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与重庆抗战时期工业概况及档案资料

四川与重庆抗战时期工业概况及档案资料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以原料动力尚称丰足,各类工业旧移新建,厂数日增。据统计,三十四年各业工厂共有1158家;西南各省总计仅有5995家,重庆占五分之一弱。西南各省工业总额是8490962000元,重庆即占2726338000元,全四川仅有2003656000元,尚不及重庆一地之多。其中主要的是机器工业,在三十四年工业总数的1694家中,它占了三分之一强。战后因成本高,纸价低,以致产量萎缩,原有槽户1958家,停顿了300多家,产量减少三分之一。战时厂户达250家以上,年产90万吨。

四川与重庆抗战时期工业概况及档案资料

工厂分布——四川工业营建未久,方届初期,一方面受地形封闭之影响,一方面犹未全脱乡村旧式工业之形态,地域经济之特征至为浓厚,故目前工厂之分布,特别受交通、动力、与原料三者之控制。抗战以前,本省以偏居内陆,交通阻梗,地方政治亦欠安定,所有工业每多属农村或家庭手工业,供销多限于本地,规模甚小,不足一述,据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之统计,全省仅有115家,自从大战爆发,东南沿海之工业地带,相继失陷,若干工厂纷纷内迁,四川赖有长江一水之便,内迁独多。加以原料动力尚称丰足,各类工业旧移新建,厂数日增。更因中央政府所在,交通不断改善,资源更易启发,不数年间,遂一跃而为后方工业之中心,工厂数目,工人人数及动力设备几皆占战时全国总数之一半,即仅以厂数而论,较战前增加16倍以上,不特数量激增,性质亦显见改变,战前几尽属小规模之轻工业,战时则重基本工业,各工业部门亦均有普遍发展。

工厂分布,大部集中战时首都之重庆及其邻近各地,厂数占全川工厂总数三分之一,以其不特当长江嘉陵江会口,水运至便,且陆路四达,为西南各省交通之枢纽,生产运销均极便利,故工厂林立,成为四川最主要之工业区域。川西成都之目前工业地位虽远不及重庆之优越,工厂数目仅得重庆附近厂数四分之三,然仍不失为本省第二工业中心。乐山万县工厂分布亦多,俱为川东与川西之大城市,因水陆交通既便,附近工业原料取给亦丰,此外分布于沿江河交通便利之重要城镇者,尚有若干小工业中心。

战时工业——战时,沿海地区沦陷后,倒给了民族工业一个发展的机会。这些民族工业在西南大后方建立着基础,而重庆也是一个重要的据点。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重庆的工厂寥寥可数,从二十九年起突飞猛进,至三十四年有了相当可观的成绩。据统计,三十四年各业工厂共有1158家;西南各省(滇、黔、川、康)总计仅有5995家,重庆占五分之一弱。西南各省工业总额是8490962000元,重庆即占2726338000元,全四川(除开重庆)仅有2003656000元,尚不及重庆一地之多。其中主要的是机器工业,在三十四年工业总数的1694家中,它占了三分之一强。各种工业资本的总额是27万万余元,机器工业却有416375000元,约占六分之一。就三十四年生产能力看,计有动力机1980部,17370匹马力,3095KVA,工具机6355部,炼铁炉4座,炼钢炉4座,轧钢机4副,球磨机3部,蒸馏塔67座,高压裂化炉570座,离心机有327部,造纸机59部,大型纺纱机155960锭,小型纺纱机7896锭,毛纺机82锭,织布机196部,缝纫机1510部,针织机570部,面粉机124部,印刷机980部,金属皮890公吨,木螺丝220公吨,钉660公吨,收发电报机140部,电话机1400部,其中动力机等20种,为西南各省仅有者。除织布机与面粉机外,生产能力,亦为各省之冠。论成就与特殊贡献,如过去本国不能制造的纱锭、汽车零件、大轮汽缸、鱼尾板、火车头、动力马达、汽车引擎、三角钉等,重庆均能自造。

抗战军兴,沿海工厂,皆随政府西迁,加以川省各种资源如动力资源石炭,水力,原料资源铁、棉,电化资源盐、铜、硫磺等应有尽有,工业突飞猛进,成为后方经济建设之中心。胜利后,工厂相率东下,工业又呈不振现象。据三十五年六月渝市社会局统计室据迁川工厂第九届会员所送名册,及经济部核准停业工厂名册,获得各厂停业留川统计数字如后:

其他建筑工程9家,皮革毛骨及橡皮制造业5家,饰物文具仪器制造业4家仍留川,合计留川工厂有268家。迁川工业中无水电及动力,交通用具制造业,国防用具制造业等工厂。

川省工矿考察团,于三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自成都出发,历经川西川中川南各地。兹将其经过各地所考察得的工矿情况历述如下:

夹江纸业:从成都循着成嘉(定)公路,经过彭山,夹江,而到乐山,夹江制纸业原极有名,年产6000余公吨,运销川西南及重庆、西安、昆明等。战后因成本高,纸价低,以致产量萎缩,原有槽户1958家,停顿了300多家,产量减少三分之一。各种工业的命脉,多是息息相关的,制纸业的衰败,影响了当地的制碱工业。夹江原有一家专供本地制纸用的灵众碱厂,也连带着不得不减产了。

