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见图11-24)是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走向成熟。它使设计人勒·诺特尔一举成名,而园主尼古拉·福凯(1615—1680年)却因此成为阶下囚。
图11-24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平面图
巴黎南面约50 千米,靠近默兰(Melun)有一个名叫“沃”的村庄,福凯从25 岁起,就在此逐步购置地产。大约1650年,福凯请著名建筑师勒沃(1612—1670年)为他建造了一座府邸,担任室内外装饰及雕塑工作的是画家勒·布仑。勒布仑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古典主义绘画大师,他早年在伍埃画室学画时与勒·诺特尔交往甚密,因此向福凯推荐了勒·诺特尔作花园设计。这样,一位理智的、有修养和想象力的庄园主和一流的艺术家会集一体,共同为世界园林艺术贡献了一幅经典作品。
1656年,工程才真正开始。为了建成这一巨大的府邸花园,拆毁了三座村庄,使园地呈600 米×1200 米的矩形。为了园内的用水,甚至将安格耶河改道。该花园前后动用了1.8 万余名劳工,历时5年始成,不仅府邸本身富丽堂皇,而且花园的广袤和内容的丰富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大轴线简洁突出。
主花园在建筑的南面,整体布局对称严谨(见图11-25)。府邸正中对着花园的是椭圆形客厅,饱满的穹顶是花园中轴的焦点。花园中轴长约1000 米,穿过水池、运河、山丘上的雕像等一直贯通到底,形成宏伟壮观的气势。花园中轴两侧是顺向布置的矩形花坛,宽约200 米。花坛的外侧是茂密的林园,以高大的暗绿色树林衬托着平坦而开阔的中心部分。花园的布置由北向南延伸,由中轴向两侧过渡。地势也是由北向南,缓缓下降,过了东西向的运河之后,地势又上升,形成斜坡。
图11-25 大轴线简洁突出,整体布局对称严谨
(2)保留有城堡的痕迹(见图11-26)。
府邸采用古典主义样式,严谨对称。府邸平台呈龛座形,四周环绕着水壕沟,周边环以石栏杆,建筑与水面相结合,有着中世纪的痕迹。入口在北面,从椭圆形广场放射出几条林荫大道。椭圆形广场与府邸平台之间,有一矩形前院,两侧是马厩建筑,后面是家禽饲养场和菜园。
(3)花园在中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见图11-27)。
第一段紧邻府邸,以绣花花坛为主,强调人工装饰性。第二段以水景为主,重点在喷泉和水镜面。第三段以树木、草地为主,增加了自然情趣。
第一段的中心是一对刺绣花坛(见图11-28),紫红色砖石衬托着黄杨花纹,图案精致清晰,色彩对比强烈。花坛角隅部分点缀着整齐的紫杉及各种瓶饰。刺绣花坛的两侧,各有一组花坛台地,东侧台地略宽,当中配置了三座喷泉,其中王冠喷泉(见图11-29)尤其精彩。东侧地形原来略低于西侧,勒·诺特尔有意抬高了东侧台地的园路,使得中轴左右保持平衡。
图11-26 保留有城堡的痕迹
图11-27 沃-勒-维贡特府邸在中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
第一段的端点是圆形水池,两侧是长条形水池,长约120 米,形成较明显的、垂直于中轴的横轴。与之平行的有一条横向园路,其东端尽头地势稍高,顺势修筑了三个台层,正中有台阶联系。最上层两侧对称排列着喷泉,饰以雕塑,挡土墙上装饰着高浮雕、壁泉、跌水和层层下溢的水渠等。
图11-28 第一段紧邻府邸,以绣花花坛为主
图11-29 王冠喷泉
