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

白话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此统一意志,无论远近,都有凭信。直径为乾律黄钟律的十分之一,长度为坤卦林钟吕的长度。律代表阳气,六律统领气息,摹仿事物,第一为黄钟,第二为太簇,第三为姑洗,第四为蕤宾,第五为夷则,第六为无射。以上比喻,又称为三统音律。参照黄钟宫调,制定其他音调,这是音律的来历。

白话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

尚书·虞书》记载:“统一数字、音律、历法、度、量、衡。”借此统一意志,无论远近,都有凭信。伏羲用数字演绎八卦,在黄帝、尧、舜时,数字的概念已经很清楚。经历夏商周三代,辅以制度保证,“数字、音律、历法、度、量、衡”更趋完善。周室衰落,天子不能制止诸侯改变制度,在谈到后世君王须遵守制度时,孔子强调:“对于度量衡、历法的修订,要持慎重态度,整顿吏治,举荐逸民,治国理政才能见到成效。”汉建国初,北平侯张苍制定音律、历法,修订度量衡,在武帝朝,设置乐府,修订历法。平帝元始年间,王莽主持朝政,沽名钓誉,在全国征集懂得历法的一百余位士人,由羲和刘歆负责,修订制度,予以颁布,计划安排得很周详。删除其虚伪,取其合理成分,著作以下文章。

一、数字要准确,二、音律要和谐,三、度数要有标准,四、量器要有标准,五、权衡要有标准。数字以三五为准,由小到大,各种数据错综复杂,参考往古的经验,对比衡器、量器的大小,音律的和谐,考察古今典籍,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厘清制定数据的依据。

数字,有个、十、百、千、万单位,在计算时,要用到数据,以顺应天命。《尚书》说:“算术要准确。”数字来自音律,音律以黄钟律为基准,依次乘三(如子为一,丑一乘三得三,寅三乘三得九,以此类推),按照十二时辰排序,至亥时,有了十二位数字,算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这是五行阴阳变化的数字。计算方法:手握一把竹棍,直径一分,长六寸,用二百七十一枚,为六觚之数,形成一握。直径为乾律黄钟律的十分之一,长度为坤卦林钟吕的长度。数字以《易经》大衍五十为基准,以四十九为一基数,组成阳卦六爻,得出周流六虚之象。以此推断音律、历法,制造计算用的各种工具,工具有画出圆形的规和画出方形的矩。用权配合,用衡称量,用准绳测量,无论窥探幽微,还是钩深致远,都要用到这些工具。测量长短,不失毫厘;度量容积,不缺圭撮(圭、撮均为古代容量单位,圭为一升的十万分之一,撮为一升的千分之一。圭、撮连用,表示极小的量);权衡轻重,不差分毫。计算时,从个位数起,在十位数上加减乘除,增加至百位,千位,万位,计算时要缜密。计算的方法,朝廷布告天下,从小学起,就要学习算术。由太史具体操作,羲和负责制定政策。

音律,分为宫、商、角、徵、羽。此乃五音,这是制作音乐乐理,以乐理为指导,调谐八音才能制作音乐。人们通过音乐,荡涤灵魂,端正思想,推行教化,移风易俗。乐器分为八类:土制的乐器叫埙,匏制的乐器叫笙,皮制的乐器叫鼓,竹制的乐器叫管,丝制的乐器叫弦,石制的乐器叫磬,金属制的乐器叫钟,木制的乐器叫柷(zhù)。五声调和,八音和谐,这就有了音乐。商又称为章(量),用以测量。角,就是触,植物的种子顶触地面,长出幼芽。宫,在物体中央,居于中央,可谓四通八达,各种声音由此发出,是四声纲领。徵,是祥瑞、福祉,物体繁盛,就有了福祉。羽,是宇宙,声音传到这里,变得更加丰富。音乐的声音,中央为宫,以角(幼芽)顶触地面(开始),到了徵变得繁盛(福祉),到了商变得成熟,到了羽包罗万象,四声而变为五音,以宫作为纲纪。从五行看,角对应木,在五常为仁,在五事为貌。商对应金,在五常为义,在五事为言。徵对应火,在五常为礼,在五事为视。羽对应水,在五常为智,在五事为听。宫对应土,在五常为信,在五事为思。君、臣、民、事、物,五者关系,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此唱彼和,唱和有象,这是君臣位事之间的关系。

五声的本源,来自黄钟律。以九寸为宫调,或增或减,定出商、角、徵、羽的音高。九与六,表示天地间的关系,也是阴阳关系。十二音律,六阳为律,六阴为吕。律代表阳气,六律统领气息,摹仿事物,第一为黄钟,第二为太簇,第三为姑洗,第四为蕤宾,第五为夷则,第六为无射。吕代表阴气,六吕通过阳气发出气息,第一为林钟,第二为南吕,第三为应钟,第四为大吕,第五为夹钟,第六为仲吕。以上比喻,又称为三统音律。古人认为,音律由黄帝制作。黄帝派泠纶在大夏西边、昆仑山北面,砍伐解谷生长的竹子,那里的竹子厚薄均匀,砍断竹节的两端,取中间部分,吹奏竹节,用以制定黄钟宫调。制作十二个竹节,摹仿凤凰鸣叫,六个摹仿雄凤,六个摹仿雌凰。参照黄钟宫调,制定其他音调,这是音律的来历。天下大治,天地之气祥和,社会风气良好;有了良好风气,一年十二个月,风清气正,就可以制定六律、六吕。

