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话汉书》第19卷:百官公卿表(上)

《白话汉书》第19卷:百官公卿表(上)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少为孤卿,与六卿合称为九卿。秦兼并六国,拥有天下,国君改称皇帝,重新制定百官制度。御史大夫,秦朝设置,职位在列卿以上,佩带银印、青绶,类似于副丞相,属下有两名御史中丞,俸禄为千石。太师的位置在太傅之上,太保的位置仅次于太傅。秦朝继承,位置在九卿之上,佩带金印、紫绶。谒者掌管来宾赞礼、接待等事务,员额为七十人,俸禄为六百石,谒者仆射领导谒者,俸禄为千石。

《白话汉书》第19卷:百官公卿表(上)

易经》记载,伏羲、神农、黄帝时,朝廷就已经设置官职,通过官员治理天下,教化人民。《左传》记载,在古时,朝廷确定官员名称,伏羲氏以龙作为官名或师名,神农氏以火作为官名或师名,黄帝以云作为官名或师名,少昊氏以鸟作为官名或师名。颛顼帝以后,受命治理百姓的官员或民师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上古时的事情,距今已经很遥远。《尚书》记载,在唐尧、虞舜时,尧帝任命四个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为羲和,按照天体运行,指导民众掌握时间、季节;通过四岳首领,举贤任能,抑恶扬善;任命十二州牧,统领天下,无论远近,推行教化;舜帝任命大禹司空,治理水土;任命弃为后稷,种植百谷;任命禼(xiè)为司徒,教导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任命咎繇(皋陶)为士,制定五刑(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任命垂为共工,推广工具;任命伯益为朕虞,培育草木鸟兽;任命伯夷为秩宗,制定祭奠三礼(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任命夔为制乐,调和神、人间的关系;任命龙为纳言,征求谏言,传达帝命。夏室、殷室没有有关官员的文献,周代设置官员,文献记载得较为详细。天官为冢宰,地官为司徒,春官为宗伯,夏官为司马,秋官为司寇,冬官为司空,以上六卿,有属下官员协助,总理百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辅佐天子,总揽一切,坐朝议政,三公不是具体职务。另外还有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作为辅佐。三少为孤卿,与六卿合称为九卿。历史典籍有记载,三公不担任具体职务,由贤士担任,譬如说:舜于尧帝,伊尹于商汤周公、召公于成王。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四岳是四方诸侯的首领。周室衰落,官失其职,百官制度变得紊乱,接下来,战国纷争,诸侯国的官职变化很大。秦兼并六国,拥有天下,国君改称皇帝,重新制定百官制度。汉建国初,沿袭秦制,认为简易,容易操作,此后按照需要,也有增减,官职的名称有变化。王莽篡汉,推崇古制,更改百官名称,官员、百姓都感觉不便,加上王莽新朝多施虐政,导致天下大乱,新朝终告灭亡。在此略举秦、汉官员的设置,区分古今异同,以备温故知新。

丞相秦朝设置,佩带金印、紫绶,协助天子,总理国家政事。秦朝有左右丞相,高祖建立汉朝,设置一位丞相,高祖十一年,改丞相为相国(秦为相邦,汉避刘邦讳),佩带绿绶。惠帝、高后时,设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设置一位丞相。丞相府有两位长史,俸禄为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设置丞相司直,俸禄为二千石,辅佐丞相,监察不法官员。

太尉,秦朝设置,佩带金印、紫绶,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武帝建元二年取消,元狩四年初,设置大司马,官位前冠以将军。宣帝地节三年,设置大司马(太尉),官位前不冠将军,也不佩带金印、绶带,没有属下官员。成帝绥和元年,赐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属下官员,大司马的奉禄与丞相一样,官位前不冠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取消大司马的金印、紫绶、官属,但在官位前冠以将军。哀帝元寿二年,又赐予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官属,官位前不冠以将军,位置在大司徒(丞相)上面。大司马府有长史,长史俸禄为千石。

