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私家园林:中外园林史

江南私家园林:中外园林史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地区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江南的私家园林造园广泛,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在扬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既有士流园林和市民园林,又有大量的两者混合的变体。一个以水景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楼门内东北街178 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我国著名古典园林之一。

江南地区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经济的发达程度居于全国之首;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风之盛居于全国之首;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于花木生长;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盛产造园用的优质石材。此时的私家造园逐渐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影响其他各地的园林(甚至皇家园林)。

江南的私家园林造园广泛,兴造数量之多为国内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之地,有“园林城市”之称。造园技艺精湛,涌现大批优秀的造园家和匠师,出现许多刊行于世的造园理论著作。

扬州私家园林在明代绝大部分是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园和游憩园,郊外的别墅园尚不多,明末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四大名园。

扬州私家园林在清代更加兴旺,条件和表现有:建筑融南北之特色,兼具南北之长而独具一格,特别讲究叠山技巧,当时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花木品种多,园艺技术发达,盆景独具一格。在扬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既有士流园林和市民园林,又有大量的两者混合的变体。

苏州私家园林属文人、官僚、地主修造者居多,基本上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绝大部分均为宅园密布于城内,少数建在附近的乡镇。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取水方便,附近也有太湖石、黄石产地。苏州城内著名的园林有始建于北宋的沧浪亭,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修建于明代后期的艺圃、拙政园、五峰园、留园、西园、芳草园、恰隐园。这些园林屡经改建,如今已今非昔比。苏州城近郊的别墅园林也不少。

1.拙政园

拙政园,明嘉靖时御史王献臣被贬后在大宏寺的部分废址上建成了别墅,这是此园的开端。大弘寺遗址处地势较为低平,中央低处又有积水,王献臣的好友文徵明就因势开挖成池塘,四周的林木和隙地较多,就以此为竹林,种植桃树和柳树,在水的水面和竹林中间因势修建亭台楼榭。一个以水景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后迭经易主,现在见到的大体是清末的规模。“拙政”一词来源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田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表现了园主对官场的厌恶与清高自赏的情怀。

拙政园(见图6-5)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楼门内东北街178 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是我国著名古典园林之一。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在明正德年间初建之时,面积约13.4 公顷,后屡更园主,经多次改建、整修与扩建,原统一的园林格局最终划分为自成格局的三部分。现全园面积约4.79 公顷,由东部(原“归田园居”,面积约2.73 公顷)、中部(“拙政园”,面积约1.23 公顷)、西部(旧“补园”,面积约0.83 公顷)组成。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出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图6-5 拙政园平面图

拙政园中处处始终充满了诗情画意,四季因时而变,表现出不同的四季景观,流露出宁静和谐的气息。拙政园表现出的宁静而致远,正是古人们苦苦追求的“人间天堂”。正如汪菊渊在文中写到,对于当时的士大夫来说,只因“潦倒未杀,优游余年”,对此“已寄共栖逸之志”而已。

拙政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总体规划以水池为核心,全园1/3 为池水面积。借水赏园中美景,景因水而生成,因为水多所以桥多,所有的桥都为平桥,因为水面的平静而采取横的线条与水体保持一致。靠北的大水面为主景区,因为中心采用巧妙的艺术而形成的空间环境层次,给游人带来的视觉感似乎比实际尺寸要大许多,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建筑物给游人带来一种空间分割又相互联系的空间感,空间层次相互串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附的拙政园各个景点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人眼前,而且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受。

拙政园以有分有聚的水面景色布局为中心。园内水面分散,但是每处都保持较大的面积,因此显得完整而不破碎。水池有水口,形如曲折的水湾,使人望之深远无尽。整个拙政园中部以北,大都是水体,中部为主体假山。东、西为由垒土石构筑而成的两个岛山,水池将南北两个空间区分开,池的北面为一条观光长廊,东北为“绿漪亭”,东面及东南分别为“梧竹幽居”和大量置石。“倚玉轩”的北面邻水,其中在整个拙政园的南部有一个狭长的水体与中部相连,旁边有三个著名的小景分别是“松风亭”“得真亭”和“小飞虹”;池的西部有“香洲”“别有洞天”“柳荫曲路”和“见山楼”;其中“一池三岛”中从南至北分别有“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

拙政园主要景点分析如下。

(1)远香堂(见图6-6、图6-7)是中部园子的建筑主体。命名取自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远香堂南面与园门相对的黄石假山,是为游人入园前所设的障景,形体不大,叠石有致。建筑采用四面厅的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宴客和四面观景,位置适中,周围环境开阔,体形大而严整,与北面的雪香云蔚亭成南北轴线。远香堂北面有宽敞的临水平台,水面横阔。

(2)雪香云蔚亭(见图6-8)、待霜亭(北山亭)和荷风四面亭。三亭位于水池中的岛上,西岛上建有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东岛上建有六角形的“待霜亭”,使两者有所变化。荷风四面亭居于中心地位,作为全园的交通枢纽。

图6-6 远香堂

图6-7 远香堂内景

(3)小飞虹(见图6-9)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亭、廊、桥置于一体,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名“小飞虹”。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www.xing528.com)

图6-8 远香堂遥对雪香云蔚亭

图6-9 小飞虹

(4)香洲(见图6-10)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是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三面环水,一面靠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

(5)留听阁——“留得残荷听雨声”。

(6)与谁同坐轩(见图6-11)——临水扇面小亭“与谁同坐轩”,取自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图6-10 香洲

图6-11 与谁同坐轩

无锡寄畅园至今基本保留当年格局,是江南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之文人园林;南京(金陵)的东园是规模较大的一座游憩园,弇山园则是规模较大的人工山水园,还有上海城隍庙附近的豫园。

2.豫园

在上海的园林中,豫园是唯一一座处于繁华热闹市中心的古典园林。其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毗邻。豫园以布局紧凑、变化繁多、美中有奇而著称,园内山石错列,具涧岭洞壑之胜,潺潺流水,有岛滩梁渡之趣。

豫园原是明代私家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是当时上海的名门望族。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从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起,在自家的菜田上,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建成一座设计精巧、布局细腻、清幽秀丽、玲珑剔透、小中见大的私家园林,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经过400 多年的变迁,豫园现占地面积2 万余平方米(约30 亩地),园内亭阁参差,山石嵯峨,溪流蜿蜒,景色旖旎。豫园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树名木及明清家具、名人字画、泥塑砖雕、额匾楹联等文物珍品,凝聚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

园内多假山、池塘,遍布各处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木间,虽无大气之作,但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游豫园,最有传奇故事可看的,当属镇园之宝名列江南三大美石之一的奇石“玉玲珑”了,当年宋徽宗遣人搜罗天下奇石入汴京造园,也就是世人所说的“花石纲”,兼具“瘦、皱、漏、透”特点的太湖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上海豫园玉玲珑(见图6-12)、苏州冠云峰和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该石峰高约3 米,宽约1.5 米,厚约80 厘米,重量3 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

图6-12 豫园玉玲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