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获奖历史】1963年陕西省名酒,此后多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会银质奖,获“国家优质酒”称号(55度)。
【工艺及风味特点】该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豌豆制成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引秦岭太白山融雪之水为酿造用水,采用固态土窖发酵、“老六甑”操作法,经量质摘酒、分级入库陈酿、精心勾兑等工序而酿成。酒清亮透明,香甜醇厚、甘润柔和,回味怡畅,有独特香气。酒度有65、60、55、50、45、39度(其中,55、50、45度于1990年后投入批量生产)。
【理化指标】香型:大曲其他香(或称“凤香型”)
酒度:55~65度 总酸:≤0.9克/升 总酯:≥1.9克/升
【历史沿革及企业建置】眉县太白酒厂地处八百里秦川、太白山北麓的金渠镇。酒厂始建于1956年2月,初名“公私合营眉县太泉酒厂”。由于行政区域及企业归属的多次调整,该厂名称曾多次变更。
1958年11月,眉(县)并入盩厔(zhōu zhì,今称周至)县,次年5月,酒厂易名为“公私合营盩厔太泉酒厂”;
1961年9月,眉县恢复建置,次年8月,厂名又恢复为并县前的名称“公私合营眉县太泉酒厂”;
1964年5月1日,“公私合营眉县太泉酒厂”由县属收归专区,改名为“公私合营宝鸡专区太泉酒厂”;
1966年9月1日,该厂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改为地方国营,厂名亦改为“地方国营宝鸡专区太白酒厂”;
1969年,该厂下放眉县管辖,4月4日,定名为“陕西省眉县太白酒厂”,同日成立“眉县太白酒厂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撤销,恢复厂长制);
1991年12月,经陕西省工商局、轻工业厅批准,眉县太白酒厂更名为“陕西省太白酒厂”,1992年3月5日启用新印章,并对外发文正式启用新厂名。
眉县太白酒之名,相传起源于唐代,因沿用太白山雪花水加浆陈酿,并得诗仙李白赞誉而得名。清乾隆时期,眉县酿酒业极为兴盛,酿酒作坊如星斗般分布于全县集镇和乡村,酒城十里,香溢四野。1937年,西安市南大街“万寿酒店”老板郭晓春将眉县金渠镇公传合、太泉两户私营作坊酿制之散白酒,装瓶出售,名为“太白酒”,颇有名气,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功注册太白酒商标。
解放初期,眉县酿酒作坊大多数陆续停业。1955年,国家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2月,太泉、溢成海、福长号等6家私营烧坊和一家米厂合并创建“公私合营眉县太泉酒厂”——眉县太白酒厂的前身,开始恢复传统产品“太白酒”的生产。1963年3月,酒厂厂址由齐镇迁至金渠镇,改分散生产为集中生产。同年8月,首次制定了《太白酒质量标准》,从此,太白酒质量稳定上升,改善了此前程度不同的苦味、辛辣干喉与暴辣。(www.xing528.com)
1978年,由于部分使用了机械代替人工操作,并结合实际情况改进部分生产工艺,太白酒的品质再次得到提升。到1985年,太白酒已经形成较为独立而完整的工艺体系,产品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年,太白酒开始批量出口,远销日本、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
此后,太白酒开始向低度化产品发展,1986年和1987年分别研制成功39度、60度太白酒和55度太白酒。1989年,55度太白酒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获得银奖,荣获“国家优质酒”称号。
1990年,该厂年总产量达4000多吨,其中,散酒产量为1666.753吨,瓶装酒产量2493.635吨。
【商标及其他】眉县太白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使用的商标“太泉牌太白酒”(全标注册),于1958年4月10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核准使用。1966年前后改为使用“太白酒”商标。更多详情请翻阅文后历史资料——《太泉牌太白酒注册商标》。
1979年,国家实行全国统一商标注册管理后,该厂重新申请“太白”牌注册商标。新“太白”商标的显著特征是,恢复了建厂初期商标的传统形式,把商标中红色(或黄色)酒葫芦上的“太泉”二字改换为“太白”(见图53-3)。这种酒葫芦形状的图案,成为此后眉县太白酒商标的标志性图案,一直沿用至今。
图53-1 20世纪80年代太白牌太白酒
表53-1 陕西眉县太白酒厂部分注册商标一览表
表53-2 1988年7月太白酒系列产品目录及价格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