黄钟:黄色,此乃中正颜色,也是君王服饰的颜色;钟者,种也。天的中间数字为五(天数一、三、五、七、九,五居中),以五为音律基数,为宫调,五声没有比此更响亮者。地的中间数字为六(地数二、四、六、八、十,六居中),以六为音吕基数,音律有形、有色,颜色为上黄,五种色彩,上黄最为艳丽。阳气处于黄泉深处,地下万物萌动,这是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息的元气。以上黄为元气,强调宫调。宫调通过阳九唱响,通过阴六和谐,在六爻之位变化,变化无穷。宫位从子开始,子对应十一月。大吕:吕,就是旅,意思是说,此时阴气最盛,吕帮助黄钟疏通气息,让幼芽破土而出。宫位在丑,丑对应十二月。太簇:簇,就是凑,此时阳气勃发,触动万物。宫位在寅,寅对应正月。夹钟,此时阴气帮助太簇疏通气息,让万物萌发。宫位在卯,卯对应二月。此时要姑洗:洗,就是清洁,阳气洗涤万物,使其清洁。宫位在辰,辰对应三月。仲吕微阴,万物萌动,还未形成,困在里面,通过“姑洗”,疏通气息,促成万物生长。宫位在巳,巳对应四月。万物欣欣向荣,成为蕤宾,蕤,就是继,宾,就是导,阳气导引阴气,滋养万物。宫位在午,午对应五月。此时是林钟,林,就是君,阴气接受任务,蕤宾帮助君主,万物更加茂盛。宫位在未,未对应六月。此时是夷则,则,就是法则,阳气端正法度,阴气伤害应毁弃之物。宫位在申,申对应七月。此时是南吕,南,就是任,阴气伤害已长成之物。宫位在酉,酉对应八月。此时是无射(yì),射,就是厌,阳气搜寻物体,阴气将物体剥落,持之以恒,不断剥落。宫位在戌,戌对应九月。此时是应钟,阴气响应无射,将物体收藏起来,与阳气一起,封闭在地下。宫位在亥,亥对应十月。

三统律,按照星辰运行、万物变化设计,按照三统律,对事物解释,十一月,在乾卦,从九开始,阳气伏在地下,聚为一体,万物萌动,种子被太阴包围,此时的黄钟,作为统领,以九寸为音律长度。九的数字,是中和达到极致的数字,是万物的始元基数。《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六月,在坤卦,卦爻从六开始,阴气接受阳气,抚育万物,使之柔和,蓬勃生长,在未时变得茂盛,种子成熟。林钟,是大地的统领,以六寸为音吕长度。六者,接受阳气,继而扩展,在六合之内,变得强大,刚与柔得以体现。《易经》说:“立地之道,曰柔、曰刚。”“乾卦确定万物的始元,坤卦决定万物的生长。”正月,在乾卦,卦爻从九三开始,万物疏通、汇聚,在寅时破土而出,经过精心护理,使之不断生长,以仁抚育,以义引导,让万物各得其所。寅位,在五行属于木,在五常属于仁;其音律,为商调,在五常属于义。太簇由人统领,以八寸为度,演绎八卦图像,伏羲氏用八卦,理顺天地,通晓神明,用八卦解释万物变化。《易经》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世君王,总结天地道理,从中找出运行的规律,辅以治理,安抚百姓。”这就是三律,也叫三统律。

五声音律,符合三正,黄钟在子位为天正,林钟在未位,对应丑,为地正,太簇在寅位为人正。三正从正位开始,以地正对应,按照“阳”在东北丑位调整。《易经》说:“东北即使有损,还有余庆。”这是地正对应丑位的结果。黄钟作为天正的宫调,太簇、姑洗、林钟、南吕以地正的乐声回应,没有分毫之差。不管其他音调,此时发出的音调,是统一的。如果不是黄钟,而是其他音调,对应的月份是宫调,与之呼应的音调会有差异,得不到正音。这是黄钟至尊的位置,其他音调不能逾越。

《易经》说:“天的奇数与地的偶数,合在一起组成卦象。”天的数字从奇数一开始,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得出和数二十五,奇数在二十五结束。天的奇数用三计算,一、三得三,又有二十五分之六,有二十五位数字,作为终天之数,得出八十一,用天地五位数字的和,得出结果,再用十相乘,就是八百一十分,对应历法的一统,十九年为一章,与八百一十分相乘,这是一千五百三十九年的章数,也是黄钟实数。从这一点分解,有了十二律的周径。地的数字从偶数二开始,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得出和数三十。地的偶数用二相乘,得出六十(原有数字总和为三十,这是五位数字相加的结果),得出的数字乘六,得到三百六十分。这是一年的大约数字,也是林钟数。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实现天地之功,以八的基数,乘八,得出六十四。这是天地变化的终极,以天地五位数字的和用十相乘,得出六百四十分,对应《易经》六十四卦,这是太簇的实数。《尚书》说:“天的功业由人来完成。”天覆盖地,人代替天,实现天的意志,用五位和数相乘,“唯天为大,由尧实施。”实现天的意志。地以中位数六相乘,六乘六得出三十六,阴的道理在相乘的数字里,阴主内,在中馈出现。天正、地正、人正,三统相通,这就有了黄钟、林钟、太簇的音律长度,不多出一分。