御史大夫,秦朝设置,职位在列卿以上,佩带银印、青绶,类似于副丞相,属下有两名御史中丞,俸禄为千石。一位御史中丞负责宫中兰台阁事务,掌管图书、册籍及文书档案;另外一位对外督查州部刺史,对内领导十五位侍御史,接受朝中公卿奏事,按照制度,检举弹劾不法官吏。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名称为大司空,佩带金印、紫绶,俸禄与丞相一样,大司空府设置长史,类似御史中丞,负责的事务与此前一样。哀帝建平二年,改大司空为御史大夫,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为御史长史。侍御史,又叫绣衣直指,奉皇帝旨意出使郡国,惩治地方上的歹徒、不法官吏以及奸猾豪绅,审判重大案件,武帝朝设置,不是常设官职。

太傅,周代设置。高后元年,设置太傅,佩带金印、紫绶,后来取消,高后八年,再次设置,又取消。哀帝元寿二年,重新设置太傅,位置在三公以上。

太师、太保,周代设置。平帝元始元年,重新设置太师、太保,佩带金印、紫绶。太师的位置在太傅之上,太保的位置仅次于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周代末年设置。秦朝继承,位置在九卿之上,佩带金印、紫绶。汉朝不常设置,或有前、后将军,或有左、右将军,将军负责掌管军队及边郡驻防。将军幕府有长史,长史的俸禄为千石。

奉常,秦朝设置,掌握宗庙祭祀,属下官吏有奉常丞。景帝中元六年,改奉常为太常,属下官吏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位令丞,还有均输、都水(掌握治水),两位长丞,各寺庙陵寝园邑有食官令、长、丞,雍县有太宰令、太祝丞,五帝庙增设一位都尉。博士及各陵寝县归太常管辖。景帝中元六年改太祝名称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又改为庙祀,设置太卜。博士,秦朝设置的官职,掌握古今知识的官员,俸禄为六百石,博士员额有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增加十二名员额。元帝永光元年,将各陵寝县邑,划归三辅管辖。王莽改太常名称为秩宗。

郎中令,秦朝设置(秦时,宫殿上不能携带兵器,武士站立在廊下,故有此名,是紧随在皇帝身边的高级武官,主管守卫宫殿门户。),掌管宫廷殿阁掖廷门户,署下官吏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改郎中令名称为光禄勋,属下官吏有大夫、郎官、谒者,秦朝也有此官职。还有期门、羽林两支军队,属于光禄勋(郎中令)统辖。大夫掌管朝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议大夫,没有员额限止,多达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设置谏议大夫,俸禄为八百石,太初元年,改中大夫名称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二千石,太中大夫俸禄仍然为千石。郎官负责守卫门户,皇帝出行充任车骑侍卫,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没有员额限止,多达千人。议郎、中郎的俸禄为六百石,侍郎为四百石,郎中为三百石。统率中郎的将领叫五官中郎将、左将、右将,三位将领的俸禄为二千石。统率郎中的将领叫车将、户将、骑将,三位将领的俸禄为千石。谒者掌管来宾赞礼、接待等事务,员额为七十人,俸禄为六百石,谒者仆射领导谒者,俸禄为千石。期门武士携带兵器,侍卫皇帝,武帝建元三年设置,俸禄与郎官相同,没有员额限止,多达千人,期门武士的首领也叫仆射,俸禄为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改期门武士为虎贲郎,设置中郎将,俸禄为二千石。羽林武士,迎送皇帝,位置在期门武士下面,武帝太初元年建军,当初的名字叫建章营骑士,后来改为羽林骑士。人员从为国死难的军中烈士子弟中选拔,从小在羽林抚养,由教官教授各种武器,号称羽林孤儿。羽林长官有令、丞。宣帝年间,由中郎将、骑都尉监管羽林,俸禄为二千石。仆射,秦朝设置的官职,侍中、尚书、博士、郎官等职务,都设置仆射,仆射即首领的意思。古代重视武官,专门设置官员,督察射箭,军屯吏、驺、宰、永巷中的宫人也有仆射设置,以仆射作为领军人物。

卫尉,秦朝设置,负责宫门护卫,属下官吏有卫尉丞。景帝初年,改卫尉为中大夫令,景帝后元年间改回卫尉。属下官吏有公车司马(掌管宫廷里的司马门,夜晚在宫中巡察,负责上书言事、诏令,征召阙门外的官员)、卫士、旅贲三位令丞。有三位卫士丞(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各驻守一丞)。还有守护各个宫廷、掖门的领兵卫候、司马官,共有二十二个。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卫尉负责三个宫殿的保卫(长乐宫卫尉掌管长乐宫,建章宫卫尉掌管建章宫、甘泉宫卫尉掌管甘泉宫),负责事务大致相同,不是常设职务。

