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兹沃思庄园
查兹沃思庄园,又称达西庄园,是英国的一处庄园,位于英格兰德比郡,德文特河的东岸。自1549年以来,查兹沃思庄园就是德比郡公爵的庄园。查兹沃思庄园多次被选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庄园之一。
查兹沃思庄园是英国四个世纪园林变迁的集中体现。1570年以来,各个时期的园林艺术都在这里留下了烙印,因而成为世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庄园始建于1552年,在15世纪至19世纪的400 多年中,经过许多著名园艺师的精心设计和建造,查兹沃思庄园成为英国最美的庄园之一,是英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1685年,在法式园林的巨大影响下,庄园开始大规模地改造工程,使规则式花园部分面积接近50 公顷。18世纪中叶,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布朗对此园进行了改造,将其中一部分改成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景式风格,查兹沃思庄园平面图如图12-10 所示。
图12-10 查兹沃思庄园平面图
法国古典园林:由“朕即国家”引申,“朕即国家”思想下的“伟大风格”式的法国园林,在初建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将主楼、两厢和门楼围着方形内院布置,主次分明,中轴对称。花园观赏性增加,通常布置在邸宅的后面,从主楼脚下开始伸展,中轴线与府中轴线重合,采用对称布局。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主体建筑的设计,景观今天看来整体建筑并不是严格对称的,但在建设早期,设计形式基本仿造了凡尔赛宫。
早期对称式结构(见图12-11),中置的长形水池,平静不流动的池水,无数喷泉,修建成型的花园、树木还有规则式的迷宫花园,无不体现了早期法国造园艺术对英国贵族的影响。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贵族阶级在这一时期从本质上是一致的,贵族阶级的重新兴起即是对财富和地位的炫耀。
图12-11 早期对称式结构
英国自然风致园:殖民扩张和地理大发现给处在北寒带的英国带来了无数从来没见过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猎奇的英国贵族开始收集奇异的异域动植物来装饰园子,甚至为了容纳大型的热带树木而修建巨大的温室以模拟热带环境。
典型的自然风致园改造主要以抛弃围墙这种做法为主(见图12-12),把花园和林园连成一片,整个庄园牧场化了这是造园艺术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意义重大。它取消了古典主义园林的基本观念:花园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部分。从肯特开始,造园艺术既不是用花园美化自然,也不是用自然美化花园,而是直接去美化自然本身。以画家的眼光去“控制或加”自然。联想是丰富而自由的,带着淡淡的愁绪。为了造成浓郁的既甜蜜又凄凉的情调。肯特和他的追随者们甚至在园林里造残迹,立枯树断墙,也造一些浪漫色彩很重的哥特式小建筑,这种轻愁和敏感正是这时庄园园林风格的基调。
正是在这样的园林思想下,自然风致园开始走进查兹沃思庄园,拆掉了围墙,抛弃了规则式的主体形式,梯形的瀑布、牧场化的园林,甚至为了使庄园获得更好的视野景象,买下了一起影响庄园风景的人造物使得庄园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2.斯陀自然风景园
