湄潭酒厂主要的商标为“湄江”牌,在各种系列酒产品上使用。该商标背景图案是取自湄江河西岸山上的一处风景名胜——“朝阳亭”,因此人们又习惯将之称为“朝阳亭”牌商标。但真正的“朝阳亭”牌商标属于非酒精类食品商标,应用在该厂的另一传统产品上——“朝阳亭牌甜酒曲”,这两款商标是有明显区别的。
1982年,“湄潭窖酒”改名“湄窖酒”后,改为使用“湄”牌商标。此后,“湄江”牌商标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外,该厂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还曾使用过另一款较为少见的商标——“火焰山”牌。该商标名称并非来自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而是源自湄江河畔上的一座山峰——“火焰山”。后来,当地政府在此“火焰山”的山顶上建起一座“大茶壶”,2006年建成开放,它就是矗立在“壶山公园”内的大茶壶,被人们誉为的“天下第一壶”。该商标在1979年实施新的商标使用规定后,因存有混同性质,后停止使用,但在1979年前注册商标信息库中,仍保存有该商标的文字信息。
图73-1 湄潭酒厂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湄窖系列产品
表73-1 湄潭酒厂部分商标
表73-2 湄潭酒厂部分其他产品(截至198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