第二段花园的中轴路两侧,过去有小水渠,密布着无数的低矮喷泉,称为“水晶栏杆”,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其后两侧延伸的是草坪花坛围绕的椭圆形水池(见图11-30)。沿着中轴路向南,是方形的水池,因池中无喷泉,水面平静如镜,故称“水镜面”。由此向南望去,似乎运河对岸的岩洞台地就在池边,其实两者间隔250 米。而由南向北望,则府邸的立面完全倒映在水池中。第二段花园的东西两侧,各有洞窟状的忏悔室,从其上面的平台上,可以更好地观赏园景。走到花园的边缘,低谷中的横向大运河忽现眼前。
图11-30 花园中轴路两侧,草坪花坛围绕的椭圆形水池
从安格耶河引来的河水,在这里形成长近1000 米、宽40 米的运河,两侧有宽阔的草地,后面是高大的乔木。园中以运河作为全园的主要横轴,是勒·诺特尔的首创,并成为勒·诺特尔式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水体处理方式。中轴处的运河上不仅设有架桥,而且水面向南扩展,形成一块外凸的方形水面,既便于游船在此调头,又形成南北两岸围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水面空间,使运河既有东西延伸的舒展,又加强了南北两岸的联系,局部景观更加丰富,并且强调了全园的中轴线。
大运河(见图11-31)将全园一分为二,北边的花园到此形成一个段落。在北花园的挡土墙上,有几层水盘式的喷泉、跌水,其间饰以雕像,形成壮观的“飞瀑”,向运河过渡。运河的南岸倚山就势建有七开间的洞府,洞府两侧呈斜坡状,内有横卧的河神雕像,前有一排水柱从河中喷出。南北两边的台阶都隐蔽在挡土墙后的两侧,更加强了水面空间的完整性。
图11-31 大运河
第三段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的山坡上,坡脚处理成大台阶。中轴线上有一座紧贴地面的圆形水池,无任何雕凿,从中喷出的水柱花纹十分美丽。半圆形的绿阴剧场与府邸的穹顶遥相呼应。坡顶耸立着的海格力士的镀金雕像(见图11-32),构成花园中轴的端点。在海格力士雕像前,回头北望,整个府邸花园尽收眼底。
图11-32 中轴线焦点,海格力士雕像
总之,花园三段落之间的过渡,循序渐进,独具匠心。第一段以圆形的小型水池结束,下几级台阶,两侧各有120 多米长的横向水渠,与大运河相呼应,增强了横向轴线感。第二段以方形的大型水镜面结束,预示着大运河的临近。大运河边缘的飞瀑,与运河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与飞瀑相对的岩洞中,饰有雕像和喷泉,进一步活跃了水景气氛。
(4)突出有变化有层次的整体。
利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在中间的下沉之地,建有洞穴、喷泉和一条窄长的运河,形成形状、空间、色彩的对比。在建筑的平台上可观赏到开阔的有丰富变化的景观;若站在对面山坡上,透过平静的运河可看到富有层次的生动景色。
各造园要素布置得合理有序,在花园中轴上占有主导作用的刺绣花坛占地很大,并配以喷泉。地形经过精心处理,形成不易察觉的变化。水景起着联系与贯穿全园的作用,在中轴上依次展开。环绕花园整体的绿墙布置得美观大方。
(5)能满足多功能要求。
园内能举办华美的盛宴、庄丽的服装展览,以及戏剧演出(曾演出莫里哀剧)、体育活动和燃放烟火等。
(6)雕塑精美。
在前面台地上或水池中,有多种类型的雕塑(见图11-33)。在后面山坡上立有大力神,在中间凹地的壁饰上、洞穴中都作有生动的塑像。
图11-33 府邸中多种类型的雕塑
(7)树林茂密。
园林周围是灌木丛、丛林(见图11-34),它们起到烘托主题花园的作用。在花园边的林园中,有与花园相协调的园路。在空间上,封闭的林园与开放的花园形成强烈的对比。高大的树木,形成花园的背景,构成向南延伸的空间。最后在花园的南端,围合成半圆形的绿阴剧场,透视深远。此外,在林园边布置绿阴园路,形成宜人的散步道。
