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卷81:匡张孔马传-第51章

《白话汉书》卷81:匡张孔马传-第51章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望之上奏,认为匡衡精通经学,对儒学的理解有名师传承,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在当时,宣帝不重视儒生,让匡衡留在平原郡,继续担任文学。在当时,多次发生日食、地震,元帝向匡衡询问灾异与施政的关系,匡衡上疏:臣听说,在五帝时,礼乐不同;在三王时,教化各异。陛下即位以来,躬奉圣德,开启太平,同情因愚蠢犯罪的吏民,罪犯被判刑,朝廷连年大赦,给予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天下幸甚。

《白话汉书》卷81:匡张孔马传-第51章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父辈以上是农民,到了匡衡这一代,匡衡喜欢读书,但是家中贫穷,要为人做工补贴家用。学习之余还要做工,也显示出匡衡精力过人。当时,儒生们常感叹:“不必解《诗》,匡衡要来;匡衡解《诗》,听者开怀。”

匡衡参加射策甲科考试,成绩不理想,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转任平原郡文学。有很多学者上书推荐匡衡,说匡衡精通经学,举世无双,应该在京师做官,有许多读书人跟随匡衡在平原郡学习,匡衡任职的地方距离京师太远。宣帝看了上书,将奏书发下去,让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考查匡衡,匡衡面对朝廷大臣,讲解《诗经》,阐明大义,回答得很好。萧望之上奏,认为匡衡精通经学,对儒学的理解有名师传承,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在当时,宣帝不重视儒生,让匡衡留在平原郡,继续担任文学。皇太子刘奭读了匡衡的答问,很欣赏匡衡。

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即位,这是元帝,乐陵侯史高以外戚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兼领内朝尚书职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手。萧望之是一代名儒,做过元帝的师傅,有旧恩,元帝对萧望之委以重任,萧望之向元帝推荐很多有才学的儒生,史高在朝中显得无足轻重,史高与萧望之有了隔阂。长安县令杨兴提醒史高:“将军以先帝外戚辅政,在朝中的地位尊贵无比,然而,朝廷内外对将军并无赞誉之声,声望不高,为什么?因为还有些流言蜚语。这些流言讲:将军幕府,受到海内仰望,但是,将军只举荐一些私属、门客,或乳母的子弟,将军对这些流言不以为然,讲的人多了,流言就会传遍海内。富贵在身,没有众人赞誉,就好像穿着白狐裘皮,却皮面朝内。古人常煞费苦心招揽名士。《左传》讲:‘贤士难得,不能坐在家里等候;珍馐美味可口,不能坐享其成。’这一类道理很多。平原郡文学匡衡是一位饱学士人,受到大家赞誉,可惜他还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在郡里做一个小官。如果将军推诚相待,把匡衡召进幕府,匡衡一定很高兴,让匡衡参与政事,观察一下他的能力,再举荐给朝廷,我相信,匡衡不会辜负将军的厚望。因为举荐匡衡,天下人看到将军爱才,将军的声望会得到提高。”史高认为长安县令杨兴讲得有道理,任命匡衡为将军幕府议曹史,又推荐给元帝,元帝任命匡衡为郎中,既而担任博士、给事中。

在当时,多次发生日食地震,元帝向匡衡询问灾异与施政的关系,匡衡上疏:

臣听说,在五帝时,礼乐不同;在三王时,教化各异。时代在变,礼仪有相应的改变,这是顺应时代。陛下即位以来,躬奉圣德,开启太平,同情因愚蠢犯罪的吏民,罪犯被判刑,朝廷连年大赦,给予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天下幸甚。但是,臣看到大赦后,犯罪并未得到制止,今天大赦,明天还有人犯罪,结果又重新入狱,这就起不到引领吏民向善的目的。一般来讲,劝导百姓,要“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这样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当今世俗,世人贪财贱义,喜欢声色,崇尚奢靡,寡廉鲜耻,放纵恣肆,纲纪失序。还有,外戚干预朝政,皇室宗亲被疏远,大臣以姻亲结成朋党,为牟利常心存侥幸,不惜铤而走险。如果再不改变,即使连年大赦,也难以达到弃刑狱不用的目的。

臣以为,要想改变社会风俗,应该鉴古知今。孔子讲:“用礼让治理国家,还会有困难吗?”朝廷大臣都是国家栋梁,公卿大夫如果能够循礼相让,百姓就不会为利益而争斗;如果能够乐善好施,百姓就不会有暴力相向;朝廷官员崇尚礼义,百姓也会随之效仿;朝廷官员待人宽厚,百姓会相忍相爱。做到这四点,圣王不用严刑峻法,教化就能收到效果。反过来,朝廷官员疾言厉色,百姓会争斗不息;上有专横之士,下有不让之民;上有逞强之心,下有伤害之意;上有好利之臣,下有盗窃之民:上行下效,这是必然之理。如今,俗吏治理百姓,不能以谦让推行教化,而是滥用刑罚,罗织罪网,陷人于有罪,这势必会导致贪财慕势,犯法者日众,奸邪得不到制止,即使严刑峻法,也难以治理好百姓。这不是犯法者有犯法的天性,而是风气使然。

臣研究《诗经》《国风》,其中《周南》《召南》对教化有启示作用,按照经义去做,努力实践,懂得廉耻者就会增多。郑伯好勇,国人喜欢搏虎;秦穆公崇信,士人愿意赴死;陈夫人好巫,民众喜欢淫祀;晋侯好俭,民众喜欢储蓄;太王谦让,邠国人学会宽恕。由此看来,治理天下,首先看提倡什么。现在,奸邪肆虐,暴徒横行,可谓登峰造极。臣听说,推行教化,并非要到百姓家里去面对百姓指导。只要做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崇尚礼让,谦逊谨慎,推行教化,从朝内到朝外,由近及远,民众自然会遵纪守法,不知不觉地倾心向善。百姓理解和谐的道理,阴阳和谐,百神随之响应,祥瑞相继出现。《诗经》讲:“商都繁华,四方循礼;寿考安宁,保我后人。”这是成汤治理有效,成汤的子孙,通过教化移风易俗,最终怀柔鬼方。如今,长安位于天子脚下,百姓沐浴圣德,习俗与远方相比,并未好到哪里去,郡国来的人无从效仿,看到的只是奢侈淫靡,竞相攀比。京畿本来是教化的首善之地,是风俗转化的枢机,应该领风气之先,纠正奢靡之风。

