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殊途同归,《礼经》《乐经》应用得最为广泛。修身者片刻忘记礼,就会待人桀骜不逊;君王一旦失去礼,就会荒废朝政。人涵养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上天赋予人们性情,一般人不容易控制,圣人能够控制,但同样会有喜怒哀乐,因此,圣人摹仿天地,制作礼、乐,用以贯通神明,确定人伦关系,在处理问题时,指导人们把握情绪,调节各种事件。
人的秉性,有男女情爱,有相互妒忌,为此,圣人制定婚姻礼仪;人在交往时,有长幼位序,圣人制定乡饮礼仪;人有哀思,慎终追远之情,圣人制定丧葬、祭祀礼仪;人有尊尊敬上之心,圣人制定朝觐礼仪。人在悲哀时,双脚跳跃,表示哀伤,人在高兴时,载歌载舞,表示欢乐,正直的人其情感是真诚的,邪恶的人要防止其过失。没有婚姻礼仪的约束,夫妇间的关系,会受到伤害,荒淫邪僻之事,就会变得习以为常;乡饮礼仪遭到废弃,长幼位序会出现紊乱,因此而产生争斗;丧葬、祭祀的礼仪遭到废弃,骨肉间的亲情就会遭到遗忘,疏远亲情、背弃祖宗的恶行就会发生;朝觐、聘问的礼仪遭到摒弃,君臣关系会被置若罔闻,僭越叛逆的事情会层出不穷。所以孔子说:“治理国家,教化百姓,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礼仪;移风易俗,让民众遵循礼仪,最有效的措施,是用礼乐引导。”有了礼的教化,才能节制百姓的思想,有了礼的引导,才能调节民众的声音,国家治理用政令去施行它,用刑罚防患。礼、乐、刑、政这四项措施并行不悖,君王才是以道治理天下,才会看到成效。
音乐用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音乐,达到社会和谐;礼仪表现在外,涵养人的性情,尊卑有序,增进亲情,达到社会和谐。尊卑有序,产生敬畏之意,懂得亲情的道理,不会因为细枝末节而心生怨恨,有了敬畏之意,不会因为僭越而发生争斗。躬身礼让,达到天下大治,这就是礼、乐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敬畏之意难以表达,还可以通过献享辞受,登降跪拜来表现;亲情和谐难以表达,还可以借用诗辞歌赋、钟石管弦来完成。所有这些,既能够表达敬意,还不用花费太多钱财,欢欣鼓舞,无须直抒其言。所以孔子说:“礼啊礼,只有用玉帛才能表达吗?乐啊乐,只有用钟鼓才能体现吗?”这是对于礼和乐根本的概括。因此说:“懂得礼和乐的作用,通过礼和乐,表达情感,认识礼、乐的作用,通过文章,阐释情怀;以情表达谓之圣,以文阐释谓之明。既明且圣,人的感情就能尽情抒发。”
后世君王继承前代君王的礼,顺应世代,因时制宜,有所损益,以符合世代的要求,收到治理民众的效果,不断更新,为太平盛世做好准备。周室鉴于夏、商的经验,礼仪详备,无论大、小事情,都有详细的规定,自诩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周初的治理,达到教化斐然,民众和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监狱空虚的效果,时间长达四十余年。孔子为此而赞美:“郁郁乎文哉!我要跟随周朝。”及至周朝衰落,诸侯僭越制度,讨厌繁文缛节,抛弃很多礼仪。及至秦禁止各种学派,周的礼仪制度,也随之散乱消亡。
汉建国后,拨乱反正,高祖日不暇给,仍然诏命叔孙通制定礼仪,以此确定君臣位序。高祖看了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感叹:“我今天才知道,做天子竟然如此尊贵!”高祖任命叔孙通为奉常,进一步制定汉的礼仪制度,还没有制定完毕,叔孙通便去世了。
在文帝朝,贾谊认为:“汉继承了秦的坏习俗,抛弃礼义,导致风俗败坏,民众寡廉鲜耻,更有甚者,家人杀死父兄,盗贼窃取宗庙的神器。而大臣对于这些,熟视无睹,整天忙碌的,就是关心计簿是否能按时汇总,对于风俗教化,却置若罔闻,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至于移风易俗,天下归心,崇尚道义,这些事情,非俗吏所能完成。天下之所以有君、臣,有上下等级差别,为的是纲纪有序,六亲和睦,这不仅是上天的要求,也是人世的需要,因此才设置。人世所需的,不做好就会道德沦丧,不维护就会纲纪废弛。汉建国已有二十余年,应该适时制定礼仪,大兴礼乐,只有这样,受封的诸侯,才能走上正途,百姓才会崇尚俭朴,监狱诉讼的案件,也才会相应减少。”贾谊不仅谏言,还草拟具体的礼仪,文帝看了,大为赞赏。但是,朝廷大臣周勃、灌婴等,不以为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此情况下,文帝只好将贾谊的奏议,暂时搁置。