图11-34 府邸花园树林茂密
1661年该园建成后,于8月17 日第二次请王公贵族前来观园赴宴,路易十四也到园观赏,此后更加猜忌福凯,并在三周后的9月5 日,将福凯下狱问罪,判无期徒刑,福凯后死于1680年。
福凯被捕后不久,路易十四就开始筹划凡尔赛宫苑的建造工程。当时,沃-勒-维贡特花园中大量的雕塑,曾开辟了法国园林装饰的新风气,此时,这些雕塑作品也被路易十四占为己有,安放在凡尔赛宫苑中,甚至凡尔赛柑橘园中的数千盆柑橘也来自沃-勒-维贡特花园。
1705年,居住在这里的福凯夫人将此房产卖掉,在1764年、1875年此房产两次被转卖,后归萨姆密尔先生,在1908年他去世时,此园基本恢复。1914年,萨姆密尔先生的儿媳Edme-Som-mier 夫人将此房屋作为医院,接收前线运回的病员。1919年,花园部分对公众开放,1968年其建筑内部也允许参观。
2.凡尔赛宫苑
勒·诺特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凡尔赛宫苑(见图11-35)。它规模宏大,风格突出,内容丰富,手法多变,最完美地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造园原则。
1662—1663年,路易十四让勒·诺特尔规划设计凡尔赛园林。该园位于巴黎西南18 千米,共建设了20多年,于1710年全部完成,1682年路易十四把政府办公地迁到这里。
路易十四选择的凡尔赛,原是位于巴黎西南22 千米处的一个小村落,周围是一片适宜狩猎的沼泽地。
亨利四世最早在这里有一座打猎时休息的小屋。1624年,路易十三兴建了一所简陋的狩猎行宫,为砖砌的城堡式建筑。路易十四12 岁时初次来到凡尔赛,对父王留下的城堡情有独钟,因此不愿放弃其父的行宫,对宫殿的扩建,只能局限在壕沟内,将当时长度只有50 米的路易十二行宫“包裹”起来。直到1668年宫殿实在难以满足国王举行盛大宴会的需要,又显得与园林不协调时,才由建筑师小芒萨尔对宫殿进行再次扩建,并填平了壕沟,使建筑长达400 米,形成与整个园林比例协调的统一体。为体现君主绝对权威,勒·诺特尔在凡尔赛宫园林设计中采取了如下手法。
(1)宫苑规模大,纵向中轴线突出,且建筑与花园相结合。
凡尔赛宫苑占地面积巨大,规划面积达1600 公顷,其中仅花园面积就达100 公顷。如果包括外围的大林园,占地面积达6000 余公顷,围墙长4 千米,设有22 个入口。宫苑主要的东西向主轴长约3 千米,如包括伸向外围及城市的部分,则有14 千米之长。园林从1662年开始建造,到1688年大致建成,历时26年之久,其间边建边改,有些地方甚至反复多次修建,力求精益求精。
宫殿坐东朝西,建造在人工堆起的台地上,南北长400 米,中部向西凸出90 米,长100 米。宫殿的中轴向东、西两边延伸,形成贯穿并统领全局的轴线(见图11-36)。
东面是三侧建筑围绕的前庭,正中有路易十四面向东方的骑马雕像。庭院东面的入口处有“军队广场”,从中放射出三条林荫大道向城市延伸(见图11-37)。园林布置在宫殿的西面,近有花园,远有林园。
三条放射路焦点集中在凡尔赛宫前广场的中心,接着穿过宫殿的中心,轴线向东南伸延,在这条纵向中轴线上布置有拉托娜喷泉、长条形绿色地毯、阿波罗神水池喷泉和十字形大运河。站在凡尔赛宫前平台上,沿着这条中轴线望去,景观深远,严整气派,雄伟壮观,体现出炫耀君王权威的意图。