臣听说,天人之间,阴阳相互浸润,善恶会有所反映;下面做的事,上天会有异象,阴阳会有感应,阴变静者动,阳蔽明者暗,水旱灾害会随之产生。现在,崤山以东连年饥馑,百姓贫困,还有人相食,这些都是赋敛过重、民众赋税太多、官吏办事不力造成的后果。陛下敬畏天威,哀怜百姓艰难,减损宫中费用,减少甘泉宫、建章宫宿卫,撤销珠崖郡,偃武修文,希望能够像唐尧、虞舜一样,避免像殷纣、周室的衰亡。凡看到撤销珠崖郡诏书的人,莫不欢欣鼓舞,大家都以为还能看到太平盛世到来。皇帝减省宫中的用度,减少奢靡的装饰,修订制度,整饬朝廷内外,亲近忠正大臣,远离谗佞小人,避开郑、卫淫声,专注《雅》《颂》德音,举荐卓越士人,鼓励直言进谏,重用善良的官员,斥退狠毒的酷吏,彰显高士的情操,倡导奉公的责任。陛下熟读《六经》要义,汲取先帝经验,尊崇自然之道,强调教化和谐,以仁治国,匡正风俗,端正视听,海内外昭然领悟。本朝重视施政的效果,道德在京师内外得到弘扬,淑闻在域外广泛传颂,教化一旦成功,礼让的风气就会实现。

元帝看了上疏很高兴,提拔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元帝喜欢儒学,对宣帝朝的政策有许多改动,上书言事者很多人得到元帝召见,人人希望自己的谏言能符合元帝的想法。在当时,傅昭仪和儿子定陶王刘康受到元帝宠爱,超过皇后和太子。匡衡再次上疏:

臣听说,治乱安危之机,在于做事情用心。创业受命于天的帝王,关心传承基业于无穷。后世即位的帝王,继承先帝遗德,发扬光大。在往昔,周成王即位,努力发扬文王、武王的圣德,将国家治理的成功归功于文、武,不敢独享其荣誉,在祭祀上天时,文、武配享祭祀,祈祷鬼神护佑。《诗经》讲:“念我皇祖,陟降廷止。”意思是说,成王思念祖宗创业之艰难,即位之后,做出成绩,将功劳归于鬼神护佑。

陛下圣德天覆,向海内普施恩惠,可是阴阳未和,奸邪依然猖獗,这是因为上书议政的大臣还没有弘扬先帝的盛德,却争相议论先帝的制度,说制度不合时宜,要予以改变,改变后效果不好,又重新改回来。这样改来改去,大臣们议论纷纷,下面的吏民无所适从。臣痛心大臣随意地改动制度,徒劳无功,使得民众手足无措。愿陛下思考统业之事,留意祖宗制度的成效,稳定吏民的信心。《大雅》讲:“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孔子撰写《孝经》首章,也是强调“德”的重要。经传讲:“审好恶,理情性,王道就会实现。”能够尽其性,才能尽人物之性;能够尽人物之性,才能领会天地间的变化。治性之道,须审有余以补不足。聪明睿智者要警惕为人苛刻,孤陋寡闻者要警惕闭目塞听,勇猛刚强者要警惕粗暴刚烈,温良仁爱者要警惕优柔寡断,沉静舒缓者要警惕错失良机,心胸疏阔者要警惕粗心大意。君子了解这些,才知道如何弥补不足,加强义理修养,不断提高认识,花言巧语、谄佞之徒就不能乘虚而入。愿陛下留意,以圣德思考。

臣听说,君王处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天下,《诗经》从《国风》开始,《礼纪》从《冠婚》开始。从《国风》开始,是因为人情世故的需要,从中可以学到人伦大理;从《冠婚》开始,可以端正君王对家庭的态度,防患于未然。福的来源,首先来自家庭;道的衰亡,也与夫妇的寝室有关。圣王在选择嫔妃时,要慎之又慎,确立嫡妻的位置。重视礼仪,尊卑有序,庶妾就不会僭越正妻,新娶的妾不能僭越旧有的妾,家庭关系和睦,不会错乱。尊宠嫡妻,庶妾要安于卑微,嫡子作为继嗣,在举行加冠礼时饮用醴酒,庶子不能享用,为的是突出嫡子的地位,不能僭越。这不是虚礼,不是虚应故事,强调尊卑,从家庭稳定出发,礼发乎于情,这是表现形式。圣人的一举一动,包括游戏玩乐,都有规范;有了规范,天下人才会有所效仿;百姓模仿着去做,教化才能获得成功。应该亲近却表现得疏远,应该尊贵却表现得卑微,奸邪之徒就会乘虚而入,最终会危害国家利益。圣人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谨慎对待,防患于未然,不能以个人好恶损害国家利益。陛下圣德具备,行为端正,天下可以无为而治。《诗经》讲:“欲治理四方,首先治理好家室。”经传讲:“治理好家室,就能治理好天下。”

匡衡担任太子少傅数年,多次上疏谏言,朝臣廷议时,匡衡结合经书陈述观点,常引用义理。元帝认为匡衡可以担任公卿,任命匡衡为光禄勋,升任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匡衡继韦玄成之后担任丞相,受封为乐安侯,享受食邑六百户。

元帝驾崩,成帝即位。匡衡上疏,劝谏成帝选择嫔妃时要谨慎,还劝谏成帝重视经学,注重仪表及做人的道理,匡衡说:

陛下秉性至孝,对先帝的哀伤思慕常挂在脸上,没有时间娱乐、射箭、飨宴,重视慎终追远,时间已过去很久。愿陛下不仅圣性使然,还要圣心安康。《诗经》讲:“茕茕在疚。”意思是成王举行丧礼后,思慕先帝,心绪长久不能平静,既而继承文、武宏业,周代的教化,斐然可观。