武帝即位,鼓励各类人才为朝廷出谋献策,商讨设立明堂,制作礼服,通过这些,达到天下和谐。在当时,窦太后崇尚黄老学说,不喜欢儒术,大臣们提出的奏议,只好搁置。后来,董仲舒在对策时说:“君王欲有所作为,就要向上天求助。天道之大,在于阴阳。阳是德,阴是刑。天把阳放在夏天来养育万物繁衍生长,把阴放在冬而积聚空虚不用之处,通过这些来看,天强调阳德的作用,不放任为政滥施刑罚。阳的出现,处于上位,主导一年的收获,阴的出现,处于下位,储藏不用的东西,以辅佐阳。阳没有阴的辅佐,不能完成一年的收获储藏。作为君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旨意,施恩惠与民众,所以说,君王治理,要重视德的教化,不能一味滥施酷刑。刑罚不能作为治世的手段,就好像阴不能单独完成一年的收获储藏。而今废弃先王的德政,朝廷重用执法官吏,治理百姓,欲使德政化被四海,其实南辕北辙。这也是古代君王莫不以教化作为治民的手段,为此而在国都设立太学,进行教导,在乡间建立庠序学校进行教化。这样就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收到刑狱不用的效果。周室衰落,礼义道德缺失,同时失去天下。秦拥有天下,将礼义弃之如敝屣。自古以来,从未听说用刑罚治理天下的,在如此短的时间,秦朝土崩瓦解,这是原因之一。在当时,民风败坏,风俗浇薄,民众寡廉鲜耻。汉建国后,继承秦的弊端,虽然力图矫正,常有无可奈何之叹。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年之中,刑狱关押的犯人成千上万,滥施刑罚,只会扬汤止沸,使水更沸腾而无帮助。这就好像琴瑟已经不能调音,要解决问题,只能改弦更张,才能重新弹奏。国家治理,更应该如此,只有彻底改变现状,制定礼仪,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汉拥有天下,也常想施以仁政,至今效果不佳,不能使凶残的人转变为善者,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迟迟下不了决心。古人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建国已有七十余年,不如早下决心,彻底改弦更张,之后再施以仁政,灾祸自然会减少,福祉也就会到来。”在当时,武帝正在倾全国之力,讨伐四夷,致力于武功,还无暇顾及礼仪修文之事。
到了宣帝朝,琅琊人王吉,担任谏议大夫,上书说:“欲实现天下大治,成为有为的君王,并不是每朝每代都能看到,臣幸得以身逢盛世,但是,圣朝还未建立惠及万世的长策,没有能帮助明君达到三代圣王一样兴盛的人。朝廷大臣,精力多用于计簿、听讼断案,这些不是建立太平的根基。俗吏在治理百姓时,没有一套完整的礼仪法规通行于世。官吏仅凭个人理解,穿凿附会,各取所需,致使诈伪萌生,过多过滥使用刑罚,民众的质朴会日渐消磨,百姓间的友爱会变得微不足道。孔子说:‘治理民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礼仪推行教化。’这不是一句空话。希望朝臣与儒生一起讨论,整理旧的礼仪,明晰君王治理的目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礼仪,这样治理天下,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福寿安康。有了这样的礼仪教化,岂不是可以与周代成、康年间一样?帝王享寿也会像商朝的高宗一样?”宣帝没有采纳谏言,王吉随后称病辞职。
