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风血雨换军功,没落朝廷厚礼重②。
感戴皇恩扶朽木,竭诚洋务献贞忠③。
几多条约书无奈,数处伤痕怅不公④。
大厦将倾难得志,泪悲枉作满江红⑤。
①李鸿章(1823-1901年) 清末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咸丰三年(1853)在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1861年编练淮军,次年(同治元年)调上海,擢江苏巡抚。与英人戈登的所谓“常胜军”合作攻打太平军,攻取苏常。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任钦差大臣,节制各军镇压捻军。1867年至1868年间,击败东、西两捻军,因“功”加太子太保衔。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廷依赖之重臣。后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卸直督任。在任期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举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事业。利用海关税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先后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76年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乘胜求和,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覆没,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访俄,签订《中俄密约》。1899年十二月署两广总督,次年六月复调直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授议和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于次年签订《辛丑条约》。病死任上。有《李文忠公全集》,今辑有《李鸿章全集》。李鸿章有生之年,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他无论怎样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清廷的衰颓,只能以丧权辱国的结果而告终。正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此论,基本是客观公正的。(www.xing528.com)
②腥风血雨换军功,没落朝廷厚礼重:指李鸿章为挽救江河日下的晚清王朝,参与或直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剿灭捻军,在屠杀民众的腥风血雨中,获得清廷不断的封赏,从一名普通进士累升至封疆大吏、文华殿大学士等高官,进而成为清廷依赖之重臣。
③感戴皇恩扶朽木,竭诚洋务献贞忠:指李鸿章为报答清廷的知遇之恩,为拯救其因循守旧、腐朽没落体制,为求强求富,竭力倡导和推行洋务事业,尤为加强海防、大办军工、民用企业等,并取得诸多的成就。
④几多条约书无奈,数处伤痕怅不公:指李鸿章代表清廷与侵略者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成了清廷丧权辱国的替罪羊。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使中国蒙耻。他虽据理力争,但弱国无外交,一次次皆以屈服告终。其内中他有多少屈而不挠,又有多么难以申辩的无可奈何,更有多么惆怅的心境和难以言表的郁愤。如他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当天即乘轮回国,并发誓再不踏上日本土地半步,就反映出他复杂矛盾的心境。
⑤大厦将倾难得志,泪悲枉作满江红:此语含有对李鸿章这位悲剧人物的几分同情和几分惋惜。李鸿章才智过人,本有治国平天下、大济苍生之志,但生当行将灭亡的晚清,时世注定他不可能建立盖世之功。犹如南宋岳飞一样,虽作壮怀激烈的《满江红》,但身陷投降派宋高宗时代,不但北伐未果,竟被奸相秦桧害死于狱中。李鸿章的结局虽比岳飞好得多,但他的一切努力皆属枉然,只得含泪留下无限遗恨死去。他的亲信周馥在其《自订年谱》中记述,李鸿章临终前不肯瞑目,周馥问相国:“有何心思放心不下?”他“张目口动,欲语泪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