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但主要集中在扬州和苏州两地。
1.扬州园林
乾隆时期,是扬州园林的黄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有个园、瘦西湖、小盘谷等。瘦西湖是园林集群,既是私家园林荟萃之地,又是一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水上游览区。
1)个园
个园是清代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1770—1838年)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住宅园林,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故名“个园”。全园分为四季假山园林区、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地24000 平方米。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南部的盐商豪宅,三纵三进,气势宏伟。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
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在24000 平方米的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叠石艺术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园中古树参天,修竹万竿,珍卉丛生,随候异色,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地的石料,笋石、太湖石、黄石、宣石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体现不同的季节,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笋石象征春天,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景色,黄石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颜色洁白的宣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
春景,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展现了“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的画面。春山见图7-36。
夏景,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奇如峰;近看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夏山见图7-37。
图7-36 春山
图7-37 夏山
秋景,秋景用黄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秋山见图7-38。
冬景,冬景用宣石(石英石)堆叠而成,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一体而又有起伏之感。人们在用宣石造山的同时,还着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狮子,或跳或卧,或坐或立,跳跃嬉戏,顾盼生情。这一幅似与不似之间的“狮舞瑞雪”图,使孤寂的雪山显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冬山见图7-39。
2)瘦西湖
瘦西湖(见图7-40)位于今扬州城西北郊,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又名长春湖。为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亦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泄洪渠道。沿河两岸,经历代造园家擘划经营,逐步形成湖上园林。《扬州鼓吹词序》有言,“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有着“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是烟花三月时节,扬州最美的景致之一(见图7-41 至图7-43)。
瘦西湖的文化景观中绝大部分园林造景是从康乾盛世开始的,尤其是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期间,两次驻足于扬州天宁寺。瘦西湖两岸的建筑景观及园林造景,都是盐商为博得皇帝欢心,而营造出来的山水楼阁,廊轩舫榭。因乾隆两次水线都是从天宁寺御马头上岸,终点至大明寺拜谒欧苏(欧阳修、苏东坡),所以在1757年改水路由清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岭春深起沿河道向左,及至熙春台。这一举措促使盐商更是加快营造两岸的轩榭建筑来博得皇帝欢心,同时也体现了扬州当年漕运的繁荣及雄厚的财力,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瘦西湖景观中的园林、风景、寺院、亭台楼阁以及从城北直通蜀冈的水道,是乾隆皇帝分别于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和1784年六次南巡,彻底改变扬州城北郊风貌格局的产物,反映了南巡所引发的园林景观建设风潮。
图7-38 秋山
图7-39 冬山
图7-40 瘦西湖鸟瞰图
图7-41 瘦西湖莲花桥
图7-42 瘦西湖钓鱼台
图7-43 瘦西湖小金山
瘦西湖景观借鉴了北方皇家园林的手法,莲花桥和白塔的原型均来自北京的北海,春台祝寿景观颇具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是清乾隆年间扬州盐商和官绅为皇帝祝寿之所。瘦西湖园林景观突破了狭隘的私园范围,超越了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景观要素组织成连贯的整体,突出体现了瘦西湖景观与帝王南巡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瘦西湖水道沿途绚丽、殷实、富庶的风物,体现了帝王巡游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给政权稳固、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重大影响,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帝王陶冶性情、回归自然,对儒家人格修养和内圣外王境界的追求。
瘦西湖文化景观在宏观造景方面,依托了扬州城的历代城壕、瘦西湖历史河道及遗存等各个历史景观单元,通过山水、树木、建筑、亭榭、廊道等建筑要素及历史文化功能特征进行区域划分,并将各个分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集中展现从御马头经由西园曲水,转向大虹桥,至四桥烟雨,再到熙春台,最后抵达蜀冈山麓的线性文化景观。“山水既有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又蕴含着无限的‘道’ ,蕴含着宇宙生命的生机。”园林整体风格以一幅次第展开的水墨山水长卷的形式予以表达,时显时隐,时开时合,时直时曲,恰当而独到地将绘画技法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组织规律中。全篇景致严格遵循形式美中整齐一律、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原则,既能从整体上体现瘦西湖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又能彰显四段分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我国湖上园林的造景艺术极具借鉴意义。
3)小盘谷
小盘谷位于扬州新城东南的大树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约3000 平方米,为小型宅院。总体分为三部分,西部为平方住宅区,中部为一大厅,大厅右为一火巷,巷东即花园。入口处花厅将小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是沿墙堆筑土石小型假山;北面为主要景观,假山水池互用,采用了收放对比的手法。
2.苏州园林
清同治时期以后,江南地区的私家造园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太湖附近的苏州。苏州四大名园为留园、拙政园、网师园和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分布图(见图7-44)。
图7-44 苏州古典园林分布图
(图片来源:苏州园林局)
1)留园
留园是中国一座久负盛名的江南私家名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阊门外的留园路338 号,因景域丰富、建筑巧丽、院落曲折被称为“吴下名园之冠”,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人弹劾,罢官回乡,在旧时园址上修建了东园和西园为私家花园,以安度晚年。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在屡遭易主之后,刘恕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购入,历时四年,在修复旧园的基础上增地扩建。因园内多植白皮松和碧竹,园内色调清寒,故取名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书法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园内奇石以冠云峰为最胜(见图7-45)。(www.xing528.com)