到了成帝朝,有人在犍为郡的河边挖出十六枚古磬,朝臣在廷议时,认为这是吉祥嘉瑞。刘向为此而谏言:“应该在京师建立辟雍,在乡间建立庠序,在学校陈设礼乐,以雅颂之声引导民众,提倡揖让的风气,用礼仪推行教化。这样做,仍达不到天下大治,还从未听说过。有人会说,礼仪还未完备。礼是以教化民众为本的,如果有不足,并不影响教化民众。刑罚也有不足,甚至对民众造成伤害。现在的刑罚,已经不是古时皋陶时的刑罚,有关部门奏请设立刑罚,该增则增,该减则减,根据具体情况操作,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至于礼乐,就说不敢,这是敢于用刑罚杀人,不愿用礼仪教化人。因为俎豆和管弦等礼器不完备,就拒绝用礼仪推行教化,以此作为托辞,放弃礼仪制度的建立,是执迷不悟,令人痛心。教化与刑法相比较,刑法应该放在权重轻的一端,舍弃重的一端,迷信轻的一端,很不应该。而且,教化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刑法只是辅助治理。现在舍弃国家的根本要务,仅依赖于辅助措施,这是在舍本逐末,不是为国家太平做出长远的规划。在京师就有一些悖逆不孝子孙,犯下弥天大罪,受到大辟、刑戮者层出不穷,原因就是不懂得五常礼义(仁、义、礼、智、信)。汉建国,是在周朝衰落千年之后,继承暴秦留下的弊端,民众已经浸染了恶俗,贪婪狡诈,漠视义理,对于礼义,置若罔闻,朝廷不告诉民众如何教化,而只用刑罚治民是难以挽回风俗的败坏的。因此说:‘用礼乐引导,民众才会和谐。’在汉初,叔孙通制定礼仪,受到齐鲁士人的嘲笑,然而,叔孙通终究成为圣汉一代儒宗,他制定的礼仪垂范后世,至今仍在应用。”成帝将刘向的奏议交由朝廷公卿讨论,恰逢刘向病逝。丞相、大司空(御史大夫)又奏请建立辟雍,按照制定的方案,选择在长安南郊。刚选择好地址,成帝驾崩,因为此,群臣为皇帝奉上谥号成帝。
及至王莽做了宰衡,欲哗众取宠,开始兴建辟雍,而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海内外众叛亲离。一直到世祖(刘秀)接受天命,汉室中兴,拨乱反正,将京师建在中原(洛阳)。世祖(刘秀)即位三十年,四夷臣服,百姓丰衣足食,政治清明,于是建立了明堂、辟雍。显宗(明帝刘庄)即位,躬行礼仪,在明堂祭祀世祖(刘秀),在辟雍奉养三老五更,其礼仪细节又多又完美。然而,仍然没有以德作为礼仪标准,向民众推行教化,礼仪必备的礼器依然不完备,群臣写不出更多颂辞,乡间的庠序学校没有设立。孔子说:“譬如造山,功亏一匮,停下来了,只好中途而废。”现在叔孙通制定礼仪,还有律令制度,仍然保存在司法官员处。法家的典籍不再传授。汉朝的经典搁置,不再整理,吏民对于这些,已经不去提及。叔孙通去世后,河间献王刘德在民间收集礼乐及古代典籍,通过辑录整理,有五百余篇,今天的学者还难以看到,只是想象古代士人的礼仪、天子的礼仪,讲解时,常有错谬。君臣长幼相处应该遵循的礼仪,已经模糊不清。
乐,是圣人为礼义制定的音乐形式,用以劝导民众向善。通过礼乐,感动人心,移风易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先王重视用乐教化民众。
人有血气,通过感知,会表现出喜怒哀乐,感情的抒发,常因内心受到触动,有所感应,随情绪而变化。听到压抑低沉的乐声,人会有悲思的心情;听到舒缓悠扬的乐声,人会变得心情舒畅;听到粗犷奔放的乐声,人会有奋发、刚毅的意念;听到肃穆严肃的乐声,人会显得肃然起敬;听到宽松和谐的乐声,人会表现出慈爱;听到淫邪萎靡的乐声,人会有邪念产生。先王知道淫邪的乐声,会使得民众不顾礼义,陷入邪僻,又制作雅颂。按照人的情性,制定礼仪约束,通过礼仪引导,达到和谐的目的,引导民众崇尚五常,阳而不散,阴而不集,刚而不怒,柔而不慑,四种情绪抒发,在心中交汇,表现在外,使人各得其所,不会僭越位序,能足以引导人心向善,使得邪气不能横行。这是先王制作乐的初衷。
后世君王没有制作乐,使用先王制作的乐,教化民众,通过乐,移风易俗,根据需要,再适当调整,以彰显德政。《易经》说:“先王制作乐,引导民众崇尚德行,殷室将乐荐于上帝,让祖考配享乐。”在古时,黄帝制作《咸池》,颛顼制作《六茎》,帝喾制作《五英》,帝尧制作《大章》,帝舜制作《韶乐》,帝禹制作《夏乐》,商汤制作《濩乐》,武王制作《武乐》,周公制作《勺乐》。《勺乐》表现后世君王继承先祖的仁德。《武乐》表现武王接受天命,以武功安定天下。《濩乐》表现商汤以武功救民于水火。《夏乐》表现禹帝继承尧舜二帝的事业。《韶乐》表现舜帝接受尧帝禅位,继承尧帝的事业。《大章》是尧帝歌颂帝王的功绩。《五英》是表现帝业茂盛,五英缤纷。《六茎》是讲述帝王治理要有根基。《咸池》向上天陈述万事具备。从夏代以后,上古时的音乐不再流传,《殷颂》仍然保留。《周诗》通过孔子整理得以保存,其奏乐的乐器有的还在使用,《周官》记述负责礼乐的官员,还可以通过典籍考证。举行典礼的卿大夫及师瞽以下官员,都是有德士人,朝夕演习,再教导国子。