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钢铁工业概况
吾国为世界最用铁之国家,周秦之间,铁器渐盛,秦汉以降,多铸兵器,明清两朝,铁器之用日宏,而产铁数量随之剧增。凡各省有铁矿之处,莫不设有土法冶炉,从事制铁,为制造机器之用,间亦有炼钢土炉,锻炼钢材,以供刀剪兵器之需,如山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诸省,铁业最为发达。惟冶炼之技术不讲,产量既微,出品差劣。迄前清光绪中叶,张文襄公建钢铁厂于汉阳,采大冶之铁,萍乡之煤以为原料,有化铁炉4座,炼钢炉7座,规模宏大,为吾国以新式方法制炼钢铁之始。此外上海兵工厂,建有小马丁炉,汉阳兵工厂,建有罐钢炉,中日合办之本溪湖公司于宣统三年亦附设制铁部,炼铁事业,逐渐萌芽。欧战发生后,钢铁市价暴涨,国内投资者纷纷领采铁矿,建设铁厂,如河北龙烟公司,上海和兴公司,汉口扬子公司,新乡宏豫公司,山西保晋公司等,均应时而起,而尤以龙烟公司规模为最大。同时汉冶萍公司复着手建设大冶钢铁厂,四川省政府亦购置电气炼钢炉,以发展制钢事业,本溪湖公司亦大事扩充,以增加生铁产量,鞍山铁厂亦由南满公司购买中日合办振兴公司之铁矿,建筑新炉,制产生铁。在此期内,各铁厂接踵而起,为吾国钢铁事业之滋长时期。欧战告终,铁价跌落,各小厂因成本过昂,如和兴、宏豫均相率停工,龙烟因资金缺乏,兼受时局影响,迄未完成。武汉兵事以后,汉阳大冶两厂,亦先后停顿,扬子铁厂因原料供给不能充分,旋作旋辍。迨至东北事变发生后,本溪湖鞍山两厂,亦随之丧失。直至抗战以前,国产新法生铁销诸于市场者,只有扬子铁厂及阳泉铁厂之出品而已。至于国产新法钢材,则更属微渺。北伐完成后,政府计划建设之钢铁事业,由中央主持者,则有中央钢铁厂,由地方主持者,则有山西西北实业公司钢铁厂,及广东钢铁厂3家。中央钢铁厂之筹设起意于工商部长孔祥熙氏,民国十七年八月,孔部长向二届五中全会提出兴办9种基本工商业,其中以钢铁业尤关主要。二十年春,实业部聘请委员筹备中央钢铁厂事宜,旋即与喜望公司接洽,二十一年一月签订草合同,并设立国营钢铁厂筹备委员会以便推动,二十三年十一月,改隶行政院,二十五年四月又由行政院改归资源委员会接管。历时四年,钢铁厂始终未能实现,资源委员会接管后,由翁文灏氏任主任委员,积极推动,合约之修订,厂址之测勘,原料之开发,均已筹有端倪,“七七”事变,因厂址接近战区,乃告停顿。民国二十一年,山西省西北实业公司聘请专门委员组织炼钢筹备委员会,从事调查山西炼铁,并向德之喜望、克虏伯、代麦克三公司征求计划及概算,经二年之研究,至二十三年四月拟定炼钢厂计划,每日炼铁能力160吨,炼钢能力240吨,二十四年四月一日正式成立。甫告竣工,即遭“七七”事变。同年,广东省政府拟设小规模炼钢厂于广州近郊,至二十二年三月聘请美国马基铁厂计划工程师拟具初步计划,旋以政局关系,亦告搁置。
二、战时后方钢铁业重要设施及调整方案