太仆,秦朝设置,掌管舆马,有两个太仆丞作为辅佐官吏。属下官吏有太厩太仆令、未央宫马厩太仆令、家马太仆令,每个太仆令属下有五位丞,一位都尉。还有车府令、路軨令、骑马令、骏马令四位令、丞;有龙马、闲驹、橐泉、騊騇、承华五位监长、丞;在边郡有六位军马放牧苑令,属下各有三位丞;还有牧橐(驼)令、昆蹄令、丞,隶属于太仆管辖。宫中太仆掌管皇太后的舆马,不常设。武帝太初元年,更改家马为挏马,设置路軨官。

廷尉,秦朝设置,掌管刑狱判案,属下官员有廷尉正监、廷尉左监、廷尉右监,属下官员的俸禄为千石。景帝中元六年,改廷尉为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又改回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在廷尉署设置左平、右平,负责监察,平反冤、假、错案,俸禄为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改廷尉为大理。王莽新朝,改为作士。

典客,秦朝设置,管理投降归附朝廷的蛮夷,属下官吏有典客丞。景帝中元六年,改典客名称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鸿胪,属下官员有行人令、译官令、别火令(狱令)三令、丞及郡邸(郡国在京师的官邸)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改行人令为大行令,设置别火令。王莽改大鸿胪为典乐。当初,郡邸属于少府,后来属于中尉,再后来属于大鸿胪。

宗正,秦朝设置,管理皇亲国戚,属吏有宗正丞。平帝元始四年,改宗正名称为宗伯。属下官员有都司空令、丞(负责督造砖瓦,用以修葺宫殿及城门楼),宫内官员有长、丞。还有公主家令、门尉,属于宗正管辖。王莽新朝撤销宗正,将其官员合并到秩宗。当初,宫内的官员属于少府管辖,后来属于主爵,再后来属于宗正。

治粟内史,秦朝设置,掌管粮食、货币,属下官吏有两丞。景帝后元年间改治粟内史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司农。属下官员有太仓令、均输令、平准令、都内令、籍田令,五个令、丞,还有乾官、铁市两个长、丞。在各个郡国,还有诸仓、农监、都水,共有六十五个长、丞,都属于治粟内史管辖。搜粟都尉,是武帝设置的武官,不是常设官职。王莽新朝改大司农为羲和,又改为纳言。当初,乾官属于少府,后来属于主爵,再后来属于大司农。

少府,秦朝设置,掌管山、海、池、泽的赋税收入,这是掌管皇室经济来源的部门,属下官吏有六丞。管辖的官员有尚书(掌管殿内的文书,西汉后期,还掌管群臣的奏章)、符节、太医(太常、少府都有太医。太常太医主治百官的疾病,少府太医主治宫中官员的疾病)、太官(掌管宫中膳食,兼管四时进献的果品)、汤官(掌管宫中的饼饵果实)、导官(掌管宫中食用的粮食)、乐府(主管宫中、皇帝巡幸、皇室祭祀的音乐,兼采集民歌和谱曲)、若庐(主管宫中仓库守卫及诏狱)、考工室(主管兵器及织绶等杂工)、佐弋(主管弋射之事,兼造兵器)、居室(在宫中拘禁犯人的处所)、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主管陶器瓦器制作,兼管石刻工艺)、东织、西织(主管皇家用的丝帛织造)、东园匠(主管皇室陵寝墓室器物的制造和供应),有十六位令官和丞官。还有庖人(主管宫中食用的牲畜屠宰)、都水令(掌管湖沼陂池)、均官(掌管宫中粮食、物品的输送),有三位长、丞,上林苑还有十位池监。中书省有谒者令(掌管机要,由宦官担任)、黄门令(皇帝身边的宦官)、钩盾令(宦官,负责各个苑囿皇帝游览的处所)、尚方令(掌管制造帝王使用的器物)、御府令(宦官,负责宫婢制作宫中的衣服和织补、浣洗)、永巷令(宦官,负责宫婢在宫中的役使)、内者令(负责宫廷布置挂帐器物)、宦者令(负责内廷宦官),有八位令、丞。还有仆射、署长、中黄门(宦官的主管,负责宫中事务),均属于少府管辖。武帝太初元年,改考工室为考工(属下有护、佐、啬夫、掾、右丞、护工卒史、船长、仓丞等),改佐弋为佽飞(出土瓦当考证为“次蜚”),改居室为保宫,改甘泉居室为昆台,改永巷为掖廷。佽飞掌管弋射,有九位丞、两位尉官,太官令属下有七位丞,昆台令属下有五位丞,乐府令属下有三位丞,掖廷令属下有八位丞,宦者令属下有七位丞,钩盾令属下有五位丞、两位尉官。成帝建始四年,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原来设置四位尚书(四位尚书,负责四曹。常侍曹,负责丞相、御史大夫的事务;二千石曹,负责刺史、二千石官员的事务;户曹,负责庶人上书的事务;主客曹,负责外国事务),成帝增加一位尚书,共计五位尚书(成帝设置五位尚书,加上一个三公曹,负责刑狱判案的事务),属下官吏有四位丞。成帝河平元年,取消东织,改西织为织室。哀帝绥和二年,哀帝取消乐府。王莽新朝,改少府为共工。

