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

白话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一种说法,晋国羁押季孙行父,又羁留鲁成公,这些羞辱带来了此后的怪异。自上而下,狂火肆虐,焚烧宗庙及宫殿,即使兴师动众,也难以扑灭,这是火焰不能向上。董仲舒认为,鲁桓公夫人在齐国有淫行,齐桓公的姊妹有七人不能出嫁。本伤则末梢就会夭折,因此,上天降临大灾予以警告。鲁釐公二十年,“五月乙巳,鲁国西宫发生火灾”。

白话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

易经》记载:“上天显示征兆,有吉有凶,圣人会观察这些征兆。黄河出现了图,洛水出现了书,圣人就取法。”刘歆认为伏羲氏接受天命成为王,被授予《河图》,伏羲氏受到启发把它们画出来,这就是八卦;大禹治理洪水,被赐予《洛书》,大禹效仿并进行陈述,就有了《洪范》。圣人按照《洪范》主旨来治理天下,以它的思想作为宝典。在殷商末期,箕子担任太师,视《洪范》为经典。武王伐纣克殷,箕子臣服于周室,武王谦逊地向箕子请教。所以经上记载:“武王十三年,武王拜访箕子,对箕子讲:‘呜呼,箕子!上天降福祉于下民,欲使他们生活的安康,而我还不知道天的常理次序,不能助天安定百姓。’箕子答:‘我听闻在古时,鲧以堙塞的方式治理洪水,致使五行紊乱,上天震怒,没有将《洪范》九章授予鲧,天的常理次序乱了。鲧被诛杀了,大禹继承父业,治理成功,上天赐禹《洪范》九章,天的常理次序就正常了。’”这是武王向箕子请教《洛书》,箕子回答武王大禹得到《洛书》的意思。

尚书·洪范》记载:“第一叫五行;第二叫慎用五事;第三叫重视八政;第四叫协调五纪;第五叫建用皇极;第六叫修养三德;第七叫占卜吉凶;第八叫关心黎民;第九叫珍惜五福,还要敬畏六极。”这六十五个字,是《洛书》上原本的文字,这就是所说的上天赐予大禹大法九章以示常事次序的内容。《河图》《洛书》互为经纬,八卦、九章互为表里。殷商逐渐不合天道,文王推演《周易》;周室不合天道而衰落,孔子著《春秋》。依据《乾》《坤》的阴阳法则,效法《洪范》祸福咎征,天人之道就非常明显了。

汉朝兴起,是在秦毁灭学术之后,在汉景帝汉武帝时,董仲舒研究《公羊春秋》,开始探寻阴阳之理,是一代儒学宗师。在汉宣帝、汉元帝时,刘向研究《穀梁春秋》,占卜祸福,对《洪范》加以解释,与董仲舒有不同。后来,刘向的儿子刘歆研究《左氏传》,他对《春秋》的论述已经有所违背了;对《五行传》讨论,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于是,我翻看董仲舒说法,辨别刘向、刘歆的看法,结合眭(suī)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等人所陈述的事情,止于王莽篡汉,总十二朝的事情,来解释《春秋》,著成此篇。

《尚书·洪范》讲:“第一叫五行。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水性是向下且润湿;火性是燃烧且向上,木性是可曲可直,金性是可以熔铸,土性是在其上可以耕种收获。”

《洪范五行传》讲:“打猎不按照时间,饮食时不行享献之礼,出兵打仗无节制,不让百姓按农时耕种,以及有了邪恶阴谋,这样的话木就失去可曲可直之性。”

解释说:木,是代表东方。《易经》解释,地上之木为《观卦》。对应王事来讲,威仪、容貌等也是要有观瞻之效的。所以君王行路时,有身上佩戴玉饰的制度;乘车行进时,车上挂的金铃声响以示缓急;狩猎时,有三驱之制(一为祭祀,二为宴客,三为庖厨);饮食时,有敬献等礼节;出征和收兵有正当理由;要在合适的时间才能役使百姓,执政的要务在于劝勉百姓发展农事,治理的目的在于安定百姓。有了这些,木就得以保持本性。如果在外驰骋狩猎忘却回宫,沉湎于美酒佳酿而不能遵守法度,征发徭役不顾农时,以巧取豪夺,压榨百姓,木就会失去本性。大概工匠在制作车轮、箭矢时,难以把握木的曲直,以及木自己发生怪异的变化,这都是不能曲直(即失去其本性)的表现。

《春秋》记载,鲁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刘歆认为,这是上面的阳气不能通畅地向下,下面的阴气不能顺利地向上,才会下雨,而树木上有冰挂,这是天气寒冷,雾气所致,木在此时不能保持曲直了。刘向认为,阴在极盛时,水会凝滞成冰,木为少阳,是大臣卿大夫的象征。预示人将会有祸患,阴气胁迫木,木先受寒,所以雨水降落形成冰挂。历史上有记载,叔孙乔如出奔,公子偃被杀。还有一种说法,晋国羁押季孙行父,又羁留鲁成公,这些羞辱带来了此后的怪异。有人说,现在的老年人将木上的冰挂叫“木介”。介者,盔甲的称谓。盔甲,是战争的象征。在当时,晋、楚之间有*陵之战,楚国惨败,楚王伤了眼睛。属平时的下雨。

《洪范五行传》讲:“废弃法律,驱逐功臣,杀害太子,以妾代替正妻,火焰在燃烧时,不能向上。”

