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周,南阳郡杜衍县人。义纵在南阳郡担任太守,收罗杜周为爪牙,非常信任,后来又将杜周推荐给廷尉张汤。在廷尉署,杜周担任廷尉史,受命调查边郡人口及伤亡损失,按照法律,杀了很多人,上奏武帝,得到肯定,受到武帝信任,与减宣一样,被提拔为御史中丞,任职十几年。
杜周任职,寡言,行动迟缓,内心阴狠歹毒。后来,减宣担任左内史,杜周担任廷尉。他们治理监狱与张汤相同,善于迎合皇上的意图。皇上欲惩治的犯人,杜周采取严厉措施,加以惩治;皇上欲宽免的犯人,杜周在狱中羁押,等到皇上诏问,就说还有冤情。有客人对杜周讲:“你作为廷尉,按照法律审罪判案,不按照已有法律,只是按照皇上的好恶判决案犯,监狱是为此而设置吗?”杜周说:“法律是什么?前代皇帝制定,是法律,后世皇帝修订,也就是法令,具体时间具体操作,哪里有亘古不变的法律!”
杜周担任廷尉期间,武帝钦定的案件日益增多,二千石官员被逮捕入狱者,接踵而至,前后有一百余人。郡一级的官员及朝廷三公,一旦获罪,都要交由廷尉署惩治,一年内,有上千件案件。大的案件要逮捕数百人,小的案件要逮捕数十人;发案地点,距离长安远的有几千里,近的有几百里。审案对证,官员强迫犯人按照拟好的起诉书认罪或举告,如果不服,就严刑拷打,强迫定案。犯罪者一听到要逮捕的诏命下达,纷纷逃亡。在监狱被关押时间长者,经过数次大赦,仍然得不到释放,有些长达十余年,还在举证,不能结案,多数以“大逆”定罪。廷尉署及京师中都官、诏狱关押的犯人多达六七万,地方监狱羁押的罪犯也有十几万。
杜周担任廷尉,中间曾被免职,后来又担任执金吾,在此期间,逮捕桑弘羊、卫皇后的侄子(卫青的儿子),手段阴狠毒辣,武帝认为杜周办案不遗余力,提拔杜周为御史大夫。
杜周担任廷尉史时,只带来一匹马,在官场任职时间很久,及至位列三公,他的两个儿子担任河南郡、河内郡太守,家产累计达亿万。两个儿子也像杜周一样,阴狠歹毒,只有小儿子杜延年为人宽厚。
杜延年,字幼公,通晓法律。昭帝即位初,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因为杜延年是杜周的三儿子,做事干练,霍光将杜延年补为大将军幕府司空。昭帝始元四年,益州蛮夷造反,杜延年以校尉身份率领南阳汉军镇压反叛,返回后,升任谏议大夫。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与盖长公主、燕王谋反,代理稻田使者燕仓发觉,向大司农杨敞报告。杨敞闻报,惊慌失措,佯称有病,躲到家里回避。燕仓又向杜延年报告,杜延年闻报,即刻报告霍光,上官桀等人被处死。杜延年因为告发反叛有功,受封为建平侯。
杜延年担任大将军幕府司空,因上次平叛及此次告发有功,被认为忠心可嘉,升任太仆右曹,兼任给事中。霍光持法严苛,在审案时,杜延年尽可能以宽厚辅佐霍光。在惩治燕王刘旦谋反案时,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儿子桑迁逃跑,在父亲旧属侯史吴家里躲藏。桑迁后来被捕,被处死。再后来,朝廷大赦,侯史吴在此前自首,被关押在监狱,廷尉王平与少府徐仁联合审理,认为桑迁因为父亲的案件受到牵连,侯史吴只是藏匿,藏匿的还不是谋反者,只能算是从犯,在大赦时,赦免侯史吴。侍御史再审此案,认为桑迁通晓经术,知道父亲谋反,不加以劝阻,与谋反无异;侯史吴原本是三百石官吏,藏匿罪犯,不能当作庶民对待,侯史吴不能赦免,奏请重审此案,而且弹劾廷尉、少府纵容谋反。