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贱身家叩儒门,不同凡响立标新②。
良知天理自然谓,格物人生价值陈③。
开释愚蒙施两教,着人睿智拔三分④。
泰州学派传经典,有志平民学海深⑤。
①王艮(1483-1541年) 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初名银,王守仁为其更名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出身于以制盐为业的手工业者的思想家、教育家、“心学”的后继者。著作有《王心斋遗集》等。其家庭世代都是贫苦的灶户。灶户亦称“亭户”,是政府批准在盐场设灶煮盐的盐户。据《年谱》记载,王艮七岁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十一岁辍学,只受了四年的童蒙教育。十九岁,从父“就理家政”即参加制盐生产,成了一名亭子。此时,遵父王玒(hóng)之命外出经商。由于王艮经营得法,“措置得宜”,为许多人之“不能及”,十年间,使家境逐渐好起来,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产,使他晚年具有每日接待百人以上求学者食宿的财力。二十九岁时实现了他人生道路的“巨变”,即由商人转变为学者。这年,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遗集》卷三)的心学思想。为探求王守仁良知之学的真谛,正德十五年(1520),三十八岁的王艮,从家乡买舟从水路,历经千里的风雨劫盗之险,抵达豫章拜见王守仁。经过反复论难,王艮“心大服”,逐拜王守仁为师,崇奉心学。王守仁十分赞赏王艮的才华,对他的学生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故悉心传授王艮良知之学,使王艮学业大进,竟至使王艮成为王守仁最得意和宠幸的门生。王艮“待阳明朝夕”,“侍左右”。在王守仁逝世后的十一年间,他“自立门户”,创立一个别具一格的学派,被后世学者王世贞、黄宗羲称为泰州学派。黄宗羲将王艮所传之学列为“泰州学案”五卷。这期间王艮在家乡不拘一格广收弟子,“四方从游日众”。据《明史·儒林传》、《明儒学案》记载,他的五传弟子达587人。讲授的主要经典是《大学》,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日用良知”、“淮南格物”等自得之见。并多次写诗文讴歌:“人生贵知学,习之惟时时。天命是人心,万古不易兹。鸢(yuān)鱼昭上下,圣圣本乎斯。安焉率此性,无为亦无思。我师诲吾侪,曰性曰良知。”(《遗集》卷二)他推崇王守仁良知说,但又不拘于师,如“致良知”,他认为应将“致”加在“良知”的后面,成为“良知致”。提出“天理良知”。他说:“忽问天理良知之学同乎!曰:同。有异乎?曰:无异乎。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故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良知也。‘入太庙,每事问’,是天理也。”(《遗集》卷一)提出“格物论”及人生价值的新理念。其“格物论”称之为“淮南格物”。他根据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的理论,提出“尊道”与“尊身”相统一的观点,发挥说:“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尊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尊者身也。道尊则身尊,身尊则道尊。”(《遗集》卷三)又进一步说:“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安(修)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也……”(《遗集》卷一)最具特色的是“启发愚蒙”的平民教育思想。其力作是受教育不分贵贱,他的名言:“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隐逸”是指未做官的一般平民,“愚蒙”是指知识贫乏的下层群众。真可谓:教育至诚滋广大,敞开学门任君来。(www.xing528.com)
②微贱身家叩儒门,不同凡响立标新:是说出身于贫贱盐工家庭的王艮,由于志向非同常人,竟叩开了儒学的大门,在传承儒学乃至理学心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良知天理自然谓,格物人生价值陈:是说“良知”是自然的天然之理,而格物则是为了体现人生的价值。这是王艮提出的不同于前人“良知”、“格物”的新理论。语出《遗集》卷一,王艮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王艮认为人吃饱穿暖固然是为了生存,但生存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它要通过“格物”来实现,这是王艮对“格物”做出的前所未有的解释。这句诗的语意出自其说:“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同上)
④开释愚蒙施两教,着人睿智拔三分:开释愚蒙,即王艮“启发愚蒙”的普及教育思想。王艮为提高人们的睿智,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农民、小商贩及“荛竖(樵夫)陶工”。“两教”,即推行书院以外的“山林”、“市井”的教育形式,亦是开启学人睿智的极好方法。他的名言:“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
⑤泰州学派传经典,有志平民学海深:是说以盐工出身的王艮,由于具有超凡脱俗的宏图大志,经过拜师及刻苦钻研,获得犹海样深的学问,从而创立了超越前人的泰州学派。其理论成为人们学习的经典。从中看出“圣人安得圣人继,有志平民事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