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获奖历史】1979年河北省名酒,后连续8年获得“河北省名酒”和“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银杯奖;1979、1989年第三、五届全国评酒会获“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
【工艺及风味特点】该酒选用优质高粱为主料,稻壳为辅料,以优质小麦和大麦醅曲做糖化发酵剂,泥池人工老窖54~60天发酵。该酒无色透明,具有“无色透明、窖香幽雅、绵甜爽净、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的多层次、多滋味的风格。酒度有53、43、38度。
【理化指标】香型:大曲浓香
酒度:53度 总酸:0.8克/升 总酯:3.0克/升
【历史沿革及企业建置】河北邯郸市酒厂前身源自解放前邯郸城内的数家私人作坊,于1948年在东门里组建为“国营邯郸市制酒厂”。1964年,该厂迁到位于邯郸市的滏河大街东侧。
邯郸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地处晋冀鲁豫交界的中心,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邯郸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有着3000多年的酿酒传统,“鲁酒薄而围邯郸”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据说,战国时期邯郸城西十里处的酒务楼村附近,就曾用酒务泉水酿酒。元代以后,由于古城的衰落,邯郸酒曾一度萧条。到了近代,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和受辛亥革命后兴办实业风气的影响,邯郸的造酒业再度勃兴,私办酒坊渐次设立,分布城内10处。其中,以王琴堂开办的老号酒坊“贞元增”最有名气,日产白酒最多时达200多公斤,其质量之佳,在邯郸一带享有“扳不倒”之称,曾走俏邯郸,远销北京和天津。
1945年邯郸解放后,中央局和边府为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经济,批准以“贞元增烧坊”为基础,将15家酿酒作坊合并为5家酒厂,隶属“晋冀鲁豫边区贸易总公司”。1949年,酒厂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为地方国营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邯郸的酿酒在制曲方面受山西汾酒和陕西西凤酒影响,执行的是一整套清香型工艺路线,目标是“学汾酒,赶西凤,争创华北第一名”。1959年,邯郸市酒厂采用西凤酒厂操作法酿制出的大曲酒,便是以“赛西凤”来命名的。1960年后,该厂产品逐步由散装改为瓶装销售。
后来,酒厂经过市场考查后认为,华北一带多喜爱浓香型,因此组织技术人员七下泸州,学习浓香型曲酒酿制工艺。经过数百次的研究试验,研制人员在“贞元增”世传老窖泥基础上,加入田边泥、池塘泥、腐败植物体、大曲粉、豆饼粉、酒头、酒尾等原料混合培养,制成富含酿酒发酵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香泥”。这些富集及驯化的微生物菌群快速生长,极大缩短了窖泥成熟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史称“人工老窖技术”,填补了河北省浓香型白酒的空白。1965年,这种用香泥涂壁的窖池出的大曲酒,被命为“邯郸大曲”(65度),当年即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列为“河北省名酒”,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1975年产量达到了300余吨。
后来,这项重大的技术改革和发明,不仅为河北发展泥池发酵浓香型酒创造了先例,而且为全国在更大范围生产和发展浓香型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白酒工业史里程碑的伟大事件。
1972年,邯郸市酒厂在“邯郸大曲”酒的基础上,再研制出品质更佳的新品种,以赵都邯郸著名古迹遗址“丛台”命名为“丛台酒”,开始小批量试销,年销售量50吨左右。1978年,“丛台酒”的酿制工艺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并在次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获得“国家优质酒”称号,从此崭露头角。
1987年,邯郸市酒厂的生产规模已达到4300吨,当年,成功开发出38低度丛台酒并推向市场,1988年开始销往海外。
1994年11月,在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邯郸市酒厂改制为“邯郸丛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www.xing528.com)
【商标及其他】根据《邯郸市志》中的记载及该厂部分实物推断,邯郸市酒厂最早使用的“滏河”牌商标启用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首次获准注册;1980年二次续展注册,图案及名称不变,主要使用在邯郸大曲、滏河大曲等系列酒上。
1972年,另一商标“丛台”牌注册商标起用。实物显示,该商标图案初始形状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形状略有不同(见表29-1)。该商标为丛台系列酒使用,一直延续至今。
图29-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部分丛台酒产品
邯郸“丛台”,又称“武灵丛台”。它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为观看军事操演和歌舞而兴建的,建筑结构独特,装饰优美,至今已有2300多年,依然巍峨屹立。因邯郸市酒厂离丛台不远,故得“丛台”(商标)之名。
表29-1 邯郸市酒厂部分商标一览
续表29-1
表29-2 邯郸市酒厂部分其他产品(截至198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