宫殿二楼正中,朝东布置了国王的起居室,由此可眺望穿越城市的林荫大道,象征路易十四控制巴黎、控制法兰西,甚至控制全欧洲的雄心壮志。朝西的二层中央,原设计为平台,后改为著名的凡尔赛镜廊(见图11-38)。镜廊全长72 米,一面是17 扇朝向花园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面是镶嵌与拱形窗门对称的、由400多块镜片组成的17 面镜子。在镜面中反映出花园的景色,好似伸入园中的半岛,又似花园中轴线的焦点。由此处眺望园林,视线深远,循轴线可达8 千米之外的地平线。气势之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2)以水景贯通全园(见图11-39),采用超尺度的十字形大运河(见图11-40)。
花园中首先建造的是宫殿凸出部分前的刺绣花坛,后又改成“水花坛”,由五座泉池组成。现在的“水花坛”是一对圆角矩形的大型水镜面。大理石池壁上装饰着爱神、山林水泽女神以及代表法国主要河流的青铜像。塑像都采用卧姿,与平展的水池相协调。
图11-35 凡尔赛宫苑平面图
1.宫殿建筑;2.水花坛;3.南花坛;4.拉托娜泉池及拉托娜花坛;5.国王林荫道;6.阿波罗泉池;7.大运河;
8.皇家广场;9.瑞士人湖;10.柑橘园;11.北花坛;12.水光林荫道;13.龙泉池;14.尼普顿泉池;15.迷宫丛林;16.阿波罗浴场丛林;17.柱廊丛林;18.帝王岛丛林;19.水镜丛林;20.特里阿农区;21.国王菜地
图11-36 主体建筑前望(越过拉托娜喷泉)园景纵轴线
图11-37 三条林荫大道向城市延伸
图11-38 凡尔赛镜廊
图11-39 以水景贯通全园
图11-40 十字形大运河
从水花坛向西望,中轴线两侧有茂密的林园,高大的树木修剪齐整,增强了中轴线的立体感和空间变化。花园中轴线的艺术主题完全是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起点是饰有雕像的环形坡道围着的拉托娜泉池(见图11-41),池中是四层大理石圆台,拉托娜雕像耸立顶端,手牵着幼年的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下面有口中喷水的乌龟、癞蛤蟆和跪着的村民,水柱将雕像笼罩在水雾之中。在罗马神话中,孪生兄妹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神阿耳忒弥斯是拉托娜与天神朱庇特的私生子,乌龟、癞蛤蟆之类是那些曾经对拉托娜有所不恭、对她唾骂的村民被天神惩罚而变的。拉托娜泉池两侧各有一块镶有花边的草地,称为“拉托娜花坛”。中央是圆形水池和高大的喷泉水柱,草地的外轮廓与拉托娜泉池协调地嵌合在一起。(www.xing528.com)
从拉托娜泉池向西行,是长330 米、宽45 米的“国王林荫道”,法国大革命时改称“绿地毯”。林荫道中央为25 米宽的草坪带,两侧各有10 米宽的园路。园路外侧每隔30 米立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或瓶饰,共24个,在高大的七叶树和绿篱的衬托下,显得典雅素净。林荫道的尽头,便是阿波罗泉池(见图11-42)。椭圆形的水池中,阿波罗驾着巡天车,迎着朝阳破水而出。紧握缰绳的太阳神、欢跃奔腾的马匹塑像栩栩如生。当喷水时,池中水花四溅,整个泉池蒙上一层朦胧的水雾。
图11-41 拉托娜泉池
图11-42 阿波罗泉池
阿波罗泉池两侧的弧形园路上各有12 尊在树木和绿篱衬托下的雕塑。阿波罗泉池之后是凡尔赛宫苑中最壮观的十字形大运河,它既延长了花园中轴的透视线,又是为沼泽地的排水而设计的。在中轴上,大运河长1560 米、宽120 米、横向长1013 米。在东西两端及纵横轴交汇处,大运河都拓宽成轮廓优美的水池。路易十四经常乘坐御舟,在宽阔的水面上宴请群臣。大运河的西端还有一个放射出十条道路的中心广场——皇家广场。
