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孚为民造福-中华诗鉴《一剪梅·海州知府》

沈孚为民造福-中华诗鉴《一剪梅·海州知府》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时间,海州地区从农村到城镇,学习之风浓厚,人文素质大为提高,社会风气为之一变。经过沈孚的三年治理,大见成效,收获颇丰,可称得社会安定,农、盐丰收,文化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沈孚为民造福-中华诗鉴《一剪梅·海州知府》

裁海防倭弄不安,水患连年,耕地几淹。庶民穷困匪徒繁,仕宦堪忧,谓治真难。  仗义沈公无惧颜,慷慨出征,举措超凡。粮盐文教上高竿,一域康平,百姓心欢。

①沈孚 字国翰,别号云生,泗州(在安徽东北部,今泗县)人。大约于清同治或咸丰年间出任海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知州。海州,东邻黄海,境内的云台山原在海中,地处黄淮之尾闾,是沂(河)、淮(河)、泗水走廊。清朝入关后,为防止日本海盗侵扰,曾于顺治十八年(1661)实行“裁海”,将云台山居民一律搬迁到内地。在沿海各口严钉桩木。据《復山鸿集》记载:造成“浮苇浪草遇桩存滞”。久而久之“壅沙日积,沙淤河浅,尾闾不洩”,以致“水患频仍,民遭水厄”,“南溃北决,殆无虚日”,百姓则“哀鸿载道,尚有未得栖所也”。康熙十七年(1678)“复海”。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由于河道淤塞,水系紊乱,造成的隐患绵延二百余年。百姓困苦不堪,“盗贼四起,地方不靖”。沈孚未到任之前,已从铨部打听到“海州著名难治,人多视为畏途”。面对如此“险境”,沈孚却没有畏怯,而是义无反顾地走马上任了。上任伊始,首先深入民间考察社会风俗民情,随之制定治理海州的决策,在短短的一任三年内,为民排忧解难,造福兴利,主要做了三件实事:其一,首先整顿社会治安,以其干练的魄力,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刀阔斧地、从重从快地处理一批大案、积案、要案,对危害地方的恶势力、盗窃犯罪和欺行霸市狂妄不羁之徒,进行严厉打击,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其二,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生活所需。他在保证农民休养生息的前提下,又招徕生活无着的流民,劝其耕垦;继而发动百姓疏浚河道,解决洪涝灾害,使稼禾丰收,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他又鼓励盐民兴盐业,同时,对百里云台山林木加以保护和栽种树木,以增加林业收入,变山为宝。其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开设学堂,广设义塾,使农村穷苦人家孩子也能读书上学。他在整顿书院,培养人才的同时,还亲自到海州百室书院为学子们讲授经学。一时间,海州地区从农村到城镇,学习之风浓厚,人文素质大为提高,社会风气为之一变。经过沈孚的三年治理,大见成效,收获颇丰,可称得社会安定,农、盐丰收,文化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沈孚任海州知州仅三年,在离任之前对海州颇感眷念,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感慨之余写下了四首离别诗,道出他的心境。其中一首七律道:

那堪春草复春波,杨柳依依海上多。

不必临歧添别绪,且将余韵寄诗歌。(www.xing528.com)

云山已幸三年驻,岁月其如一瞬过。

几许未完心事在,俸钱辜负悔蹉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