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杰作及其消亡

明清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杰作及其消亡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家园林建设达到高潮,规模非常宏大,内容非常丰富。北京远郊和畿辅以及塞外地区,著名的有避暑山庄、南苑和静寄山庄,是明清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杰作,它标志着康、雍以来兴起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的最终形成。清末北京皇家园林大部分均化为残壁断垣、荒烟蔓草、麦垄田野。

明清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杰作及其消亡

清朝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历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皇家园林建设达到高潮,规模非常宏大,内容非常丰富。从乾隆三年(1738年)到三十九年(1774年)的三十多年间,皇家园林建设工程持续不断:以西苑改建为主的大内御苑建设,包括东苑、景山、兔园、西苑,紫禁城(见图7-1)比之明、清初改建工程较大;行宫和离宫御苑建设尤为兴盛,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北郊和承德两地。结合水系整治,北京西北郊形成著名的“三山五园”。北京远郊和畿辅以及塞外地区,著名的有避暑山庄、南苑和静寄山庄,是明清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杰作,它标志着康、雍以来兴起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的最终形成。清光绪《三山五园及外三营地图》(见图7-2)。

图7-1 紫禁城平面图

图7-2 清光绪《三山五园及外三营地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三山五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畅春园、静明园(天然山水园)、圆明园(大型人工山水园)、静宜园(天然山地园)、清漪园(颐和园,天然山水园)。其中,香山、玉泉山,虽在辽金时已名扬天下,但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瓮山为万寿山后,才形成“三山”的称谓。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作《凤凰墩放舟自长河进宫》,其中有“四面波光动襟袖,三山烟霭护壶州”之句。(www.xing528.com)

“五园”的出现,最早是畅春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在原明武清清华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畅春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驻跸畅春园后,写下了《御制畅春园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改顺治玉泉山澄心园为“静明园”。康熙晚年,赐皇四子胤禛花园名“圆明”,即后来的圆明园。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将扩建后的香山行宫命名“静宜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奉旨:“以万寿山行宫为清漪园,设总理园务大臣,兼管静明园、静宜园事务。”至此,上述“三山”和与之重合的“三园”,便作为内务府管理下的官称,频现于官书与官员之口,而且二者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一同使用。如乾隆御制诗中有《玉河进舟至玉泉山作》《仲夏玉泉山静明园作》《清漪园即景》《新春万寿山清漪园即景》《秋日游香山》《初冬游香山静宜园作》等。“三山五园”分布图(见图7-3)。

图7- 3“三山五园”分布图

(图片来源: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嘉庆时期虽尚能维持乾隆时期的鼎盛局面,但已不再进行较大规模的建置。道光时期没有财力营建新园,大内御苑仍保持原貌,但郊外和畿辅各地御苑情况则有很大变化:畅春园破败;绮春园改名“万春园”;撤去清漪、静明、静宜三园的陈设;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每年仍进行维修和翻建;其他行宫御苑有的维持现状,有的废置不用而坍毁。咸丰时期英法联军焚烧圆明三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第一次在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五日,焚烧对象为圆明三园;第二次焚烧在同年九月初五,焚烧对象为圆明园及其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处。光绪时期下诏修复圆明园,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停工,改重修清漪园,且改名“颐和园”,局部景观变异,显现出烦琐、浓艳的风格。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洗劫宫禁,破坏各大内御苑,再劫圆明园。慈禧太后回京后,修缮颐和园,大修西苑南海,而其他的行宫御苑则任其倾圮。清末北京皇家园林大部分均化为残壁断垣、荒烟蔓草、麦垄田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