臣听老师讲:“选择配偶,是人生的一个开端,是家庭幸福的开始。”婚姻大礼完毕,君王才有完整的品行,从而接受天命。孔子编撰《诗经》,从《关雎》开始,意思是,受到尊崇的君主,作为百姓的父母,包括夫人的品行,都要与天地相匹配,否则不能奉祀神灵、统理万物。《诗经》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说,夫人一定要德行贞淑、品行端正,在表达情欲时要合乎礼,飨宴游戏要有节制,只有这样,夫人才配享有国母尊号,奉祀宗庙。此乃纲纪之首、教化之端。从古至今,夏商周三代的兴废,莫不与此有关。愿陛下从中得到启示,选择有德妇人,远离声色,亲近肃静,切勿为轻歌曼舞所迷惑。

臣看到,圣王欲圣德纯茂,莫不学习《诗经》《尚书》,而且乐此不疲。臣匡衡学问疏浅,不能很好地辅佐皇帝,指导礼仪,宣扬德音。臣听说,《六经》是圣人统一天地人心、记录善恶、辨明吉凶的经典,引导人们走向正道,使人们不违背善良的本性。了解《六经》内容,就能领会天、地、人间的关系,包括草木昆虫的繁育,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论语》《孝经》,是圣人必读的经典,陛下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

臣听说,圣王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奉天承亲;无论尊亲孝亲,还是临朝与大臣议事、处理政事,都要符合礼仪,以彰显君臣、人伦之关系。皇上严肃恭敬,仪态端庄,态度肃穆,才能符合奉天承亲的礼仪;温良谦恭,是侍奉孝敬亲人的礼仪;端庄肃静,是面对臣下的礼仪;和蔼可亲,施惠于民众,是对下人的礼仪。皇上的一举一动都有礼仪规范,每当皇上出现,都要有礼仪形式;皇上的决定,就是臣下执行的诏命。孔子讲:“德义可尊,容止可观,进退有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既而效法,成为规范。”《大雅》讲:“敬慎威仪,唯民之则。”诸侯在正月朝觐天子,天子按照礼仪,以庄重的态度迎接他们,用礼乐招待他们,用丰盛的酒筵宴请他们,而后让他们返回封国。万国诸侯接受礼仪教化,享受皇上赐福,将礼仪带回封国,约定而俗成。今年正月,皇上在正殿,将要接受百官朝贺,还要设置酒筵招待,古人讲:“君子慎始。”奏请陛下留意,注意仪表,让百官得以瞻仰皇上的威仪、美德,慎重初始,开端良好,天下幸甚!

成帝采纳匡衡的谏言。过了一段时间,匡衡就南北郊祭祀上奏成帝,建议不要过于铺张,详情记载在《郊祀志》。

此前,在元帝朝,中书令石显在朝中掌控内朝大权,原丞相韦玄成与匡衡惧怕石显,不敢违逆。及至成帝即位,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弹劾石显,逐条列举石显的罪状,包括石显的党徒。为此,司隶校尉王尊弹劾匡衡:“匡衡、甄谭身为三公大臣,知道石显等专权误国、作威作福,成为海内祸害,不在当时奏明皇上加以惩治,反而阿谀逢迎、欺上罔下,毫无人臣辅佐君王的正义感。既然弹劾石显等,为何不检讨自己,反而张扬先帝任用邪佞奸臣?这种行为,其实不道德。”成帝有诏,不要弹劾。匡衡顿时感到惭愧,上书谢罪,称病请求退休,交上丞相及乐安侯印绶。成帝劝慰道:“您的道德修明,位居三公,先帝将重任托付于您,现在又辅佐朕,您遵守法度,勤劳公家事务,朕希望与您同心同德,治理好国家。司隶校尉狂妄无知,弹劾您,朕很震惊,已经将司隶校尉交予有关部门处理,您何必再上书交还侯印请求退休?是认为朕不能妥善处理此事?《左传》不是讲‘礼义没有亏欠,何必担心他人说三道四’吗?您要冷静对待此事。养好精神,注意身体,注意膳食,多加保重。”成帝还赐予匡衡好酒、牛肉,匡衡这才开始工作。成帝刚即位,要鼓励大臣,可是朝中许多大臣是王尊一派的人,匡衡心中常忐忑不安,每当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就又提出退休,欲回家休息,成帝以诏书劝勉一番,还是没有批准。

匡衡的儿子匡昌担任越骑校尉,喝醉酒杀人,被关押在诏狱。越骑校尉的官属及匡昌的弟弟匡且阴谋劫狱,救出匡昌,事情被发觉,匡衡脱下鞋帽袜子,光着脚站在朝堂上待罪。天子派谒者让匡衡戴上帽子,穿好鞋袜。有关部门此时又揭发匡衡擅自兼并土地,匡衡终于被免官。

当初,匡衡的食邑在僮县的乐安乡,有食邑三千一百顷良田,南边以闽陌为界。元帝初元元年,临淮郡的地图误以闽陌为平陵陌。又过了十几年,匡衡的封邑改在临淮郡平陵陌,以平陵陌为地界,多出四百顷土地。在成帝建始元年,临淮郡重新勘定郡界,向朝廷上交计簿,更正地图,报告丞相府。匡衡对亲信赵殷说:“主薄陆赐原来担任奏曹,熟悉划定郡界之事,现在担任集曹掾。”第二年统计时,匡衡向赵殷询问关于划定郡界之事:“负责此事的官员如何办?”赵殷答:“陆赐交上来的计簿,让郡里改定以平陵陌为实界。恐怕郡里不肯这么做,可以让家丞就此事上书朝廷。”匡衡说:“主要是应不应该有这块土地,何必再上书呢?”也没有告诉负责的官员,听任他们处理此事。再后来,陆赐与名字叫明的官员上报计簿时,说:“按照原来的地图,乐安乡南边应该以平陵陌为地界,不按照原来的地图,即以闽陌为地界,怎么办?”临淮郡将这四百顷土地划归乐安国。匡衡派手下人到僮县继续收缴田租,多收了一千多石谷子。司隶校尉王骏、少府张忠代理廷尉上奏成帝:“匡衡监守自盗临淮郡的财物,价值达十金以上。按照《春秋》大义,诸侯不能兼并土地,法律应一视同仁。匡衡位居三公,辅弼朝廷,负责国家计簿,了解各郡的情况,划定边界,计簿已经明确,匡衡明知故犯,兼并土地,以公肥私。还有,陆赐、明阿谀奉承匡衡,按照匡衡的旨意曲解临淮郡的计簿,改动县界,欺下罔上,擅自将土地划归己有,这种行为不道德。”成帝批准奏议,要求法外从宽,免去丞相,贬为庶人,匡衡在家里去世。

