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制革工业发展成果

重庆制革工业发展成果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战前,重庆为牛羊皮出口中心,抗战后出口停止,即全部作制革原料。后方各制革工厂,研究轮带革,以资代替,竟于三十一年获得成功,并获得经济部的奖金。这些都是抗战后,因环境的逼迫,制革工程师们的成绩。兹将有关技术改进事项,列表如下:重庆市制革工业技术改进概况表续表四、对于军需民用之贡献渝市人口在战前不过30万人,现已增至120余万人。渝市为战时首都,因此渝市制革工业,便是整个后方制革工业的代表。

重庆制革工业发展成果

一、前言

制革工业在抗战期间有很大的贡献。在战前皮革多由国外输入,国内制革工厂未曾获得国人的重视。一方面成品欠佳,一方面规模不大,同时亦无领导的人才,战时因环境关系,外货不能输入,故抗战以来之军需民用皮革,均由后方制革工厂供应,尤其是鞣革原料,亦只有自行研究解决,中国工业的主编章乃器先生,属作抗战以来重庆制革工业,手中无完备参考材料,谨将参加中国工程师学会第17届年会化工图表展览资料及在176次星五聚餐会之讲演词,略加修改,以完成此篇,尚希制革专家及企业家,予以指正!

二、重庆制革工业之发展

(一)制革工厂、工人及资本之增加

在八年前重庆之制革工业,完全是手工业时代,机器制皮厂,仅求新制皮公司1家,全市总计亦不过30家,工人不过300人,资本更说不上,但是至今年五月的统计,全市制革工厂增为434家,工人在7000人以上。其详细情况,请阅下表:

重庆市制革工厂统计

备注:
a.资本额系依照第一区制革同业公会二十九年办理会员登记时之统计,实际资本额,现当不止此。
b.制鞋组工人,现约在20000人左右。
c.皮件组包括轮带厂及皮球厂。

(二)机器制革厂之增设

抗战以后,渝市机器制革厂,除求新制皮公司一家外,汉中制革厂,由汉口迁渝,为后方最大之制革厂,可惜于民国三十年被兵工署征购,为民营制革工业之一损失。民国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光华、华胜、大成等机器制革厂,相继成立,至现在止,已有机器制革厂8家之多,主要产品为制重革。其概况如下:

重庆市机器制革工厂概况表

再将重庆市制革工业之机器设备统计如下(单位:部):

注:马达共有马力123匹。

(三)产销概况

渝市皮革工业的发展与其他工业相似,民国三十年为黄金时代,全年产销的轻重革,均在10万张以上。由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产量逐渐增加,但自三十年后,工业遭受通货膨胀,捐税繁重,管制不合理,购买力薄弱等困难问题,不景气日趋严重,每年产销减少,民国三十三年仅至7万余张,其详细数字如下:

重庆市制革工业产销概况统计表

注:
a.重革为轮带革及底革,轻革为鞋面革,带革及箱革,烤羊革为全羊皮,有色及本色羊皮等。
b.重革产销数字,三十年以前系依求新、汉中、华胜、大成、光华各厂实际数量,再加小手工厂之一倍,三十一年以后,加二倍估计之。
c.鞋革产销数字,三十年以前统计方法同重革,三十一年以后,汉中、华胜停产,完全属于估计。
d.烤羊革产销数字,三十年以前重轻革方法,再加小手工厂之三倍,三十二年后全属估计。
e.鹿皮系汉中、大成、光华、中美等实际产量。

(四)原料供应概况

原料为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制革原料,以牛羊皮为主。在战前,重庆为牛羊皮出口中心,抗战后出口停止,即全部作制革原料。惟品质较差,牛皮有一部分自老河口运来,尚能勉强敷用。重革鞣料,外国栲胶不能进口,由川产之五倍子、青杠代替,亦能供应,惟红矾及颜料,无法用土产代替,致价格飞涨,供不应需,影响制革生产。其供需概况如下:(www.xing528.com)