天的中位数为五,地的中位数为六,二者接合。六是爻位,五是声位,在六虚上周转。虚者,是爻位在变化时,带动音律及阴阳,一同变化,上下运行,分出十二音位,音律、音吕和谐。太极的元气,天地人,三合为一。极,就是中间。元,就是开始。在十二个时辰运行,在子时启动。在丑时以三相乘,得三,又乘三,在寅时,三三得九。再乘三,在卯时,三九二十七。又乘三,在辰时,三乘二十七,得出八十一。又乘三,在巳时,得出二百四十三。又乘三,在午时,得出七百二十九。又乘三,在未时,得出二千一百八十七。又乘三,在申时,得出六千五百六十一。又乘三,在酉时,得出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乘三,在戌时,得出五万九千零四十九。又乘三,在亥时,得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时,阴阳合为一体。气在子时启动,生出万物。在子时萌发,在丑时发芽,在寅时脱壳,在卯时露出地面,在辰时蓬勃生长,在巳时开花结果,在午时果实累累,在未时果实飘香,在申时收获在望,在酉时采摘果实,在戌时收获归仓,在亥时享受喜悦。在甲时脱壳,在乙时奋力发出,在丙时长出茎叶,在丁时茁壮成长,在戊时枝叶茂盛,在己时果实累累,在庚时集聚营养,在辛时初尝新果,在壬时开始收藏,在癸时安享收获。阴阳的运行及转换,万物的开始与终结,就像音律、音吕,经历时间、变化的规律,一清二楚。

北斗的玉衡、杓柄,是天的方位纲纪;指示日月运行,星辰分布。位置的参照,以北斗为坐标,与音乐有相似之处。音律、音吕的唱和,从始至终,相互配合,完成音乐制作。北斗的斗柄指示星辰的方位,阴阳万物莫不以星辰方位顺应天理。具体数字,用以忖度乘积,譬如,法度为一寸,黄钟长度是九寸。三分减一,向下是林钟长度(六寸)。林钟三分加一,向上是太簇长度(八寸)。太簇三分减一,向下是南吕长度。南吕三分加一,向上是姑洗。姑洗三分减一,向下是应钟,应钟三分加一,向上是蕤宾。蕤宾三分减一,向下是大吕。大吕三分加一,向上是夷则。夷则三分减一,向下是夹钟。夹钟三分加一,向上是无射。无射三分减一,向下是仲吕。以这样的方式,阴阳相生,从黄钟开始,向左旋转,八八为一对。(从辰时到未时得八,向下是林钟。从未时到寅时得八,向上是太簇。音律上下相生,以此为依据。)定音的法度,用铜制作,确定乐器音准。由宫中太乐官具体操作,太常负责此事。

量度,以分、寸、尺、丈为单位,用以测量物体长度,同样来自黄钟律。(律长九寸,尺长十寸,律九分增加一分为尺度,尺十分减去一分为音律,尺没有律无以成尺度,律没有尺无以成音律。)以中等谷穗度量,一穗的长度,以九十分为度,这是黄钟长度。一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这是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的法度,用铜制作,高一寸,宽二寸,长一丈,这是分、寸、尺、丈的量度。引的法度,用竹子制作,高一分(表示阳),宽六分(表示阴),长十丈,用矩测量,有了高宽的数据,就有了阴阳的形象。分者,将极小东西合在一起,可以分开。寸者,就是忖度。尺者,就是测量。丈者,就是张开测量。引者,就是引申测量。测量的度数,用分区分,用寸忖度,用尺测量,用丈张开测量,用引引申测量。引者,无限大的意思,可以引申到测量天下,由宫内官员具体掌握,廷尉负责此事。

量器,有龠(yuè)、合(gě)、升、斗、斛(hú),这是容器,同样来自黄钟律。测量数量,测量容积,用中等谷穗一千二百个谷粒计算,装在龠里,用井水测量其容积。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就有了容量单位。容器的法度,用铜制作,内方外圆,旁边留有补充位置。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边为升,右边为二龠。形状好似爵,意思是爵位、俸禄。上边用以表示斛、升、合,下边用以表示斗、二龠,上边三种量度为天,下边二种量度为地,外圆而内方,左边为一升,右边为二龠,这是阴阳的图像。其圆象规,其重二钧(三十斤为一钧),每一钧的重量,合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始于黄钟律,而后反复,黄钟律是君王制器的依据。龠者,是黄钟律的体现,律动而气动,这就有了容积。合者,是二龠的容量。升者,是十合的容量。斗者,把升聚集起来,是十合的容量。斛者,角斗为“斛”,用角盛,装在斗中,是十斗的容量。所谓容量,把物体装在龠里,二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用角装十斗为一斛。由太仓具体操作,大司农负责。(www.xing528.com)

权衡者,衡,就是平;权,就是重,衡加上权,用以衡量器物轻重。其道理好像磨石研磨物体,是否准确,用垂下的绳子测准,向左旋为规,向右移为矩。用北斗比喻,好似北斗的勺柄,勺柄所指的方向,表明七政,又叫玉衡。《论语》说:“站立的位置,向前方看,北斗为坐标,坐在车上,从侧面看,北斗为权衡。”孔子讲:“用北斗衡量礼。”北斗在前边指示方位,表示人处于南方。