有人说:火,是代表南方,发出光辉带来光明,对于君王来说,坐北面南,面对光明治理天下。《尚书》讲:“知人则哲,能善于用人。”所以尧舜时举贤任能,在朝为官,驱逐四佞,将他们流放至蛮荒。孔子讲:“有人不断向君王进谗言,君王始终坚持正义,这就是明君。”区别贤佞,选择官员有次序,遵循旧有的制度,敬重有功之臣,区分嫡庶,这样,火得以保持本性。如不能道义坚信不笃,或虚伪炫耀,谗人扬眉吐气,邪压制正,火就会失去本性。自上而下,狂火肆虐,焚烧宗庙及宫殿,即使兴师动众,也难以扑灭,这是火焰不能向上。

《春秋》记载,鲁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鲁国宫里的仓库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先是四国一同讨伐鲁国,龙门一战大败鲁军。鲁国受伤的百姓尚未痊愈,心中的怨恨还未抚平,而鲁国君臣已经懈怠,对内荒废政事,对外受辱于四邻,是不能够保住宗庙、终其天年的,所以天降火灾烧毁宫里的仓库,以此告诫鲁国君臣。刘向认为,宫里的仓库,是储藏国君夫人和八妾舂的米,用来奉祀宗庙,而当时夫人有淫行、挟藏叛逆之心,天降告诫仿佛在说,夫人不能奉祀宗庙。鲁桓公不醒悟,与夫人去齐国,夫人在齐侯面前谮毁鲁桓公,齐侯杀了鲁桓公。刘歆认为,宫里的仓库保管的是鲁桓公亲耕籍田而收获用以奉祀宗庙的粮食,宫里的仓库被烧是对鲁桓公废弃法度、礼仪的惩罚。

鲁严公二十年,“夏季,齐国大灾”。刘向认为,齐桓公好色,听信女人的话,以妾为正妻,嫡庶数次更改,所以招致大灾。齐桓公不醒悟,一直到他死的时候,嫡庶之争都没有停息,桓公的棺柩九个月不能下葬。《公羊传》记载,大灾,是疫病。董仲舒认为,鲁桓公夫人在齐国有淫行,齐桓公的姊妹有七人不能出嫁。国君,是百姓的父母;夫妇,是生育繁衍的根本。本伤则末梢就会夭折,因此,上天降临大灾予以警告。

鲁釐公二十年,“五月乙巳,鲁国西宫发生火灾”。《穀梁传》记载,这是鲁愍公居住的宫殿,从谥号上看关系已经疏远,因此叫西宫。刘向认为,鲁釐公追立身份为妾的母亲以夫人身份进入宗庙,所以上天降下大火烧毁愍公所居住的宫殿,似乎是说,应该将身份卑贱者请出宗庙,否则,会损害正常的宗教祭祀之礼。董仲舒认为,鲁釐公娶楚国女子作为夫人,让齐国女子作为媵妾,齐国威胁鲁釐公,将齐女改立为夫人。西宫,是一个小寝宫,是夫人居住的地方。似乎是说,妾怎么能居住这样的宫殿!意思是将她赶出去。以天降火灾驱逐,所以夸大其名叫西宫。《左氏传》认为西宫是国君居住的宫殿,说它是西宫,是因为还有东宫。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宫殿。只说宫而不加特指,就是所有的宫殿都遭受火灾。

鲁宣公十六年,“夏季,成周洛阳的宣榭发生火灾”。榭是用以收藏乐器的地方,宣是它的名字。董仲舒、刘向认为,鲁宣公十五年时,王札子杀了召伯、毛伯,而天子没有能诛杀他而引发这场火灾。上天降下告诫似乎是说,不能行使政令,还收藏礼乐干什么呢?《左氏传》记载:“成周洛阳的宣榭着火,这是人为造成的火。人为造成的火叫火,上天降下的火叫‘灾’。”榭是王室讲武时用的坐屋。

鲁成公三年,“二月甲子,新宫发生火灾”。《穀梁传》记载,鲁宣公住在这座宫殿,之所以不按照谥号叫宣宫,是表示尊敬。刘向认为,在当时,鲁国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的子孙把持国政,鲁宣公欲诛杀他们,又担心力量不够,派大夫公孙归父到晋国寻求帮助。还未返回,鲁宣公去世。三家向鲁成公谮毁公孙归父,鲁成公在父亲鲁宣公没有下葬的情况下,听信谗言而驱逐公孙归父,迫使他逃往齐国。因此,上天降下大火烧毁宣宫,以示告诫鲁成公不遵守父命。还有一种说法,三桓这三家是国君最亲近的大臣,但却不遵守礼制,就好像鲁宣公杀了同父异母的兄弟子赤而成为国君。都是不遵守礼制而又是亲人,所以天降下大火,烧毁宣庙,这是向成公发出警告,要废除这三家。董仲舒认为,鲁成公在居丧期间,没有悲哀的心情,还多次兴兵征伐,所以上天才降下大火烧毁他父亲的祀庙,以此警示他有失为子之道,不能奉祀宗庙。还有人说,鲁宣公杀害国君而自立,不应该列于祖宗庙堂。

