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才壮儒门,传承孔孟力图新②。
箴言意厚盈甘语,杰作情深蕴典惇③。
大节身端能治国,仁慈政惠得安民④。
求同存异开生面,辩证思维益古今⑤。
①荀子(约前313—前238年)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承认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调封建等级制,反对世袭制。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其“正名”学说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对建立古代名学作出了一定贡献。荀子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严谨。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其著述经汉刘向校雠,定为三十二篇。主要有《天论》、《解蔽》、《正名》、《性恶》、《礼论》、《王霸》、《王制》、《非十二子》、《成相》、《赋篇》等。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或系其弟子所记。注释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www.xing528.com)
②博学多才壮儒门,传承孔孟力图新:指荀子在继承孔、孟说教的过程中有批判、有创新和发展。如继承孔、孟提倡惠民爱民的德政以及修身、正己等,批判克服孔、孟“天为主宰”的说法,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③箴言意厚盈甘语,杰作情深蕴典惇:指荀子论述中盈溢着许多劝人行善甘甜的语言;杰作中蕴涵着很多经典惇厚的深意。
④大节身端能治国,仁慈政惠得安民:“大节”指荀子提出的“平政爱民、隆礼教士、赏贤使能”三要素(《王制》)。“身端”:指荀子“君子养原,原(源)清则流清……”(《君道》)对君主的要求,亦是说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治理好国政;施民于仁慈、实惠的善政,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以安定民心。
⑤求同存异开生面,辩证思维益古今:指荀子的学术思想理论,在继承孔、孟儒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扬弃、有发展、有创新,使儒学别开生面,从而被学术界称之为先秦思想史上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哲学家。当代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并说“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见其《中国哲学史·子学时代·荀子及儒家中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