乐嘉丝绸:乐山是川西工业的中心,原有大小工厂40余家,现在只剩10余家。乐山为四川三大丝市之一,嘉定大绸,向负盛名。原有30多家丝厂只剩了几家,2000台机减少到400多台。以前年产生丝3000余担(运销印缅者1000担,供本地织绸及成都机房2000担),每年织绸15万~16万匹。本年产丝尚不足千担,织绸不到5万匹。由于丝价低落,蚕农纷纷砍桑改业,原料也锐减了。

其他如盐场,嘉乐纸厂,嘉裕电气碱业,嘉华水泥,乐成面粉,美亚染炼,亚西机器,全华化学等厂均因成本太高,销路锐减,都不过勉力撑持而已。

犍贡盐业:自乐山沿岷江向南行,到五通桥及犍为。两地均以产盐著称,胜利后因外销市场,多为海盐所夺。政府改变了战前的管制政策,颁布盐政纲领,实施民制,民运,民销。自三十五年九月起,停止犍乐盐场的栗盐官收(三十六年元旦起川盐将完全停止官收),各厂现均已减产。他们战时遵守增产政令,核价不敷成本,亏累很大,现在又加上减产,遂迫使他们走上破产摊债之途,犍乐盐商已有十五六家倒下了。

战时因制盐的需要,使岷江区矿也蓬勃一时。岷江区煤矿分铜河、石磷、石溪、马边河及河东五区。战时厂户达250家以上,年产90万吨。现在厂户仅存40家,年产不及40万吨。盐的减产,也为煤作了死亡的宣告。

荣县威远两县的煤矿业与前述情形一样。因为自贡市及资内盐糖的减产,煤的产量也就不得不一减再减了。据工矿考察团的意见,认为威远以钢铁,炼焦及耐火材料等工业为最有希望,但是现在,煤却默默地堆积着毫无销路。

自贡市盐场为川盐最大的产区,现况也同犍乐盐场差不多。〈略〉

重庆工业:重庆工厂,以豫丰、裕华两纱厂业务畅旺,可获利润。豫丰有3万锭子,每日产纱38包,采用川、陕、鄂棉花,达60%,美棉40%。国产棉价高出十分之二,而又品质杂劣,该厂以提倡国货,不顾厚利,工厂设备及工人待遇等项,最称完备,尤以千余职工之浴室、厕所悉合卫生,为此次考察百余工矿中所仅见者。裕华纱厂,亦有3万锭子,每日出纱48包,布100匹,情形与豫丰大致相同,自来水、电力、水泥等厂,勉可图存,惟电力供应不足,实需大量添装。大渡口铁钢厂,系兵工性质,设备最大,亦足为西南树立国防钢铁工业基础,即就其轧钢能力观察,制出钢轨有8磅至85磅,钢管圆条一寸以上,及各类扁钢角钢大小钢件无一不备,此实为四川工矿业之惟一母厂。民生机器厂设备完善,工作进步,只以川江涨落太大,不便建船为缺憾。渝鑫钢厂已呈半停工状态,仅铸制烧饭盐之锅与铁钉。顺昌铁工厂,亦减少职工二三十人无工可作,该厂出卖成品之后,即工作母机亦多抵押于生产局。瑞华玻璃厂、四川瓷业公司,出品甚佳,尤以瑞华自制之耐火坩埚,成绩优良,希望大批自制供应川中各玻璃厂需要。兴国机器厂可年出缝纫机1000部,工作成绩优良,与胜家公司所出并无二致,其工作速度,尚有超过之特点。中央造纸厂,则因钞票纸改用美国出品,竟将日产9吨为西南仅有之最完备纸厂,趋于停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现有机器为最新式设计,惜厄于环境,未得展布。崇德猪鬃厂及四川丝业公司,为唯一争取外汇及救济农村之利器。中国毛纺厂出品甚佳,惟以川康羊毛品劣价高,必需采用澳洲毛织为遗憾。此外复兴面粉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亦以销场锐减,外货充斥,营业较前逊色。华业火柴厂,为四川火柴业权威,希望即加改良生产,使其成品广泛深入全川大小地区。天原电化厂,所出纯碱漂粉,与西亚电器灯泡部,及新亚热水瓶胆工场出品,均属优良,为川中最有希望之化工事业云云。

【注释】

[1]原载四川省建设厅编:《四川建设统计提要》,1938年版。

[2]原载重庆市政府编《重庆市政府统计提要》,1941年出版。

[3]节选自《三十年下半期国内经济概况》。(www.xing528.com)

[4]节录自《三十一年度上半期国内经济概况》。

[5]原载《资源委员会公报》第5卷第2期。

[6]参见《中国经济革新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华》第3期。

[7]节录自《民国三十二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概论》。

[8]原载《经济汇报》第9卷第5期

[9]此数显然有误,但原文如此。

[10]原载《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3期。

[11]原载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秘书处研究室编《:一年来我国之生产金融与物价概况》,1944年版。

[12]原载周立三等编:《四川经济地图集说明》,1946年版。

[13]原载重庆市政府编:《重庆市统计提要》,1945年出版。

[14]摘自李紫翔:《胜利前后的重庆工业》,原载《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第4期。

[15]节选自《经济工矿商业复员计划》,标题为编者所加。

[16]原载《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第1期。

[17]原载《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第2期。

[18]原载中国西南实业协会资料室编《:西南工业统计资料》,载《西南实业通讯》第14卷第5、6期合刊。

[19]节录自王性《:民元来我国之国货工业》第六部分,原载朱斯煌编《:民国经济史》,原标题为《中国国货工业之新生》。

[20]原载傅润华、汤约生主编:《中国工商要览》,中国工商年鉴编纂社194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