斯陀自然风景园(以下简称斯陀园)位于伦敦西北部白金汉郡,距离郡中心约3.2 千米。在史料中最早对斯陀园的记载是在1571年,当时的园主人是彼特·坦普尔爵士。在之后的百年时间里,跟随英国园林的发展趋势,斯陀园逐渐从自然的田园风格转变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园的早期代表。
图12-12 自然风致园改造后
1716年,退居田园的考伯海姆勋爵决定要建造一座媲美凡尔赛宫苑的园林。不同于凡尔赛宫象征着贵族的王权,斯陀园要代表辉格党核心的思想——自由。园主人聘请了当时激进的园林设计师——布里奇曼改造斯陀园,形成一座反映其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的园林作品。
1)布里奇曼改造阶段
18世纪初期,布里奇曼接受勋爵委托,开始了对斯陀园的设计。在负责建园时期,他将沿着府邸的轴线作为全园的景观轴线,对应建筑的轴线一端布置椭圆形水池,轴线两侧是规则对称的花坛和狭长型水池以及林荫道。从平面布局上看,布里奇曼的设计风格依然延续着巴洛克式规则园(见图12-13)。之所以说布里奇曼的设计是从巴洛克园林向自然风景园过渡,一方面,轴线不再是严格对称,轴线以外的空间由弯曲的园路划分;另外,布里奇曼打破常规,冲出边界,取消园界围墙,取而代之的是在园地四周布置了一条界沟,沟的一侧是与园子水平高度一致的毛石挡墙,另一边是高程低于园子的倾斜草坡。这条隐形的围墙被称作隐垣(又称哈哈墙,Ha-ha)。
隐垣的出现,对于自然风景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隐垣打破了园与园的边界,将视线延伸到园外,牧场、树丛、山丘、牛羊都成为园内借景的元素,视野得到扩展,园外的自然风光和村落景观被引入园林。另外,隐垣打破了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限,效仿自然的设计手法,使花园呈现的景观效果与周围广袤的乡村景观极为相似。没有了围墙的阻隔,二者更高度融合在一起。
2)威廉·肯特改造阶段
1735年,肯特接替布里奇曼,成为斯陀园的第二任园林设计师。当时,英国社会反对规则式巴洛克园林之声日益强烈,肯特汲取了一些倡导自然的先驱如蒲柏、艾迪生的思想观点。通过肯特的改造,斯陀园从尚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园林彻底转变成一座自然风景园。通过对比肯特与布里奇曼的平面图(见图12-14),可以看到以下几处改变。
直线变曲线:肯特遵循着他的座右铭“自然讨厌直线”,比较彻底地改变了斯陀园的几何式园林风貌。在对斯陀园的改造中,肯特几乎将园中所有直线的元素都转变为曲线形式,如将园中的轴线林荫路改为柔和的曲线,将与府邸呼应的八边形水池改成不规则的自然水景,原本由府邸出来的大台阶也改成起伏的缓坡。肯特的这一转变——曲线的园路、自然随形的水景、开阔且平缓起伏的草地(见图12-15),成为日后自然风景园的又一重要特征。
图12-13 布里奇曼改造阶段平面图
图12-14 肯特与布里奇曼改造阶段平面图对比
如画式园林:肯特追求自然风景画式的意境,将英国自然风景园引入到如画式园林阶段。肯特主要以风景画而不是以平面图为蓝本来进行园林改造设计。每一处景点,肯特都把它作为一幅风景画进行生动的刻画。他以大地为基底,以植被、水体、建筑、地形为元素,通过绘画艺术的透视、比例和光影原则,组织布局各造园要素。园中的爱丽舍田园(见图12-16)是肯特在斯陀园新增的一处典型的如画式园林。爱丽舍田园位于斯陀园中央草坡轴线以东,园区名字出自古希腊神话,象征着幸福之所。肯特在花园中限定了一种画面感,新道德神庙是这幅画中的主要元素,浓密的树丛用于分割画面并对次要的景观要素加以遮挡。
图12-15 肯特改造阶段斯陀园草地
图12-16 斯陀园中爱丽舍田园
兴建大量园林建筑:肯特与建筑师威廉·拉夫合作,在园中陆续建造了近40 座风格多样、寓意多样的园林建筑,如帕拉迪奥式石桥、希腊式神庙、古罗马式圆柱纪念碑、中式亭子,用以表达园主人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建筑在自然风景园的构图中,起到了“点石成金”的点景、构景作用总而言之,在肯特时期,斯陀园从早期尚存规则式园林痕迹的风景园,演变到成熟的如画式自然风景园阶段。
