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人生慰,相继大明称一粹②。世人感戴赞杨公,值数回归精确最。 拔超儒略时差位,世界著称人敬佩③。教皇格里改春风,三百余年方入轨。
①杨忠辅 南宋天文学家。字德之。官至太史局冬官正。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创制《统天历》,并于同年颁行。该历取消上元积年,提出回归消长的概念。以29.530594日为一月,365.2425日为一年,只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周期差二十六秒,和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历的一年长度完全一样,但它比西历早采用了三百八十三年。
②“大明”:即南朝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大明历》规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日,它是南宋《统天历》以前最符合实际的一个数据。(www.xing528.com)
③儒略:即《儒略历》,格里历的前身。阳历的一种。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故名,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年中的平年为365日,四年一闰,闰年366日,年分12月,大月(单月)31日、小月(双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因继承人奥古斯都从2月减去1日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即为他的名字),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公元325年尼西亚宗教会议决定以儒略历为宗教日,并以3月21日为春分日。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16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1502—1585年,一译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10月14日命次日(即原10月5日)为10月15日,为了避免以后再积累误差,置闰年法则,改以公元纪年为标准,凡被4除尽的为闰年,但每逢百年之年只能被4除尽的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才是闰年,闰年2月增加1日,自此准确的公历正式形成。但它比宋《统天历》迟三百八十三年。这里顺便提及儒略日:儒略日,是一种不用年月计算累计日数的方法。以公元前4713年儒略历1月1日格林尼治平正午(即世界时12时)为起算点,连续计算,此法对于求两事件间隔的日数十分方便。例如,1979年10月1日,便是儒略日2,444,147.5日。由于儒略日数字位数太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73年采用简化儒略日M1O·MID-1D-2400000.5MjD相应的起点是1858年11月17日世界时0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