少府徐仁是丞相车千秋的女婿,车千秋为侯史吴的案件多次说情,又担心霍光不听,车千秋召集中二千石官员、博士在公车署讨论,是否应该定侯史吴的罪。参加讨论者知道大将军霍光的意图,认为应该定侯史吴有罪。第二天,车千秋将大家的意见密封呈上朝廷,霍光认为,车千秋擅自召集中二千石官员开会,致使外朝、内朝意见出现分歧,遂将廷尉王平、少府徐仁逮捕。朝廷官员担心丞相也会受到牵连,杜延年为此事上书,与霍光争辩:“官吏纵容罪犯,有国法惩治,如果判侯史吴为大逆罪,恐怕判刑太重。丞相平素并无私心,为下级讲好话,也是丞相的一贯做法。召集中二千石官员开会,做法欠妥。延年愚以为,丞相是老臣,在位时间很久,先帝朝已经受到重用,不是大问题,不应该定罪。而且,民间最近有议论,刑罚太重,官吏治狱太严酷。此次丞相召集讨论,也是关于刑案之事,如果为此而受到牵连,被治罪,恐怕不合众心,下边也会议论纷纷,百姓私下里议论,谣言四起,延年担心,将军会失去众心!”霍光以廷尉、少府胆敢议论法律轻重,判处杀头示众,此事不再牵连丞相,与丞相没有闹翻,在朝中继续共事。杜延年持论公平,维护朝廷团结,这类事情还有很多。
看到国家在武帝朝由于奢靡和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国家政策急需调整,杜延年向霍光谏言:“粮食连年歉收,在外的流民还未返回,应该像文帝朝那样,以宽厚俭省治理国家,这样才能顺应民心,契合民意,农业生产也会很快恢复。”霍光采纳杜延年的建议,在全国举荐贤良。诸如讨论取消酒类专卖、盐铁专营,也是杜延年首先提出,而后开始施行。官吏、百姓上书,议论时政,有不敬之处,霍光交予杜延年审理,言论有可取之处,由官府考试,推荐给县令,或由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任用,试用一年,按照情况上报,可以抵免不敬罪。杜延年在太仆寺与丞相、御史大夫两府及廷尉署,共同审理奏章。
昭帝末年,有病,征召天下名医,杜延年负责皇帝的用药。昭帝驾崩,昌邑王即位,很快遭到废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与大臣们商议,再确立新的皇位继承人。当时,宣帝正在掖廷,受到皇室供养,号称皇曾孙,与杜延年的二儿子杜佗关系很好。杜延年认为,皇曾孙品行优良,劝霍光、张安世立皇曾孙为昭帝继嗣。宣帝即位,褒赏大臣,杜延年以定策拥立有功,增加食邑二千三百户,合并此前,共享有食邑四千三百户。宣帝诏命有关官员,确定有功人员位序。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功劳超过太尉绛侯周勃。车骑将军张安世、丞相杨敞,功劳与丞相陈平一样。前将军韩增、御史大夫蔡谊,功劳与颍阴侯灌婴一样。太仆杜延年,功劳与朱虚侯刘章一样。后将军赵充国、大司农田延年、少府史乐成,功劳与典客刘揭一样,均受封为列侯,或增加食邑。
杜延年为人谦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又长期在朝中任职,受到宣帝信任,宣帝出巡,常随侍在左右,在宫中协助处理政务,担任九卿职务十几年,皇帝的赏赐及其他馈赠,累计达数千万。
