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浓墨,为安邦治国,析述兴亡②。警世启人书镜鉴,诚献肝胆衷肠③。沥血呕心,不辞劳苦,力竭愿方偿④。皇皇巨著,史称锦绣华章④。 秉笔功过分清,如明灯指路,拨正标航⑤。枉法贪赃予律戒,清正廉洁资纲⑤。官吏为经,君王为典,国事必呈祥⑤。伟人评点,亦将宏论褒杨⑥。
又七律一首·赞大家司马光
天资聪慧赛诸公,满腹经纶王道弘⑦。
从政侍君偿赤胆,做人秉镜见肠衷⑧。
文章盖世盈经典,宏论超凡拔旨宗⑨。
犹水洁澄如矢直,忠清粹德慰高风⑩。
①司马光(1019-1086年)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川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聪慧过人,史载他七岁“破瓮救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二十岁时,一举考中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和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英宗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呈,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四年(1071)退居洛阳。宋神宗虽然不赞成司马光对变法持守旧思想,但对其编撰《通鉴》却十分赞赏,故给予大力支持,让他自设书局,安排有关编撰人员,在选用皇家书籍及经费上都给予鼎力相助。至元丰七年(1084)大功告成,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元丰八年(1085)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政,次年任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后病逝,追封温国公。遗著还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②大家浓墨三句:指司马光为给统治者君臣、志士仁人,提供安邦治国、修身齐家的经验教训,将浩繁的史籍去粗取精纂修成《资治通鉴》一书。大家,指著名的专家。这里指精通史学的司马光。
③书镜鉴二句:指司马光为警示当代启发后人,作如明镜的《资治通鉴》让人们鉴照,因此毫无保留地献上自己诚挚的热血情肠。(www.xing528.com)
④④沥血呕心以下五句:指司马光在前后十九年时间里“以碧血丹心”,“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精神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语意引自其《进资治通鉴表》:“臣今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将古人曾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之叹!约三千万字(十七史加其他史料)熔为一炉,成为博大精深的一部宏文。
⑤⑤⑤秉笔以下三段:指《资治通鉴》这部皇皇巨著,司马光以秉笔直书的精神而作,“秉笔直书”,语意出自《通鉴·卷六九·魏皇初二年》,司马光对历代史事、人物“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所以“功过分清”,为行者“如明灯指路”拨正航向。从而成为一部价值连城的“经典”。作为贪赃枉法者之警戒,清正廉洁者之总绳,为君臣的明镜,如是说“国事必呈祥!”
⑥伟人评点二句:指毛泽东在评点《资治通鉴》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啄取经验教训。”
⑦天资聪慧赛诸公,满腹经纶王道宏:天资聪慧,喻指少年时期司马光破瓮救童的佳话。王道,旧史家称儒者主张以仁义治天下,即司马光为了弘扬仁政德治的指导思想。赛诸公,指原为《通志》,被宋神宗钦定为《资治通鉴》,这部“网罗宏富,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在史学领域里是超群拔萃的。
⑧从政侍君偿赤胆,做人秉镜见肠衷:指封建士大夫司马光对待国君忠心耿耿,今天看来未必尽善尽美,然而他的做人光明磊落犹如持明镜鉴照那样却是值得称道的。语意引自其自我评价:“吾无过之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对人不可言者尔。”(语见宋令畤《侯鲭录·卷三》)。
⑨文章盖世盈经典,宏论超凡拔旨宗:誉指《资治通鉴)对此前十七史进行删繁就简,取其精华,纠正谬误,成为一部精益求精的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指南。
⑩犹水洁澄如矢直,忠清粹德慰高风:语出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称赞司马光:“其清如水而澄之不已,其直如矢而端之不止……”,另指司马光病逝的第二年即元祐二年(1087),宋哲宗为司马光立神道碑亲书“忠清粹德之碑”以示对司马光高风亮节的称赞和告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