中尉,秦朝设置,掌管保卫巡察京师,属下官吏有两位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尉为执金吾(吾者,御也。执金革以御非常)。属下官员有中垒令、寺互令、武库令、都船令,有四位令、丞。都船令(掌管船只的官员)、武库令有三位丞,中垒令有两个尉官。寺互令有左候、中候、右候(皇帝的御车出行,在前边清道;车驾返回,持麾旗抵达宫门,宫门才能打开),还有候丞,有京辅左都尉、右都尉,两个都尉,尉丞掌管的士卒,属于中尉统辖。当初,寺互令属于少府管辖,后来属于主爵,再后来属于中尉。

从太常卿到执金吾,俸禄都是中二千石,丞的俸禄是一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代设置。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侍从在太子左右)、洗马(负责太子的仪仗、护卫)、舍人(负责太子的宿卫)。(太子属下的官员有:率更令,俸禄千石,负责太子庶子、太子舍人的值班。家令,俸禄为千石,负责太子宫中的仓库、监狱。家府,俸禄为二千石。仆,俸禄为千石,负责马匹。庶子,俸禄为四百石,譬如中郎将,没有定员。卫率,俸禄按照千石,属下官吏有一位丞,负责门卫。食官令,俸禄为六百石,属下官吏有一位丞。中盾,俸禄为四百石,负责太子宫周围的巡逻。中尚翼、中涓,如同中黄门,都是宦官。洗马,职务如谒者,有十六人。庶子、舍人,俸禄为四百石,如果是郎中,俸禄为二百石,人员没有定额。先马:前驱也。先,写作“洗”。)

将作少府,秦朝设置,负责建造宫殿、庙宗、陵园等工程,属下官吏有两位丞、左候、右候、中候。景帝中元六年,改少府为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掌管建造材料,以供给东园匠人)、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及七位令、丞,还有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改东园主章名称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取消中候及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五丞。

詹事,秦朝设置,掌管皇后、太子家,有丞。属下官员有太子率更令(掌管时间漏刻,俸禄为千石)、家令、丞(主管太子宫中的仓库和刑狱,俸禄为八百石),有仆(俸禄为千石,主管马匹),有中盾(俸禄为四百石,主管护卫、巡逻),有卫率(俸禄为千石,属下官吏有一位丞,主管门卫),有厨厩长、丞。宦官归詹事管辖(以上为皇后的属官,皇后的属官统称中官)。成帝鸿嘉三年,取消詹事,负责事务划归大长秋。长信宫詹事掌管皇太后宫,景帝中元六年,改长信宫詹事为长信宫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改为长乐宫少府。(www.xing528.com)

将行,秦朝设置,景帝中元六年,改为大长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长为恒久的意思,作为皇后宫的官名),使用宦官,也使用士人。