霍光去世,霍光的儿子霍禹和霍氏家族谋反,被灭族。宣帝认为,杜延年是霍氏旧属,欲疏远杜延年,丞相魏相上奏宣帝,说杜延年一向贵宠,在朝中任职,做了很多奸邪之事,于是,宣帝派官吏调查,仅发现杜延年所负责的苑马死亡很多,官府的奴婢缺少衣食,杜延年因此而被免官,削去二千户食邑。又过了几个月,杜延年被外放,担任北地郡太守。杜延年以朝中九卿外放为边郡官员,治理边郡的政绩一般,宣帝以玺书责备杜延年。于是,杜延年选用得力官吏,逮捕当地豪强,治理很快见到成效。一年过后,宣帝派谒者表彰杜延年,赐予玺书,赏赐黄金二十斤。杜延年转任西河郡太守,在职期间,也做出成绩。五凤年间,宣帝征调杜延年,任命为御史大夫。杜延年在父亲当年任职的府衙,不敢坐在父亲坐过的位置,坐卧皆回避父亲用过的地方。当时,天下安定,四夷臣服,海内祥和,杜延年在御史大夫任上三年,以年老有病请求退休,天子予以优待,让光禄大夫持符节,赐予杜延年黄金一百斤及牛、酒、医药。杜延年此时已经病危,宣帝又赐予安车驷马,允许杜延年退休,几个月后去世,谥号为敬侯,儿子杜缓继承爵位。
杜缓年少时,已经是郎官,本始年间,杜缓以校尉身份跟随蒲类将军赵充国抗击匈奴,撤军返回,在朝中担任谏议大夫,又转任上谷郡都尉,雁门郡太守。父亲杜延年去世,宣帝召杜缓回家料理丧事,而后拜杜缓为太常,负责诸皇陵县事务,每年冬天判案,裁定以后,杜缓封上案卷,而后撤去酒食,属下官吏都说杜缓有恩。元帝刚即位,当时,粮食昂贵,百姓流离失所,元帝永光年间,西部羌人叛乱,杜缓向朝廷上书,捐助钱、粮,以助军用,前后达数百万。
杜缓有六个弟弟,五人做过大官,小弟弟杜熊在五个郡先后担任郡府二千石官员,三个弟弟担任州部刺史,均有政绩,只有中间的弟弟杜钦没有做过官,名气最大。
杜钦,字子夏,从小钻研经书,家庭富有。杜钦有一只眼睛失明,因此,杜钦不愿意做官。茂陵县人杜邺与杜钦同姓、同字,均以才学在京师享有盛名,有些读书人称杜钦为“盲杜子夏”。杜钦讨厌他们取笑自己的残疾,戴上小帽,高宽皆为两寸,京师的读书人又改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当时,成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身份辅政,希望招纳贤士,协助自己处理政事。王凤的父亲顷侯王禁与杜钦的哥哥杜缓关系很好,王凤也了解杜钦的才学,奏请成帝,任命杜钦为武库令。这个职务清闲,是杜钦喜欢的职务。
杜钦为人深沉,博学,又有见解。成帝还是太子时,喜欢女色,即位之后,皇太后诏令,在良家女子中为皇帝挑选嫔妃。杜钦向大将军王凤谏言:“礼制规定,天子可以娶九位女子,是最高的阳数,为的是多生育子女。在民间,一定能够选出窈窕淑女,但不必强求姿色,这有助于皇帝养德,有助于后宫治理。嫔妃少了,毋须续补,有助于皇帝养寿,也避免后宫争宠。后宫里的嫔妃要有淑德贞行,继承皇位的太子才能够成为圣君,后宫要订立严格的制度,这样皇帝才能够养寿,以保持身体健康,享受天年。后宫舍弃制度不用,皇帝则会沉溺于女色;沉溺于女色,皇帝就会损寿。《尚书》讲‘纵欲过度,或三四年’,强调帝王在后宫纵欲过度的危害。男子五十岁,仍然好色;妇人四十岁,容貌已经大不如前。以衰老的姿色侍奉仍有色欲的男子,不用礼仪限制,不能挽回容貌的嫔妃,就会有妒忌之心。嫔妃妒忌,后宫就会有猜忌,因此而有了隔阂。在春秋时,晋献公被后宫谗言所惑,太子申生无辜受到伤害。皇上现在正年轻,还未生下儿子,正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后宫还没有制定亲近后妃的制度。大将军辅政,应该着手这件事,按照古代礼制,为皇上迎娶九位女子,选择有德的家庭。挑选淑女,并非一定要美貌或能歌善舞,以此作为皇上挑选嫔妃的万世大法。年轻人,戒之在色,《诗经·小弁》有告诫,须时时留意。愿大将军重视。”(www.xing528.com)
