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看利禄不寻常,甘把宏才纳典章②。
究古琢经资不惑,研今解籍拨迷航③。
史踪源溯笔工尽,文献按由书论翔④。
①马端临(1254-1323或1340年) 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贵与、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马廷鸾之子。元初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为使史学能够全面正确得以继承,历时二十余年精心考辨、论证,终于撰成著名的《文献通考》一书,凡三百四十八卷,分二十四门。门类较杜佑《通典》尤详细,成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一部重要著作。《文献通考》有六大特色。一、政治上,反对复古倒退,肯定变法图强;崇尚简易之政,轻徭薄赋。二、经济上,主张“可以裕国而不至困民”,力田致富安其民。三、在史学上,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重视演变,探寻规律;独立不惑,成一家之言;不从流俗,肯定变革;通裁识别。四、在治史方法上,主张综合分析,明其原委;比较异同,区别优劣;纠谬正误,还其真相;弥补流失,力求全备;谨慎存疑,不妄臆断。五、《文献通考》的文学成就,在于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史实确凿,论证精辟。六、《文献通考》的主旨是,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弛之故,阐述明备精审之著。(www.xing528.com)
②淡看利禄不寻常,甘把宏才纳典章:喻指马端临不忘故国南宋,绝意仕进,将超人的智慧才能、满腹文章容纳于著书立说。
③究古琢经资不惑,研今解籍拨迷航:是说马端临能知时识变通古今,其《文献通考》对历代典章制度进行细致的校勘,有“考核精审,持证公正”之誉(乾隆十三年(1748)十二月重刻《文献通考》序文)。更将典籍串通起来,以明其演变过程,并从演变过程中,找出历代治乱兴衰的原因,指出其偏颇,充分体现了“会通因仍之道,变通张弛之故”。为世人解除迷惑,拨正了史学发展的航向。
④史踪源溯笔工尽,文献按由书论翔:指《文献通考》对史籍、典故和出处,进行追根溯源,通裁识别,纠谬正误,还其事实真相。如对商鞅变法,马端临力排众议,充分肯定其历史地位。又如叶适认为直到唐代才有私田。马端临指出“此说未深考”,汉代“萧何买田自污”,“贡禹卖其田亩以供车马”,自汉代私田就有之。书中此类辩证比比皆是。文、献,按:“文”即典籍,《文献通考》所引皆“信而有证”。“献”即贤者的奉献,包括臣僚、诸儒、名流等奏疏记录。在“文”与“献”之后,陈述马端临的见解,即“按”,总结各家之说,或比较同异,或纠正偏颇,或择优而从,或推陈出新,或独辟蹊径,一一考证精审而翔实,且多人所未言,美不胜收。“按”在《文献通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⑤清代乾隆予序赞,考评学者亦褒扬:乾隆皇帝在重刻《文献通考》序中赞誉说:“朕惟会通古今,该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之书……”当代史学家王端明主编《文献通考研究》一书,参加编研学者十七人,一致肯定和赞扬《文献通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认为《文献通考》的《学校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长编;《经籍考》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象纬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文献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