3)“万能”布朗改造阶段
1741年,兰斯洛特·布朗接任来到斯陀园,对其进行再一次的设计改造。经过布朗的改造后,形成了今天的斯陀园格局——一座宏大、开阔又富于情趣的自然式园林典范。斯陀园是布朗早期的园林作品之一,是有“度”地进行设计。由于布朗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都是基于对场地内在特质的分析与理解,他对任何条件下建造园林都表现得十分有把握,所以经常被称作“万能”布朗。
布朗师从肯特,延续其造园思想之一就是在造景时努力使花园与周边的自然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但布朗没有坚持如画式的园林理念,而更倾向于追求与田园风光、自然野趣相近的风景园。他的改造没有刻意地对某一处景色进行如风景画般的雕琢,而是略显平淡地把园林改造为与周边风貌一致的风景。
从斯陀园开始,布朗逐渐形成一种标准化的设计模式:连绵起伏的坡地、广阔无垠的湖泊、成簇种植的树木、乡土树种的应用、府邸坐落在辽阔的田园风光中,从建筑内向外眺望是一望无际的阔野。布朗的造园理念成为牧场式风景园的代表。
通过平面图(见图12-17),可以看到布朗将园中尚存的轴线与林荫道都改造成自由的曲线道路和自然式的种植。在肯特将八角形水池改为顺应地形的曲线形态后,布朗又将水面提升,原本琐碎的小水面合并成疏朗开阔的大水面。静谧的湖面与岸边草坡、水生植被的结合,改善了周边环境,营造宁静又活泼的空间氛围,使得园林意境更加深远。另外一处由布朗主持设计的景点——“希腊峡谷”,位于“爱丽舍田园”以东。在这片开阔的土地上,布朗设计了大片的缓坡草地,上面点缀着自由的林带,还有自然分布的树丛。
图12-17 布朗改造阶段斯陀园平面图
在斯陀园的改造设计中,初次担任造园总设计师的布朗,理性地依照现状条件,适度地改造地形、种植以及水景,最终呈现一座宏大、开阔、明朗的斯陀园。
3.布莱尼姆宫
建造年代为1705—1722年,位于伍德斯托克,迷人的科茨沃尔德镇,距牛津仅八英里紧邻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德,是英国园林的经典之作。它将田园景色、园林和庭院融为一体,显示出卓越超群的风范。1988年,这座官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和故宫、白宫、白金汉宫、布达拉宫等齐名的全世界22 所著名宫殿之一。布莱尼姆宫全景见图12-18。
图12-18 布莱尼姆宫全景
建造这座官邸花园必须考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协调一致,马尔伯勒家族于1764年将修建布莱尼姆宫的重任交给了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兰斯洛特·布朗,布朗认为园林设计应当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不应留下人工修饰的痕迹,他在格利姆河上修起了一道坝,形成大片水域,于是,桥下变成了两边缘弯曲的湖(见图12-19)。
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的布莱尼姆宫,主体建筑由两层主楼和两翼的庭院组成。外观混合了克林斯式的柱廊、巴洛克式的塔楼(见图12-20)。正门六根古希腊克林斯雕花石柱,支撑着有着精美浮雕图案的三角形山墙,形成错落有致的正立面线条,建筑前有一片开阔的庭院。
大草坪给人以舒适亲切的体会,更可以延展空间,增添无尽绿意,尽显田园野趣。同时,大面积的种植草坪也是欧洲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这点也在布莱尼姆宫中体现(见图12-21)。
自然水体景观也是田园风光不可缺少的要素,水面倒影,驳岸树荫繁盛,形成一派田园好风光(见图12-22)。