王凤将此事奏报太后,太后认为,上古时的事情未必当真。杜钦又谏言:“《诗经》讲:‘殷鉴不远,在夏代末世。’这其中有很强的讽谏意义,不重视古训者,常会忽略这些,不能不慎重!上次讲到皇上迎娶九位女子,只是大致谈了皇上娶亲,事关帝王的祸福,应该重视,我担心将军没有听进谏言。皇后、嫔妃制度,是皇帝能否享寿、国家是否遭受祸乱的关键。考察三代末世,纵观殷室的高宗,周室的宣王,他们都是中兴帝王,在汉初,祸乱也与女德有关。在古时,周康王贪恋女色,早晨晏起,夫人不鸣玉璜,《关雎》作诗,感叹女德的重要,古人都知道好色之人往往短寿,脱离礼仪的约束,帝王就会好色,不加节制,社会也会受到影响,败坏社会风气。因此,《诗经》歌颂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强调忠孝的意义、仁德的重要。人们都希望皇帝有德,享寿天年,国家太平祥和,这是做臣子的最大愿望。《易经》讲:‘正其本,万事才能理顺。’但凡对事情有疑问,就难以确定,向古人寻求智慧,典籍没有记载,与今天相比,却吉凶相同,此事仍然犹豫,民众就会有猜疑,延宕下去,制度难以确立。皇帝迎娶九女的制度,合乎上古的遗训,于今天也无害,无逆于民意,应该尽早实施,它会为天下带来福祉。大将军辅政,如果不尽早确立制度,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恳请大将军相信臣子的忠心,顾念《关雎》的意义,不辜负先帝的嘱托及肩上的重任,从天子即位开始,就保证后宫制度清明,为汉家天下夯实基础,此事不能疏忽,不能再迟疑。”王凤不能制定制度,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恰好皇太后的妹妹司马君力与杜钦哥哥的儿子通奸,有人将此事奏报皇太后,杜钦深感惭愧、惶恐,请求辞去官职,退休在家。
再后来,发生日食、地震,朝廷在全国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士人,合阳侯梁放举荐杜钦,杜钦上奏:“陛下畏惧天命,对发生的灾异感到恐惧,召见公卿,在全国举荐敢于直言的士人,希望通过他们了解上天的旨意,检讨治国理政的缺失。臣杜钦愚蠢,学术浅陋,不足以回答皇上策问。臣听说,发生日食、地震,是由于阴盛阳衰。臣子,是君的阴面;儿子,是父亲的阴面;妻子,是丈夫的阴面;夷狄,是中原的阴面。《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年间,日食发生三十六次,地震发生五次,每次发生,或是夷狄侵犯中原,或是朝政被臣下掌握,或是妇人欺凌丈夫,或是臣子背叛君主,事情虽然不同,但道理相通。臣暗中观察当朝人事变化,考察与灾异有关联的事情,本朝大臣没有不安分之人,外戚也没有乖戾之人,崤山以东的诸侯没有强大到不可遏制,三面边陲的蛮夷没有悖逆叛乱的行为,剩下的只有后宫。根据什么呢?太阳在戊申出现日食,一直持续至未时。戊时未时是土。土的位置位于中宫。夜晚在未央宫,可以感觉到地震,这一定是皇后嫔妃间争宠,以至于相互诋毁伤害,愿陛下有所警惕。一切变故均有天人感应,人世间的事情有缺失,灾异就会发生。此时以德应对,灾异就会消退;不能以德应对,祸乱就会降临。殷室的高宗武丁看到野雉飞到鼎耳上,向武丁发出警示,武丁自我检讨,纠正错误,此后享寿百年,殷商因此而中兴,关键是要有措施。应对的方法,非诚不立,非信不行。春秋时,宋景公是一位小国诸侯,不愿意将灾祸嫁祸于人,再三表示人君的诚意,荧惑星因此而隐退。以陛下的英明,对内以至诚相待,检讨灾异的原因,一定会有所感应;即使有灾变,也难以撼动朝廷。孔子讲:‘仁很远吗?求仁得仁!’