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勤奋暑寒修,佳作如林跃九州②。
理学集成葩结彩,程朱型定笔功收③。
立身施教肝肠献,济世育人心血呕④。
广大精微资百代,学思结合誉千秋⑤。
①朱熹(1130-1200年)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后字元晦(huì),又改为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六十岁以后称晦翁,晚号遁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祖籍婺源县(古属安徽徽州,今属江西省婺源县)松岩里。侨居建阳(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1148)举进士及第。曾任宣教郎、秘阁修撰、知南康军、安抚使、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朱熹的作为是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然而,朱熹当时在理学上的贡献,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因在绍熙五年(1194)朱熹严厉指责皇帝近臣韩侂胄专权害政,遭韩诬陷,被宋宁宗罢去侍讲之职,庆元二年(1196)被列入逆党籍,连同他的理学理论亦被斥责为“伪学”。直到朱熹死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统治者才认识到朱熹理论的价值,才给朱熹正名,诏谥曰“文”,所以世称“朱文公”。宋理宗赵昀尤体会到朱学“有补于治道”。宝庆三年(1227)理宗下诏:“朕每观朱熹《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注解,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朕方厉志讲学,缅怀典刑,深用叹慕!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续资治通鉴》·卷六四)旋改徽国公。自元代到明清,朝廷皆推崇朱熹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朱熹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在教育事业上,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一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此外,他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了对自然界变化一些新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以及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www.xing528.com)
②毕生勤奋暑寒修,佳作如林跃九州:指朱熹经过三十余年呕心沥血,撰成一大批著作。当代学者张立文先生著《朱熹评传》所列朱熹著作达四十五种之多,共七百多卷。从元代以后朱学不但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儒学的正宗(喻“跃九州”),而且流传到国外,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③理学集成葩结彩,程朱型定笔功收:指朱熹作为北宋理学家奠基人的四传弟子,经过精益求精的锤炼,并加以发展,终于集理学之大成,造就正统的程朱学派,成为官方哲学,经南宋后期的肯定和元代的推崇,在明、清两代竟被提到儒学的正宗地位。总括朱熹之功,犹如将历代形成的理学之“花”凝结成丰硕成果之彩,亦即集理学之大成。
④立身施教肝肠献,济世育人心血呕:指朱熹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五十年(含从政期间),为施教、育人、立身、济世,呕心沥血。如为教育制定严格、精密的学规,又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教育宗旨,即“为学之序”(《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集·卷七四》)。他临终前九天还与诸生讲《太极图》、《西铭》,修改《大学·诚意章》,就更体现出他为施教、育人献肝肠、呕心血了。
⑤广大精微资百代,学思结合誉千秋:指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其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可以传承百代,千载留名。语意引自全祖望《晦翁学案》、《宋元学案》称赞朱熹的话:“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尤其朱熹在教育中提出“学与思结合”和倡导“为学之道”的经典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或问》卷二,《四书或问》)真可谓“资百代”“誉千秋”的经典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