国子,主要是卿大夫的子弟,要学习礼乐,歌颂九德,吟诵六诗,学习六舞、五声、八音。所以舜帝诏命夔:“你负责音乐,教导卿大夫的子弟和王室贵胄的子弟,使他们态度要庄严、温和,宽大谨慎,刚毅不粗野,言辞简洁,而不侮慢。诗言志,歌咏言,声音要符合歌咏,要有韵律,八音和谐。”这是舜帝对音乐教育的要求。还有,对域外来的诸侯,用音乐赏赐,对有德的贵族,用音乐施以教导。其威仪足以赏心悦目,乐声足以悦耳动听,内容足以感化心灵,听到这样的乐声,人会肃然起敬,心灵受到感染,达到祥和,崇尚道德,听到诗词的吟诵,在不知不觉中,坚定志向,以音乐相配合,君王达到教化的目的。除此以外,君王还要把音乐荐于郊庙,供祭祀鬼神时使用,在朝堂上奏响音乐,以利群臣上下和谐,在学校安排音乐,让万民受到教育,服从教化。听到音乐的人们,无不凝神静气,庄重肃穆,喜悦之情由然而生,海内百姓通过音乐,感知君王的教化,民风得到端正,日新月异,崇善好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万物不会夭折,天地和谐,祥瑞臻至。《诗经》歌颂:“钟鼓穰穰,磬管锵锵,降福穰穰。”《尚书》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连禽兽都能受到鼓舞,更何况受到教化的民众?更何况鬼神?因此说,圣人通过音乐,感动天地,通达神明,抚恤万民,教化百姓。音乐,引导民众知礼守德。《雅》《颂》成为主流,有些淫邪乐声还客观存在,邪僻的乐声,比凶嫚的乐声危害更大,为此,对邪僻的乐声,要设置禁令。世道衰落,民心离散,小人欺凌君子,邪僻的乐声,会随之产生,心耳浅薄,邪声压住正声。《尚书》强调:“纣王抛弃祖先的雅乐,制作淫声,扰乱正声,以此取悦后宫妇人。”在当时,乐师瞽抱着乐器,四散逃离,有的投奔诸侯,有的隐居江湖。音乐,发自于情感,溶化在人的骨髓,即使经历千秋万载,遗风余烈,仍然长盛不衰。春秋时,陈国公子完(田敬仲)投奔齐国。陈完,是舜帝的后裔,《韶乐》在齐国得以保存。据传说,孔子到了齐国,听到《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肉香,孔子说:“没有想到音乐,有如此大的感染力!”乐声的纯美,由此可见一斑。
周室衰落,讽刺、怨恨的诗歌随之产生。周室的恩泽衰竭,不再创作诗歌。负责诗歌的官员失业,《雅》《颂》相混杂,孔子研究后进行分别确定,所以他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音乐被纠正,《雅》《颂》各自回到原本的用途。”当时,周室衰落,诸侯横行,私自设立两观,出行时坐天子规格的车。齐国大臣管仲、鲁国公子季氏,可以享受王室才能享有的安排三位女子在撤去祭品时唱《雍》之礼,在宫室安排八佾舞蹈。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凌辱、僭越之事层出不穷。在桑间,濮水两岸,郑、卫、宋、赵的淫邪之声一同出现,内损致病,外乱祸民。奸诈巧伪之事,成了追逐的时尚,有钱有势的人,耳目充斥着荒诞不经的乐舞。庶人借此牟利,列国以此离间对方。秦穆公将女乐送予西戎,西戎的贤士由余离开,齐国将女乐送予鲁国,孔子愤然离去。到了战国,魏文侯好古,喜欢音乐,对子夏说:“寡人听到古代的雅乐就想睡觉,可是听到郑、卫的淫靡之声,就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子夏与魏文侯争辩,但始终说服不了魏文侯,由此可以看出,礼乐的教化作用,已经在失去了。
汉建国后,音乐家有制氏,制氏在宫中世代担任乐官,懂得雅乐的音律,但是,制氏也只记得雅乐的音调是铿锵的鼓乐,伴随鼓乐,翩翩起舞,不能做出更多解释其含义。高祖时,叔孙通结合秦乐,制作宗庙的祭祀礼乐。太祝官在庙门口迎接神灵,奏响《嘉至》,好似神灵下凡。皇帝进入庙门,奏响《永至》,作为皇帝行进时的伴奏,犹如《采荠》《肆夏》。献上祭祀用的礼器,奏响《登歌》,仅皇帝一人唱,不用管弦干扰人声,希望参加祭祀的人,都能听到颂词,犹如《清庙》里的独唱。《登歌》演奏两次之后,奏响《休成》,赞美神灵在享用祭祀。皇帝到东厢房休息、饮酒,坐下后,奏响《永安》,祭祀的过程,到此结束。还有《房中祠乐》,这是高祖的唐山夫人创作的乐曲。周室有《房中乐》,到了秦代,则是《寿人》。凡是音乐,都是为着人生的快乐而创作,作为礼乐,表示人不应该忘本。高祖喜欢楚声,《房中乐》就是楚声。孝惠帝二年,惠帝诏令乐府令夏侯宽,用箫管演奏,将《房中乐》改名为《安世乐》。