鲁襄公九年,“春季,宋国发生火灾”。刘向认为,先前宋公听信谗言,驱逐大夫华弱,使他逃往鲁国。《左氏传》记载,宋国发生了火灾。当时乐喜担任司城(司空),在火灾没有发生前,他先派人就做好应急准备,拆除小屋,涂抹大屋,准备簸箕,提水的井绳,盛水的器具,储备水源和灭火的沙土,修缮必备的工具,标示并区分火道和逃生的路径。训练郊区的民众,在火灾发生时,及时赶到火场。又告诫各位官员,务必恪尽职守。晋侯听了这些,问士弱:“宋国发生火灾,从此事看,要了解天道,为什么?”回答:“古时的防火官员,或祭祀心宿,或祭祀咮星,以防止火灾。咮星为鹑火,心宿为大火。陶唐氏的防火官是阏伯,住在商丘,祭祀心宿,以此了解火灾发生的时间。后来,官员相土也采用这种方法,所以说商代祭祀心宿。商朝人观察火灾或者败亡的征兆,是一定要根据火的变化来做出解释,他们是以这种方式了解天道的。”晋侯又问:“一定是这样吗?”回答:“从义理上解释。国家有动乱或灭亡的迹象,不可能通过火知道。”解释说:古时的火正官,就是所谓的火官,负责祭祀火星,掌管与火相关的政令。暮春的黄昏,心星在东方,咮心星、七星、鸟首星在南方,则可以用火;到了暮秋,火星隐没,不再用火,以顺应天时,解除百姓疾苦。帝喾时,祝融担任火官,帝尧时,阏伯担任火官,民众感谢他们的恩德,他们去世后,将他们尊奉为火祖,祭祀火星时,配享祭祀,因此说“或祭祀心宿,或祭祀咮星”。相土,是商王室的祖先契的曾孙,在阏伯以后,负责祭祀火星。宋国是商人的后裔,宋国人世代以火星占卜,因此预先知道火灾。贤君看到有灾异的征兆,要及时修身修德,消除危害;如果是乱君,有灭亡的征兆,上天不会再警告,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天象。

鲁襄公三十年,“五月甲午,宋国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伯姬来到宋国五年,宋恭公去世,伯姬为宋恭公幽居守节三十余年,又哀伤国家遭遇灾祸,积阴生阳,因此发生火灾。刘向认为,此前宋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痤,应验了火不炎上的惩罚。

左传》记载,鲁昭公六年,“六月丙戌,郑国发生火灾”。这一年春天三月,郑国把刑法内容刻在鼎上。晋国士人文伯说:“火星出现,郑国会发生火灾吗?火星没有出现,郑国人用火铸造记录刑法的鼎器,民众就会诉讼不息。火星就是象征,怎么能不发生火灾?”还有人说:火星在周历的五月出现,郑国在三月铸造大鼎,鼎上刻刑法内容,以约束民众,事先铸造大鼎。是为了避免争讼,火星在此时出现,与五行的火相争看哪个更明亮,既而发生火灾,这就是象征,在铸造大鼎前,没有占卜。经书没有记载,因为当时郑国也没有告知鲁国。

鲁昭公九年,“夏天四月,陈国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陈国大夫夏征舒弑杀国君,楚严王借此要为陈国讨伐国贼,陈国打开城门等待楚军,楚军一到便灭亡陈国。陈国的臣子太过狠毒憎恨,至极阴生出极阳,因此而招致火灾。刘向认为,此前陈侯的弟弟公子招杀了陈国太子偃师,这些都是在郊祀时发生的事情,不是在王室的宫殿发生,因此略而不记。鲁昭公八年十月壬午,楚军灭亡陈国,《春秋》不说地处蛮夷的楚国灭亡中原的陈国,而说陈国发生了火灾。《左氏传》则说“陈灾”。传讲:“郑国大夫裨灶说:‘五年后,陈将复国,复国五十二年后再次灭亡。’子产询问其原因,裨灶答:‘陈国属水。火,是水的妃子,是楚国的象征。现在,火星出现,陈国发生火灾,意味着驱逐楚国而重新建陈国。阴阳相克,以五行相循环,所以说五年。岁星五年运行至鹑火宿,陈国灭亡,楚国据楚为己有,这也符合天道。’”又解释:颛顼先担任水官,之后称帝,陈国是颛顼氏的后裔。而今,岁星在星纪,五年以后在大梁。大梁,是昴宿的分野。金是水的宗,水得其宗,昌盛,因此说“五年后陈将复国”。楚国的先人为火正官,这就解释了“火是楚的象征”。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行用五相合,以阴阳易位,因此说“配合五这个数而成的”。然而,水的大数是六,火的大数是七,木的大数是八,金的大数是九,土的大数是十。水以天一为火二的牡,木以天三为土十的牡,土以天五为水六的牡,火以天七为金四的牡,金以天九为木八的牡。阳奇即单数为牡,阴偶即双数为牝。所以说 “水,是火的牡;火,是水的牝”。在《易经》里,《坎》是水,为次子,《离》是火,为次女,大概是这样来的。大梁星运行四年,抵达鹑火星,运行四周,经过四十八年,就会有第五次来到鹑火星,五十二年而陈国灭亡。火盛水衰,所以说“这也是天道”。鲁哀公十七年七月己卯,楚国灭陈国。

鲁昭公十八年,“五月壬午,宋、卫、陈、郑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这象征周王室将会出现动乱,天下将难以挽救危局,四国先后发生火灾,意思是要灭亡四方。而且,宋、卫、陈、郑的国君荒淫无道、沉迷享乐,不理国政,与周王室同行。阳失去节制就会发生火灾,所以在同一天发生火灾。刘向认为,陈、宋是古代王国的后裔;卫、郑与周室是同姓。当时,周景王年老,王室大夫刘子、单子拥护太子猛,大夫尹氏、召伯、毛伯拥护王子晁。晁是来自楚国的王妃所生。又及宋、卫、陈、郑四个诸侯均依附于楚国,没有尊奉王室的心思。又过了三年,周景王驾崩,王室陷入混乱,所以上天在四个诸侯国降下火灾。上天的告诫似乎是说,你们不救援王室,反而依附楚国,废黜太子,立下名不正的周王,为害王室,这明明是犯下同样的罪行。