衡的权重,有铢、两、斤、钧、石五种,用以称重物体,同样来自黄钟律。一龠的容量是一千二百个谷粒,重十二铢,十二铢的二倍为一两,也就是说,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一钧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按照《易经》六十四爻的数字相除,得出十八,《易经》有十八变之象。权衡的单位有五个(铢、两、斤、钧、石),以义比喻,用衡、权称重物体。秤锤(权)为圆形,有孔洞,权重体积按照称量物体的倍数增加,而有所变化。铢是最小单位,称重大的物体,权重大小有差异。两,两个黄钟律之重。二十四铢为一两,象征二十四节气。斤,明也,三百八十四铢为一斤,符合《易经》上、下两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象征。十六两为一斤,是四极乘四方的象征。钧,是平均的意思,阳施于气,阴化物成形,再达到平衡、平均成物象。权重与物体,均衡称量,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为一钧,用以象征万物。四百八十两,这是六旬,八个节气的象征。三十斤为一钧,这是一个月的象征。石,表示大的意思,是权衡最大单位。权衡始于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在斤上明确,在钧上均衡,在石上终结,最大的重量单位为石。四钧为一石,象征四季。一石重一百二十斤,象征十二个月。在十二个时辰终结,从子时开始,这是黄钟之象。一千九百二十两,用以表示阴阳。三百八十四爻,象征五行。四万六千零八十铢,除以四,得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经过四季。产生一岁,这就是五权。

权重与物体平均,就有了平衡,秤杆托平,就有了规,用规画圆,就有了矩,用矩画出方形,就有了绳,绳笔直垂下,就有了准绳,准绳笔直,秤杆平衡,秤锤(权)与物体两端均衡。这就是五项规则(权、衡、规、矩、绳)。规,用以画圆的工具,画出的圆,无论大小,都以圆心为准。矩,用以画方的工具,画出的方,无论大小,都会有角度。规与矩,两种工具相互配合,辅以阴阳协调,就能画出任何的圆和方。准,用以端平取正。绳,笔直垂下,用以表达经纬四通八达,准与绳结合,权与衡结合,工匠就可以施展才艺,制定法式,像辅弼大臣一样,手握玉笏,辅佐天子,治理天下。《诗经》说:“尹氏担任太师,掌握国家权衡,四方安定,天子有良臣,百姓获得安宁。”这五种象,意义相同。以阴阳比喻,太阴,处于北方。北,就是伏,阳气伏在下面,季节为冬季。冬,就是终,各种收获归于收藏,可以称量。水往低处走。有智慧的人,善于谋划,谋划的人,身份重要,掌握权力。太阳,处于南方。南,就是妊娠,阳气孕育万物,季节为夏季。夏,就是假,物体假大,将其抚平。火焰向上走。有礼的人循规蹈矩,处事公平,公平也叫“衡”。少阴,处于西方。西,就是迁徙,阴气使得万物坠落,季节为秋季。秋,就是收敛,万物需要收敛,进入成熟期。金属的特性是变革,这是改动的意思。有正义的人,能够成功,成功的人方正,这就是矩。少阳,处于东方。东,就是动,阳气使得万物活动,季节为春季。春,就是蠢,万物蠢蠢欲动,开始行动。木可曲可直。仁者适宜生存,能生存者,处事圆通,这就是规。规处于中央,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能做到端正笔直,这就有了四季。在土里种植庄稼,作物生长蕃息。信者诚,诚者直,这就是绳。五种法,比喻五种事物,有轻重圆方平直阴阳的含义,有四方四季的概念,有五常五行的象征。这些法规在实施时,按照功能发挥作用。由大行令具体操作,大鸿胪负责。

《尚书》说:“我想知道,六律、五声、八音、七始歌咏,告知天下五言,你听着。”我,这里是指舜帝。舜帝的意思,用律、吕和五声,用八音乐器合成音乐。七:指的是天、地、四季与人的关系,用以歌咏人伦五常(仁、义、礼、智、信),顺应天地,合乎四季,符合人伦,阴阳有据,情性有理,以仁德推行教化,以音乐感化人民,天下归为一统。只有圣人,才能统一人民的意志,舜帝懂得这些道理。现在,陛下招揽群臣,群策群力,讨论经学,修定法典,协调音律,审定度、量、衡、权,准、绳,定立五项法则,各项制度完备,以方便亿万百姓,对于天下统一,海内归一,至关重要。音律度量衡法度,一定要用铜制作,把细则、名称镌刻在铜器上,铜与同谐音,天下统一,风俗划一。铜为万物之精,不会因燥湿寒暑而变形,不会因风雨侵蚀而走样,始终如一,有士人、君子之风范,一定要用铜器制作法度。竹可以做“引”,是因为竹子容易得到,方便。