在高庙祭祀时,奏响《武德》《文始》《五行》舞蹈音乐;在文帝庙祭祀时,奏响《昭德》《文始》《四时》《五行》舞蹈音乐;在武帝庙祭祀时,奏响《盛德》《文始》《四时》《五行》舞蹈音乐。《武德舞》是高祖四年制作的,以象征天下太平,高祖为了天下太平,除暴。《文始舞》说是舜帝的《韶舞》,高祖六年,将名称改为《文始舞》,以表示不是抄袭原来的乐曲。《五行舞》原来是周室的乐曲;始皇二十六年,将名称改为《五行舞》。《四时舞》是孝文帝所作,以显示天下太平,祥和安宁。一般来说,乐曲是自己制作,表明有所创制;乐曲沿用先王,表明承袭先王的制度。孝景帝采集《武德舞》以制作《昭德舞》,表示尊重太宗庙。到了孝宣帝,采集《昭德舞》以制作《盛德舞》,表示尊重世宗庙。各位帝王宗庙的乐曲,一般都要奏《文始》《四时》《五行舞》等。高祖六年,又制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乐》就像古时的《昭夏乐》,主要内容来自《武德舞》。《礼容乐》主要内容来自《文始》和《五行舞》。舞蹈的人员,没有音乐伴奏,表示在至尊面前,不敢用音乐;走出庙堂再用音乐伴奏,表明舞蹈人员合着节拍不失去礼节,最后能合着音乐结束。整个过程,大多按照秦宫的乐礼设计。
当初,高祖安定天下后,路过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故人一起饮酒欢宴。酒喝到高兴时,高祖且喜且悲,制作《大风歌》,诏令沛县一百二十位儿童,伴随乐器合唱。到了孝惠帝朝,将沛县的沛宫改为原庙,诏令儿童伴随祭祀的音乐唱《大风歌》,常伴唱人员有一百二十人为定员。文帝、景帝朝,宫中礼官只是按照礼仪,在宫中操作。到了武帝朝,制定在郊外祭祀的礼仪,在甘泉宫郊祀泰一,按照《易经》,安排在乾位;在汾阴县祭祀后土神庙,在水中建造一座方形的土丘。于是在宫中设立乐府,由专职官员到民间采集乐府诗,在晚间练习歌诵,包括赵、代、秦、楚的民间音乐和民歌。武帝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次举荐司马相如等数十位士人创作辞赋,讨论音律,以八音配合演奏,制作楚歌十九章。在正月上辛,甘泉宫的圆丘上,武帝举行祭祀,诏命童男童女七十人合唱楚歌,从黄昏开始祭祀一直到天明。夜里经常会看到有神光显现,好像流星汇聚在祭坛周围。武帝在临近的竹宫遥拜,随同来的朝中百官及陪祀的侍者有几百人,大家庄重肃穆。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歌如下:
大孝备矣,美德昭明。四悬高张,乐充宫廷。羽林缤纷,云景杳冥,金枝华秀,众旄翠旌。
《七始华始》,和声齐唱。神灵享宴,庶几听闻。恭敬送乐,乐声感人。遥望蓝天,盛美事成。神情肃穆,经纬高远。
我定历数,人告觉悟。恭敬斋戒,施教不辍。设立祖庙,敬祀尊亲。大孝赐福,四极来献。
王侯秉德,众邻恭顺,昭明德义。和谐恭顺,皇帝德孝。竟全大功,抚慰四极。
海内有奸,纷乱东北。诏命出征,武将承命,王师郊迎,《箫》《勺》远征。荡平逆寇,安定燕国。
大海波涛,众水所归。高贤怀德,众民所敬。高山巍峨,百卉芬芳。民众何贵?贵有贤德。
安其所,乐其居。乐家产,世承续。飞龙游,腾云雾。乐贤德,娱民众。
丰草美,女罗展。善何如,谁能摧!崇教化,成礼德;崇教化,施海内。
雷霆悚,电闪耀。德善明,贵治本。治本约,贵德泽。蒙恩惠,保家业。施德广,世人寿。
《桂华》
都荔芬芳,桂花飘香。孝行奉天,如日月光。四龙盘旋,昂首北游。羽旄华美,乐章缤纷。尊崇孝道,华彩文章。
《美若》
抚恤百姓,奉天承运。宏运长远,光耀四方。施惠万众,感悟美德。宽恕仁和,永享福祉。
巍峨高山,雄伟挺拔。崇孝贵仁,安抚外邦。蛮夷愉悦,竭诚来献。兼爱为民,终无兵革。
贡品奉上,众神来飨。神灵飨宴,嘉善德祥。德音流布,封侯建国。交错藩蔽,护我汉室。
光华耀明,照我美德。祥和福瑞,乐声充耳。妙乐悠长,思我黎民。
法令有章,百姓安康。施政有德,感念于怀。
施德怀恩,承受天命。万民欢悦,子孙茂盛。温良和顺,其乐融融。祭祀先祖,寿考享宴。
承受天运,巍峨峻峭。施民恩惠,永享福瑞。后嗣继承,唯帝之明。下民安康,受福无疆。
还有《郊祀歌》十九章,诗章内容如下:
选择时日,前往祭祀,点燃油脂与楠香,邀请四方神灵。九重天门訇然,神灵翩翩下凡,垂顾普施恩德,降下鸿福祥瑞。神灵乘舆,环绕祥云,飞龙为驾,彩羽缤纷。神灵下凡,风马助阵,左为仓龙,右为白虎。神灵翔至,何其疾速,雨神为先导,雨丝风飘飘。神灵翔至,天色晦暝,继而,霞光万道,慑人心魄。神灵安坐,五音奏响,欢愉达旦,场景肃穆。牛犊献享,祭品奉上,桂酒飘香,神灵捧觞。神灵安坐,歌声动地,四面环顾,恰似瑶堂。歌女翩跹,姿容绰约,颜如琼脂,斗艳争芳。身披轻纱,云雾缥缈,舞裙曳地,珠玉叮当。良辰美景,芝兰芳香,舞姿婆娑,奉上佳酿。
《练时日》第一章
天神登上高坛,众神环绕四周,谨慎奉承圣旨,听候发下德音。天地四方汇聚,后土制数为五。海内祥和安宁,重视修文偃武。后土之神富庶,三光之神昭明。众神端庄优游,黄帝嘉服尚黄。
《帝临》第二章
春天阳气萌发,万物生长吐蕊,大地滋润肥沃,昆虫预示春雷。雷霆伴随春荣,冬眠动物苏醒,树木枯槁泛青,生命蠢蠢欲动。众生喜迎艳阳,稚童健康成长,万物欣欣向荣,阳春福祉降临。(www.xing528.com)
《青阳》第三章 邹子乐。
盛夏万物竞争,生命勃发茂盛,幼小茁壮安康,不屈不挠竞争。果实接受阳光,营养饱满充实,庄稼丰收在望,献于百神品尝。扩大宗庙祭享,神灵护佑不忘,迎来福祉祥瑞,传递万世无疆。
《朱明》第四章 邹子乐。
秋风送爽,秋气肃杀,果实累累,谷物登场。奸伪藏匿,妖孽隐踪,边远域外,四夷臣服。畏惧武德,仰慕汉威,归顺俯首,虔心向善。
《西颢》第五章 邹子乐。
隆冬玄冥,昆虫蛰伏,草木凋零,寒霜袭人。除邪制乱,移风易俗,兆民安宁,返璞归真。条理信义,祭拜五岳。整修籍田,收获嘉谷。
《玄冥》第六章 邹子乐。
泰一至尊,赐我福寿,经纬天地,四季乃成。日月运行,星辰辉煌,阴阳五行,周而复始。风云雷电,甘露降临,百姓繁衍,各安其业。传承有序,皇天有德,鸾辂龙驾,装饰华美。祭品丰盛,庶几宴享,消除灾祸,示威八荒。钟鼓笙竽,云舞翱翔,招摇灵旗,九夷宾服。
《唯泰元》第七章 成帝建始元年,丞相匡衡上奏,修改诗句“鸾辂龙驾”为“涓选美成”。
天地赐福,我心仰慕,兴修紫坛,为神开路。恭敬祭祀,贡品丰盛,彩缎铺陈,众神落座。千童起舞,八佾排列,雅曲欢悦,娱乐泰一。九歌奏毕,众神欢洽,鸣琴鼓瑟,轩辕、炎帝。玉磬金鼓,神灵欢喜,百官纷纭,各守其职。牺牲献上,膏脂芬芳,众神淹留,须臾享受。灵鸟鸣唱,光焰万丈,寒暑不辍,祭祀周章。歌颂雅诗,鸣玉叮当,宫商吐蕊,角徵清爽。歌声绕梁,反复吟唱,新音谱曲,永久传唱。德音远播,凤凰翱翔,众神欢愉,尽享盛宴。
《天地》第八章 丞相匡衡上奏,修改“彩缎铺陈”为“肃若旧典”。
日月运行,岂有穷尽?时世更替,岂与人同。往昔春日非我春,往昔夏时非我夏,往昔秋霜非我秋,往昔寒冬非我冬。日出东海,遥观天下,是邪非邪?我心何乐,驾御六龙,六龙奔腾,心中欢愉。黄龙为何不来啊!
《日出入》第九章
泰一隆恩,天马降临,赤汗蒸腾,口涎赭红。倜傥昂首,魁伟奇貌,腾云驾雾,奔驰旷野。安然自得,万里飞跃,何以匹配,龙翔为友。
武帝元狩三年,有神马从渥洼水中走出,作此诗。
天马驰来,来自西域,涉过流沙,九夷宾服。天马驰来,独饮甘泉,鬃如虎脊,化若龙神。天马驰来,万里无垠,日行千里,径来中原。天马驰来,岁在太初(武帝太初四年庚辰),奋蹄高举,谁堪匹敌?天马驰来,开我宫门,载我驰骋,奔向昆仑。天马驰来,以龙为媒,遨游阊阖(天门),观览玉台(瑶台)。
武帝太初四年,汉军诛杀大宛王,获取大宛国的天马,作此诗。
《天马》第十章
天门訇然,沃野空旷,众神驰骋,登临祭坛。夜光秉烛,德信昭明,神灵宏远,寿诞长生。丹朱涂陛,巨石为殿,玉笙吹奏,音乐舞伴,舞姿婆娑,生辉顾盼。神灵留步,光辉灿烂,帐篷紫光,宝珠微黄。比翼齐飞,回旋徜徉。月色皎洁,洒下碧波,日光照耀,天地辉煌。清风拂面,送来清爽。众神徘徊,欲行却驻,希冀目睹,诵读华章。获蒙福祉,常若有期,寂寥苍天,飨宴有时。托举尊颜,高空似寒,殷勤归路,祈求永诞。弘美嘉愿,寿当以康,祝祷声隆,洋溢四方。至诚至恳,魂逝九重,纷纭六合,大海扬波。
《天门》第十一章
德星显现,镇星(土星)排列,有象昭示,载于阙廷,太阳运行,秋毫明察。阴阳开阖,纪元有序,汾阴获鼎,元始福祐。五音六律,和谐昭明,变声来会,雅声迎送。空桑制琴,琴瑟铮铮,四兴演奏,八风乃兴。钟石铿锵,羽徵乐鸣。黄河供鲤,牺牲贡享。百花酿酒,芝兰桂芳,泰尊盛酒,酒浆清醪。心思悠扬,修名远祷,周旋徜徉,与神交通。心思浩茫,难以宁静,河伯尚飨,举觞共贺。昊天布施,后土嘉成,喜获丰年,四季繁荣。
《景星》第十二章 元鼎五年,在汾阴县获得宝鼎,作此诗。
斋房灵芝,九茎连叶,宫童诧异,查阅谱牒。玄气精华,凝聚甘泉,月深日久,孕育灵芝。
《斋房》第十三章 元封二年,在甘泉宫的斋房长出灵芝,作此诗。
后土神坛,皇帝郊祀,祭服披挂,祭服玄黄,冀州属县,祭献汾阴,获蒙福祐,肇福万民。祥瑞四塞,遐迩来聚,夷狄来献,不遑顾盼,经营万众,咸亨安宁。
