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竞推崇,一展风华笔走龙②。
戏曲庄谐盈绝技,诗文平实蕴深工③。
品评史作纠偏见,论说养生书异同④。
千彩百花犹叠翠,着人玩味意无穷⑤。
①李渔(1611-1680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初名仙侣,字笠翁、谪凡,号天徒、湖上笠翁、随庵主人等,浙江兰溪人。李渔聪慧有天赋,且勤奋好学。然而,他生逢明清易代之际,难以入仕。清兵南下,李渔被迫避居深山,出于民族感情,对满清采取不合作态度。转而从事戏曲和诗文创作,政局稳定后,他移居金陵,悉心戏曲创作和演艺的探索,并在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著述有《闲情偶寄》、《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短篇小说集《十二楼》等。今人辑有《李渔全集》。李渔著述广泛,博采众长,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戏曲创作与理论。李渔共创作十六种传奇,称“前后八种”和“内外八种”(《全集》卷三)。剧中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歌颂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的抗争。更有对封建社会腐败之风贪官污吏的揭露,而多采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巧妙手法。时人谓:“即使万人观场,看到此处,未有一人不叫绝。笠翁作词,真是千古绝技。”(《全集》卷四《意中缘·诳姻》批语)李渔把剧作家安排情节的过程比喻为缝衣服:“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全集》卷三《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为引起观众欣赏兴趣,产生强烈感染力,李渔创语言“尖新”的命题,他说:“……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同上,《宾白第四》)李渔认为,演员的神态十分重要,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chī)者妍,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同上,《闲情偶寄·声容部·选姿第一》)。二是小说创作与理论。李渔著有《无声戏》、《十二楼》与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四种。他认为小说的情节应具有“奇”的特征,并且在安排上要有曲折顿跌之势,他称之为“文字荡漾法”(李笠翁批阅《三国志》第三十五卷眉批)。如《十二楼·拂云楼》写封氏之丑,一首词《西江月》这样形容:面似退光黑漆,肌生冰裂玄纹。腮边颊上有奇痕,仿佛湘妃泪印。 指露几条碧玉,牙开两片乌银,秋波一转更消魂,惊得才郎倒退!三是诗文创作与理论。其著述有《笠翁文集》、《笠翁诗集》、《耐歌词》等。李渔词作现存小令236首,在清初词坛独具特色。其立意清新,常写出前人未写之意。如《满庭芳·相思味》:一种相思,几般滋味,不经尝遍谁知?乍逢清淡,淡亦味滋滋。及致交深病起,甘心受,只觉如饴。淡加甜,如白受采,文质两相宜。 后来增一味,五中觅有,自乞邻醯(xī,醋),一酸随便苦,渐觉难支。万种猜疑毕集,姜同醋,永不相离。到如今,酸甜苦辣,才是和匀时。李渔主张词的结尾处要有余意,耐人寻味。四是史学著作与理论。其史著有《论古》、《资治新书》、《古今史略》、《千古奇闻》四部,合称为《笠翁别集》四卷,收入史论一百三十四篇。从五帝到元,每篇一论。如在《论东方朔谏内董偃置酒宣室》中指出:人谓武帝名臣,当推董(仲舒)、汲(黯),予谓东方朔立朝风采,不在二臣下,史氏不察,乃以滑稽轻之,与优孟(战国时楚国优人,擅滑稽)诸人并齿,冤哉(《全集》卷一)。李渔据史举例说汉武帝宠幸卖珠儿董偃,让其侍饮,常从武帝游戏驰逐,观鸡鞠,角狗马,并置酒宣室。李渔认为,“此朝廷荣辱之大关,宗社安危至计也”(同上)。然而满朝大臣却不敢开口相谏,独东方朔敢于相诤,历数董偃斩罪有三,并使武帝采纳其谏,疏远了董偃。五是养生理论。李渔对行乐、止忧、调饮馔、节色欲、却病疗病等养生皆有独到见解。李渔对却病疗病以养生,提出一个“和”,即“善和其心”曰:“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略带三分拙,并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三复斯言,病其可却”(《闲情偶寄·颐养部·疗病五》)。此外,李渔在园林实践与园林美学方面亦卓有建树,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www.xing528.com)
②多才多艺竞推崇,一展风华笔走龙:系说才华横溢的李渔,在明清两代均未出仕,致力于创作。先后挥毫撰写出大量史作及符合社会现实、贴近生活的戏曲和小说著作,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特别是下层平民的喜爱和竞相推崇。
③戏曲庄谐盈绝技,诗文平实蕴深工:盈绝技:指李渔创作戏曲手法巧妙,亦庄亦谐,能使演员的演技如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闲情偶寄·声容部·选姿一)。使万人观场……未有一人不叫绝……(《意中缘·诳姻》批语)。所以清代戏曲评论家杨恩寿认为李渔创作不独时贤罕与颉颃(háng),即元、明人亦所不及……(《词余丛话》卷二《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九)。蕴深工:语意引自李渔《香草亭传奇·序》谓:“情事不奇不传;文词不警拔不传;情文俱备,而不轨于道……亦终不传。”此外,李渔对作词和作诗、曲有精辟见解,他把词结尾耐人寻味的余意,称之为要达到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窥词管见》第十三则)。因此,清初文学家毛先舒认为李渔对词论述最为透彻。他在评点李渔《窥词管见》第三则眉批中曰:“诗、词、曲之界甚严,微立翁不能深辨。”
④品评史作纠偏见,论说养生书异同:纠偏见:指李渔评论史事,坚持实事求是。如汉代东方朔博学多才,智慧敏捷。而司马迁作《史记》将他列入《滑稽传》,《汉书·东方朔传》亦对其品行给予“秽德似隐”的贬抑。李渔以东方朔直言敢谏,临终前还在规劝汉武帝从俭、纳谏、勿听谗言,来为其鸣不平。认为东方朔功不在董仲舒、汲黯“二臣下”,批评“史氏不察”。书异同:指李渔在前人养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例如:历来养生家对色欲“有近诧、远色二种,各持一见,水火其词”。“使人远之不得,近之不得……”(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节色欲养生第四》)。李渔对此独下论断,他认为色之于人,只要“明有度”,不仅不会伤身,反而助人为乐,达到养生的效果。
⑤千彩百花犹叠翠,着人玩味意无穷:喻指李渔才华横溢,著述广泛,涵盖着戏曲、小说、诗文、史学、园林、饮食、养生、服饰、篆刻、绘画等诸多方面。由于其作品独创新风、诙谐有趣,又贴近生活,给人以寓意深长、趣味无穷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