愿陛下摆正皇后、嫔妃间的关系,抑制后宫女宠,戒除奢靡,减少游戏,躬身节俭,亲自处理朝政,出行乘坐御车,在辇道上行驶,关心二位后宫太后的起居,按时作息。如此行事,即使尧舜,也能比埒,即使有灾异,也会消除!如果不留心民间议论,不能按照德才授予官员职务,用尽天下财富,享受奢侈淫靡,举天下百姓的辛劳,满足耳目娱乐,亲近邪佞,远离正直,相信贼臣,伤害忠良,贤者远离朝堂,忠臣得不到信任,即使没有灾异,社稷也会受到伤害。天下如此浩大,万事如此繁多,祖业如此珍重,陛下切不可淫逸度日,奢靡无度。愿陛下抛弃没有益处的享受,为天下百姓着想。臣杜钦愚戆,所言不足以采纳。”
当年夏天,成帝召集敢于直言的士人在白虎殿对策,成帝策问:“天地之道,何为珍贵?先王之法,如何施行?《六经》义理,何以垂范?圣人做事,何者为先?选取贤者,有何方法?当今要务,何者为要?诸位按照经学,给予对策。”
杜钦对策:“臣听说,天道以诚信为贵,地道以正直为贵;没有诚信正直,万物难以生长。生命,为天地所珍贵。君王接受天命,对天地赋予的生命,按照道义抚育,昆虫草木,皆能享受到君王的恩惠。君王效法天地,没有仁,不能广施恩惠;没有义,不能正身修己。克己修义,宽恕待人,此乃《六经》所推崇。人没有孝心,事君不忠,居官不敬,作战不勇,交友不信。孔子讲:‘孝无终始,而患不及,未之有也。’孝行,在了解某人之前,首先要考虑。乡邻观察某人,首先要看其孝行;朝廷考查官员,首先要看其孝行。人有了成就,要看其推荐谁;人享有富贵,要看其施予谁;人陷于贫困,要看其不做什么;人陷于困窘,要看其拒绝什么。亲近者,观察其品行;疏远者,观察其主张。孔子讲:‘观察结交,观察行为,观察对人生的态度,就能了解一个人。’这是了解人的方法。殷继承夏,崇尚质朴;周继承殷,崇尚文雅。现在,汉继承衰周、暴秦,应该抑文、尚质,抛弃奢靡,提倡节俭,求真务实,去除虚伪。孔子讲:‘讨厌紫色压制朱红正色。’治国理政者,须时时留意。臣担心,臣讲的都是逆耳之言,不讲,又怕日积月累,对朝政有损害,臣不敢违背经义,屈从于世俗,背离忠诚,一味阿谀逢迎。臣听说,人过于好色,就会有好恶之心;好恶之心形成,就会将宠爱施与某人;施与某人,陛下子嗣就会受到影响,嫉妒之心会随之产生。这样一来,后宫妇人的怨言就会增多。愿陛下普施恩惠,切勿将宠爱仅施与某人,万民欢喜,陛下子嗣日广,海内长治久安。万事之是非,又何足道哉!”
此前,杜钦因为某事生病休息,成帝赐予缣帛,免去官职,后来担任议郎,因为有病,再次辞职。
杜钦受王凤征召,在大将军幕府担任幕僚,参与政事,王凤经常与杜钦商量。杜钦多次称赞名士王骏、韦安世、王延世等,袒护冯野王、王尊、胡常等。汉初的功臣,有很多人的后代已经失去爵位,杜钦建议,应该续封他们的后人,还有安抚四夷,成帝一朝的善政,很多来自杜钦的建议。杜钦看到王凤的权位太重,告诫王凤:“在古时,周公有至圣之德,还是成王的叔父,成王聪明,有着独立见解,不相信谗言,然而,管叔、蔡叔的流言仍然让周公恐惧。秦国的穰侯是昭王的舅舅,权力很大,威胁到其他政敌,在昭王年幼时,穰侯就辅佐朝政,从未担心过与君王有隔阂,但是,范雎一介布衣,一个异国人,还未受到信任,仅一次游说,穰侯就被贬回封国。再看近代,武安侯被武帝斥退。这三件事情,相隔数百年,道理相通,不能不引起警惕。愿将军有周公的谨慎,避免穰侯的强势,戒除武安侯的奢靡,不要让范雎似的小人有可乘之机。”