《后皇》第十四章
华光普照,灵根牢固。神灵出游,飞经天门,乘舆千载,汇聚昆仑。神灵出游,玉房排列,周游杂沓,至于兰堂。神灵出行,旌旗猎猎,骏马奋蹄,骑从跳跃。神灵翔至,彩云环绕,甘露降临,瑞气蒸腾。神灵欢愉,驾临祭坛,九疑嘉宾,夔龙甩鳍。神灵落座,吉时良辰,恭敬礼拜,合目凝神。神灵欢悦,举觞庆贺,福瑞浩荡,嘉应绵长。甘露丰沛,汾水泛光,霞光扬波,溢于黄河,云霞缭绕,波光粼粼。普天同庆,歌声飞扬。
《华烨烨》第十五章
五帝神坛,环绕泰一,土地辽阔,祥云缭绕。擦拭坛壁,椒兰芬芳,玉璧精华,垂旒华光。绵延亿年,美瑞嘉祥,交于神灵,若有灵光。延请诸神,举觞举杯,灵舆错杂,骏马奋蹄。疾驰如风,不耐淹留?神灵赐福,辞别言归。
《五神》第十六章
陇山朝拜,西望无垠,雷电霹雳,喜获白麟。麟蹄五趾,显示土德,惩戒匈奴,荡涤妖孽。摒除奸佞,远离不祥,我有百僚,河山共享。祭毕回銮,骏马奔腾,雨师开道,路面清尘。流星陨落,好风送爽,踏云追月,怀柔四方。
《朝陇首》第十七章 元狩元年,武帝巡幸雍县,获取白麒麟,作此诗。
瑜色华美,白麟祥瑞,饮食甘露,啜吸荣泉。赤雁翔集,六雁纷纭,脖颈斑斓,羽翎采文。神灵显现,福祉降临,登上蓬莱,遨游无极。
《象载瑜》第十八章 太始三年,武帝巡幸东海,获取赤雁,作此诗。
缰绳赤红,乘舆盖黄,露气零落,暗夜晦暝。众神飨宴,六龙归位,舀取酒浆,神灵陶醉。神灵飨宴,赐予吉祥,福祉广大,频频举觞。神灵殷勤,光芒灿烂,寿命绵延,其乐未央。晨光幽冥,雾气六合,恩泽洋溢,万国来贺。神灵告辞,乘舆齐备,飘然而逝,龙旆逶迤。礼乐既成,神灵将归,倚仗玄德,福寿安康。
《赤蛟》第十九章
其余的诗作,皆为武帝巡狩时创作,还有根据福应、嘉祥之事创作,不是祭祀神庙,没有记载。
在当时,河间献王刘德有雅才,他也认为治国安民一定要用礼、乐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刘德献上所收集的雅乐。武帝诏命大乐官整理、保存刘德献上的雅乐,组织人学习、排练,每年在祭祀时,拿出来演奏,但不常用,常用的郊庙祭祀音乐不是雅乐。后世的很多音乐都继承前代,如殷、周的《雅》《颂》。再往上,追溯至有娀、姜原。殷商的祖先是契,周室的祖先是后稷,后来,周室的后世圣人有玄王、公刘、古公、太伯、王季、姜女、太任、太姒,他们秉承祖先的仁德,使成汤、文王、武王接受天命,成为一代帝王。武丁、成王、康王、宣王中兴,辅佐的阿衡、周公、召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等,无论是君臣,还是男女,都是有德之人,莫不受到礼乐赞颂,既信且美,颂扬之声响彻天地,其英名显于当时,享誉后代。现在,汉室吟诵的郊庙诗歌,与祖宗没有联系,八音没有与钟律协调,在宫内有掖庭乐人,在宫外有上林苑乐府,都是以郑声演奏,其淫声响彻朝堂。
在成帝朝,谒者常山郡人王禹世代研究河间音乐,能够解释河间音乐的含义,王禹的弟子宋晔等上书,谈及此事,成帝将奏议交予大夫博士平当等考察。平当认为:“汉继承秦毁灭《六经》之后,幸赖先帝圣德,兼听博学,修整官制,设立太学。河间献王刘德向民间访求隐居贤者,挖掘雅乐,以辅助朝廷向百姓实施教化。当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认为应该以雅乐作为中正礼乐,将雅乐定为大乐。在春秋举行乡射大礼时,学官奏响雅乐,但是,雅乐希声,很多人不熟悉。从朝廷公卿到一般人,在欣赏雅乐时,只听到铿锵的声音,不能领会其含义,欲以雅乐教化民众,不知该从何说起。虽然荐于庙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在教化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宋晔等坚持研究这种极少人了解的雅乐,其目的还是为了有助于教化。已经衰微的学问,能否起到教化作用,在于人的操作。应该将河间乐整理后归为雅乐,用以继承绝学,发扬光大。孔子说:‘人能弘扬道,并非道弘扬人。’河间很小很小,是小国和藩臣,尚且懂得好学乐古,存续先贤的道统,民众仍然传颂河间献王刘德的善行,更何况圣王,圣德覆盖天地,重新修订古老的雅乐,驱除淫邪的郑声,弘扬雅乐的教化作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先贤的教导,以此宣示海内,扬名于后世,这不是一般的小功小美德。”成帝将奏议交予朝廷公卿讨论,大家均以为,雅乐过于久远,很难弄懂雅乐的含义,平当的奏议,被搁置。