鲁定公二年,“五月,宫城的南门和两个阙楼发生火灾”。董仲舒、刘向认为,这是骄奢过度的人所引起的。此前,鲁国大夫季氏驱逐鲁昭公,鲁昭公死在国外。鲁定公即位,既不能诛杀季氏,还继续用其邪说,荒淫于女乐,而斥退孔子。上天发出警告似乎是说,除掉那些位居高位并且奢侈僭越的人。还有一种说法,门阙,是发出号令的地方,而今舍弃大圣人而纵容有罪的邪人,难以发出什么号令了。京房在《易传》里讲:“君不思道,因此妖火焚烧宫门。”

鲁哀公三年,“五月辛卯,鲁桓公和鲁釐公的祠庙发生火灾”。董仲舒、刘向认为,不应该建立这两座祠庙,因为违背了礼制。鲁哀公因为季氏的原因,不能重用孔子。孔子在陈国听说鲁国发生火灾,说:“是鲁桓公、鲁釐公的祠庙!”鲁桓公是季氏的直系之祖,鲁釐公让季氏在鲁国担任世代承袭的卿大夫。

鲁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发生火灾”。董仲舒、刘向认为,亳社是亡国的殷室社庙,为让当世国君有所警示而立。上天发出警告似乎是说,国家将要有危而面临亡国,不需要这座社庙作为借鉴了。《春秋》记载的火灾,屡次在鲁定公、鲁哀公期间发生,这是表明国君不能重用圣人,而纵容骄横之臣,警示鲁国将要亡国,国君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有一种说法,天生孔子,不是为了鲁定公、鲁哀公,他们不明事理,就有火灾予以警告,也是自然而然的天意现象。

高后元年五月丙申,赵国的丛台发生火灾。刘向认为,在当时,吕氏的女儿是赵王的王后,妒忌后宫其他女子,以谗言在高后面前谮毁赵王。赵王没有醒悟,被吕后幽杀。

惠帝四年十月乙亥,未央宫的凌室(藏冰室)发生火灾;丙子,织室发生火灾。刘向认为,惠帝元年,吕后杀了赵王如意,以残酷的刑罚,害死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当年十月壬寅,吕后立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为皇后。当月乙亥,凌室发生火灾。第二天,织室发生火灾。凌室用以储存饮食,织室为皇室织造祭祀宗庙的衣服,与《春秋》记载的国君仓库一样。上天告诫似乎是说,皇后没有奉祀宗庙之德,断绝其后嗣。这以后,皇后一直没有生下儿子,后宫美人生的儿子,太后佯称皇后所生,杀掉孩子的母亲。惠帝驾崩,这个儿子即位,知道亲生母亲的事情后有怨言,太后又将其废黜,重新立吕氏的儿子刘弘为少帝。依靠大臣们的努力,诛杀诸吕而拥立文帝,惠帝的张皇后被废,被幽禁。

文帝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的罘思发生火灾。刘向认为,东阙门是诸侯到长安朝见皇帝的大门,罘思在东阙的外面,是诸侯的象征。汉朝建立后,大封诸侯王,有些诸侯王的封国有数十座城相连。文帝即位,贾谊等人认为这违背古制,诸侯王一定会作乱。先前,济北王、淮南王谋反,后来,吴、楚七国叛乱,最终被诛杀。

景帝中元五年八月己酉,未央宫东阙发生火灾。此前,栗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又因罪被召至中尉署听候审问,刘荣在中尉署自杀。丞相条侯周亚夫不附合皇帝的旨意,而以病为由被免职,两年后被捕入狱而死。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丁酉,辽东的高庙发生火灾。四月壬子,高园(高祖刘邦的陵寝)便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回答武帝说:“《春秋》大义在于举往事以昭示未来,所以天下的各种事物,都可以在《春秋》中找出同类的事例,精心观察并通过微妙处找到其所存有的含义,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中所讲的道理,这样,从天地间的变化,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可找出依据,无可怀疑。按《春秋》记载,鲁定公、鲁哀公时,季氏在鲁国罪恶昭彰,孔子作为圣人影响正大。以强盛的圣德代替已经形成的罪恶,虽然季孙氏再嚣张,国君权势再轻微,鲁国的大势也是可成的。所以鲁定公二年五月,两座阙楼发生火灾,这两座阙楼都是僭越礼制之物。上天用大火将其焚毁,似乎是说,僭越违礼的大臣可以除掉了。这说明罪的征兆已经有显现了,然后上天告诉可以除掉,这就是天意。鲁定公不反省。到了鲁哀公三年五月,桓宫、僖宫发生火灾。这两次火灾属于同一性质,是为了同一件事,似乎是说烧毁显贵除掉不义之徒。鲁哀公没能察觉,所以鲁哀公四年六月,亳社再次发生火灾。两座阙楼,鲁桓公、鲁釐公的祠庙,加上亳社,这四者不应当建立,上天用大火将不应该修建或者保留的东西烧毁作为征兆显示给鲁国,希望鲁国斥退乱臣而任用圣人。在鲁国,季氏无道已经很久,之前上天不显示灾祸,是因为鲁国还没有圣贤出现,即使想除去季孙氏,能力也不行,鲁昭公就是例子。到了鲁定公、鲁哀时,上天才以火灾告诫,是这时可以办到了。不到时候不发生火灾,这也是上天的体现。现在高庙不应该建在辽东,高园的便殿不应该坐落在陵寝旁边,就礼制来说也不应该建,与鲁国的火灾是一样的。这两者都不应该建立,本是很久的事情了,直到陛下即位后上天才降下火灾,大概是到了可以响应天道的时候了。在过去,秦承接了亡周的破败,没有去改变;汉承受亡秦的破败,又没有去改变。汉朝承受二代的弊端,难以治理,这些弊端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再加上,许多位高权重之人都是兄弟亲戚,其中骄横跋扈、奢侈淫靡的人很多,现在是积重难返的时候。陛下既面临天下破败凋敝的状况,又面对本朝积重难返的情况,实在让人担忧。因此上天降临火灾,似乎是在告诉陛下:‘当今之世,天下破败凋敝,而且积重难返,除非以天下达到太平的至公之心和行动,才能治理好。皇亲国戚、宗室诸王中最远离正道、最不安分的,要不留情面地诛杀,这就像我用火焚毁辽东的高庙一样;看到身边的近臣中,有站在身旁地位显贵但为人不正的,也要毫不留情地杀掉,就像我焚烧高庙一样。’如此这般。在外而行为不正,即使尊贵如高祖庙,上天也会降灾烧掉,更何况诸侯王!在朝中行为不正的,即使尊贵如同高园,上天也会降灾烧掉,更何况一般的大臣!这是天意。在外犯罪者,上天在外面降临灾祸,在内犯罪者,上天在内降临灾祸,烧得狠的是重罪,烧得轻的是轻罪,秉承天意之道就是这样的。”