二十七年经济部成立之初,鉴于武汉军事情势之不利,及钢铁与抗战之不可分离,商同军政当局组织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扬子、大冶两厂设备拆迁西上,重建于重庆附近之,是为战时后方钢铁建设之先声。惟以原料之开发,运装之困难,短期间内实不易收效,兼以川省煤铁蕴藏虽广,而为质量及运输所限,大规模之建设,在所难能。于是有识之士,为求速效以适应战时需要,因地制宜,随有小型炼铁炉之建设。经济部矿冶研究所首先派员调查各产铁区域供应情形,并著有报告数种,以资建设参考。次即指导四川仅有之蜀江铁厂改良出品,并代协和炼铁厂设计新炉,为研究与示范。更就原料供给之便,于巴县××建设5吨试验炼铁炉一座,以资提倡,同时荣昌、中国兴业、新威各厂,亦次第创办。时民国二十八年事也。其后欧战爆发,钢铁来源断绝,铁价飞涨,继起而建筑者,先后有人和、永川、上川、清平、福昌、大昌、谦虞、渠江、云南、平桂、湘华等厂,由川而湘,而黔,而滇,自3吨以至50吨,为数20余家,颇极一时之盛。以上各炼铁厂在建筑过程中,因资金器材及原料之缺乏,历尽种种困难:在开工时期,复以技术不熟,设计未周,迭经失败,几为社会所摈弃。所幸主持者坚毅挣扎,逐步设法,终底于成。不惟钢铁生产澎湃发展,使兵工需要得有凭藉,即五金市场及机器工业,亦赖以活跃,抚今追昔,不禁浩叹。以上各厂言开工前后,则迁建委员会之20吨炼铁炉首于二十九年出铁,矿冶研究所主办之试验炼铁炉及人和炼铁厂次于三十年初开工,他如大昌、永川、荣昌、中国兴业等厂,均次第于三十年、三十一年开工出品,其中因经费困难及种种关系,中途改组者亦有数家,如新威更名,威远改由资源委员会接办于三十一年底开工,协和更名资和由资源委员会加入资本于三十二年五月开工,迁建委员会之百吨大炉,亦于三十二年完成出品,至资源委员会主办之云南钢铁厂及八步炼铁厂,亦于三十二年度先后完成开工,总计各厂每日可产生铁200余吨。以言资本雄厚,设备完善,当推迁建委员会及中国兴业公司,以言工作迅速,用费经济,生产计划配合,则当推试验及人和两厂。至炼钢事业最早出品者为渝鑫钢铁厂,重庆炼钢厂及中国兴业之电炉,三十一年度大华之贝色麻炉开工,三十二年度中国兴业及迁建委员会之马丁炉先后出品。为解决生铁销路,资源委员会所创办之资渝炼钢厂,亦于是年完成出品。他如纯铁之冶炼,矽铁之增产,亦在主管部会积极推动之中。三十三年度如轧钢设备能如期完成,则炼钢业务,可望推展矣。
钢铁建设在澎湃进展之中,钢铁销路顿成问题。除三十年度因生铁产量甚微推销较易外,三十一年度各厂相继开工后,即发生滞销现象。三十二年度开始,此种现象,愈演愈烈。资金冻结,周转不灵,原料供应断绝,运输困难,几成为各厂之通病。至三十二年九月以后,继续开炉生产者,仅矿冶研究所主持之陵江铁厂(试验炼铁厂)一家耳。查其停工原因,虽各不同,然炼钢事业尚未发展,机器工业已形紧缩,以至生铁滞销,资金冻结,实为主因。此种僵局,如不设法打开,则钢铁前途,至为可虑。作者在抗战期间,置身于钢铁事业,曾就经验所至,视察所得,于每一个时期,辄不揣冒昧,就已成事实详陈调整办法。兹将前后所发表意见节录于后,以供关心人士之检讨。
(一)二十七年当矿冶研究所迁川之初,鉴于后方生铁之需要及四川煤铁矿自然条件之限制,提议建设小型炼铁炉,以求速效,原文载矿冶半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二)三十年六月鉴于重庆附近各炼铁厂之原料供给,均成严重问题,曾以矿冶研究所主持人地位建议开采嘉陵铁矿并洗焦增产办法,原文如下:
(1)开采嘉陵铁矿计划——本矿以开采嘉陵江下游菱铁矿供给各小型炼铁炉之需要为目的,每日产量以100吨计,所需资金约300万元。本所前为供给本所试验炼铁厂需要之铁砂,曾先后在四川省巴县兴隆乡东山一带,划定国营铁矿区191.0256公顷,在蔡家乡岩脚湾一带划定国营矿区54公顷,蔡家乡牛石沱一带划定国营铁矿区168公顷,江北县土沱镇江家沱一带划定国营铁矿区87.3688公顷,以上4区,共为500.5744公顷,估计储量约1166000公吨。现已就巴县兴隆乡东山及蔡家乡岩脚湾之矿区从事开采,每日可产砂10余吨,仅可供试验炼铁厂之需。惟以嘉陵江下流沿岸,新建小型化铁炉铁砂供给多感困难,而嘉陵江下流沿岸所产之高锰菱铁矿,又极适合化铁炼钢之用,是以铁砂产量殊有扩充之必要。三十二年度除将原采两矿稍加机械化外,蔡家乡牛石沱镇及土沱江家沱,亦拟一并从事开采。因该两区均在嘉陵江附近,自矿厂至江岸之运输,可以修筑轻便路,铺设轨道,以便减轻成本,4区之产量,每日可达50吨,至三十三年度,使每日产量增至100吨,以供后方之需要。
(2)洗焦增产标准——因钢铁厂及兵工厂之发展,本区洗焦生产供不应求,每日约差200吨。在最近二年内,此项差额有增至300余吨之可能。供给此区洗焦之主要厂家,计有南桐、三才生、试验洗焦厂、江合、全济、渝鑫等数家。为供给上项需要,各厂每日产量增至下列数量:南桐250吨,三才生50吨,试验洗焦厂60吨,江合50吨,全济20吨,渝鑫30吨,建川20吨,童家溪10吨,混合洗焦厂50吨。以上各厂除试验洗焦厂指定用天府上等泡沫,童家溪及混合洗焦厂收购嘉陵江沿岸煤斤从事混合洗炼外,其余各厂原料之供给由各该厂自给。
(三)三十年七月鉴于小型炼铁炉次第开工后,生铁滞销,为避免竞争以节省物力人力财力,提议限制必不要建设,并拟具调整办法如下:
“抗战四年之间,四川一隅,言土铁生产已由年产×万余吨增至×万余吨,言灰口铁生产,已由×吨增至每日产量××吨,言市场需要,则转瞬之间已由求过于供,反而供过于求。以上各点,虽可充分表现我政府及人民对钢铁事业之努力,但以之为抗战基础,仍相去尚远,况即此方始萌芽之各钢铁厂,又个个不免天然的及人为的缺点存在。已往各种措置姑且不论,仅就各厂目前情形而论,举其大者:投资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而其厂址所在仍不免空袭之威胁,一也。耐火材料虽有数家制造,但始终尚未得佳品足供炼铁炉之用,二也。所用焦炭或以质松,或以硫炭太高,虽经矿冶研究所之努力改进,仅可勉应需求,始终未得上品,三也。原料之运输备极困难,始终尚未得适当解决,四也。资金缺乏,周转不灵,影响工作进行,五也。各厂分立,缺乏统盘筹划,人力物力极不经济,六也。以上六点,为我钢铁建设美中之不足,盖已无可讳言。为今之计,远者大者,暂置不计,若迁就已成事实而为适当之调整,似可于长江及嘉陵江上分设两钢铁厂:在长江者以迁建会为中心,在嘉陵江者以中国兴业、资和、试验、人和各厂合并为一嘉陵钢铁厂,以原有各厂为第一第二第三等分厂,而以原有之炼钢及轧钢设备加以扩充,改组为炼钢厂。以原有之火砖厂,加以补充,改组为耐火材料厂。以试验炼焦厂为基础,利用北川沿线二叠纪煤及龙王洞侏罗纪煤,在狮子口建立炼焦厂,装炼混合洗焦,以充化铁炼钢之用。长江嘉陵两厂原料供给,可互相交换,以嘉陵之焦,补长江之不足,以长江之铁砂,补嘉陵之不足,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似为计之得者。经此调整后,不但嘉陵江上各小型炼铁炉在统一指挥之下,可收迅速经济之效,即各厂原料器材之供给,亦不成问题。试拟调整办法如下:
(甲)关于炼铁厂者:①以中国兴业公司30吨炼炉,作为第一分厂。②迁移资和钢铁厂于×××并补充试验炼铁厂设备,作为第二分厂(时资和仅有厂基尚未建筑且无原料)。③以人和及蜀江两厂,作为第三分厂。
(乙)关于炼钢厂者:④完成中国兴业10吨平炉炼钢设备。⑤迁移中国兴业电炉及轧钢设备于×××,加以补充,作为炼钢厂(时资渝炼钢厂尚未筹设)。
(丙)关于原料之供给者:⑥就中国兴业之耐火砖厂,加以补充,作为耐火材料厂,力求出品适用(时重庆耐火材料厂尚未筹设)。⑦与天府、江合等矿,订立供给煤斤合同,就试验洗焦厂设备,加以补充,迁移于狮子口,作为炼焦厂,制炼混合洗焦。除自用外,可供给其他钢铁厂之需。⑧开采涪陵、彭水铁矿,作为第一矿厂。⑨开采嘉陵江菱铁矿,作为第二矿厂。⑩开采原有煤矿,作为第三矿厂。⑪整理并增加綦江铁矿运输能力,所出矿砂,除自用外,可供给嘉陵江之不足。⑫开采观音峡石灰石。⑬开采江津永宁及嘉陵江耐火土。
(丁)关于销路者:⑭生铁以供给国营及民营机厂及炼钢之用。⑮钢以交通工具及建筑材料为对象。
如此调整可收下列效果:①原有设备可充分利用,较之另起炉灶,在时间上可早完成一年,在金钱上可节省数千万元。②原料器材之供给,可以依照缓急统筹分配。③资金及流动金,可以依照缓急统筹分配。④技术员工,可以统筹迁调。⑤管理工作,可以化繁为简,管理费用,可以减少。⑥避免空袭危险。⑦在一年以内,所有各项事业,均可继续出品。⑧钢铁工业,可以确立基础,不至随抗战结束而停顿。⑨官商合力经营事业之方式,可以益就熟练。⑩计划经济之政策,可以藉此实验。
此项主张,纯系因时因地制宜之设施,当时资和尚未开始,资渝炼钢厂及重庆耐火材料厂尚未着手进行也。原文载资源委员会季刊,当特并为推动便利起见,试拟一嘉陵钢铁厂建设委员会组织系统如下:
(四)三十一年鉴于炼铁事业受物价波动,呈不景气状态,曾建议补救办法,以资维系,原文如下:
(甲)炼铁事业所遭遇之困难——查生铁为兵工器材与机器制造所必需之原料,亦一切重工业建设所仰赖,抗战以后,经各方之积极推动,历尽种种困难,幸已略具规模,不图工程建设甫逐步完成,而业务即走入不景气状态,各炼铁厂家,或开工无法周转,或停炉无法复工,或筹备完成而意存观望,或创设中途而希图改业,如不设法急谋救济,迨钢铁业崩溃之日,一切重工业之建设,必至无法进展。爰就观察所及,分析其症结所在,以供参考。
(1)原料人工价格高涨,铁价未能比例增高查生铁前受统制之限制,不能自由买卖,铁价更不能随物价无限制之飞涨而增高,故一般炼铁事业,均无利润之可言,嗣后生铁虽奉令准许自由买卖,但物价原料人工飞涨之程度,已使铁价望尘莫及。据最近一年半之统计,焦炭价格增高5倍,矿砂价格增高5倍,煤炭价格增加6倍半,米价增高5.5倍,工资增加6倍,钢则增高在8倍以上,而生铁价格仅增高1倍。就此统计,已可知生铁价格不能随原料价格之增长,为炼铁事业不能发展之主要原因。
(2)一时一地之供过于求 欧战发生以后,受铁价一时飞涨之影响,重庆一隅,各新式炼炉先后完成开工出品。迨后市场需要,未能比例增加,又以运输限制,不能向外运销,致成供过于求之现象。各产铁厂家因无雄厚资本,生产既无利润,周转自感困难,因而不顾成本,减价倾销,或售预货,生铁前途益不堪问矣。此炼铁事业不能发展,又一重大原因。