典属国,秦朝设置,掌管投降朝廷的蛮夷。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浑邪王投降,增设属国(汉朝在边郡设立,安置归附的少数民族,共有五个属国),设置都尉、丞、侯、千人,属下官员有九译令(掌管翻译)。成帝河平元年取消,其事务并入大鸿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设置,掌管上林苑,属下官吏有五位丞,还有上林令、均输令(掌管上林苑的物资运输)、御羞令(掌管帝王用膳的食材)、禁圃令(掌管禁苑内的种植)、辑濯令(掌管船楫)、钟官令(主管铸钱)、技巧令(主管铸钱刻范)、辩铜令(主管铸钱原料)、六厩令,一共九个令官。还有衡官(主管度量衡)、水司空、都水农仓(掌管上林苑的仓储),甘泉宫有上林令、都水五位丞,属于水衡都尉管辖。上林令有八位丞、十二位尉官,均输令有四位丞,御羞令有两位丞,都水令有三位丞,禁圃令有两位尉官,甘泉宫、上林苑令有四位丞。成帝建始二年,取消技巧令、六厩令。王莽改水衡都尉为予虞。当初,御羞令、上林令、衡官、铸钱令都归少府管辖。

内史,周代设置,秦朝沿用,掌管京畿,景帝二年将内史分为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京兆,大众所在的意思),属下官员有长安市令(属下有捕贼掾、主簿、门下督和督邮),有厨令(掌管帝王巡幸时离宫别馆的供应、设帐),有都水令、铁官令,两位长丞。改左内史为左冯翊(辅佐的意思),属官有廪栖令、丞、尉。另外左都水令、铁官令、云垒令以及长安四市的长、丞,都属于左冯翊管辖。

主爵中尉。秦朝设置,掌管列侯(主爵中尉主要掌管列侯的官爵,对于八级以下的民爵,也兼管)。景帝中元六年,改主爵中尉为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右扶风(扶助风化的意思)。治理地区是右内史西部。属下官员有掌畜令、丞,有右都水令、铁官令、厩令、雍厨四位长丞。与左冯翊、京兆尹合称三辅(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三辅各有两丞。列侯的事务改由大鸿胪管辖。元鼎四年,三辅设置都尉、都尉丞,各有一人。

从太子太傅到右扶风,俸禄均为二千石,丞的俸禄为六百石。

护军都尉,秦朝设置,武帝元狩四年,隶属于大司马(太尉);成帝绥和元年,大司马府护军都尉与大司徒(丞相)府司直官职品级相同;哀帝元寿元年,改护军都尉为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改为护军。

司隶校尉,周代设置,武帝征和四年重新设置。司隶校尉持武帝颁发的符节,从中都官(京师的各个官府)抽调一千二百名士兵,抓捕巫蛊案犯,督查奸猾官吏及豪绅、奸邪。后来撤回士兵,武帝诏命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郡(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弘农郡的官员。元帝初元四年取消符节,成帝元延四年,撤销司隶校尉。哀帝绥和二年,再次设置司隶校尉,改名称为司隶(戴进贤冠,黑色帽子),隶属于大司空(御史大夫),俸禄与大司徒(丞相)府司直一样。

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驻军,属下官吏有司马、十二城门候。中垒校尉,负责掌管北军营门内的事务,对外掌管西域事务。屯骑校尉,掌管骑兵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驻军。越骑校尉,掌管越人骑兵。长水校尉,掌管长水、宣曲胡人骑兵。胡骑校尉,掌管池阳胡人骑兵,不常设置。射声校尉,掌管待诏射声的部队。虎贲校尉,掌管战车。以上为八校尉,武帝朝设置,属下官吏有丞、司马。从司隶校尉到虎贲校尉,俸禄为二千石。西域都护加在其他官职上面,宣帝地节二年设置,西域都护从骑都尉、谏议大夫中选拔,出使西域,护卫三十六国,有副校尉协助,俸禄都是二千石,属下有一位丞,有司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掌管西域屯田事务。元帝初元元年设置,属下官吏有丞、司马各一人,有五位候官,属下官吏俸禄为六百石。

奉车都尉,掌管皇帝的乘舆。驸马都尉,掌管天子的属车,武帝朝设置,俸禄为二千石。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加在官职上的称号,所加官职有列侯、将军、卿大夫、将官、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到郎中,没有定员限额,多者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可以进入宫廷,又称中朝官,或中朝臣。加诸曹的官员,接受尚书奏事;加诸吏的官员,掌管检举弹劾。散骑骑马,跟随皇帝出行,随侍在皇帝左右,也有乘坐乘舆。给事中是加官。常侍在皇帝身边,没有定员,以备皇帝顾问。加称号的官员有大夫、博士、议郎,负责顾问,位置在中常侍以下。中黄门有黄门给事,位置在郎将、卿大夫以下。秦朝设置,沿袭下来。