匡衡的儿子匡咸精通经学,后来官至九卿。家族有多人后来成为博士。

张禹,字子文,原河内郡轵县人,在张禹父亲这一代,迁至莲勺县。张禹还是孩子时,跟随家人到市场上,喜欢看人算卦、相面,时间久了,也知道一些排列蓍草的卦意,有时在旁边插话。占卜者很喜欢张禹,又看到张禹相貌不凡,对张禹的父亲讲:“你这位儿子很聪明,又好学,可以让他学习经书。”及至张禹长大成人,到长安求学,跟随沛郡人施雠学习《易经》,跟随琅琊郡人王阳、胶东郡人庸生学习《论语》,学到一定程度,开始讲学授徒。再后来,张禹被举荐担任郡府文学。宣帝甘露年间,有些儒生举荐张禹,宣帝诏命太子太傅萧望之考查张禹。张禹针对《易经》《论语》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萧望之很满意,上奏宣帝,说张禹的经学很好,有名师传承,可以安排一些职务。奏书递上,没有获得批准,张禹又回到郡府,继续担任文学。过了很久,张禹接受试用,担任博士。元帝初元年间,元帝立皇太子,博士郑宽中为太子刘骜侍讲《尚书》,同时举荐张禹,元帝诏令张禹侍讲《论语》。此后,张禹担任光禄大夫,几年后,担任东平国内史。

元帝驾崩,成帝即位,征召张禹、郑宽中,因他们侍讲经学,有旧恩,赐爵关内侯,郑宽中享受食邑八百户,张禹享受食邑六百户。成帝拜张禹为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兼给事中,负责内朝尚书事务。在当时,成帝的舅舅阳平侯王凤担任大将军,在朝中辅弼朝政,成帝年富力强,谦逊好学,敬重师傅。张禹与王凤一起负责尚书事务,心中常忐忑不安,多次上书称病,请求退休,欲回避矛盾。成帝回复:“朕年轻执政,担心很多政事处理不当,此前,先生以道德为朕侍讲,因此委以重任。先生为何有疑心,多次请求退休?难道忘记我们师生间的情谊,欲回避流言蜚语?朕没有听说什么呀。先生安心工作,负责好交给你的事务,勤恳守则,不要辜负朕的期望。”又加赐张禹黄金百斤、牛肉、好酒,诏令宫中太官为张禹供应膳食,召太医为张禹看病,使者往返多次。张禹不胜惶恐,又重新工作,成帝河平四年,张禹继王商之后担任丞相,受封为安昌侯。

张禹担任丞相六年,成帝鸿嘉元年,张禹以年老有病请求退休,成帝一再挽留,最后批准奏请,赐予张禹安车驷马、黄金百斤。张禹回到家中,以列侯身份,每月初一、十五朝觐皇帝,享受特进礼遇,见皇帝的礼仪比照丞相。成帝为张禹配置五名从事,加封张禹食邑四百户。天子多次赏赐,前后达数千万钱。

张禹为人谨慎厚道,家中经营商业,再加上封邑的田租,家境富裕,又买了些田地,达到四百顷,都是泾河、渭河浇灌的上等良田,膏腴之地,其他财物也很多。张禹喜欢音乐,懂得乐理,生活奢华,住着很大的宅院,在后边的房屋里常拨弄丝竹管弦自娱。(www.xing528.com)

张禹的弟子比较有成就者,有淮阳郡人彭宣,官至大司空(御史大夫);沛郡人戴崇,官至少府,位列九卿。彭宣为人恭敬、俭朴,遵守法度,戴崇为人友善、聪明,二人性格迥异。张禹内心更喜欢戴崇,对彭宣敬而远之。戴崇每次来看望张禹,常要求老师置酒设乐,张禹与弟子一起弹唱,将戴崇引入后堂吃饭,与妇女相对而坐,令优人管弦齐奏,铿锵作乐,直玩到深夜才离去。彭宣来看望,张禹与彭宣相对而坐,谈论经义,天晚了一起吃饭,不过一个肉菜、一壶酒而已,彭宣从未到过后堂。两位学生都知道对方在老师那里的待遇,也自得其乐。

张禹年纪大了,为自己预先安排墓冢,建造祠堂,张禹看中平陵县肥牛亭旁边的一块土地,靠近延陵(成帝的陵寝),奏请成帝,请求赐予这块土地。成帝答应了,诏令平陵县将亭址迁移。曲阳侯王根听说此事,提出谏言:“这块地离昭帝平陵寝庙不远,衣冠每月在路上巡游,张禹身为皇帝的老师,不知道谦让,强求衣冠巡游的必经之路,还要拆毁原来的旧亭,这件事情做得太过分。孔子讲:‘子贡爱其羊,我爱子贡的礼。’最好把其他地方赐予张禹。”王根虽然是成帝的舅舅,成帝对王根的态度却不如张禹,王根的谏言恳切,成帝还是没有采纳,把肥牛亭这块土地赐予张禹。因为此事,王根对张禹的看法很坏,多次诋毁张禹。成帝仍然敬重张禹,每次张禹生病,成帝都会询问病情,甚至亲临探视。成帝坐在张禹的床前,张禹惶恐地在床上叩头谢恩,并借此机会,向皇帝袒露肺腑,张禹说:“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儿甚于爱男孩儿,这个女儿远嫁,是张掖郡太守萧咸的妻子。臣常思念父子之情,希望能够靠得近一些,经常看到女儿。”成帝随即改任萧咸为弘农郡太守。张禹的小儿子没有官职,成帝来看望张禹,张禹不停地注视小儿子,成帝明白张禹的意思,就在张禹床前任命小儿子为黄门侍郎,兼给事中。