此前,淮南王刘安入朝,与武帝的舅舅太尉武安侯田蚡在谈话中有大逆不道的内容。再后来,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常山宪王刘舜多次犯法,或杀人,或毒死国中二千石朝廷命官,而后有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先后谋反。胶东康王刘寄、江都易王刘非知道他们要谋反,也在暗中准备兵器箭弩,准备响应。到了元朔六年,谋反的企图被发现而伏法处死。在当时,田蚡已经去世,不能再追究法办。武帝想到董仲舒此前讲过的话,派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持皇帝授予的斧钺,查办淮南王谋反案,以《春秋》大义在外独自断案判决,可以不经过请示对罪犯治罪。返回后向武帝奏报,武帝全部都加以肯定。

到了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宫的柏梁台发生火灾。此前,大风吹坏了那里的屋子,夏侯始昌预言将会有灾祸的日子。灾后发生了江充以巫蛊诬陷卫太子的事情。

武帝征和二年春天,涿郡的铸铁官在熔铸铁水时,铁水飞溅,飞上天,这是火发生变异而产生的。这年三月,涿郡太守刘屈氂担任丞相。一个月后,巫蛊案事发,武帝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前丞相公孙贺、公孙贺的儿子太仆公孙敬声、平阳侯曹宗等,被逮捕下狱处死。到了七月,武帝任命的使者江充,在太子宫挖掘巫蛊,太子与母亲卫皇后商议,担心难以解释清楚自己的清白,遂杀掉江充,举兵与丞相刘屈氂交战,死了数万人,太子兵败逃走,到了湖县自杀。第二年,刘屈氂又因犯了诅咒之罪而遭受腰斩,妻子被斩首。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郡的铸铁官在熔铸铁水时,铁水下不来,发出隆隆的响声,又像是鼓声,十三个工人惊慌逃走。声音停息,工人返回,看到地面塌陷数尺,炉体分成十块,一炉中熔铸的铁水好像流星一样分散,飞上天,与征和二年的情况相同。这一年的夏天,成帝的五位舅舅同一天受封为列侯,号称王氏五侯。成帝的大舅王凤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执掌朝政。又过了两年,丞相王商与王凤有矛盾,王凤在成帝面前进谗言,王商被免官,后来自杀。第二年,京兆尹王章为王商鸣不平,认为王商忠诚耿直,说王凤在朝中专权,王凤遂以大逆罪诬陷王章,王章被捕入狱,死在狱中。王章的妻子、儿女被流放至合浦。再后来,许皇后因巫蛊案被废黜,而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她的妹妹被立为昭仪,她们合谋杀害成帝的儿子,成帝绝嗣无后。赵皇后、赵昭仪后来认罪伏法。还有一种说法,熔铸的铁水飞溅,属于金不从革。

昭帝元凤元年,燕国都城南门发生火灾。刘向认为,当时燕王派邪臣与朝廷大臣密谋串联,进谗言使诡计,妄图谋乱。南门外,是通向朝廷的道路。上天予以警告似乎是说:“邪臣来来往往,危害朝廷,这是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燕王没有醒悟,在此后伏法。(www.xing528.com)

昭帝元凤四年五月丁丑,孝文帝祭庙正殿发生火灾。刘向认为,孝文帝是太宗皇帝,太宗庙发生火灾,与成周洛阳的宣榭发生火灾,道理相同。先前,皇后的父亲车骑将军上官安、上官安的父亲左将军上官桀阴谋叛逆,大将军霍光杀了他们。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年少不知道谋反之事,依旧与原来一样,位居皇后。霍光欲让皇后生下儿子,上奏昭帝说须遵照医嘱,禁止后宫女子亲近皇帝,只有皇后才可以侍寝。皇后在六岁时册立,被立为皇后十三年而昭帝驾崩,没有生下一男半女。霍光把持朝政,犹如周公当年担任摄政。这一年正月,昭帝举行加冠礼,昭帝通晓《诗经》《尚书》,天资聪明。霍光没有周公的德能,在朝中执掌朝政九年,比周公摄政的时间还长,昭帝举行过加冠礼,霍光仍然没有归还朝政,这就要有害于国家。所以,昭帝在正月举行加冠礼,五月就发生了火灾。古时的宗庙都在城中,孝文帝的太宗庙建在城外,上天以火灾告诫似乎是说:“要驱除权贵而不正直之人。”宣帝即位,霍光仍然摄政,骄纵之态,已经僭越礼制,及至霍光的妻子显谋杀许皇后,霍光知道了也不法办妻子,最后被灭族。

