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作精工,先哲升华笔走龙②。
游世蕴藏驱黑暗,隐身涵盖焕真容③。
天高至上岂无极,地厚之深还有踪④。
更看寓言新境界,着人一览荡心胸⑤。
①庄子(约前369一约前286年)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一生主要活动在社会下层。以学识渊博,思想深奥,文笔精美著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今存郭象注本保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其文章如司马迁所说,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在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老子哲学思想一样,对后世影响很大。世称“老庄”。(www.xing528.com)
②道家学说作精工,先哲升华笔走龙:指庄子以学识渊博、思想丰富著称,其文笔精美犹笔走龙蛇。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其作品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③游世蕴藏驱黑暗,隐身涵盖焕真容:指庄子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其不肯妥协的精神风貌。其思想主要寄托在神采飞扬的《逍遥游》篇章中。其中有“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无畏精神,又有“乘天之正而御六气之辨”的达于“无待”之境的高人,把“无用”之树种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的浪漫幻想。
④天高至上岂无极,地厚之深还有踪:语意引自《大宗师》原文是道“在太极(指派生万物的本原)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指上、下、四方)之下而不为深”。其实天是无极的,地是有踪的,这里只是对其含有辩证地、相对地,不是绝对地看待事物的哲学原理的借喻。所谓“岂无极”,按照庄子的说法,天再高,地再深,还有比它更高更深的“道”。亦喻指智能之士之外,还有比他更高更智能之士,即人们通常说的“天外有天”。
⑤更看寓言新境界,着人一览荡心胸:指庄子寓言《秋水》篇令人大开眼界、激荡心胸。其说是河伯与海神一段对话,其中说,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当他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河伯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向海神)而叹(望洋兴叹)曰:“……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才觉得自己渺小,被大方之家所笑)海神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但却谦虚地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寓言给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者一个深刻的教训,又是对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者一个极好的褒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