在水花坛的南北两侧有“南花坛”和“北花坛”。这两座花坛一南一北,一开一合,表现出统一中求变化的手法。南花坛台地略低于宫殿的台基,实际上是建在柑橘园温室上的屋顶花园,由两块花坛组成,中心各有一喷泉。由此南望,低处是柑橘园,远处是“瑞士人湖”和林木繁茂的山岗(见图11-43)。瑞士人湖面积有13 公顷,因由瑞士籍雇佣军承担挖掘工程而得名。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势低洼,排水困难,故就势挖湖,在南面形成以湖光山色为主调的、开放性的外向空间。
图11-43 凡尔赛宫苑的柑橘园、刺绣花坛和瑞士人湖
路易十四偏爱柑橘树。勒沃最初在宫殿的南侧建了一处柑橘园,小芒萨尔在扩建宫殿的南翼时将勒沃的柑橘园拆毁,建造了现在看到的新柑橘园,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园内摆放着大量的盆栽柑橘、石榴、棕榈等,富有强烈的亚热带气氛。新柑橘园比南花坛低13 米,借助高差在南花坛地面下建了一座温室,有12 个拱门,可容纳3000 盆植物越冬。柑橘园的东西两侧各有20 多米宽、100 级台阶的大阶梯联系上下。
与南花坛相对照,北花坛则处理成封闭性的内向空间。这里地势较低,也有两组花坛及喷泉,四周围合着宫殿和林园。它的北面有丰富的水景处理,从金字塔泉池开始,经山林水泽仙女池,穿过水光林荫道,到达龙池,尽端为半圆形的尼普顿泉池,一系列喷泉引人入胜。金字塔泉池是金字塔形的四层水盘,由雕像支撑着。山林水泽仙女池表现了狄安娜与山林水泽仙女嬉戏的情景。水光林荫道是穿越林园的坡道,两边排着22 组盘式涌泉,各由三个儿童像擎着。龙池是一座圆形水池,池中是展翅欲飞的巨龙,周围四条怪鱼纷纷逃窜,四个儿童骑在天鹅身上,以弓箭袭击巨龙。尼普顿泉池虽不似瑞士人湖那么辽阔,但在幽暗和狭窄的空间对比之下,也显得十分壮观。泉池南岸池壁上及水中装饰着雕像和喷泉,喷水或呈抛物线形射向池中,或向上直冲云霄,或从各种动物塑像口中喷出;水柱或粗或细、纵横交错,伴以喧闹的声响,使人印象深刻。
凡尔赛宫苑不仅在规划中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在宫苑建造过程中,也处处反映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在长期的建造过程中,始终有数以千计的工匠和马匹,劳作于地形改造、水利、建筑和种植工程。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大量运用于造园之中。凡尔赛宫苑的水源难以满足大运河和一千四百多座泉池的用水,为此设计过多种引水方案。欧尔河引水工程始于路易十三时期,后来又计划将河流改道引水最终未能实现。还设计了建造23 个、可存储800 多万立方米雨水的蓄水池方案,实际建成的只能储水22 万立方米。17世纪80年代,又在马尔利建造了巨大的水工机械,用14 个水轮泵来提升塞纳河水,再以渡槽引来,堪称当时的工程奇迹。
(3)注重林园的营造,并布置丛林背景(见图11-44)。
国王林荫道两侧的林园是凡尔赛宫苑中最独特、最可爱的部分,是真正的娱乐休憩场所。空间一般尺度较小,显得亲切宜人。
图11-44 注重林园的营造
全园共有14 处小林园,其中两处在水光林荫道的两边,其余的布置在中轴两侧,以方格网园路划分成面积相等的十二块。园路的四个交点上布置有四座泉池,池中分别有象征春天的花神、象征夏天的农神、象征秋天的谷神和象征冬天的酒神雕像,代表四季交替。每一处小林园都有不同的题材、别开生面的构思和鲜明的风格。路易十四非常喜欢邀请外国使节来凡尔赛宫苑,重点便是参观林园。但是,路易十四死后,许多小林园都改变了原来的题材和风格。
“迷园”是勒·诺特尔构思最巧妙的小林园之一,取材于伊索寓言。入口相对而立的是伊索和厄洛斯的雕像,暗示受厄洛斯引诱而误入迷宫的人,会在伊索的引导下走出迷宫。园路错综复杂,每一转角处都有铅铸的着色动物雕像,各隐含着一个寓言故事,并以四行诗作注解,共有四十多个。1775年“迷园”被毁后改成“王后林园”。
