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人园林
明代和清初,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促进文人园林继续发展,在江南、北京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极盛之局面。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社会上品评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富商巨贾效法士流园林,在市民园林基础上著以文人色彩。市井气与书卷气相融糅,削弱了市民园林的流俗性质,出现文人园林风格的变体,这种变体又影响了民间造园艺术。例如:明末清初扬州园林——文人园林风格与其变体并行发展;康熙皇帝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也把文人趣味渗入宫廷造园艺术中;造园技艺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日益萎缩。
2.造园工匠和造园家及造园理论著作
造园工匠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一直很低下,但到明末清初,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而著称于世,江南一大批造园工匠涌现(如张琏、张然父子),有些还成为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造园家。文人与造园工匠的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文人与造园工匠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后者的学术和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两者在造园艺术上达成共识,文人园林的大发展也需要有高层次文化的人投身于具体的造园运作,一些文人、画士甚至成为专业造园家(如计成)。
计成(见图6-13)字无否,苏州吴江市人,生于明万历十年间。计成能诗善画,尤能以画意造园,并亲自参加造园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丰富的造园经验,故对我国造园原理领会颇深。
《园冶》(见图6-14)是明末计成撰写的一部造园学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传至日本,被称为《夺天工》,被日本学者誉为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是一部较完整、较系统的造园艺术和技巧的理论著作。《园冶》一书共分三卷十篇,包括“兴造论”和“园说”两部分。
图6-13 计成
图6-14 《园冶》插图
兴造论的中心内容是造园要能“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的基本原则。“因借”“体宜”——园林设计的基本准则。“因”是因地制宜;“借”是借园外之景; “体宜”就是各种分寸掌握得当,景物处理自然贴切。理解“因地制宜”,即充分研究自然地形以及周围环境条件的特点,来创造一个既有迂曲起伏的自然地形,又有曲折变化的园林空间;“得体合宜”即还要根据社会条件和活动方式的不同来设置园林的内容和确定园林的风格,使自然条件与园林功能内容紧密结合。
园说分为十篇立论——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其中“相地”“掇山”和“借景”三篇最为重要,是全书的精华,关于园林方面立论的;第二篇到第七篇,即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其六篇,都是关于园林建筑方面立论的。
计成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构思。这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它既是我国园林艺术创造要达到的境界,又是我国古代造园原理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一篇“相地”
计成在首篇相地篇中阐明了造园要构园得体,首先必须相地合宜,要在“因”字上下功夫,对于园林选址,计成认为,“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又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临溪越池,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度……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叠围墙,居山可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该篇说明了因地制宜、得景随形的重要性,以及造园意境创作的设计方法如何贯彻到各种不同类型地形与功能要求的布置处理,这是计成实践经验的具体总结。
计成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之类,各类园地都有其客观环境的特点,应当巧妙地掌握并充分地运用这些特点,或作适当改造,组织剪裁,造行山水、道路、场地、植物、建筑的安排,使不同园地的筑园能各有其特点,发挥较好的作用。
山林地造园,计成认为最胜,是造园的理想用地。山林地造园,应力求清旷古朴,林木葱郁,溪涧疏疏,盘曲山道接以房廊。
城市地造园,计成认为城市环境喧闹,能布置合宜,构园得体即可。城市造园宜闹中取静,采用曲折变化的手法,保留树木湖池,掇山精在片山多致,力求创造清丽幽邃的意境环境。
村庄地造园,计成认为自有村庄之胜,可形成田野乐居的园林环境。
郊野地造园,具有丘陵地形地貌,适宜制造平冈曲坞,叠陇乔林的景象。
傍宅地造园,“宅旁与后有隙地可葺园,不第便于乐闲,斯谓护宅之佳境也。开池浚壑,理石挑山,设门有待来宾,留径可通尔室。竹修林茂,柳暗花明……四时不谢……日竞花朝,宵分月夕……足矣乐闲,悠然护宅。”
江湖地造园,是最讨巧的用地,能多方借景,可以节约投资,气象开阔。
第二篇“立基”
计成在该篇中针对厅堂基,楼阁基,亭榭基,廊房基,假山基为对象,对于各种园林建筑物在平面布局上的位置,方向与四周空地的关系、与园林的关系都有精辟的见解。计成认为“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然后“择成馆舍,余构亭台”,“安门须合厅方”。
第三篇“屋宇”
本篇是指园林屋宇的特点以及屋宇的结构,图式论著。计成认为,园林建筑不能像家宅住房的“五间三间,循次第而造”,方向必须“随宜”“别致”。
第四篇“装拆”