不久,天上发生日食,京兆尹王章密封上书,求见皇帝,果然说王凤专权,蒙蔽皇帝,奏请成帝罢免王凤,以回应上天告诫。成帝有所感悟,召见王章,与王章讨论罢免之事,欲斥退王凤。王凤恐惧,杜钦建议王凤上书谢罪,请求退休,奏书写得很感人。太后读罢,哭着不肯吃饭。成帝在年幼时就与舅舅王凤的关系很好,也不忍心斥退王凤,让王凤留任。王凤深感惭愧,坚称病重,还是请求退休。杜钦又建言:“将军忠心耿耿,辅政十年,因为灾异,将军才请求退休,将责任揽在身上,虚心自责,真诚感动众人,无论贤愚,莫不为之感动。至于王章,只是一位毫无根基的官员,对于朝臣的进退,仅有建议之权,掌握去就,还是要由皇上和将军决定,皇上倚重将军,将军辅佐皇上。在古时,周公年老,仍然住在京师,以表明不会离开成周,不会忘却王室。仲山父是异姓大臣,与周宣王无亲无故,受封在齐国,昼夜徘徊,叹息不已,不忍离去,何况将军与皇上,皇上需要将军的辅佐!欲使天下太平无事,只有将军辅佐皇上,这些皇上都知道,所以才迟迟未做出决定。《尚书》讲:‘周公不要让我为难!’愿将军不要因为谣言,让皇上为难,将军应始终对皇上报以忠心。”王凤又重新处理政事。成帝诏令尚书,弹劾京兆尹王章,王章死在诏狱。详情记载在《元后传》中。
王章被囚禁致死,百姓都认为,王章死得冤枉,讥讽朝廷。杜钦欲补救过失,又劝说王凤:“京兆尹王章犯罪的事情很隐秘,官吏百姓以为王章喜欢谏言,不会以为王章因谏言而丢官,可能会怀疑王章因为日食之事提出谏言而获罪。对于王章的罪行,如果不予以揭露,王章因罪伏法,不向民众解释清楚,京师的百姓不知道,远方的百姓更不可能清楚。这样一来,天下百姓不知道王章有罪,还以为是向朝廷谏言获罪。如果这样,就堵塞了谏言之路,有损朝廷虚心纳谏的诚意。杜钦愚以为,应该就王章之事,让朝臣直言进谏,在郎官面前详细解释,王章为何获罪,还有此前日食之事,昭告四方,让天下人知道,主上圣明,不会因为谏言而获罪。这样做了,流言自然会消除,疑惑也随之会解开。”王凤按照杜钦的谏言行事,果然见效。杜钦为王凤补过,就是这样做的。
杜钦充当幕僚,不担任官职,得以享受天年,寿终正寝。杜钦的儿子及昆弟、亲属做到二千石官员者有十人。杜钦的哥哥杜缓在此前被免去太常职务,以列侯身份上朝,在成帝朝去世,儿子杜业继承爵位。
杜业有才能,以列侯身份选官,担任太常,多次谏言得失,不喜欢阿谀权贵,与丞相翟方进、卫尉定陵侯淳于长不和。后来,杜业因为某事获罪,被免官,既而担任函谷关都尉。碰上定陵侯淳于长有罪,贬回封国,淳于长的舅舅红阳侯王立写信给杜业:“可怜老姐姐头发花白,还要跟随不肖儿子出函谷关,请不要因为此前的事情,为难他。”定陵侯淳于长出函谷关,此前犯罪的事情被人揭发,随后被捕,关在洛阳监狱。丞相府官吏搜出红阳侯王立写的书信副本,上奏朝廷,杜业受人请托,犯不敬罪,被免职,贬回封国。
当年春天,丞相翟方进去世,杜业上书:“翟方进与淳于长关系很好,相互引荐,淳于长犯下大逆罪,丞相没有受到牵连,如果要隐瞒翟方进的罪过,这会显示陛下不公,臣下也会失去敬畏之意。奸邪乘机肆虐,因为小事而睚眦必报。按照旧例,犯大逆罪,罪人的朋友要被免官,不能仅以贬回原籍了事。受到淳于长的牵连,被免去官职、贬回原籍的官员要罪加一等;红阳侯王立的儿子收受淳于长的贿赂,被贬回封国,这还不是大逆罪,而翟方进却上奏弹劾王立的朋友,后将军朱博、巨鹿郡太守孙宏、原少府陈咸均遭到免官,陈咸被贬回原籍,惩罚有失公允。在翟方进的笔下,众人均感到困惑,说孙宏与红阳侯王立没有关系。孙宏此前曾担任御史中丞,翟方进是御史大夫,举荐府中掾史隆担任侍御史,孙宏上奏揭发隆此前奉命出使外邦,为人不诚实,不宜在宫内担任近侍,翟方进因为此事怨恨孙宏。还有,翟方进在担任京兆尹时,陈咸担任少府,位列九卿,这一点陛下也知道。翟方进一向与司直师丹的关系很好,及至御史大夫职务空缺,师丹上疏诬告陈咸为人奸邪、好利,要求调查,最终查无实据,而翟方进却当上御史大夫,后来又继任丞相,翟方进不失时机地诋毁他人,上奏免去陈咸,因为红阳侯王立的事情,又将陈咸贬回原籍,众人都说,朝廷赋予翟方进的权力太大。