宣帝甘露元年四月丙申,中山太上皇的祭庙发生火灾。甲辰,孝文帝庙发生火灾。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发生火灾。刘向认为,此前,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辅政,被佞臣石显、许章等谮毁,萧望之自杀,周堪遭到贬黜。第二年,白鹤馆发生火灾。园中周围五里供人骑马追逐游玩的离馆,不应该安排在祖宗陵墓所在之地。上天以此告诫似乎是说:“要驱除位高权重而只懂得享乐的不正之臣,他们只会伤害忠良。”再后来,许章因在上林苑举火骑马追逐,被免官。

元帝永光四年六月甲戌,孝宣帝杜陵园的东阙门南边发生火灾。刘向认为,此前元帝再次征召周堪为光禄勋,并任命周堪的学生张猛担任太中大夫,石显等又谮毁周堪和张猛,二人被调离外迁。这一年,元帝又征召周堪为尚书,张猛为任给事中,石显等始终诬陷。陵园小于朝廷,阙门在司马门中,这是内臣石显的象征。孝宣帝,亲而且尊贵;阙门,是朝廷发出政令的地方。上天以此告诫似乎是说:“违背法令,帝王重用宦官,一定会为国家带来祸患。”后来,周堪很难见到元帝,要通过石显才能上奏给皇上,朝政也取决于石显所说。周堪有病不能讲话。石显诬告张猛,张猛在公车内自杀。成帝即位,石显失势伏法,自杀。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乙丑,皇考庙发生火灾。当初,宣帝作为昭帝后嗣却为自己的父亲建立祠庙,不符合礼制。在当时,大将军王凤在朝中掌权,其权势超过外戚田蚡,危害到国家利益,所以上天于成帝建始元年正月以火灾告诫。此后的情况更为严重,成帝的五位舅舅世代掌权,朝政之事也就失去正道。

成帝鸿嘉三年八月乙卯,孝景庙的北阙门发生火灾。十一月甲寅,许皇后被废。

成帝永始元年正月癸丑,太官令掌管的凌室发生火灾。戊午,戾后园的南阙门发生火灾。在当时,赵飞燕受到成帝宠幸,许皇后被废,成帝欲立赵飞燕为皇后,上天以大火焚毁凌室,这与惠帝四年那次冰室大火相对应。戾后,是卫太子的侍妾,在巫蛊案中身亡,宣帝即位,追加尊号,不符合礼制。而且,戾后出身卑贱,与赵飞燕的出身一样。上天警告似乎是说:“卑贱无德的人是不可以奉祀宗庙,将会使祭祀的人断绝后嗣,凶恶的祸患就要到了。”到了六月丙寅,成帝册立赵皇后,赵飞燕和她的妹妹骄横嫉妒,成帝驾崩,赵氏姐妹伏罪自杀。

成帝永始四年四月癸未,长乐宫的临华殿及未央宫东司马门发生火灾。六月甲午,孝文帝霸陵园的东阙门南边发生火灾。长乐宫,是成帝母亲王太后居住的宫殿。未央宫,是成帝居住的宫殿。霸陵,是太宗文帝盛大美德的陵园。在当时,王太后的三个弟弟在朝中相继执掌大权,整个王氏家族的人多是地位显赫的官员,遍布朝中,两宫(王皇后、赵皇后)的亲属将要危害国家,所以上天发出警告。第二年,成都侯王商去世,他的弟弟曲阳侯王根代替他担任大司马,继续执掌朝政。又过了四年,王根请求退休,推荐王商的儿子新都侯王莽代替自己,王莽篡夺刘氏天下。

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桂宫鸿宁殿发生火灾,这是哀帝祖母傅太后居住的宫殿。在当时,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亲享受同样的尊号,大臣孔光、师丹等在朝中掌权,认为这样做不妥,傅太后免去孔光、师丹的官职和爵位,傅太后便称尊号。又过了三年,哀帝驾崩,傅氏家族随即遭到诛灭。

平帝元始五年七月己亥,高皇帝原来宫庙的殿门被火完全烧毁。高帝庙在长安城,后来因为叔孙通的建议,惠帝在通往正庙的路上修建了复道,所以在渭河北岸再修建原庙,不是正庙。此时,平帝年幼,成帝的母亲王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完全交予王莽掌控,王太后要篡绝汉朝,将高祖的祭庙拆毁,所以上天以火灾发出警告。当年冬天,平帝驾崩。第二年,王莽摄政,既而篡汉,最终灭亡了。

《洪范五行传》讲:“修建宫室,装饰台榭,宫内淫乱,侵犯亲属,侮辱父兄,则庄稼不能丰收。”

解释说:土,居于天地中央,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对于君王来说,是宫内事务。宫室、夫妇、亲属,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古时的天子与诸侯,宫庙的大小、尊卑有礼制约束,王后夫人、媵妾的多少和选取、放归都有制度规定,九族亲疏长幼也都有礼仪秩序。孔子说:“礼,与其奢侈烦琐,宁可简单一些。”所以大禹住的宫室很简陋,周文王以礼对待正妻,这些都是圣人推行教化的原因。这样做,可以使土回归本性。如果骄奢淫逸,土就会失去其本性。即使没有水旱灾害,草木与百谷也不可能长得茂盛,这就是农事无成。