推演历法,已经很久远。据说,在上古时,颛顼帝命令南正重负责天文,火正黎负责地理,三苗作乱,二种官职被废弃,此后的闰月闰日出现错乱,算不准正月,摄提星指示的方位错谬。尧帝培养重、黎的后人,让他们继承先祖的事业,《尚书》说:“尧帝诏命羲、和,观察天象,考察日月星辰的方位,为百姓掌握一年四季,算出准确时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加上闰月,每四年调整一次时差,统帅百官,理顺各项事务。”再后来,尧帝禅位于舜帝,嘱咐舜帝:“帝位传予你,舜,天象运行的律历,由你掌握。”“舜帝以同样的方式,禅位于大禹。”武王伐纣克殷,拥有天下,拜访箕子,箕子告诉武王九章大法,五纪历法(岁、月、日、星辰、历数)。从商、周以后,帝王世代传承,制度有变更,确定历法,改变服饰颜色,以顺应天时,符合天道。夏商周以后,王室衰落,五霸代替王室发号施令,王室的史官不再考订历法,负责历法计算的学者离开王室,分散到诸侯,有的跑到夷狄,历法混乱,有使用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的,还有使用鲁历的。战国时,天下扰攘,秦兼并天下,还未来得及修订历法,按照五行推导,自以为是水德,秦以十月为岁首,服饰颜色尚黑。

汉建国,百废待兴,朝廷纲纪刚刚建立,一切事务仍在草创中,沿袭秦朝正朔(历法)。北平侯张苍建议,使用颛顼历,与其他六种历法相比较,仍有不足,接近于天地历法运行。每月初一时间的推算,以及服饰颜色,有不合理之处,初一月亮的盈亏,十五月亮的满弦,月亮的上弦与下弦,以及出现的时间,多有错谬。

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汉建国已经有一百零二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谏言:“历法运算有许多错谬,应该修订正朔。”在当时,御史大夫兒宽通晓经术,武帝诏命兒宽:“与博士讨论这个问题,应该以什么时间为正朔?以什么颜色为服饰主色调?”兒宽与博士赐等讨论,大家认为:“改朝换代的帝王,一定要修订正朔,改换服饰颜色,以此表明受命于天。从创业的帝王起,就着手此事,历法不相重复,从往古的文献看,汉应该采用夏历,臣等学识浅陋,还不能讲得更明白。陛下亲自过问,发愤图强,德配天地,臣愚以为,三统制,是后代圣人重复前代圣人,二代以前有制度可循,制度如何传承,现在已很难考证。陛下发扬圣德,考察天地四季变化,理顺阴阳,诏命修订历法,以此作为后世遵循的法则。”武帝诏命御史大夫兒宽:“在以往,有关部门谈到历法不准,朝廷广招人才,以考订历法,星象运行,此事还未完成。人们常说,在古时,黄帝制定历法,作为后世遵循的法则,永垂不朽,黄帝确定春夏秋冬四季,定出音律高低,以五行设定音律五部,进一步划分二十四节气。然而,时间遥远,很多事情已经难以考证,加上典籍缺失,律历错谬,朕认为,此事不易解决,要慎重对待,反复斟酌,现在还不能说有了眉目。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武帝诏命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负责制定汉历。确定东西方位,设立日晷仪,制造确定时间的漏刻,用这些仪器追踪二十八宿在天上对应四方的位置,按照时辰,确定每月初一及月末,月亮的上弦、下弦及月盈、月亏。历法向上推演至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向下至元封七年,得出甲子纪年,仲冬十一月甲子初一零时为冬至,日月运行在建星,太岁(木星)运行在子时,以此计算出太初本星运行的轨道。射姓等上奏,不懂得计算,奏请皇上征召懂得计算的人才,制造更加精密的仪器,通过加减,制定太初历。武帝挑选懂得历法的士人邓平及长乐县人司马可、酒泉郡人侯宜君、侍郎尊及民间懂得历法的学者,共有二十几人,还有方士唐都、巴郡人落下闳,一起参与修订历法。对二十八宿的分布,详细划分,由落下闳计算星宿运行的轨道。落下闳的方法,以音律、度量与历法相结合,落下闳说:“律的容积为一龠,和积为八十一寸,这是一日的划分,与这个长度相始终。律的长度为九寸,在一百七十一分结束,循环往复,三次往复得出一个甲子。按照阴阳六九,从中找出爻的数字。黄钟纪元之气称为律。以律数作为法则,其他按照法则计算。”与邓平研究的结果相同。以此作为依据,观察新的恒星及运行轨道,按照日月运行的轨道,再加以推算,与落下闳、邓平计算的结果相同。其结果是:一个月有二十九日八十一分四十三秒(为一个朔望)。借出半日,叫阳历;不借,叫阴历。所谓阳历,初一之前看到月亮;所谓阴历,初一之后看到月亮。邓平说:“阳历初一,在零时以前看到月亮,以方便诸侯王及群臣朝觐。”武帝下诏司马迁,采用邓平创制的八十一分历法,废止其他十七家历法,又诏命校验律历是否仍有不足之处。宦官淳于陵渠推算太初历,晦、朔、弦、望,认为太初历是最准确的历法,日月运行丝毫不差,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此起彼伏。淳于陵渠奏报武帝,武帝下诏,颁布邓平的历法,推出太初历,任命邓平为太史丞。