师丹此人没有什么本领,光禄勋许商是一位有残疾的人,只要顺从翟方进,都能够当上高官。师丹上次举荐丞相府某掾史,说此人请神弄鬼,可以为国家祈福,为此而获得利益。幸亏陛下英明,派使者毛莫如调查此人,证实此人奸伪,将其处死。如果师丹了解此人,还推荐此人,那是欺君之罪;如果不了解而推荐,则是背离经术,相信旁门左道。这二者都是杀头的重罪,比起朱博、孙宏、陈咸犯的罪要重得多。翟方进却包庇师丹,拉拢党羽,排挤英俊,假公济私,横行无忌,权势熏天。天下人受到翟方进的压制,莫不望风披靡,从尚书以下近臣,无人敢在朝堂上讲真话,皇上的亲戚骨肉更是战战兢兢。翟方进的权力太大,对朝廷不忠不信,不是治理国家的忠良大臣。现在,听说翟方进因病去世(翟方进自杀),皇上不在此时将翟方进的罪恶昭示于天下,还要给予厚赏,让其厚葬,愿陛下深思,翟方进此前做的事情,警惕还会有后来者。”
成帝突然驾崩,哀帝即位,杜业再次上书:“王氏把持朝政日久,朝中没有骨鲠大臣,刘氏宗室的势力微弱,就像关在牢笼里的囚犯,从佐史往上的官员,都是权奸们的党羽。曲阳侯王根以三公辅政,知道赵昭仪杀害皇子,没有上奏先帝,反而与赵氏相互勾结,恣意妄为,谮毁去世的许皇后,妄加罪行,诛杀许氏家族,谮毁元帝的外戚。在朝内妒忌同父异母哥哥、姐姐,红阳侯王立和淳于氏,都是在年老时遭到贬斥。这次又喋血京师,其权威令人恐惧。高阳侯薛宣不能奉养母亲,安昌侯张禹更是奸人之凶,他们惑乱朝廷,让先帝在海内蒙受恶名,令人痛心。陛下刚刚即位,在朝廷仍然孤立,没有可倚仗的大臣,现在无暇谦让,权臣们正在交接,窥伺方向。陛下此时应尽早以义割恩,安抚天下。臣注意到,大臣朱博为人忠诚、有信义、勇敢无畏,才能非同一般,可谓国家栋梁,应该调任朱博,安排在身边,以镇抚天下。在朝中使用此人,陛下可以高枕无忧。当初,吕氏危害刘氏天下,幸亏有高祖留下的大臣周勃、陈平,否则,就会被奸臣钻了空子。”
杜业又提议,为哀帝的生父——定陶恭王刘康在京师建立祠庙,以彰显皇帝的孝道。当时,高昌侯董宏也有此建议,还要尊哀帝的母亲定陶王后丁氏为帝太后。大司空(御史大夫)师丹等弹劾董宏误导皇上,不道德,董宏被贬为庶人。杜业又上书为董宏辩解,前后上书,都符合哀帝的心意。朱博受到重用,杜业也被哀帝征召,担任太常。过了一年多,杜业被贬为上党郡都尉。司隶校尉上奏,说杜业在太常任上举荐不实,杜业被免官,贬回封国。
哀帝驾崩,王莽在朝中执掌朝政,此前哀帝所立的庙号、尊号一律取消,参与奏议的官员被流放至合浦。杜业已经遭到贬黜,躲过一劫,在家中日夜恐惧,得病去世。成帝即位初,杜业娶了成帝的妹妹颍邑公主,没有生孩子,已经去世。杜业家族上书,请求把杜业的遗骸运回京师,与公主合葬,未获批准,谥号为荒侯,杜周的爵位传至儿子、孙子断绝。在武帝朝,杜周把家眷迁至茂陵县,到了杜延年,又迁至杜陵县。
赞辞如下:张汤、杜周均为文墨小吏出身,位至三公,被人称为酷吏。他们的子孙却很优秀,德能超过先人,爵位显赫,经历几朝皇帝,两个家族的情况相类似。在东汉建武年间,杜氏家族的爵位才断绝,从家族享受朝廷的恩惠来看,那些开国元勋的后裔也难以企及。他们自称是唐杜后裔,果真如此?杜钦在那个年代沉浮,多谋善断,成帝建始初年,以《女戒》向成帝提出谏言,其结果与杜钦所言一样,几乎就是《关雎》所描述的,已经看出衰世的征兆。这些不是浮华、夸夸其谈之徒所能预见。杜业因势发难,在朝中指斥权奸,称颂朱博,诋毁师丹,爱憎分明,所讲的话,令人不免有敬畏之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