爵(从公士到公乘,为民爵,生前享受禄位,死后作为谥号。赐给百姓的民爵,指的就是这个;五大夫以上到列侯,是官爵):一级爵叫公士(爵的受命与士卒不同,因此叫公士),二级爵叫上造(受命于上),三级爵叫簪袅,四级爵叫不更,五级爵叫大夫(列位从大夫),六级爵叫官大夫(又名国大夫),七级爵叫公大夫(又名列大夫),八级爵叫公乘(可以乘坐公车),九级爵叫五大夫(大夫的尊称),十级爵叫左庶长(指众列之长),十一级爵叫右庶长,十二级爵叫左更(更是秦汉时力役的名称。有左更、中更、右更,主领更卒,安排役使),十三级爵叫中更,十四级爵叫右更,十五级爵叫少上造(上造之士),十六级爵叫大上造,十七级爵叫驷车庶长(可以乘坐驷马车的长官),十八级爵叫大庶长,十九级爵叫关内侯(有侯位,住在京畿,没有食邑),二十级爵叫彻侯(有此爵位可以和天子对话),秦朝设置,用以奖励军功。彻侯佩带金印、紫绶,在武帝朝,回避武帝的名讳,将名称改为通侯,又改为列侯,列侯享受封邑,县令、县长叫国相,列侯府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汉建国后,高帝封立诸侯王,配金玺,盭(lì)绶(绿色的绶带),诸侯王有治国的权力,太傅辅佐,国内由内史辅佐治民,中尉负责军队,丞相统领文官,国内群卿、大夫官职与中央政府一样。中元五年,景帝诏令诸侯王不再治理封国,天子为诸侯国设置官属,改丞相为国相,取消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减少大夫、谒者、郎官、长、丞员额。在武帝朝,武帝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中尉为执金吾,改郎中令为光禄勋,诸侯国仍然叫内史,减少郎中令的俸禄,改为千石;改太仆令为仆,俸禄为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取消诸侯国内史,由国相治理国民,职责与郡太守一样,诸侯国的中尉与郡都尉一样。

监御史,秦朝设置,负责监察郡守及其属下官吏。汉建国后取消,由丞相派遣官吏,叫刺部州史,不是常设官职。武帝元封年间,设置州部刺史(刺史没有固定治所。刺史属下官员,有治中,别驾,诸部从事),奉皇帝诏令督查官员。(六条标准:第一,地方豪强、宗亲,享有的田宅僭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二千石官员不奉诏书,违背制度,损公肥私,侵夺百姓,聚敛钱财。第三,二千石官员不体恤民情,制造冤狱,草菅人命,怒则任刑,喜则滥赏,贪残刻薄,盘剥百姓,为百姓所痛恨,山崩地裂,传播妖言。第四,二千石官员建造公署,不按照市价,包庇坏人,堵塞贤路。第五,二千石官员倚仗权势,为官请托。第六,二千石官员的子弟横行不法,勾结豪强,货贿公行,妨害政令。)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由州部刺史负责,监察十三个州的属下官吏、地方豪强。州部刺史的俸禄为六百石。成帝绥和元年,改刺史为州牧,俸禄提升至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刺史,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为州牧。

郡守(因为郡守兼领武事,郡守又称“将军”。郡守的属下官吏,有督邮、门下掾、决曹掾、集曹掾、议曹掾、五官掾、决曹史、直符史,守邸丞、功曹、主簿、假佐、掾、守属、书佐、府佐、郡文学),秦朝设置,掌管一郡的政务,俸禄为二千石。属下官吏有丞,边郡有长史,掌管兵马,长史的俸禄为六百石。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守为郡太守。王莽新朝,改郡太守为郡大尹。

郡尉,秦朝设置,辅佐郡太守,掌管军队,俸禄为二千石(汉朝的郡,一般有太守、都尉。也有只设置都尉,不设置太守的。)。属下官吏有丞(西汉时,边郡有司马,属于太守管辖,调迁属于郡尉),丞的俸禄为六百石。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尉为郡都尉(边郡有烽燧台,设有候官,简称“候”。候官下有候长,候长下有燧长。在烽燧台之外,设有障、塞,大的叫障,小的叫塞。有障尉、塞尉。都尉府有掾、属、书佐)。