在当时,郑国的音乐很流行。黄门官府有几位名艺人,如丙强、景武等,家庭富有,还有外戚五侯,定陵侯淳于长、富平侯张放,这些贵臣外戚奢侈淫靡,相互攀比,甚至于与皇帝争夺歌舞女乐。哀帝还是定陶王时就深恶痛绝这些事,加上不喜欢音乐,即位后,随即下诏:“世俗崇尚奢侈淫靡,华而不实,郑卫的淫邪之声大行其道。奢侈淫靡使得民众不懂得质朴,这是民众日益贫困的原因之一。华而不实,相互攀比,使得民众背弃本业,郑卫淫邪之声,已经让民众背离教化。国家希望百姓风俗纯朴,家庭富足,现在的世风,却是奢侈淫靡,不能正其源,何以清其流!孔子说:‘远离郑国的音乐,郑国的音乐是淫声。’撤销乐府及相关官员。郊祀祭奠的礼乐,以及古时战阵的武乐,符合经典,与郑、卫淫声无关,逐条上奏,经过审查,继续使用,由各部门分类审查。”丞相孔光、大司空(御史大夫)何武上奏:“专门负责郊祀祭奠的乐人共有六十二人,负责南北郊的祭祀典礼。大乐鼓员有六人,《嘉至》鼓员有十人,邯郸鼓员有二人,骑吹鼓员有三人,江南鼓员有二人,淮南鼓员有四人,巴渝鼓员有三十六人,歌鼓员有二十四人,楚严鼓员有一人,梁皇鼓员有四人,临淮鼓员有三十五人,兹邡鼓员有三人,负责操鼓演奏的,共有十二队,合计有一百二十八人,在朝贺设置酒筵时,布置在殿下,符合古时战阵的武乐。在郊外祭祀的人员有十三人,各族乐人及《云招》供祭祀南郊要有六十七人,加上演奏雅乐的有四人,在晚上负责吟诵的有五人,击打刚鼓、别柎鼓的有二人,演奏《盛德》,吹篪(chí)曲的有二人,以音律表示冬至、夏至的有一人,还有钟工、磬工、箫工吹奏演员各一人,有两名仆射负责乐人,以上人员不能再减少。吹竽的演员有三人,可以减少一人。鼓琴的演员有五人,可以减少三人。弹柱的演员有两人,可以减少一人。弦乐演员有六人,可以减少四人。郑地四会演员有六十二人,一人负责雅乐,可以减少六十一人。鼓瑟的演员有八人,可以减少七人。《安世乐》敲鼓的演员有二十人,可以减少十九人。沛宫的吹鼓员有十二人,还有合唱、敲鼓的二十七人,军阵武乐鼓员十三人,商乐鼓员十四人,东海鼓员十六人,长乐鼓员十三人,杂乐鼓员十三人,打鼓演员共有八队,合计有一百二十八位演员。朝见、庆贺时,需要设置酒筵,在前殿奏乐,这些不符合礼制。制造修理乐器的有五人,楚鼓演员有六人,经常性的演员有三十人,戴面具演出的演员有四人,诏令跟随皇帝的演员有十六人,秦地演员有二十九人,秦地戴面具演出的演员有三人,诏令跟随皇帝的秦地演员有一人,负责雅乐的有九人,这些演员在朝贺设置酒筵时演出。楚地歌舞演员有十七人,巴地歌舞演员有十二人,铫(yáo)地歌舞演员有十二人,齐地歌舞演员有十九人,蔡地吟诵演员有三人,齐地吟诵演员有六人,竽瑟钟磬演员有五人,演奏的歌曲都是郑声,可以撤销。学习歌舞的学员有一百四十二人,其中七十二人,分配给大官挏马酒官,剩下七十人,也可以减少。合计有八百二十九人,其中三百八十八人不能减少,可以让他们演奏雅乐,其他的四百四十一人不符合乐礼要求,演奏郑、卫淫邪之声,可以减少。”哀帝批准奏议。可是,百姓对郑、卫音乐早已经耳熟能详,宫内又没有合适的雅乐替代,官员富商豪贾依旧沉湎在郑、卫淫靡之声中,难以自拔,到了王莽篡政,风气更加败坏。
而今海内除旧布新,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户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刑法宽缓,官员恪尽职守,百姓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应该重视学校关于礼乐的教育。幸而有前代帝王留下的礼乐制度及配套仪式,还可以效法,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补,让国家的礼制、法规更加完备。孔子说:“殷继承夏礼,有所损益,可以了解一些;周继承殷礼,有所损益,可以了解一些;后代继承周礼,以此类推,经过一百代,也可以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大汉继承周朝,礼乐制度空缺了很久,至今还没有制定形成新的礼乐制度,这是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大声疾呼,而感到圣朝仍有不足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