勒·诺特尔为蒙黛斯潘侯爵夫人(路易十四的情人)兴建的“沼泽园”也是一处十分精美的场所。园内方形水池的中央,有一座独特的喷泉,在一株逼真的铜铸的树上,长满了锡制的叶片,在所有枝叶的尖端,布满了小喷头向四周喷水;水池边的“芦苇叶”则向池中心喷出水柱;池的四个角隅上的“天鹅”也向池内喷水。不同方向的水柱纵横交错,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外,在两侧大理石镶边的台层上,设有长条形水渠,里面是各种水罐、酒杯、酒瓶等造型的涌泉;还有一盘“水果”,也从盘中向外喷水,简直是一处水景荟萃之地。
沼泽园后来被小芒萨尔改成“阿波罗浴场”,其中有大岩洞,主洞是海神洞,有巡天回来的阿波罗与众仙女的雕像,两个副洞有太阳神的马匹雕像。这组雕像本来安放在“忒提斯岩洞”中,因1682年小芒萨尔扩建宫殿北翼时岩洞被毁而移至此处。武提斯岩洞也是献给太阳神的,由水工专家、意大利人弗兰西尼兄弟设计建造,顶上造了蓄水池,由洞府内泻出许多水流;三个拱形洞门上有一长形浮雕,描绘太阳神来洞府时受到沼泽女神的迎接。这里曾是备受路易十四钟爱的欣赏音乐演奏的地方。1776—1778年,阿波罗浴场改成浪漫式风景园林。
“水剧场”小林园在椭圆形的园地上,流淌着三个小瀑布,还有二百多眼喷水,可以组成10 种不同的跌落组合。观众席环绕舞台呈半圆形布置,并逐层向后升起,上面铺着柔软的草皮。可惜其毁于18世纪中叶,现存的是后建的“绿环丛林”。
“水镜园”建于1672年,水池的处理很简洁,水面与驳岸平齐,自然过渡到斜坡式草坪,与西侧的“帝王岛”(亦称“爱情岛”)合为一体。路易十八时期,帝王岛被改成英国式花园,称为“国王花园”。
“柱廊园”由小芒萨尔于1684年建造,是树林环绕的大理石圆形柱廊,共32 开间。粉红色大理石柱纤细轻巧,柱间有白色大理石盘式涌泉,水柱高达数米。当中为直径32 米的露天演奏厅,中心是雕塑家吉拉尔东的杰作“普鲁东抢劫普洛赛宾娜”,雕塑放置在高高的基座上形成构图中心。
为了使林园尽快成林,建造者从附近的森林中用大车运来大树。为了移植大树还创造了由滑轮车和杠杆装置构成的专门的移树机。由远处运来的大树在一天之内就布置成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了,被人们誉为“与大自然经历了两三个世纪的效果相差无几”。1688年,仅从阿尔托瓦一地就运来25000 多棵大树。由于移植大树的成活率很低,还需要及时补种,因此浪费惊人。凡尔赛宫苑所用的石头也来自全国各地。故有人说,仅从树木和石头上就可以看出,凡尔赛宫苑是统一强大的法兰西的象征。
(4)创造广场空间。
凡尔赛宫苑是作为露天客厅和娱乐场来建造的,是宫殿部分的延续。它展示了高超的开辟广阔空间的艺术手法。在道路交叉处布置不同形式的广场,纵横向道路围起的绿地中也安排有各种空间,用作宴会、舞会、演出观剧、游戏或放烟火使用。
路易十四在建园之初就要求,在园中能够举行豪华的宫廷盛会,希望能同时容纳7000 人活动。国王在此举行的最著名的晚会是1674年夏天的“凡尔赛的消遣”,一连持续了六个夜晚,极尽豪华奢侈。
(5)遍布塑像。
凡尔赛宫苑中可谓雕塑林立(见图11-45),其主题和艺术风格十分统一。除了有杰出的画家勒·布仑统一规划外,还于1666年在罗马专门设立法兰西艺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家,他们在勒·布仑的统一指挥下完成了全园的雕塑创作。作家贡布斯曾说,这一时期的法国,在建筑、雕塑、绘画、造园、喷泉技术及输水道的建造等方面,均已超出意大利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水平,并认为凡尔赛宫苑的建造就是为给法国带来永久的荣光。
图11-45 凡尔赛宫苑雕塑林立
(6)采用洞穴。