张禹虽然住在家里,仍然享受特进礼遇,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国家有大事,还会经常参与意见。成帝永始、元延年间,多次出现日食、地震,官吏、百姓多次上书谈论灾异与朝政的关系,对外戚王氏把持朝政多有意见。成帝对灾异的发生很惶恐,对臣下提出的看法也表示赞同,只是没有公开,于是坐车到张禹家,没有让左右人跟随,单独向张禹咨询,把官吏、百姓对外戚王氏专权的意见告诉张禹。张禹看到自己越来越老,子孙们在朝中的位置又处于弱势,自己与曲阳侯王根曾经有矛盾,也怕王氏日后报复,就对成帝讲:“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发生三十次,地震发生五次,每次发生,诸侯都会有亲人间残杀的事情,或夷狄入侵中原。灾变的原因很玄妙,难以解释清楚,因此,圣人每当谈起这些,都很谨慎,不把它们与命运、怪异联系起来。人的命运与天地的灾异,自从子贡谈过后,很少有人发表意见,对于知识浅陋、认识有限的俗儒,其看法不足为凭!陛下在处理政事时,以善举为上,与臣下百姓祸福同享,这是经义所强调的。那些刚接触经学的后来者喜欢危言耸听,其实没有根据,用经术很容易驳斥他们。”成帝相信张禹,不再关注对王氏的流言蜚语,再后来,曲阳侯王根及王氏子弟听说张禹的一番言论,很高兴,改变了对张禹的看法,表示敬重。张禹看到时事在变化,成帝一旦身体出现不虞,张禹就会择日斋戒沐浴,用蓍草占卜,穿戴整齐,立筮卜卦,得到吉卦就奏报皇上,如果卦象不吉,张禹就会面露忧色。

成帝驾崩,张禹继续侍奉哀帝,哀帝建平二年,张禹去世,谥号为节侯。张禹有四个儿子,长子张宏继承爵位,官至太常,位列九卿。张宏的三个弟弟担任校尉、散骑或诸曹。

当初,张禹担任成帝的老师,成帝多次向张禹请教经学上的问题,张禹撰写《论语章句》献给成帝。当时,鲁国人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也在解说《论语》,所撰写的内容有些不同。张禹最早向王阳学习《论语》,后来又跟随庸生学习,博采众长,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习《论语》的儒生谈论起来,都说:“要想学好《论语》,还是要参考张禹的章句。”学者大多以张禹对《论语》的解释为依据,其余对《论语》的解释逐渐式微。

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的十四世孙子。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孔鲤的儿子叫孔伋,字子思。孔伋的儿子叫孔帛,字子上。孔帛的儿子叫孔求,字子家。孔求的儿子叫孔簯,字子真。孔簯的儿子叫孔穿,字子高。孔穿的儿子叫孔顺,曾经担任魏国丞相。孔顺的儿子叫孔鲋,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孔鲋做了起义军领袖陈涉的博士,陈涉兵败,孔鲋死在乱军中。孔鲋的弟弟孔襄,汉建国初,做过惠帝的博士,后来担任长沙王太傅。孔襄的儿子叫孔忠。孔忠有两个儿子,孔武和孔安国。孔武的儿子叫孔延年。孔延年的儿子叫孔霸,字次儒。孔霸的儿子就是孔光。孔安国和孔延年研究《尚书》,在武帝朝担任博士。孔安国曾担任临淮郡太守。孔霸研究《尚书》,向太傅夏侯胜学习,昭帝末年,孔霸担任博士,在宣帝朝,孔霸担任太中大夫,经选拔担任太子老师,讲授经书,后改任詹事(掌管太子家事)。孔霸还担任过高密王刘章的国相。在当时,诸侯国相的俸禄高于郡太守。

元帝即位,征召孔霸,因为孔霸做过老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称褒成君,兼任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孔霸将户籍迁至长安,住在第一区。孔霸为人谦逊,不喜欢以权势压人,常说自己的爵位太高,有何德何能居此高位。元帝有让孔霸担任丞相的想法,自从御史大夫贡禹病故,薛广德被罢免,元帝就有此想法。可是孔霸谦让,说自己难以胜任,元帝看到孔霸的态度很坚决,辞让的言辞也很恳切,不再勉强,更加敬重孔霸,给予孔霸的赏赐极为丰厚。孔霸去世,元帝多次素服亲临家中吊唁,赐予东园制造的棺椁、丝绸、钱物,安排以列侯礼安葬,谥号为“烈君”。

孔霸有四个儿子,长子孔福继承关内侯爵,次子孔捷、三子孔喜担任校尉,兼诸曹。孔光的年纪最小,专心于经学,不到二十岁,通过举荐担任议郎。光禄勋匡衡举荐孔光为人方正,元帝提拔孔光为谏议大夫。在朝堂上,由于说话不慎重,孔光被贬为虹县县令,孔光辞官回家,教书授徒。成帝即位,孔光被举荐担任博士,多次受诏处理冤案,整理风俗,赈济灾民,几件事情做得很好,受到成帝注意。在当时,从博士中选拔官吏分为三等,上等者担任尚书,次等者担任刺史,不善处理政务又长久担任博士者,安排为诸侯王太傅。孔光以上等担任尚书,就职后,孔光努力了解前朝的典章制度及处理政务的方式,几年时间,已经熟悉典章及法律条令。成帝对孔光很信任,任命孔光为仆射兼尚书令。成帝诏令,褒奖孔光办事缜密、谨慎,没有犯过大错,加任诸吏,任命孔光的儿子孔放为侍郎兼黄门给事。几年后,孔光改任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为两千石,兼给事中,成帝赐予孔光黄金百斤,诏命继续负责尚书事务。再后来,孔光担任光禄勋,仍负责尚书事务,兼诸吏给事中。掌握中枢机要十几年,孔光严守机密,遵章办事。成帝有事情垂询,孔光按照制度,采取适当的方式提出奏议,并不一味迎合;提出的奏议与成帝的想法不同,孔光也不争辩。因此,孔光与成帝的关系一直相处得很融洽。每当孔光向成帝谏言,一定要反复斟酌,删削谏稿,唯恐言辞太激烈,刺激皇帝。孔光认为,肆意指责皇帝的过失,以此表示忠心,其实是人臣不应有的行为。如果孔光向成帝举荐某大臣,孔光不会向被举荐者透露,唯恐受到举荐者知道是自己举荐。休假日回家,兄弟、妻子间闲话家常,孔光绝不涉及朝中政务。有人闲聊时问孔光:“温室殿栽种什么花木?”孔光嘿嘿一笑,随即转移话题,不谈论宫中的事情。孔光为人处世谨慎,又是先帝老师的儿子,年轻时就以经学闻名,从少年起步入仕途,从不结交私党,不滥交夸夸其谈之人,也不有求于人,唯恐授人以柄。孔光注意操行、自律,也是性情使然。后来,孔光从光禄勋升任御史大夫。