官邸西侧还有一处修建在台阶上的水景园,水景园的中间和四个角落各有一座喷泉,黄杨、雕像和装饰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景园之中。13 个喷水池组成小型的阶梯式瀑布,流入水景园的中间。水柱激起层层浪花,显得生机盎然(见图12-23)。
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形态,大草坪上的雕塑、喷泉和修剪整齐的植物又具有法国巴洛克式园林布局严谨、偏爱几何图形的特点(见图12-24)。
图12-19 布莱尼姆宫周边景色
图12-20 巴洛克式建筑
随意装点的橡树林、湖泊、玫瑰园、小瀑布体现出英国式园林讲究自然的乡野风格(见图12-25)。
在英国,模仿自然景色的花园中很少用雕塑来做装饰,而布莱尼姆宫是一座法国巴洛克风格的花园,雕塑在这里随处可见。从住宅的高处望下看,花园布局整齐有序,其中的植物、通道和装饰物尽收眼底(见图12-26)。
(www.xing528.com)
图12-21 布莱尼姆宫大草坪
图12-22 布莱尼姆宫水景
4.邱园
图12-23 布莱尼姆宫喷泉
图12-24 布莱尼姆宫植物造型
此园位于伦敦西部泰晤士河畔,18世纪中叶以后得到了发展。1731年,威尔士亲王在这里建造居所,名为邱宫。1759年,英王乔治二世之子威尔士亲王的遗孀奥古斯塔公主,即威尔士王妃派人在伦敦郊区里士满附近建立的一座面积很小的私家花园,当时只有3.6 公顷。1759年由威廉·钱伯斯设计,营建了包括中国塔在内的一系列景观,在邱园的东北角,钱伯斯在埃尔顿和皮特伯爵的协助下,设计了一座小型植物园。
邱园为泰晤士河冲积地,地域平坦开阔,树木区形成了疏林草地的景观,肯特认为造园应以大地为纸,以山石植物水体为绘,注重错落有致、起伏舒缓的地形,为使地形富于变化,进行了挖湖造山和地形改造工程。通过开挖湖区将泰晤士河水引入园区,增添了大片水域,成为游客欣赏水景之处,也是大批水鸟的栖息所,对湖岸处理时使四周的草坡缓缓地斜插入水中,而不是古典式的生硬处理。早期邱园平面图见图12-27。
图12-25 布莱尼姆宫玫瑰园
图12-26 布莱尼姆宫雕塑
图12-27 早期邱园平面图
1757年,钱伯斯出版了有关中国建筑和工艺的书籍,此时正是中国热在英国形成风潮的时期,一种称为中国情调的时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8世纪欧洲模仿中国园林的热潮中,被称为“构筑物”的园林小建筑是主要被模仿的对象,由于这些小建筑十分引人注目,也易于保存,因此,在大量研究与保存实物中,小建筑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见图12-28)。
图12-28 园内小建筑
钱伯斯在邱园中修建了一些中国式建筑,如中国塔(见图12-29)。此塔有10 层,提供了一个很高的观赏点,登塔眺望,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塔起到了造山的作用。此外,他还建造了孔子之家、清真寺、洞府、废墟等景点,但之后大多被破坏,目前只留下中国塔、废墟2 处景点。虽然,钱伯斯在同一时期极为推崇中式建筑及园林,但彼时英国对于中国的园林、建筑与文化知之有限,在对建筑、园林风格的模仿建造中,并未真正渗透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内涵,如在中国塔的建造过程中,我国古代佛塔的层数几乎都是奇数,《周易》曰:“阳卦奇,阴卦偶。”阳卦指有利的条件、环境和机遇,阴卦指条件十分艰苦。我国古代阴阳学说把奇数作为“阳”的象征,把偶数作为“阴”的象征,如“阳”代表白天,人生属“阳”; “阴”代表夜晚,人死属“阴”。因此,我国佛教中许多事物都采用奇数以表清静、吉祥或顺利之意。在佛教中具有特别意义的塔,其层数的设置更是如此。而钱伯斯设计的中国塔却有10 层(见图12-30),可见其当时并未对建筑背后的东方文化作更深层次的了解。
图12-29 月季园南边视线焦点上是钱伯斯设计的中国塔