上述两种原因,推延愈久,而炼铁事业遭遇之困难愈大。开炉则成本太高,亏累过甚,最近直接原料如洗焦、矿砂,间接材料如煤炭油类、五金材料、机器配件等价格,以及人工生活费用,均高涨不已,致生铁成本之高,出人意料之外,产品推销,势必更感困难。倘停炉观望,虽直接原料可以节省,而停工时间之各种开支,所费亦渐不赀,此种亏损又苦无术取偿。故开炉生产与停炉观望均属无济,且事实摆在眼前,决非徒托空论,一般炼铁事业如此,会属各炼铁厂,恐亦不能例外。(www.xing528.com)
(乙)补救办法——为补救上述两种困难,各炼铁事业均在积极研究中。除普通在技术上设法减低生产成本外,有压低原料价格以求成本之减低者,如迁建会钢铁厂是;有以炼钢盈余弥补炼铁亏损者,如中国兴业及人和渝鑫等厂是;有兼营翻砂机械副业,以资补助者,如陵江綦江炼铁厂是。其余据传闻所称,假炼铁厂之名,贷款兼营他业,以谋维持者,亦所在多有。办法虽有不同,要皆各视其力之所能,苦心竭虑,以冀维持炼铁事业于不堕而利抗建大业。惟各自为谋,终不及通盘筹划之有效,爰就会属各炼铁事业,拟具补救办法八项提供讨论:
(1)推广销路。在钢无正确销路以前,最近期间,除限令同会事业购用同会生铁外,甚难有其他适当方法。
(2)由大会筹拨大量流动金,依照“更新成本”酌加利润,统筹统销。
(3)规定各厂产量,分配各厂销路,酌定各厂合理流动金数额,使各厂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自给自足(在目前情况下各厂有六个月流动金即可支持)。
(4)限制各厂囤积过分物料,以增加流动金效能。
(5)移拨不必需之创业费,充作流动资金以利周转。
(6)组织联合机构,以利推动(由大会主持由各厂派员参加)。
(7)由政府统制其他各炼铁厂之生产。
(8)由政府收买其他各炼铁厂,再作通盘之产销分配。
总之钢铁事业统盘筹划之时机已至,各厂家应以奠定钢铁基础为重,通力合作,庶可转危为安,愿急起而共图之。
(五)三十二年七月鉴于原有及新建之各厂因资金缺乏,均限于半停顿状态,如再不急谋补救,必至同归于尽,故建议两项办法,在积极方面,应修筑铁路,制造船舶机器,以打开钢铁销路。在消极方面,应合并单位,力事紧缩,以巩固业务基础。原文如下:
据最近调查渝市附近各炼铁厂如中国兴业、资和、人和、大昌、蜀江等先后停炉,症结所在,虽各不同,而出品滞销,成本太高,原料不继,周转不灵,以致亏累过巨,实为主要原因。陵江虽幸能继续生产,但困难情形,固不亚上列各厂,若不急谋救济,恐不久亦将步各厂之后尘。爰将实际困难情形,详陈如后,以供参考。
(1)产品滞销 自小型炼铁炉相继开工后,灰口铁即发生供过于求之现象。近因炼钢事业尚未开展,机器事业已形紧缩,生铁出路尤感恐慌。产品以运价关系,既仅限于重庆一隅,而每月销量最多不过××吨(按各厂总产量平均每月×××吨),各厂虽在政府协助之下,勉强开炉复工,亦必难长期维持,此应特别注意者一。
(2)原料不继 各厂矿砂及煤焦原料来源运输,均感困难,时作时辍,影响生产成本甚巨,以10吨炼炉估计,每年若停工六个月,停炉期间之开支约需200万元,修炉费需150万元,两共350万元,以之分配于六个月之产量1800吨,则每吨即须负担此项额成本2000元。