绥和年间,成帝在位已经二十五年,还没有子嗣,最近的亲属有同父异母弟中山孝王刘兴和同父异母弟定陶恭王刘康的儿子定陶王刘欣,定陶王刘欣好学多才,成帝视为自己的儿子。定陶王祖母傅太后暗中结交赵皇后(飞燕)、赵昭仪(合德)及成帝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希望成帝立定陶王刘欣为皇位继承人,这些人为了私利,极力劝说成帝立定陶王为太子。成帝召见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向他们征询意见,在中山王与定陶王之间选择一位皇位继承人。翟方进、王根认为,应该选择陶恭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并引用《礼记》,“兄弟的儿子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兄弟的后代可以当作自己的后代。”奏请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廉褒、朱博持相同意见。孔光认为,按照礼法,立继嗣应该注重血亲,中山王刘兴是元帝的儿子,是成帝唯一在世的弟弟,还举出《尚书·盘庚》为例,在商代,兄终弟及,奏请成帝立中山王刘兴为继承人。成帝认为,按照《礼记》,兄弟作为继承人,去世后进入庙堂,无法排出昭穆位序,加上赵皇后、赵昭仪也在劝说成帝,最后,成帝立刘欣为太子。孔光与成帝的意见不一致,被贬为廷尉。

孔光长期掌管尚书事务,熟悉法律,处事稳健,当时,定陵侯淳于长犯下大逆罪,淳于长有一位侍妾,名字叫迺始,迺始与定陵侯的其她六位侍妾在大逆罪未发觉前,已经与淳于长离异,有的还改嫁了人,及至淳于长大逆被发觉,丞相翟方进、大司空(御史大夫)何武认为:“按照法律,犯法者应该以犯法时的法律定罪,这有明文规定,淳于长犯大逆罪,迺始当时是淳于长的侍妾,法律规定,应该以同案犯定罪,二人虽然离异,法律并没有说可以豁免,请廷尉裁决。”孔光认为,大逆罪,父母妻妾及儿女,无论长幼,都应该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淳于长犯大逆罪时,淳于长的妻子迺始等已经与淳于长脱离夫妻关系,有些还改嫁他人,恩断义绝,现在将迺始以淳于长的前妻妾作为同案犯定罪不合道理,不应该定罪。朝廷肯定孔光的意见。

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与定陵侯淳于长、红阳侯王立交往密切,受到牵连,被贬为庶人。孔光受命担任左将军,负右将军责任;执金吾王成担任右将军,负后将军责任,撤销后将军。几个月后,丞相翟方进去世,成帝召见左将军孔光,欲任命为丞相,已经刻好侯印,准备好诏书,一切都准备停当,成帝猝然驾崩,当天晚上在大行(灵柩)前,朝廷任命孔光为丞相,授予博山侯印绶。

哀帝刘欣即位,躬行节俭,减省宫中内外诸项费用,亲自决断政事,朝廷上下一片欢欣,期望会有一个新气象。哀帝褒赏大臣,加封孔光食邑一千户。当时,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王政君)住在长乐宫,哀帝的祖母傅太后住在定陶国驻长安官邸,哀帝征询大臣们的意见,问丞相、大司空:“应该安排定陶恭王太后(傅太后)住在哪里?”孔光早就听说傅太后为人暴戾,又喜欢玩弄权术,哀帝从襁褓起就由傅太后扶养,一直教导哀帝长大成人,哀帝即位,也得力于傅太后,孔光担心傅太后会干预朝政,不希望傅太后的住处距离哀帝太近,朝夕相处,建议在别处为傅太后建造宫殿。大司空(御史大夫)何武上奏:“可以安排傅太后住在北宫。”哀帝采纳何武的谏言。北宫有复道(架空通道)通向未央宫,傅太后果然早晚从复道来到未央宫,请哀帝为自己上尊号,还要封赏亲属,哀帝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不久,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哀帝身边肆意妄为,哀帝将其免官,贬回故里。傅太后为此事大怒,哀帝不得已,又将傅迁召回。孔光与大司空师丹就此事上奏朝廷:“上次皇帝下诏,侍中驸马都尉傅迁为人奸邪,泄露宫中机密,为臣不忠,是一位国贼,皇上将傅迁免官,贬回故乡。现在又将傅迁召回,天下人都感到困惑,这样做,不能取信于民,皇帝的圣德也会受到损害,这不是小事。陛下即位以来,灾异频繁出现,为此,陛下避开正殿,接见群臣,查找原因,现在灾异还未过去。臣等请求,免去傅迁的职务,将傅迁贬回故乡,摒除奸党,回应上天发出的警告。”最终,傅迁没有被罢免,重新担任侍中。哀帝受到傅太后牵制,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另外,傅太后欲与成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王政君)一样,享受同样的尊号,下边大臣也迎合傅太后,说母以子贵,应该立尊号,说这是重视孝道。只有师丹、孔光持反对意见,哀帝对大臣们的意见不能不重视,又受到傅太后辖制,几年内,意见相互冲突,师丹为此而获罪,遭到免官,由朱博继任大司空。孔光在成帝朝在讨论皇位继嗣时提出过反对意见,已经得罪哀帝,现在又多次触犯傅太后,傅氏在位者与朱博相互勾结,谮毁孔光。几个月后,哀帝颁发诏书,斥退孔光:“丞相是朕的股肱大臣,与朕一起共保宗庙、统理海内,辅佐朕治理天下。朕不聪明,现在灾异频繁出现,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星失序。这些都显示出朕的不德,辅弼朕的大臣不称职。丞相此前是御史大夫,辅佐先帝先后八年时间,没有提出过忠言嘉谋,现在是朕的丞相,已经过去三年,为国家政事忧虑的想法从未听说过。如今,阴阳错谬,庄稼连年歉收,国库空虚,百姓饥馑,父子离散,饥民流离失所,在路上无家可归的流民多达数十万。而官员渎职,奸宄横行,盗贼肆虐,甚至攻打官府、杀害官吏。多次询问先生,先生却没有怵惕忧惧的表示,应对不得要领,措施不力。朝中群臣也在推诿塞责,不知所以然,丞相要对这些事情负责。丞相是社稷重臣,百官的首领,对上不能辅弼朕的不足,对下不能抚恤百姓。《尚书》讲:‘勿用庸官,替天抚民的官员要称职。’唉,先生还是交还丞相、博山侯印绶,回家休息吧。”