又过了二十七年,昭帝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历法是确定天地运行的纲纪,是上帝所为。黄帝传下来《调律历》,从汉初元年开始使用。现在阴阳不调,恐怕是更改历法造成的结果。”昭帝下诏,负责历法的鲜于妄人诘问张寿王,张寿王不服。鲜于妄人奏请昭帝,愿意与治律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几人,一起观察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节气,检验它们与历法的对应关系,以此对比各种历法的精确度。昭帝批准奏议。下诏丞相、御史大夫、大将军、右将军各派一名掾史,在上林苑清台观察,检验各种历法的准确度,参与检验的历法共有十一家。从元凤三年十一月初一零时冬至,到元凤五年十二月,将各种历法,按照准确度进行排列。张寿王推荐的历法准确度最差。经过调查,汉初元年并没有使用黄帝调律历,张寿王非议朝廷修订的历法,悖逆无道,讲了不应该讲的话,犯下不敬罪。昭帝下诏,不要治罪。接下来继续观察,又经过元凤六年,仍然是太初历准确度为第一,历法推算的结果最准确,即墨县人徐万且、长安县人徐禹观察天象,也证明太初历是最准确的历法。张寿王与待诏李信推崇的黄帝调律历,经过检验,误差最大,张寿王又说从黄帝到元凤三年,已经过去六千多年。丞相府掾史宝、长安县人单安国、安陵县人棓(bèi)育研究天文典籍《终始》,认为从黄帝以来,只有三千六百二十九年,与张寿王所讲的数字不符。张寿王又拿出《帝王录》验证,但是,舜帝、禹帝的年龄,不符合人的寿命年限。张寿王又说化益作为天子,代替禹帝,骊山女也是天子,生活在商、周之间,这些说法,在古代典籍没有记载。张寿王使用的历法是太史官保存的殷历。张寿王狡辩,说自己还可以拿出五家历法证明,又妄言,太初历少了四分之三日,取消小余七百零五分,因此而造成阴阳不调,称太初历为乱世历法。有人弹劾张寿王作为八百石官吏,谈论不祥言论,要按照妖言惑众治罪,昭帝批准奏议。张寿王在官员考核中,连续三年为下等,但是,张寿王始终不服。又有人弹劾张寿王,奏请判处张寿王死刑,昭帝再次下诏,不要治罪,这以后,张寿王还是不改变观点,肆意诽谤太初历,终于被捕入狱。历法是否准确,只有从上天星辰的运行进行验证,从武帝朝使用太初历,到昭帝元凤六年,经历三十六年,最终确定了太初历的地位。

在成帝朝,刘向总结对比六种历法,评价它们的优劣,写出《五纪论》。刘向的儿子刘歆研究各种历法间的微妙关系,写出《三统历》及《三统历谱》,用以说明《春秋》以来历法的变化,刘歆的研究细致缜密,因此将其详细引述。

《春秋》的编撰,是按照天地运行,将各国人事结合天道,进行对比。古人说:“百姓接受天地中和之气而生,因此而有了生命。有了礼仪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天命对照,有能力者,以此修身养性,获得福祐;没有能力者,违逆天命,取其祸殃。”《春秋》记载十二位鲁国国君,在二百四十二年间经历的事情,按照阴阳,用礼仪规范。春为阳中,万物在春天萌发;秋为阴中,万物在秋季成熟。经历的事情,以礼义解释万物与自然的关系,闰月弥补,人们所做的事情,以厚生为本,这些都有准则。按照《易经》金火相克的卦象,解释天命:“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易经》讲:“修订历法,确定时辰。”用历法解释人道。

周室衰落,幽王宠幸褒姒,丧命。王室不能继续考订、颁布历法,告知诸侯朔望,鲁国的历法不能反映朔望,将一年多余的日子,作为闰余,放在一年的岁首。《春秋》讽刺:“十一月初一,天上出现日食。”北斗的斗柄在申时,掌管历法的官员还以为在戌时,史书记载错误,斗柄在亥时,是阴历十月。鲁哀公十二年,北斗的斗柄在申时,是阴历七月,历法官员误以为在亥时,是阴历十月,因此而奇怪,应该蛰伏的蟋蟀,怎么还不蛰伏?鲁文公六年,闰月,王室没有告知朔日,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有一百多年,不能正确考订历法。因此才有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认为,没有必要用活羊到庙中祭祀,孔子说应该重视礼义,这个故事记载在《春秋》。《春秋》记载:“冬天十月初一,天上出现日食。”《左传》记载:“没有记下日,日官失职。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很重要,专门负责记载日影与时间的变化,这是礼义要求。日御不能不知道日,要告知百官。”这就是告朔。按照规定,元是开端,初始称为元。《左传》说:“元,是德的起源。”供养三德,称为善,三德,是三统之气,抚育万物。又说:“元,就像人的脑袋。”将三统合在一起,称为原,也叫元。春天三个月,每个月都记载王,这是元的三统。三统合在一起为一元,用元一乘三的九次方,得出法数(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以三的十一次方为实数(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实数与法数作为依据,再相除,得出九,这是黄钟律九,是音律的首位数字,是阳的变化数字。以六乘黄钟律,再除以九,得出五十四,以九作为法数,相除,得出林钟吕六,这是音吕的首位数字,是阴的变化数字。三三得九,二三得六,这是三天两地之法则。向上生出六乘,再加倍,等于十二乘,向下生出六除,再减少,以九作为法数(音律向上,三分加一。音律向下,三分减一。三分加一,有四乘、三除,现在六乘又加倍,就是十二乘,十二乘、九除,就是四乘、三除。三分减一,有二乘、三除,现在六乘、九除,就是二乘、九除。这就符合了音律、音吕)。九、六两位数字,是阴阳、夫妇、母子的法数。律娶妻吕而生子,是天地法则。六律六吕,十二辰位确定。五声清浊,有了十日的概念。《左传》说“天六地五”,这是常用数字。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生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六,二位数字,是天地数字的中间数(天数“一、三、五、七、九”,中为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中为六),人们凭借这些数字,得以生存,了解万物。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六十日有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五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二位数字相加为十一,天与地的道理包含在数字里,终而复始。太极位于中央,是元气,这是黄钟律的位置,容积是一龠,黄钟长九寸,九、九相乘,得出八十一,为日法,产生权、衡、度、量,礼乐由此产生。通过元一开始,统领万物,《易经》以太极为首。春、秋两季,决定一年的种和收,《易经》以乾、坤两仪表示。在春天每个月,记载王,《易经》用以解释三极之统。一年四季,即使没有事情发生,也要记录时、日、月,《易经》有四季的法象。时、日、月以建、分,以启、闭划分节气,用以对应《易经》八卦的方位(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附会八卦方位)。法象用以表示事物的成败,《易经》反映吉凶,很灵验。诸侯朝聘会盟,《易经》起重要作用。《易经》及《春秋》,是天与人相互沟通的媒介。《左传》说:“用龟甲作为占卜手段,可以看出吉凶之象。筮草,用以算出吉凶的数据。事情发生,会有表象。有表象,就可以预知事情的发生。知道事情的发生,就有相应的数据。”