鲁严公二十八年,“冬天,麦苗大面积死亡”。董仲舒认为,夫人哀姜淫乱,触犯阴气,所以有水灾。刘向认为,水旱之灾应该有记录,不记录水旱之灾,只说“麦苗大面积死亡”,是土气不能涵养麦苗,农田就无收成。在当时,夫人哀姜与二位小叔子淫乱,内外无别,又在饥荒严重的时候,一年三次修筑台榭,所以应该是庄稼没有收成,还整修台榭,宫中又发生淫乱的惩戒。鲁严公仍然不醒悟,四年后去世,留下的祸患影响到以后的二代国君,这是荒淫奢靡带来的祸患。

《洪范五行传》讲:“热衷于攻伐,轻视百姓,修筑城郭,侵犯邻国,则金不从革。”

解释说:金,代表西方,万物生长已成,杀气开始出现。所以立秋才能见到鹰隼搏击长空,秋分才有霜露出现。对于君王来说,此时率军出征,举旌旗、执兵器,大誓军士,振奋威武,以此讨伐叛逆、制止暴乱。《诗经》讲:“秉钺誓师,如火烈烈。”又讲:“车载干戈,车载弓矢。”军队的一举一动,都要适时得当,“甘愿犯难,民忘其死”。只有做到这样,金才能得其本性。如果只是贪婪暴虐,耀武扬威,漠视百姓的性命,金就会失去本性。工人冶铸金铁,出现铁水凝滞,变得坚固而不能铸成器械,以及有怪异现象的出现,就是金失去其本性而不从革。

《左氏传》讲,鲁昭公八年,“春天,晋国有石头讲话”。晋平公就此事询问师旷,师旷回答:“石头不能讲话,或是神灵借着石头讲话。劳役不按照时令,愤怨的情绪在民众中传播,则就让不能讲话的东西讲话。现在,宫室修筑的过于奢华,耗尽民力,民众有怨恨,不合常规的事情就会发生,石头讲话不也正好吗!”在当时,晋侯修筑虒祁之宫。叔向说:“君子之言,信而有证。”刘歆认为,金石是同一物类,石头说话就如同金不从革而失去本性一样,石头也失去了其本性。刘向认为,石头以白色为主色,石头说话属于白祥。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一个叫冀的地方,其南山有一座大石头发出轰鸣,声音轰隆隆像打雷,过了一会儿,又停下来。在平襄二百四十里的地方,野鸡齐声鸣叫。轰鸣的大石头高一丈三尺,宽厚差不多相同,旁边有悬崖陡壁,距地二百余丈,当地百姓把这块大石头叫作石鼓。石鼓鸣,就会有兵灾。这一年,广汉戴枷的囚犯计划攻下牢狱,劫走死罪犯郑躬等,又盗取武库的兵器,劫掠官员百姓,身上穿着绣衣,自称山君,聚集的徒众越来越多。第二年冬天,才被捉拿归案,判处死刑,三千余人投降。此后四年,尉氏人樊并等造反,杀害陈留太守严普,自称将军,山阳在逃犯人苏令等聚集数百人,盗取武库兵器,在四十几个郡国之间流窜,第二年才被捉拿归案,判处死刑。在当时,成帝修建昌陵,动用民工数万人,从郡国迁徙官吏百姓五千余户以充实陵邑。前后花费五年时间还没有完工,停建后又让迁徙的百姓返回家乡。大石头轰鸣与春秋时晋国石头讲话的征兆相同,这是师旷讲的“民力耗尽”,也是《洪范五行传》讲的“轻视百姓”。虒祁离宫距离绛都四十里,昌陵建在荒郊外,占卜时和城郭相同。城郭属金,宫室属土,只是内外之别而已。

《洪范五行传》讲:“简省宗庙祭礼,不祈祷神祠,荒废祭祀,违逆天时,则水不润下。”

解释说:水,代表北方,是最终收藏万物的地方。对于人的生死来说,生命结束后就要埋葬形骸,精神仍放逸超脱,圣人为此修建宗庙以收藏魂灵,让后人在春秋两季祭祀,成全孝道。君王即位,一定要郊祀天地,祝告神祇,祈求神灵降福,还要遥祭山川,献祭百神,对祭祀丝毫不能马虎。要谨慎小心地净身斋戒,要怀有恭敬肃穆之心,鬼神才会享用祭品,才能够获得福佑。这就是圣王要顺事阴气,和谐神与人的方法。即使君王要发号施令,也要按照时令。一年十二个月都能顺应节气,阴阳才会调和,才能善始善终。这样才能使水得其本性。如果不能敬祀鬼神,政令违逆时令节气,水就会失去本性。那样的话,云遮雾障,大水溢出堤岸,百川泛滥,冲毁城郭,溺死人民,或淫雨连绵而伤害庄稼,这就是水不润下。京房在《易传》里讲:“专权纵欲,诛罚无理,就会有水灾。水灾,是大雨淹死人,以及降寒霜、刮大风、天色昏黄等。饥荒年仍不知道节俭,就是过于奢侈,是引发水灾和大水淹死人的原因;君王疏远而不重用有德之人,就是傲慢无知,就会有水灾,江河泛滥淹死人,水淹的地方还会生虫。冤狱充满犯人,不能结案,这是执迷不悟,会引发水寒而杀人。追杀不懈,这是无道,造成水灾而导致五谷不收。敌人大败仍然不肯收兵,这是阴气过盛。所谓解,就是舍弃,君王对于已经大败的敌人,要惩治首恶,要赦免其余众,否则就会包藏阴气,大水泛滥淹没国邑,天气降霜杀死植物。”