本篇是指园林建筑内部的装修,以及如何操作,并附有大量的图,作为实际操作的指南。
第五篇“门窗”(www.xing528.com)
本篇是指园林建筑的各种门窗式样,该书中列出三十余种图式,作为范例。
第六篇“墙垣”
本篇是指园林的各种围墙制作材料及式样,有附图十六幅左右,作为范例。
第七篇“铺地”
本篇是指园林中铺地的各种材料及式样,有乱石地、鹅子地、冰裂地、砖地等,并指出其变化之妙。
第八篇“掇山”
本篇是指园林的掇山的论著,书中讲到园林掇山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峭壁山等。全篇关于如何构成山水泉石之景的原则,掇山的布局、结构、造型、意境技法,以及基本的构图原理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计成叙述了石料的使用分为三种:①顽夯的石块堆在假山下部;②渐高,则石形渐多皱纹;③瘦漏玲珑的石块应放在最佳位置,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九篇“选石”
本篇就石材种类,以及如何选石加以说明。石材有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龙潭石、青龙山石、灵璧石、岘山石、宣石、湖口石、英石、散兵石、黄石、旧石、锦川石、花石纲、六合石子等十六种石材。
第十篇“借景”
本篇为《园冶》一书之精华,计成总结了前人造园的借景艺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借景的手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计成举例,如借山景则“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借水景则“水面粼粼,纳千顷之汪洋”;借花木则“窗虚蕉影玲珑,时花笑似春风”;借香气则“冉冉天香,悠悠桂子”;借自然景物则“明月”“清风”“春流”与“夜雨”。
《长物志》著者是明朝文震亨,他是明朝著名文人文徵明的曾孙,其书画咸有家风。书中专章叙述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以及家具、陈设、香茗等与园林有关的内容,但未能和园林的布局和使用结合起来讨论,故对造园理论的贡献,远不及《园冶》。
《一家言》著者李渔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字笠翁,比明末造园家计成晚二十九年。《一家言》对庭园中掇山叠石有精妙的阐述,并且从植物题材与山石配置艺术上立论。书中对居室、山石、花木也有专论,其中关于利用窗孔作画框构成“无心画”以及堂联斋匾的做法能独具匠心,饶有趣味。
米万钟,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造园家,原籍陕西,自幼好学,兴趣广博,有很深的艺术造诣,“驰骋翰墨,风雅绝伦”,当时人称南董(董其昌,画家)北米。他一生喜欢山水花石,爱石成癖,人称“米家四奇”(园、灯、石、童)之一。
陆叠山,明朝叠假山著名的匠师,姓陆名佚,号称陆叠山,杭州人,据《西湖游览志》载,“堆垛峰峦,拗折涧壑,绝有巧思”。
张琏和张然,清朝叠山著名的匠师,张琏(字南垣)、张然(字陶菴)为父子二人。
戈裕良,清初时期江苏常州人,以叠山著称,人称他堆叠的山积久弥固,可以千年不坏,如同真山洞壑—般。他一生造园很多,著名的有江苏仪征的朴园、如皋的文园、江宁的五松园、苏州虎丘的一榭园、常熟的燕园、苏州的环秀山庄。
石涛,姓朱,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等。他是明朝末代王孙,出生后不久,明朝便灭亡了,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迫害,他和哥哥在明皇室内官的安排下,出家做了和尚。自幼好画,多钻研自然景物,并吸取古代遗产,加以融会,主张山水画家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文”。所作出水、兰竹、花果、人物“脱去窠臼”,讲求独创,境界新奇,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沉酣纵恣。他的画风对“扬州八怪”和中国画影响甚大,兼擅造园叠石,晚年定居扬州筑万石园、片石山房、池中召山等。
3.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何园之南,紧紧毗邻一个规模不大的园林。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手,现在可算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了。片石山房叠山之妙,在于独峰耸翠,秀映清池,当得起“奇峭”二字。石壁、石磴、山涧三者最是奇绝,是现天人合一的文化所在。假山前有楠木厅三间,据说在扬州园林中,也是资格最老的建筑。
片石山房在扬州城南花园巷,又名双槐园,园以湖石著称。园内假山传为石涛所叠,结构别具一格,采用下屋上峰的处理手法。主峰堆叠在两间砖砌的“石屋”之上。有东西两条道通向石屋,西道跨越溪流,东道穿过山洞进入石屋。山体环抱水池,主峰峻峭苍劲,配峰在西南转折处,两峰之间连冈断堑,似续不续,有奔腾跳跃的动势,颇得“山欲动而势长”的画理,也符合画山“左急右缓,切莫两翼”的布局原则,显出章法非凡的气度。
进入片石山房,门厅有滴泉,形成“注雨观瀑”之景。南岸三间水榭别具匠心,与假山主峰遥遥相对。西室建有半壁书屋,石涛曾写过一首诗:“白云迷古洞,流水心澹然。半壁好书屋,知是隐真仙。”中室涌趵泉伴有琴桌,琴声幽幽,泉水潺潺,给人以美的享受。东室有古槐树根棋台,抬头可见一竹石图,形成了琴、棋、书、画连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艺术特色。片石山房虽占地不广,却丘堑宛然,特别是水的处理恰到好处,渗透到廊、厅、亭、假山、滴泉、涌趵、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片石山房,就是以湖石紧贴墙壁堆叠为假山,山顶高低错落,主峰在西首,山上有一株寒梅,东边山巅还有一株罗汉松,树龄均逾百年。山腰有石磴道,山脚有石洞屋两间,因整个山体均为小石头叠砌而成,故称片石山房(见图6-15)。
图6-15 片石山房
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现象。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职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些接近现代的职业造园师,或已具备类似现代职业造园师的某些职能;造园的理论,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渐渐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