(3)成本太高 各厂因规模太小,设备完缺乏不同,成本各异。设备完善者,洗焦燃料用量减少,平均差额,以焦半吨,煤半吨计,每吨生铁成本即差2500元。规模较大者,如管理得法,每吨间接生产成本,当可减少。但就另一方而言,规模较大,设备较好且完成较晚者,折旧费较大,每吨差额当亦在数百元之谱。故就规模与设备言,每吨生产成本可差2500元左右。就工作连续性言,长年继续工作与半年停止工作者比较,每吨成本可减2000元左右。其差额当以停工时间为稍长,已于前节言之。就洗焦品质言,利用低硫低灰焦炭,较高流高灰焦炭,消耗量平均可减半吨以上,即每吨成本可差2000元。如煤焦系自采自炼,每吨洗焦成本,尚可节省1000元,即每吨生铁成本,可节省2500元。煤焦价格受限价之影响,因地而异,如去年五月份威远每吨洗焦价格为1300元,而渝市则为2800元,相差在1倍以上,因此之故,仅就洗焦原料费一项言之,即相差2000余元。此外如成本计算方式之不能划一,影响各厂成本高低者亦至要,不能不注意及之。
就以上各点而论,一个条件具备之炼铁炉与一个条件最劣的比较,则每吨生产成本可能相差1万元。目前各厂均各有其缺点存在,真正再生产成本平均不能在27000元以下也。
(4)周转不灵 影响生产成本及业务进行者,莫过于周转不灵,在目前物价变动急剧情形下,如周转灵活,预存六个月原料,则每吨生产成本约可减低八九千元,是各厂在同一条件下,或盈或亏,要以周转金之多寡与迟早为衡。甲厂以今日之原料价格为成本计算标准,乙厂以六个月以前甚或一年以前之价格为标准,胜败之数无待损益计算而可知也。甲厂周转端赖借款,月息平均以4分计算,借款1000万元,月须付息40万元,如月产生铁100吨,每吨即须负担固定成本4000元。周转不灵影响于业务者在铁价之变动,如周转金充足,本年度三月份生产之铁,在八月份出售,则每吨售价可较三月份多12000元。所以成本减低,待价而沽,惟充分周转金是赖,为今日经营工矿业之秘决。而一般主持人之精力亦在此,周转金缺乏,营业必至亏累,周转金不同比例,营业亦无从比较也。
就目前生铁及原料价格变动情形而言,有六个月周转金方能在账面上不亏。
救济之道,不外两端,在积极方面,应设法建筑铁路,推广钢铁销路,需要增多,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在消极方面,惟有归并单位,限制产量,售中经营,使生产条件具备,供求适应,否则由国家依照生产成本收买,则必能渡过难关,而永奠后方钢铁基础。否则普遍救济,普遍维持,苟延残喘,必至一败涂地,而抗战期间各方所费之苦心亦必尽成泡影,利害得失,其理至明,心所谓危,敢不一言,惟贤明察之。
溯查钢铁事业在抗战期间短短六七年内,由繁荣以至凋敝,其间因素自甚复杂,果能依照前项办法及时调整,则今日钢铁业务基础必可稳固姑暂置不论。今日之计,仍在就既成事实而妥筹挽救方策,以作者意见,欲打开此种僵局,首在决定方策,齐一步骤,调整现实,所以启发战后,使前后联系合为一体,方不致顾此失彼。钢铁建设,既列为战后建设计划之首要,此时即应着手进行,以争取时间,将有价值有成绩之钢铁厂,补充其设备,增加其产量,以之制造战后建设所必需之器材。战事一告结束,建设计划即可实施,在款不虚糜之原则下,使战时各项生产事业,赖以活跃,并树立战后建设之基础,兼筹并顾,实为计之得者。至如何归并单位,调整产销,及与其他有关事业配合进行,主管当局,应不分国营民营,不分规模大小,一视同仁,依原料取给,设备优劣,成本高下,运输便利,妥为规划,计划一定,即强力执行,至人事之分配,自宜就原有各厂慎为选拔裁汰,必公必诚,以减少磨擦,用速事功。总之,在抗战期间,财政困难,主办者宜切实紧缩,节省开支。战后建设争取时间,执行者尤应提高效率,以达到速成目的。〈后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