鲁桓公元年,“秋季,发大水”。董仲舒、刘向认为,鲁桓公杀害哥哥鲁隐公,官员百姓为鲁隐公致哀,鄙视鲁桓公。后来,宋国的华父督杀害国君,诸侯会盟,要讨伐华父督,鲁桓公接受宋国贿赂而撤军,又背叛宋国。诸侯由此讨伐鲁国,交战结仇,伏尸流血,百姓更加愤怒,所以鲁桓公十三年的夏天,再次发大水。也有人说,夫人骄淫,大臣谋杀国君,阴气就会旺盛,鲁桓公不醒悟,最终被杀。刘歆认为,鲁桓公把有周公庙的许田换给郑国,不愿意祭祀周公,荒废周公庙的祭祀而遭到惩罚。

鲁严公七年,“秋天,发大水,淹死麦苗”。董仲舒、刘向认为,鲁严公的母亲文姜和哥哥齐襄公淫乱,合谋杀害鲁桓公,鲁严公忘记杀父之仇,又娶了齐国的女子,还没有过门,就先与齐女淫媾,过了一年,才举行婚礼,鲁严公在道上迎接,这种淫乱的行为,臣下鄙视。水灾是上天予以的惩罚。

鲁严公十一年,“秋天,宋国发大水”。董仲舒认为,当时,鲁、宋为了乘丘、鄑地,连年战争,百姓发愁、哀怨,阴气太盛,所以两个国家都发大水。刘向认为,在当时,宋愍公骄横、傲慢,看到水灾而不知悔改。第二年,宋愍公与大臣宋万玩博弈游戏,妇人在旁边观看,宋愍公因矜持而辱骂宋万,结果被宋万杀害。这个事情是与水灾相应的。

鲁严公二十四年,“发大水”。董仲舒认为,是鲁严公的夫人哀姜淫乱且不遵守妇道,阴气太盛导致的。刘向认为,哀姜刚嫁入夫家,鲁严公让宗室、大夫的妇人来拜见,拜见时用了玉帛作为礼物,不合礼制,而且哀姜又与二位小叔子淫乱,鲁严公不能制止。臣下鄙视这种丑陋的行为,所以连续两年发大水。刘歆认为,之前鲁严公装饰宗庙,雕梁画柱,以丹红颜色涂抹门楹,向夫人夸耀,对宗庙之礼简慢不敬重,因此受到水灾的惩罚。

鲁宣公十年,“秋天发大水,发生饥荒”。董仲舒认为,当时,鲁国连年讨伐邾国,夺取城邑,同时也遭到报复,所以兵连祸接,百姓愁怨。刘向认为,鲁宣公杀了子赤而自立为国君。子赤,是齐国姜氏生的,鲁宣公害怕齐国问罪,就以济西的土地贿赂齐国。邾国子玃(jué)且也是齐国女子生的,鲁宣公连年与邾国交兵。臣下都害怕齐国的强大,又有重创邾国之祸,都鄙视鲁宣公的所作所为是不正当的。这也是引发大水的原因。

鲁成公五年,“秋天,发大水”。董仲舒、刘向认为,当时鲁成公年龄幼小,朝政掌握在大夫手中,此前鲁国一年两次动用军队作战,第二年修建郓城以增强私人势力,大夫仲孙蔑、叔孙侨如擅自做主,与宋国、晋国会盟,这是阴胜于阳。

鲁襄公二十四年,“秋天,发大水”。董仲舒认为,此前一年齐国伐晋,鲁襄公派大夫率领军队救援晋国,又侵犯齐国,鲁国国小军弱,数次与强国抗衡,百姓愁怨,阴气太盛。刘向认为,此前,鲁襄公欺谩邻国,因此导致邾国在南面讨伐鲁国,齐国在北面讨伐鲁国,莒国在东面讨伐鲁国,百姓骚动。后来,鲁国又冒犯齐国。随后遭遇大水,发生饥荒,五谷不收,灾情十分严重。

高后三年夏天,汉中、南郡发大水,河水溢出堤岸淹没四千余家。高后四年秋天,河南发大水,伊河、雒河淹没一千六百余家,汝河淹没八百余家。高后八年夏天,汉中、南郡河水溢出堤岸,淹没六千余家。南阳的沔河发大水,淹没一万余家。当时,女主掌控朝政,吕氏受拜为丞相、受封为诸侯王。

文帝后元三年秋天,下大雨,昼夜不停连续下了三十五天。蓝田山洪暴发,淹没九百余家。汉水溢出堤岸,损毁民房八千余间,死三百余人。先前,赵国人新垣平以望气之术得到文帝信任,为文帝在渭水边修建五帝庙,希望能发掘出周鼎,好来年夏天四月,供文帝郊祀上帝。这件事进行一年多,骗局败露,害怕被杀,遂阴谋叛逆,被发觉,处以腰斩,夷灭三族。当时,朝廷连续向匈奴送去公主嫁给单于,陪送丰厚的嫁妆,匈奴愈发骄横,多次侵犯边郡,杀害边民达一万余人,朝廷连续征调大军征讨匈奴保卫边境。

元帝永光五年夏天至秋天,发大水。颍川、汝南、淮阳、庐江下大雨,大水冲毁乡村民舍,淹死很多人。此前一年,有关官员奏请撤除郡国的宗庙,这一年又定下迭毁制度,撤除太上皇、孝惠帝寝庙,没有修复,通儒们认为这是违背古制。宦官石显在朝中受到重用。

成帝建始三年夏天,发大水,三辅地区连续下雨三十几天,各郡国下了十九天的雨,山洪暴发,淹死四千余人,冲毁官府、民房等八万三千余所。成帝建始元年,有关官员奏请,将甘泉的泰畤、河东的后土祠庙分别迁至长安城的南郊和北郊。第二年,又撤销雍地的五畤庙,以及郡国的祠庙,仅保留六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