孔光被罢官在家,闭门自省。哀帝任命朱博为丞相,几个月后,朱博按照傅太后的旨意妄奏政事,获罪自杀。平当接任丞相,上任几个月,因病去世。王嘉继任丞相,王嘉数次向哀帝谏言,都与哀帝发生冲突,最终获罪自杀。不到一年时间,三易丞相,大臣们都认为,这三位丞相不如孔光。哀帝也常思念孔光。

元寿元年正月十五日,发生日食,此后十几天,傅太后去世。当月,哀帝召孔光至公车府,询问关于日食的原因。孔光回答:“臣听说,太阳是众阳的本宗,象征人君,表明至尊。君德衰微,阴就会强盛,这样,就遮蔽了阳明,日食就会出现。《尚书》讲:慎用五事(貌、听、言、视、思),建用皇极。如果五事有失,那么中正之道就不能建立,祸患之象就会频繁出现,六极屡降(凶、恶、疾、贫、弱、忧),皇极不能建立,不能施行中正之道。《易经》讲:这时候,日月就会妄行,或隐或现,再严重,就有日食发生。又讲:“六沴(lì,灾害)之作”,一年有三个时间,其感应最强。正月初一发生日食,这是三个时间的交汇点。上天聪明,没有事情不会降临灾异。《尚书》讲:‘借灾异告诫君王,补正君王的过失。’意思是,灾异到来,都是因为有错误发生。臣听老师教导:上天如果对帝王不满,一定会降临灾异,借此警告帝王,促使帝王反省,有所改正。如果帝王不警惕,敷衍塞责,轻慢懈怠,那么惩罚还会加重,而且必定很快降临。《诗经》讲:‘敬之敬之,天唯显示,命不易哉!’又讲:‘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就是这个意思,不畏惧天命者凶,畏惧天命者吉。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只要陛下畏惧上天警示,敬畏灾变,虚心克己,召见群臣查找原因,反躬自省,既而端正政务,斥退谄谀之党,重用骨鲠之臣,贬斥贪婪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冤狱,薄赋敛,向百姓施以恩惠,在施政中思考过失,认真对待灾变,只要认真,就会有效,天下幸甚。《尚书》讲:上天将天命授予帝王,要求帝王端正道德。在端正道德时,要顺应天意。《尚书》讲:‘天棐(fěi,辅助)谌(chén,诚实)辞’,意思是,人在做事时,一定要有诚意,上天才能襄助。要顺应天道,就要尊崇道义,广施恩惠,态度诚恳,还要孜孜以求。百姓祈福禳灾,其实不如顺应天意,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够修福禳灾,免除灾祸,这些道理是相通的,不能犹疑不决。”

奏书递上,哀帝看了很高兴,赐予孔光丝帛,拜孔光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两千石,兼给事中,位置仅次于丞相。哀帝下诏,让孔光推荐尚书令人选。孔光拜谢道:“臣其实是一位朽才,此前经历几朝,担任重要职务,没有尺寸功劳,侥幸没有获罪被诛、保全性命,现在又得到皇帝提拔,作为朝臣参与政事。臣智谋短浅,年岁徒增,担心一旦卧病不起,不能报答皇上。臣谨慎地认为,按照旧例,尚书职务,是一级级提拔上来,没有卓越的才能不能逾越,尚书仆射敞,勤恳守职,为人公正,通晓政事,臣推荐敞担任尚书令,谨封上。”敞得到孔光的推荐,此前,敞担任东平郡太守,姓成公,东海郡人。

孔光担任光禄大夫一个月,丞相王嘉获罪下狱,死在狱中。御史大夫贾延遭到免官,孔光再次担任御史大夫,两个月后,升任丞相,恢复博山侯爵位。哀帝心中清楚,孔光上次遭到罢免,并非有罪,而是身边小人谮毁的结果。哀帝罢免傅嘉,斥责道:“此前你身为侍中,谮毁贤者,诬陷大臣,令俊艾久失其位,你颠覆朝廷,挟奸以罔上,结党以蔽朝,肆意伤害朝中贤良。《诗经》不是讲‘谗人罔极,祸乱四方’吗?罢黜傅嘉为庶人,贬回原籍。”

第二年,确定三公,孔光由丞相更名为大师徒。同一年,哀帝驾崩。太皇太后(王政君)诏命新都侯王莽担任大司马,征召中山王刘衎作为哀帝继嗣,这是汉平帝。平帝刘衎即位,年仅九岁,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将政务交予王莽掌握。在哀帝朝,哀帝贬黜外戚王氏,因此,太皇太后及王莽在掌握朝政后,怨恨哀帝外戚傅氏、丁氏及哀帝的嬖臣董贤,遂施以报复。王莽认为,孔光是三朝元老,是有名的大儒,有威望,太后也很敬重孔光。王莽以厚礼拉拢孔光。王莽欲打击的朝臣,交由孔光草拟奏稿,暗示这是太皇太后的旨意,由孔光上奏朝廷,凡此前得罪过王莽者,王莽都要报复。王莽在朝中权势熏天,孔光愈发恐惧,不知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于是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王莽和太皇太后商议后认为,“皇帝的年龄幼小,需要为皇帝找一位师傅。”改任孔光为太傅,位列四傅(四傅排序: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太师、太傅位在三公之上。三公:大师徒,由丞相更改;大司马,由太尉更改;大司空,由御史大夫更改),兼给事中,负责宫中起居、供应、护卫,还有皇室需用的吃穿住行等一应事务。第二年,孔光改任太师,王莽自任太傅。孔光常以有病请假,不敢与王莽同朝并列。王太后下诏,每月初一、十五,孔光享受奉朝请礼遇,负责长安城门守卫。王莽又暗示群臣,上奏褒奖王莽的功绩,将王莽的称号改为宰衡,位置在诸侯王上面,统帅百官。孔光更加恐惧,称身体有病,坚决要求退休。太皇太后下诏:“太师孔光是圣人的后裔,先帝(元帝)老师的儿子,德行纯淑,经学通明,位居四傅要职,辅导幼帝。如今年老有病,作为国家俊艾大臣,是国家的栋梁,不可或缺。《尚书》讲,‘不要怠慢老人。’国家将兴,尊师重教。老太师不必上朝,每十日在宫中享受赐宴一次,赐予老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在宫中设置专座,太师入宫可以扶杖助行,赐宴十七道菜。太师在家中养老,任职的官署照常办公。”