元始时,有象一,春秋为象二,三统为象三,四季为象四,加在一起为象十,这是五体。用五乘十,这是大衍之数(卦象得出的数据),道在其中,据其一象,其余四十九象,作为备用,暂且放下,作为一个数字。以象表示天地,分为两部;以象表示天地人,分为三部;以象表示四季,分为四部;其余者归为奇象,闰在十九之后,数据加一,数据乘二,这是月法的实数。如果日法得一,就是一个月的日数(二十九日),日月星交会在一起,以此推算吉凶。《易经》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有五,地数有五,五位数相加,又各自有和。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天、地和数相加是五十五,这些数据,产生千变万化的事物,鬼神莫测的结果。”天的最后一位数是九,地的最后一位数是十,加在一起为十九,《易经》以此循环往复,进行演算,穷则变,有了闰法。天数九乘三,得出二十七,地数十乘二,得出二十,加在一起的和数为四十七,这个数字叫“会数”。天的和数二十五乘三,得出七十五,地的和数三十乘二,得出六十,两个数字相加是一百三十五,这个数字叫朔望的会数。以会数四十七乘朔望的会数一百三十五,得出六千三百四十五,从每年正月初一的零时到冬至,就是会月。(二十七章的月数,一章为二百三十五个月。)周而复始,会月乘九,得出五万七千一百零五,九倍的会月之后,又回到正月,这是黄钟律初九之数。经过四季,即使没有事情发生,也要记录时辰、月份。时辰记录启、闭,月份记录分、至。启、闭,是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至,是时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节气不必一定在某一月的固定时间,时中一定要在月的正数。因此,《左传》说:“先王正时,从冬至开始,正朔的月份为中,闰月常置于岁终。从冬至开始,顺序不会错乱;正朔的月份为中,百姓不会困惑;闰月常置于岁终,做事不会悖逆天理。”这是圣王重视闰月的缘故。以五乘会数四十七,得出二百三十五,这是正月初一零时到冬至的数字,这是章月。四分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除以四,得出五百九十八,这是通法),以四分之一乘章月,这是中法(再乘章月二百三十五,得出十四万零五百三十,这是中法)。以三分闰法为周至,再乘月法,以此减去中法,再以通法约之,则为七扐(lè)(古代筮法,数蓍草以占卜吉凶,每次将剩下的零余数挂在指间称为扐),这是一个月的闰法,所余七分。这是求中朔的方法(以章中二百二十八,除以五,得出四十七,这是周至。以五十七乘月法二千三百九十二,得出十三万六千三百四十四,就是一个月的积分,这是四分章中的乘月法。以四分月法乘章中,和四分月法用一分乘章月,得出的数字,再用中法来分,粗细相等,可以相减,以一个月的积分十三万六千三百四十四,从中法数十四万零五百三十减去,剩余四千一百八十六,这是一个月的闰积分,和一个月的积分求等,得出五百九十八。再以通法来约一个月的积分,得出二百二十八,这是章中一个月的闰法,以此来约一个月的闰积分,得出七,为一个月的闰分,一年闰十九分点七,通法一个月闰二百二十八分点七)。在朔月没有中气,这是闰月,意思是说,阴阳在此时交汇,但不能得到中气,所以没有结果。日法八十一乘闰法十九,得出一千五百三十九,这是统岁。三统岁,有四千六百一十七年,这是一个元岁。每一次元岁之闰,会有大的水灾旱灾五十七年,这叫阴阳灾,也叫三统闰法。《易经》有九厄的说法:进入元岁后,经历一百零六年,有阳九厄运;接下来三百七十四年,有阴九厄运;接下来四百八十年,又有阳九厄运;接下来七百二十年,有阴七厄运;接下来七百二十年,有阳七厄运;接下来六百年,有阴五厄运;接下来六百年,有阳五厄运;接下来四百八十年,有阴三厄运;接下来四百八十年,有阳三厄运。前后共计四千六百一十七年,这是一个完整的元岁。正常的年景,是四千五百六十年,发生灾害的年景,有五十七年。因此《春秋》有这样的话:“一年,需要用闰时修补,称为举正于中。”还说:“在闰月,不告知初一朔望,不符合礼制。闰,用以矫正时间,有了正确时间,农民才能从事生产,不会耽误农事,保证粮食丰收,保证衣食充足,治理百姓的道理,就在其中。不能告知闰时朔日,就不能矫正一年的时间,怎么治理百姓?”《春秋》称赞鲁釐公:“鲁釐公五年春天,正确预告正月辛亥是朔日,在冬至这一天,鲁釐公亲自观察朔日的变化,登上观象台,记录下来,这样做符合礼制。在一年的分、至、启、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对天象的变化都要有记录,为一年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预做准备。”鲁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日,在冬至这一天,少算了一个闰月,冬至这一天有误。鲁国的天文官员梓慎在观察天象时,发觉不对,从开始计算就不准。《左传》记载,不说冬至,而说太阳南至。太阳运行于牵牛星的初度,在日中时,影子最长,以此确定太阳南至(古时测量太阳的运行,立一根八尺长的表,观察日影的长短。夏至时,白天最长,日影最短,叫作日北至;冬至时,白天最短,日影最长,叫作日南至)。北斗的柄端连接营室星,织女星的纪端指着牵牛星初端,以此判断日月位置,叫星纪(太阳至其初端为大雪,太阳至其中端为冬至)。五星起其初端,日月起其中端,共有十二次。(上元之初,开始见到五星,去一日的半次,因此说五星起星纪之初,日月起星纪之中。)