洞穴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被安排在园的北面。洞穴内部雕塑装饰有三组,中心是太阳神,有许多仙女围绕。左右两边是太阳神神马,还有半人半鱼神。洞穴是欣赏音乐演出的场所。
总之,凡尔赛宫苑的建成对当时整个欧洲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各国君主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德国、奥地利、荷兰、俄罗斯和英国都相继建造自己的“凡尔赛”,然而,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未能超过凡尔赛。
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凡尔赛宫苑几经沧桑,渐渐失去17世纪时的整体风貌。规划区域的面积从当时的一千六百多公顷缩小到现在的八百多公顷,虽然园林的主要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却难以反映出鼎盛时期的全貌。
3.特里阿农宫苑
特里阿农宫苑(见图11-46)位于法国伊夫林省,原属路易十五,现属于法国政府。
图11-46 特里阿农宫苑平面图
1670年,在大运河横臂北端附近名叫特里阿农的村庄,为蒙黛斯潘侯爵夫人建造了一座小型收藏室,两侧配以亭廊。花园由园艺师勒布托设计,园内种植了很多奇花异草。
这座小型收藏室的立面和室内,都装饰了大量白底蓝花的瓷砖和瓶饰,希望形成一种中国式的风格,称为“特里阿农瓷宫”。特里阿农瓷宫是以仿照中国的青花瓷瓷砖为装饰材料建造的。
1687年,国王决定改建特里阿农瓷宫,以便蒙特农夫人在此居住。小芒萨尔建造的宫殿,以大理石为饰面材料,称为“特里阿农大理石宫”(见图11-47)。
路易十四死后,特里阿农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路易十五从小就对特里阿农宫兴趣浓厚,认为这里不像凡尔赛宫那样豪华,更适宜居住。
路易十五爱好植物学,将一部分花园改成植物园,鼓励进行外来植物的引种试验。1750年,加伯里埃尔(1698—1782年)在特里阿农的西面,建造了“新动物园”,在低洼的庭院和简易的牲畜棚中,养着许多小宠物。周围是引种试验花圃,其中有加伯里埃尔设计的称为“法国亭”的小建筑,后来成为非常重要的科研中心。
1759年在此建立了植物园,内有大型温室,并有许多观赏植物。1764年以后,主要种植观赏树木。1830年后,又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和许多美观的外来树种。
图11-47 特里阿农大理石宫
1762—1768年,路易十五在法国亭前建造了一处宁静的住所,称为“小特里阿农”(见图11-48),周围有小型的法国式花园,一直延伸到特里阿农大理石宫。路易十六登基后,为王后在此建造了小城堡。不久之后王后就对花园进行了全面改造,形成英中式花园风格。
图11-48 小特里阿农宫殿侧立面
4.枫丹白露宫苑
枫丹白露宫苑(见图11-49)位于法国巴黎东南约55 千米处,有湖泊、岩石和森林等自然景观,城堡建造在森林深处的一片沼泽地上。从12世纪起,法国历代君王几乎都曾在此居住或狩猎。
图11-49 枫丹白露宫苑平面图
1.鲤鱼池;2.“狄安娜”花园;3.经勒·诺特尔改造的大型花坛;4.大花园中的方形水池;5.大运河
1169年,肯特伯雷大主教将枫丹白露庄园中的小教堂献给了国王路易七世(1137—1180年在位)。此后,它成了君王的行宫。15世纪英国入侵时,王宫迁往卢瓦尔河畔,枫丹白露一度无人问津。弗朗索瓦一世(1494—1547年)时期,宫廷迁回巴黎附近,枫丹白露又成为酷爱狩猎的君王们的游玩之地。