图7-45 留园冠云峰
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阊门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惟寒碧山庄幸存下来。同治十二年(1873年),园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又扩建了留园的西部和东部,基本奠定留园的主要格局,于光绪二年(1876年)完工,其时园内“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澳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俞樾作《留园记》),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留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占留园面积三分之一,并以建筑划分空间。留园整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中部的假山池水区、东部的阁楼庭院区、西部的自然山林区、北部的悠然田园区。
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以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300 余方,为“留园法帖”。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留园的主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于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立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以建筑为主,多厅、堂、轩、斋,间以奇峰巨石。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主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见图7-46),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厅内藏有《雨过天晴图》(见图7-47)。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是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口,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见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水阁活泼泼地,横卧于溪涧之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北面以竹林和桃杏等植物景观为主。桃园称“小桃屋”“又一村”,建有葡萄架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园中小桥、长廊、漏窗、云墙,依势起落,形成无数幽深庭院。
留园运用借景的造园技法对空间进行巧妙处理,使四个部分布局紧凑、环环相扣。全园以回廊贯通,以粉墙相隔,形成隔而不断的有机整体,还借园外之景丰富园内之景,增加空间层次,扩大园内空间感。留园既有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又有疏密有致的建筑空间。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留园平面图见图7-48。
图7-46 留园五峰仙馆
图7-47 留园《雨过天晴图》
图7-48 留园平面图
2)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带城桥路阔家头巷,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见图7-49)现面积约10 亩(包括原住宅),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 亩,内花园占地5 亩,其中水池占地447 平方米。网师园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建筑虽多却不拥塞,山池虽小却不局促。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网师园分为三部分,景色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院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与山水错落映衬。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庭院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璧石。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两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 根,正门东侧设便门。网师园砖雕门楼见图7-50。
图7-49 网师园全景图
图7-50 网师园砖雕门楼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年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三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期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池北竹外一枝轩原为封闭式斜轩。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西部为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此处亦为何氏辟)入,占地1 亩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药名种,西北角院里轩屋名“殿春籍”便得于此。
网师园的主要景点有以下几个。
①殿春簃,“殿春”,即春末。楼阁边小屋称“籍”,旧为书斋庭院。此处为春末景点,庭中遍植芍药,故名。坐落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即以此为蓝本而建。
②琴室,为主人操琴之所,是一处全封闭空间。庭中南面墙壁是气势峥嵘的嵌壁山,相传为清代著名叠山家戈裕良之手笔。室为歇山式半亭,面对青峰,焚一炉香,弹一曲“高山流水”,实为操琴之佳处。
③五峰书屋,该屋前后均有庭院,叠以峰峦。门前庭院山有峰,为庐山五老峰之写意。亦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
④集虚斋,取《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即清除思想上的杂念,让心头澄澈明朗,为修身养性之所,是园主读书之处。
⑤竹外一枝轩,为园中春景景点,取宋代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而名。
网师园平面图见图7-51。
图7-51 网师园平面图
1.引静桥;2.云冈;3.平石桥;4.涵碧泉
3.其他地区园林
浙西园林最具代表性的为海宁的安澜园。
安澜园俗称陈园,其雏形可追溯至南宋,建炎四年安化郡王王沆赐第盐官,营造此园。元初开始,该园逐渐废毁。明万历二十四年,戏曲家、太常寺少卿陈与郊在王氏故园遗址上理水叠山,修建园林,号“隅园”。清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陈元龙得之,更名“遂初园”。遂初园时期,园占地60 余亩,其中池水面积占去一半,继承了隅园以水为主的布局风格。园中主要建筑有环碧堂、静观斋、天香坞、漾月轩、赐闲堂、九曲梁、十二楼等,堪称浙西园林之冠。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南巡,驻跸遂初园,赐名安澜园,回到北京,将圆明园福海北的四宜书屋也改名为安澜园,景区略加改造,悉仿陈氏安澜园中的主要景点,安澜园由此名闻天下。此后乾隆三度南巡,均驻跸安澜园。陈氏屡次葺新,将安澜园面积扩至60 余亩,新增景点、建筑达三十余所。
由于陈元龙深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之精髓,他在对遂初园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工程中,精心保留并更加突出了该园林前期所具有的明代艺术风格。园林整体扩建至60 余亩之广,其中一半为波光粼粼的清池碧水。特别是在扩建中着意去除了人工痕迹,整园无雕琢,无粉饰,但一草一木,一池一水,一堂一墅,一亭一轩,无不呈现出幽雅古朴的天然野趣。
纵观安澜园全貌,其皇家气势令人惊叹。从园门入内经乾隆御碑亭到军机处,北路有太子宫、天架楼、佛阁等,最终通向园林的主建筑“寝宫”,西路有十二楼、漾月轩、映水亭、群芳阁,其后与寝宫相连,中路还有御书房、古藤水轩、飞楼、环碧堂等。寝宫原名赐闲堂,楼中恭悬“林泉耆硕”赐匾。全园有景点四十余处,如“和风皎月”“沧波浴景”“石湖赏月”“烟波风月”“竹深荷静”“引胜奇赏”“曲水流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