太阳至其初端叫节气(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共计十二个节气),太阳至其中端斗建下方叫十二辰气(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共计十二个节气。)。观察斗建,知道其次数(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方法。其方法是沿着黄道、赤道带从西向东划分为十二等分,其名称依次称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根据十二等分制定出二十四节气,两者相互对应;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因此说:“根据礼制,贡献礼品,不过十二次,这是天的大数。”《尚书》讲,春天王正月,《左传》讲:周室王正月“火星出现,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夏的数据符合天体运行”。这是四季的划分。三代各有历法,以明确天地人三统,符合天象运行规律,以不同月份作为岁首,三统有先有后,周旋于五行之道。三五数据相互包容。天统的正始,开始于子时,太阳发出红光。地统的正始,开始于丑时,日光变成黄光,到了丑时中,日光变成白光。人统的正始,开始于寅时,日光变成黑光,到了寅时中,日光又变成青光。天统在子时开始,地统在丑时变化,在辰时结束,人统在寅时开始,在申时结束。历法有三统,天统首日是甲子,地统首日是甲辰,人统首日是甲申。孟仲季轮流,作为一年的首日(第一称为孟,居中称为仲,最后称为季。钱大昕说:寅、申、己、亥为四孟,子、午、卯、酉、为四仲,丑、未、辰、戌为四季,因此甲申就是孟统,甲子就是仲统,甲辰就是季统)。三统有了排序的数据,五行从青色开始,它的排序相同。五行与三统相互交错。《左传》讲:“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通过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可以知道三统的位置。《易经》讲:“以三五数为依据,发生变化,错综其数。知道变化规律,就能了解天下大事;穷究其数,就能确定天下事物的法象。”太极在上面运行三辰五星,元气在下面运转三统五行。对于人,帝王需要了解三德五事(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五事,貌、言、视、听、思)。三辰、三统相互对应,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北斗合于人统。五星运行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星,金合于太白星,木合于岁星,土合于填星(同镇星,指土星)。三辰五星相互交错。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有了小周数,再与《乾》《坤》策数相乘,形成大周数。阴阳对应排列,相互交错。有了九六之变,再加减成为六爻。三统初始数称为“著”,三乘著数称为“象”(3×3=9),二乘“象”等于十八,称为“卦”象,“卦”象乘四,称为“易”象,为七十二,是三倍的三统相乘数,再与两个四时相乘,得出七十二。三倍的“易”象,得出《乾》卦的策数(二百一十六),二倍的“易”象,得出《坤》卦的策数(一百四十四)。以阳九数相乘,得出六百四十八(9×72=648),以阴六数相乘,得出四百三十二(6×72=432),二者相加,和数等于一千零八十,作为阴、阳一卦的算策数。以八相乘,得出八千六百四十,这个数是八卦的小成数。以此推算,乘八,得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天地作为两个常数,再相乘,得出十三万八千二百四十,这是八卦的大成数。也是金木水火土五星相会的数(以木星一年的数相除,得八十终;以金星一年的数相除,得四十终;以土星一年的数相除,得三十二终;以火星一年的数相除,得十终,以水星一年的数相除,得十五终),以此类推,再与章岁(十九)相乘,得出二百六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这时候,日分、月分、食分及五星运行相会。三次相会,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年,这是三统之会。三次三统相会,为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零四十年,又重新回到日、月、五星运行的起始点,回到太极上元。用九乘章岁(十九),再乘六,再用太极上元的数来除(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得出二万三千零四十,阴、阳各占一半,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这就是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天体运行,气象之数,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包括在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