重庆市制革工业原料供应概况表

三、制革技术之改进

制革工业在整个工业不景气中尚能勉强支持,不能不说是技术上获得相当的成功。在战前各工厂的机器皮带,均用外国货的胶皮带,抗战后胶皮带几至全部不能进口。后方各制革工厂,研究轮带革,以资代替,竟于三十一年获得成功,并获得经济部的奖金。外国栲胶不能进口,皮栲胶及五倍子、青杠的大批使用,重革的鞣料,获得全部解决。这些都是抗战后,因环境的逼迫,制革工程师们的成绩。假设上述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现在的重革,可能根本不能制造。那么,除了每人必需的皮鞋、皮带无法制出,工厂必需的轮带,更无从解决,其影响何等的重大。兹将有关技术改进事项,列表如下:

重庆市制革工业技术改进概况表

续表

四、对于军需民用之贡献

渝市人口在战前不过30万人,现已增至120余万人。假设以50万计算,每人每年消耗皮带一根皮鞋二双,这是何等大的数字。何况川东区的皮鞋皮件,均为渝市供应。我们从未如美国限定每人每年只买皮鞋一双,及日本以纸板制皮鞋者,这足以证明渝市制革工业对民用之贡献。至军用皮革需用更巨,以事关军需,未便详论。

五、渝市制革工业的前途

以上的各类统计数字,为第一区制革工业公会会员工厂截至五月底止的最新数字。作者主持该会有年,近来对于统计数字,颇加注意,故觉相当正确。其中一部分虽为估计,但亦接近事实。该会会员全为民营制革工厂,如二十三工厂制革部及中工所制革厂等官营制革厂,均未列入,故此项统计,只能代表民营制革厂。再从上面的各种统计观察,任何一方面均足以证明渝市制革工业,与抗战前比较进步速度无异缩短了数十年的行程,但是这个进步,还不免停滞于手工业阶段,我们现在尚无一较完备之机器制革厂,更说不上机械化。因此离我们的理想,仍是相距太远。例如战前捷克的拔佳皮鞋公司,每日计划产量有17万双,销售遍及全世界,仅日本禁止进口,无法打开市场。全厂职工占该地居民五分之三以上;厂前即为飞机场,主要职员寄居200公里外,每日办公以飞机来往。这样规模的皮革厂应为我们投身制革业者的努力目标。

渝市为战时首都,因此渝市制革工业,便是整个后方制革工业的代表。过去遭遇着若干的困难使我们不能得到理想的发展,但是今后的前途怎样?我们答案是很有远大的前途。因为:

(一)制革工业的重要

在工业建设纲领实施原则中列为民生工业,应与根本工业及关键工业,同样发展。再根据我们在抗战期间对于军用民需的贡献,均足以表明本业的重要性。今后在工业化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物质文明日益进步,恐每人均有穿一双皮鞋和系一根皮带的可能;不说军用,即此项皮革的需要量已是何等巨大的数字。故制革工业在战后的巨大发展,是决无问题的。

(二)国内有丰富的原料

四川、河南、湖北等省,有丰富的牛羊皮,在战前出口大宗。同时四川的青杠、五倍子,陕西等地的树皮,可代替重革的鞣料,在战时已经试用成功,只要铬盐能获得代用品,则整个制革的原料材料,在战后可不用舶来品,而完全自给。这亦是制革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三)已有相当的设备和人才

在此抗战期间,后方各制革厂,经多方的努力,已有相当的基础,技术人员,亦有丰富的经验,战后再利用一部分机器和技术人员,而为有计划的设施,则将来的发展,自不可限量。

总之制革工业的本身有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有发展的有利条件,前途巨大,全恃我们的共同努力。至于发展的具体计划,因篇幅关系,不便在此叙述,作者另有战后制革工业十年计划一文,不日即可脱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