图12-30 钱伯斯设计的中国塔
5.霍华德庄园
霍华德庄园位于北约克郡,是由约翰·凡布高为查尔斯·霍华德设计的,始建于1699年,庄园平面图见图12-31。
凡布高是英国瓦伦流派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也是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由他设计的庄园形成了杰出的整体(见图12-32),开创了英国庄园建设的新时代。府邸为晚期巴洛克风格(见图12-33),这是英国第一座采用了巨型穹顶的世俗建筑物。1726年凡布高去世时府邸的西翼尚未建成,庄园面积有2000 多公顷,地形高低起伏,园中点缀着许多珍贵的建筑物。
图12-31 霍华德庄园平面图
霍华德庄园表明了17世纪末规则式园林的衰落,并向风景式园林演变的发展迹象(见图12-34)。斯威扎尔在府邸东面设计了带状小树林,称为放射型树林,由流线型园路和林下小径构成林园的路网,通向设有环形凉棚、喷泉和瀑布的一些林间空地(见图12-35)。
凡布高的收官之作,采用了帕拉第奥建筑样式(见图12-36)。现在人们在庄园内看到的是一座从19世纪末世界博览会上搬来的阿特拉斯喷泉(见图12-38)。庄园的边缘有郝克斯莫尔1728—1729年建造的纪念堂,居高临下,显得宏伟壮丽。南面山谷中有加莱特建造的古罗马桥(见图12-37)。
6.斯托海德风景园
斯托海德位于威尔特郡,在索尔斯伯里平原的西南角。亨利一世买下了这里的地产,于1724年建造了府邸,1793年又在府邸两侧增建了建筑两翼。亨利二世首先将流经园址的斯托尔河截流,在园内形成一连串三角形湖泊(见图12-39)。
图12-32 霍华德庄园全景
图12-33 巴洛克式风格建筑
图12-34 霍华德庄园风景
图12-35 霍华德庄园带状小树林平面图
图12-36 帕拉第奥建筑样式
图12-37 古罗马桥
图12-38 阿特拉斯喷泉
图12-39 斯托海德园三角形湖泊
斯托海德园沿湖园路与水面若即若离,或穿过假山洞府。沿线设置了大量的庙宇等建筑物,每座都铭刻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耐伊德》中的一句名言,作为景点题名。从府邸前的园路向西北行,可见以密林为背景的花神庙。四周种植着大量的各色杜鹃,花开时节,分外妖娆。在英国风景式园林中,先贤祠是最常见的景观建筑物,以此作为体现古罗马精神的象征。园内湖边处下可进入有山洞,出山洞经帕拉第奥式石桥,从另一角度欣赏西岸的先贤祠、哥特式村舍及岩洞,风光无限,别有一番情趣。园中以后引种黎巴嫩雪松、意大利丝杉、杜松、水松、落叶松,形成以针叶树为主的景观。亨利·霍尔二世又引进了南洋杉、红松、铁杉等,亨利·胡奇的独生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1946年他将斯托海德献给全国名胜古迹托管协会(见图12-40)。此园现已成为对游人开放的著名风景园之一。
图12-40 斯托海德园实景
7.尼曼斯花园
造园的首要任务就是改良土壤,种植大树,尽快在园内形成浓密的树荫。由于这里的土壤呈酸性,十分适宜喜酸性植物的生长。最引人入胜的是墙园的设计,中心布置有意大利式大理石水盘,环以四座巨型紫杉植物造型,突出墙园的中心。园内有座15世纪末都铎王朝时代留下来的府邸建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战火烧毁,现在作为遗址保存下来(见图12-41)。
图12-41 尼曼斯花园实景
尼曼斯花园反映了英国19世纪造园的典型特征:构图上将规则式花园与自然风景式园林相结合,带有折中主义色彩;园内植物品种十分丰富,植物配置得当,景观层次分明,花木色彩艳丽,养护管理精细。尼曼斯花园不仅是植物学家和园艺爱好者喜爱的研究场所,也是深受游客喜爱、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景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