关都尉(关,有的和地名联系,有的不联系,关都尉属下有关长、关尉、关丞。大关有左丞、右丞。设关的地方,在险要地带,不受郡县管辖。汉朝的河津有津关),秦朝设置。农都尉(边郡设置农都尉,负责垦田、种植粮食)、属国都尉(汉朝在边郡设置属国,安置投降的匈奴,都尉掌管属国),武帝设置。

县令、县长,秦朝设置,掌管一县政务。万户以上的县叫县令,俸禄从一千石到六百石。不到万户的县叫县长,俸禄从五百石到三百石。属下有县丞、县尉(西汉的县令、县长,仅有一丞,长安令有左右丞。县令、县长的属下有五官掾、市吏、狱吏、决曹史、狱掾、决曹掾、门下掾),县丞、县尉的俸禄从四百石到二百石,是县的主要官吏。一百石以下的官吏,有斗食、佐史等低级佐吏(斗食月俸为十一斛,佐史月俸为八斛。每日食一斗二升,因此叫斗食),也叫少吏。十里为一亭,亭有亭长(亭长管治安,捕捉盗贼。汉代亭下有邮,五里为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十亭为一乡(西汉初期、中期,重视都乡、都亭,都乡为乡之首,都亭为亭之首)。每个乡设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啬夫掌管收缴赋税、乡里的诉讼纠纷,兼管为百姓办理迁徙手续,手续从乡到县,经过县丞批准。啬夫原来是乡官的名称,演变为九卿官署里官员的名称,郡府、关都尉的官署,也有啬夫,成为佐吏名称)。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乡间的诉讼,民事纠纷,收缴赋税。游徼掌管巡逻,防止盗贼。一个县方圆百里,民户多的县域小,民户少的县域大,乡、亭也是这样,这些是秦制。列侯的食邑叫封国(王国维在《齐鲁封泥集存序》里说:“这次编的邑丞封泥共有二十八个,除琅琊郡是鲁元公主的食邑外,其他都是列侯的食邑,只有国大行一枚印叫国。”意思是说列侯的食邑县,也叫邑),皇太后、皇后、公主的食邑叫封邑,蛮夷居住的县叫道。全国设置的县、道、国、邑,共计一千五百八十七个,有六千六百二十二个乡,有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个亭(《地理志》统计,有一千三百一十四个县邑,有三十二个道,有二百四十一个侯国,共计一千五百八十七个)。

凡朝廷任命的官员,官职在二千石以上者,佩带银印、青绶(银印背面是龟纽,刻文为章,意思是某官之章),光禄大夫没有印绶。官职为六百石以上的官吏,佩带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官没有印绶。仆射,治书御史,尚书,负责符节、玺印的郎官,佩带印绶。官职为二百石以上的官吏,佩带铜印、黄绶(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官员,是铜印钮鼻,印背为钮鼻,不是虫兽形。印文为印,刻文是某官之印)。成帝阳朔二年,废除八百石、五百石官吏。成帝绥和元年,县长、国相佩带黑绶。哀帝建平二年,改回黄绶带。

(沈钦韩曰:《汉官仪》记载:皇太子为黄金印,龟纽,印文为章,下至二百石,都是官印。以上的印,都是方印,也叫通官印,百石以下的官员,是半印,也叫半通印。陈直说:“从现在出土的汉印考证,汉代不用纯金印,多用涂金印,西安汉城遣址曾经出土一方御史大夫印,是铜质,并非银质。至于二千石以上卿官,如奉常、太仆、卫尉、大鸿胪、大司农、水衡都尉、长水校尉、京兆尹等,出土过铜印,并非银质,也不涂银。《百官表》所讲的,可能是汉初,后来铸印不一定按照制度。还有半通印,仅见于扬雄的《法言》、仲长统的《昌言》,低级官吏使用,本表没有记载。文官印及侯印铸字,武官刻字,因为仓促,文官也有刻字。”)

汉朝享有俸禄的官吏员额,从佐史到丞相,共计有十二万零二百八十五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