孔光两次担任御史大夫及丞相,一次担任大师徒、太傅、太师,历经三朝皇帝,位居三公、四傅高位,前后十七年。从做尚书起就不再授徒,后来免官回家,遇到门下学生有疑难来询问,还是会为学生讲解举例,阐释大义。孔光的学生,很多人做到了博士、大夫。学生看到老师在朝中位居三公、四傅高位,很想得到老师提携,孔光自始至终没有举荐过一个学生,以至于有些学生埋怨老师,但孔光就是这样做人的。

孔光享年七十岁,平帝元始五年去世。王莽与太皇太后商议,由九卿上奏,赐予孔光太师、博山侯印绶,赏赐乘舆、棺椁、金钱、丝帛。由少府安排葬礼,谏议大夫持符节,与两位谒者护丧,由博士接待宾客,行礼。太皇太后派中宫谒者持符节行礼。百官公卿都来为孔光吊唁送葬,用两辆丧车——一辆辒椋车和一辆副车载运棺椁,羽林军及孔光的学生四百余人挽送,随行车辆有一万余乘,路上哀乐齐鸣。匠作(官名,职掌宫室、宗庙、路、寝、陵园的土木营建)大臣指导掘土筑坟,用士兵五百人修筑坟茔,起坟高度与大将军王凤一样,谥号为简烈侯。

当初,孔光以丞相职务受封为列侯,后来又增加食邑,享受食邑一万一千户。病危时,孔光上书退还七千户食邑,退还朝廷赏赐的一座宅邸。

孔光的儿子孔放继承爵位,王莽篡汉,任命孔光哥哥的儿子孔永为大司马(太尉),授予列侯爵位。同族子弟中做到卿大夫者有四五人。当初,孔光的父亲孔霸在元帝初元元年受赐爵关内侯,孔霸上书请求祭祀孔子,元帝下诏:“老师褒成君关内侯孔霸可以将食邑八百户,用以祭祀孔子。”孔霸把长子孔福的户籍迁回鲁国,住在孔府,负责祭祀孔子。孔霸去世,孔福继承爵位。孔福去世,儿子孔房继承爵位。孔房去世,儿子孔莽继承爵位。平帝元始元年,朝廷将周公、孔子的后裔封为列侯,食邑都是两千户。孔莽加封为褒成侯,因为避王莽的讳,将名字改为孔均。

马宫,字游卿,东海郡戚县人。马宫研究《严氏春秋》,通过射策甲科考试被选为郎官,转任楚国长史,因某事被免官,又担任丞相府司直。师丹举荐马宫,认为马宫品行高洁,后转任廷尉平、青州刺史,再后来,马宫担任汝南郡、九江郡太守,在任上有很好的政声。朝廷征召马宫,任命为詹事,升任光禄勋、右将军,马宫继孔光之后,担任大司徒(丞相),受封为扶德侯。孔光担任太师,死在任上。马宫继任太师,兼任大司徒。

在哀帝朝,马宫与丞相、御史大夫一起讨论哀帝祖母傅太后的谥号,平帝元始年间,王莽挖了傅太后的陵寝,迁至定陶国,以民礼安葬,对此前讨论为傅太后上尊号的大臣,王莽都要加以惩罚。王莽敬重马宫,马宫没有受到牵连,心中惭愧,上书谢罪,请求退休回家。王莽奏请太皇太后,赐予马宫册书:“太师大司徒扶德侯马宫上书:‘此前以光禄勋身份,讨论定陶恭王母亲的谥号,认为妇人应该以丈夫的尊位确定谥号,定为孝元傅皇后,墓葬在渭陵东园。臣知道,妾不能与君王身份相同,卑贱者不能与尊贵者相同,因为要寻找依据、寻章摘句,用邪说迷惑皇上,这是为臣不忠。本来应该判处死刑,但是,臣及时认识错误、洗心革面,又获得赦免。因此,臣更加小心谨慎,现在担任四辅及三公大臣,受封为列侯,真的无颜面对朝廷,无心再住在官府,也不好意思享受国家的封邑。愿上交太师大司徒扶德侯印绶,为贤者让路。’朝廷将上书发给有关官员讨论,认为四辅是维护国家纲纪的要职,三公重任犹如鼎足,负载国君,不具有高尚品德,不能担负此重任。先生的表白,诚实可信,先生犯下的错误,在此之前,没有文过饰非,朕赞赏先生的态度,不要削去封邑,彰显‘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先生已经表现信义。让使者送回太师大司徒印绶,继续住在列侯宅邸。”王莽篡汉,马宫担任太子老师,在任上去世。

马宫原本复姓马矢,读书以后,认为“矢”与屎同意,很难堪,改姓马。

赞辞如下:自从孝武帝大力提倡儒学,公孙弘以儒生担任丞相,再后来,蔡义、韦贤、韦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平当的儿子平晏,都是以儒生担任丞相。穿着儒生的衣冠,谈论先贤的言论,博学多识,文雅蕴藉,但却都是一些安享尊荣、食禄保位的官僚,被世人讥讽为逢迎拍马的士人。这些人以古人的治国理念,去应对朝廷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怎么可能胜任治理国家的重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