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词引发激烈争论-做个成功者

一个词引发激烈争论-做个成功者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9岁男孩的叔叔暂住在这孩子家里。“好,我要他把他的玩具拿到底层去。他没有做这件事,而他告诉我他做了。”“从第一层到底层有许多阶梯。向下4个阶梯便是一个窗户……我把玩具放在窗槛上……底层就是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我的玩具是在底层!”叔父和侄子彼此争执“底层”这个词的定义。有时,我们对同一问题可以先后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每一个结论都是基于不同的前提。

一个词引发激烈争论-做个成功者

一个9岁男孩的叔叔暂住在这孩子家里。一天晚上,当父亲回到家时,他们进行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认为一个说谎的孩子怎么样?”

“我不看重他。我知道我的儿子说真话,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他今天说了谎?”

“儿子,你今天对叔叔说了谎吗?”

“没有!爸爸。”

“让我们把这件事来澄清一下。你的叔叔说你说了谎,你说你没有。你老实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问道,然后转向孩子的叔叔。

“好,我要他把他的玩具拿到底层去。他没有做这件事,而他告诉我他做了。”叔叔说。

“儿子,你把你的玩具拿到底层了吗?”

“是的,父亲。”

“儿子,你的叔叔说你没有把你的玩具拿到底层,你说你拿去了。你怎样解释这件事呢?”

“从第一层到底层有许多阶梯。向下4个阶梯便是一个窗户……我把玩具放在窗槛上……底层就是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我的玩具是在底层!”

叔父和侄子彼此争执“底层”这个词的定义。这个孩子或许懂得他的叔父指的是什么,但是他很懒,根本不想走完从楼上到楼下的这段距离。当孩子面临着惩罚的时候,他企图使用逻辑来论证他的观点,以使自己脱困。这个故事是很有趣的。

有时,我们对同一问题可以先后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每一个结论都是基于不同的前提。当你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时,蛛网就会干扰你去正确地思想,使你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斯通有一段很有趣的经历: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青蛙腿。一天在一个餐馆里,服务员给我端来了味道不佳的粗大的青蛙腿,我却不喜欢吃它们了。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爱吃大青蛙腿了。(www.xing528.com)

几年以后,我在肯塔基州东北的露意斯维尔城的一个高级大餐厅的菜单上看到了青蛙腿,我就同服务员聊了起来:

“这些是小青蛙腿吗?”

“是的,先生。”

“你肯定吗?我不喜欢吃大青蛙腿。”

“是的,先生!”

“如果它们是小青蛙腿,那就十分适合我的口味。”

“是的,先生!”

当服务员端上这道菜时,我看见的仍是粗大的蛙腿。我被激怒了,我大声说:“这些不是小蛙腿!”

“这些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小的蛙腿,先生。”服务员回答道。

如今,我宁愿吃这种蛙腿,而不愿老是郁积不满。我甚至非常喜欢吃这种蛙腿,并希望它们更大些。

我学到了逻辑学上的一课。

在分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我对于大小蛙腿的优缺点的结论,是基于错误的前提。不是蛙腿的大小决定它们有无味道。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以前所吃的粗大蛙腿并不是新鲜的。我错误地把蛙腿失去味道同大小而不是同腐烂联系到一块去了。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从错误的前提出发时,蛛网就会阻碍正确地思考。所以,当许多人允许总括性的词汇凌乱地堆积在他们的心里作为错误的前提时,他们就会想得不正确。属于这类词汇的词或词组如:总是、仅仅、绝不、没有什么、没有人、每、每个、不能、不可能、既不是……也不是等等,都是最常见的错误前提。因此,当许多人轻率地应用这些词汇时,他们的逻辑结论必然是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