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诗鉴:三国志-鹧鸪天文章首篇

中华诗鉴:三国志-鹧鸪天文章首篇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灭吴后,集合三国时官私著作,撰成《三国志》共六十五卷,三十六万余字。书以三国并列,分魏、蜀、吴三志,亦属创例。另著有《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书。名著《三国志》的主要特色:一是陈寿修史的目的是为劝善益治。时文学家、中书侍郎夏侯湛正编《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之精辟,开三书合一犹“叠翠”的先例及其去伪存真的载记,自愧不如,竟将自己的书稿全部废弃。

中华诗鉴:三国志-鹧鸪天文章首篇

史鉴编修警世人,迎来先哲论浮沉

悉心梳理兴亡事,秉笔直书功过分

称杰作,士欣闻,华章叠翠功夫深

存真去伪开鲜例,羞得中书笔稿焚。(www.xing528.com)

陈寿(233-297年) 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谯周。陈寿在蜀汉时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从宦官黄皓,屡遭贬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集合三国时官私著作,撰成《三国志》共六十五卷,三十六万余字。书以三国并列,分魏、蜀、吴三志,亦属创例。另著有《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书。名著《三国志》的主要特色:一是陈寿修史的目的是为劝善益治。二是秉笔公正。陈寿不为晋继承曹魏政权的束缚,尊重三国分立事实,不盲从一些人认为吴、蜀是伪国的偏见,而是给吴、蜀正名,三国并立。三是取材严谨。如针对《魏略》与《九州春秋》所谓并不是刘备先见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先前往见刘备的说法,陈寿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奏表为凭。认为此表是诸葛亮上奏后主的,绝无虚言,否定了诸葛亮先见刘备之说。四是有所回护中的妙笔。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志中对司马氏有隐恶回护的曲笔,但也有委婉的“直笔”。如对何晏因他是司马氏的政敌,陈寿难以为他立传,然而却在《齐王方纪》中说何晏“有大儒之风”,以让后人知道何晏一点真实面貌。五是文笔简洁。全书既前后贯穿,事不重复,又载之精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②②警世人上下四句:是说陈寿为总结魏蜀吴三国九十余年的史事,针对当时已有尚不完善的《魏书》、《吴书》等,且无蜀史等原因,凭借他在蜀国朝廷多年的经历,结合魏、吴等书,决定撰写一部完善三国史事的史志。他精心梳理,分别考证,秉笔直书(如将蜀、吴附属于魏改为三国分别立纪等),纵论其兴亡成败的因果,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撰成魏、蜀、吴三书,作为当世与后世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典章,三书共六十五篇,称《三国志》。

③③称杰作上下五句:语意引自《华阳国志》卷十一《后贤志·陈寿传》,称赞其书与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时文学家、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夏侯湛正编《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之精辟,开三书合一犹“叠翠”的先例及其去伪存真的载记,自愧不如,竟将自己的书稿全部废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