1528年,弗朗索瓦一世将旧宫殿拆毁,只保留厂塔楼,重新建造了一座行宫。新宫殿是文艺复兴初期的样式,它的三翼在南面围合着喷泉庭院。前庭在西面,称为白马庭院,长152 米,宽112 米,正门朝东,门前有一巨大马足形台阶(见图11-50)。宫殿周围当时有水壕沟环绕。此后,这座宫殿和花园随着君王的更替,经历了不断的改建和修缮。
喷泉庭院(见图11-51)是一座三面环城堡、一面朝水的方形庭院,名字起自于庭院中央的一座雕像喷泉。16世纪时,庭院中有一座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海格力士”雕像喷泉,王朝复辟时期改成佩迪托塑造的郁利斯雕像。喷泉庭院的南面对着开阔的鲤鱼池开挖于13世纪,平面呈梯形。从喷泉庭院南望,是宽阔的水池和远处的树木。
新宫殿的北面是封闭的“狄安娜花园”,园内有狄安娜大理石像。弗朗索瓦一世时期,花园被改造成方格形的黄杨花坛,称为“黄杨园”。维尼奥拉在里面设置了一些青铜像。
1602年,亨利四世将狄安娜大理石像移到室内保存,由雕塑家普里欧铸造了一尊青铜仿制品,放在原处。弗兰西尼设计了四条“猎犬”,蹲在雕像四周(见图11-52),下面还有口中吐水的四只“鹿头”,由彼阿尔塑造。现在看到的狄安娜铜像,是1684年由克莱兄弟重新塑造的。
1645年,勒·诺特尔改建了狄安娜花园(见图11-53)。喷泉四周设刺绣花坛,装饰了雕像和盆栽柑橘。拿破仑时代又将狄安娜花园改成英国式花园,过去的小喷泉改成大理石池壁、青铜像装饰的泉池,成为这座小花园的主景,一直保留到现在。
图11-50 白马庭院
图11-51 喷泉庭院
在鲤鱼池(见图11-54)的西面,有弗朗索瓦一世建造的“松树园”,园中种有大量来自普罗旺斯的欧洲赤松。1543—1545年,意大利建筑师塞里奥在里面建造了一处三开间的岩洞,立面是粗毛石砌的拱门,镶嵌着砂岩雕刻的四个巨人像。洞内布满了钟乳石,这是在法国建造最早的岩洞。亨利四世时期,花园有所改建,园内布置黄杨花坛、雪松和一棵在当时十分罕见的悬铃木。
图11-52 弗兰西尼设计了四条“猎犬”,蹲在雕像四周
图11-53 狄安娜花园及狄安娜花园中的树木和自然式溪流
1713年,这一部分改建成法国式花园。1809—1812年,拿破仑又命园林师于尔托尔将它改建成英国式花园,面积增加到10 公顷。园内以种植大量的外来珍稀树木而著称,如槐树、鹅掌楸、柏树等(这些树种当时在法国很少见),形成富有自然情趣的树林草地。
鲤鱼池的东面有大花园,中心是巨大的方形花坛。它与围绕“卵形庭院”布置的宫殿部分相平行。1600年,工程师弗兰西尼用水渠将花坛分隔成三角形的四大块,花坛中间是大型泉池,池中有狄伯尔的青铜像,因此称之为“狄伯尔花坛”。
1664年,勒·诺特尔对此进行改建,花坛中增加了黄杨篱图案,并将狄伯尔铜像移到一圆形水池中。现在的花坛中已没有了黄杨图案,狄伯尔铜像也在大革命时期被熔化了。花坛尺度较大,周围树木夹峙的园路高出花坛1~2 米,围合出一个边长250 米的方块,里面是四块镶有花边的草坪。草坪中央是方形泉池,池中饰以简洁的盘式涌泉。花园中视线深远,越过运河可一直望到远处的岩石山。花园台地的挡土墙,处理成数层跌水并接以水池。勒·诺特尔重新利用了弗兰西尼的水工设施,处理成一个喷泉景观系列,可惜大部分已被毁坏。
勒·诺特尔主要改造了枫丹白露宫苑中的大花园,创造出广袤辽阔的空间效果(见图11-55)。但是,于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水景,无疑是枫丹白露宫苑最突出的景观。无论是大运河和鲤鱼池,还是一系列的水池和喷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11-54 庭院南面的鲤鱼池
图11-55 枫丹白露宫苑中的大花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