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溯源究始踪,根由原在画图中①。
史家疑异殷商事,揭土服膺司马功②。
尤以天文明宙际,更依历法益桑农③。
欲知华夏古人迹,见解卜辞奇妙工④。
①汉字溯源究始踪,根由原在画图中: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最能反映其渊源是商代人在甲骨上用图形变为笔画演变而来的文字。现存最古可识别的是三千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旧称“钟鼎文”,即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汉字收录在《康熙字典》里有四万多。通用的大约有五千到八千字。(www.xing528.com)
②史家疑异殷商事,揭土服膺司马功:是说司马迁作《史记·殷本纪》记载了殷商的历史,后世有的史家认为缺乏实物证明,因而怀疑其真实性并产生不同看法。直到殷商甲骨文出土后,才解开这一疑异。1917年著名学者王国维以甲骨文实证的方法,证实了《殷本纪》记事及殷商帝王姓名的记载基本可信,从而使人们接受了司马迁的观点和服膺其著史之功,并且据此确定中国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达至殷商。
③尤以天文明宙际,更依历法益桑农:宙际:宙,宇宙。际,边际,一望无际。甲骨文中记载,如“日月有食”,在日食时并有“火星”等现象出现,可见当时天文学者对日、月食的观察之精细。同时还记载了观察到“火星”、“鸟星”、“大火”等。不仅有恒星,还有行星,后世的二十八宿中的一些星座名亦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有新大星并火”之句,即是说接近火星的一颗新的火星。当时已有立表测影以定季节、方向、时刻的方法,甲骨文中的“至日”、“立中”等,就是这方面的记载。甲骨文上有完整的六十甲子,用天干地支记日。一年有一至十二月,甚至十三月。一天中:天明前称“昧”;六点左右称“明”、“旦”或“旦明”;八点左右为“朝”、“大采”、“大食”;中午是“中日”;下午四点左右是“小食”;四点以后是“郭兮”;黄昏称“小采”;黄昏以后是“昏”或“夕”。这里是说通过甲骨文,使后世人们欣慰地得知当时的先哲已认识到天体的运行情况,这对农桑耕作十分有益。可以说:商代天文学中的历法,是迄今已知较为完整的最早的历法。商代历法为阴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回归年,故又称“四分历”。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即二十九或三十日为一朔望月。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民用年,它与回归年有差数,所以阴历在若干年内置闰,闰月置年终,称十三月。
④欲知华夏古人迹,见解卜辞奇妙工:是称誉甲骨文的奇妙工夫。使后世人们欲想和晓上古人们事迹,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根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