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及特征

清朝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及特征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这三座园林经过乾隆、嘉庆年间的增建、扩建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及特征

元大都(见图6-1)是朱元璋以大宁宫为中心新建的都城,是北京城的前身,近似方形,都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总体上继承并发展了唐宋以来的皇都规划模式——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的布局,不同的是突出《周礼·考工记》规定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古制。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再加开拓后命名为“太液池”,并入皇城内,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外城由纵横街道和胡同划为50 坊,城中设了三个市(北市、东市和西市)——三个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区由郭守敬主持引水工程规划,彻底解决了大都城的供水和漕运问题。

图6-1 元大都城平面图

明成祖时,在大都基础上建成并确立了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宫城即大内,又称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规制,最后为御花园。宫城外为皇城,皇城内的街道布置、居住区及商业网点的分布,大体沿袭大都旧制。北京的皇城平面图(包括现在的故宫、中南海、北海和景山等)(见图6-2)。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明宫城图》(国家博物院藏)(见图6-3),清朝皇城情况随清初宫廷规制改变而有较大变动,嘉庆年间在内城之南加筑外城。

元朝皇家园林建设不多,均在皇城范围内,主要的一处即为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呈南北一线布局,沿袭“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大岛屿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

明朝皇家园林建设重点亦在大内御苑,与宋代不同的是规模趋于宏大,突出皇家气派,着上更多的宫廷色彩,其中少数建在紫禁城内廷(紫禁城内大内御苑仅有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几座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建在紫禁城外、皇城内的地段(如西苑、万岁山、兔园、东苑)。由于明朝当时的边疆形势,没有在风景优美的西北郊修建行宫御苑,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行宫御苑一南苑和上林苑,而是选择在南郊和东郊。

清初康熙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一个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乾隆、嘉庆年间,达到全盛局面。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得更为明显。重点在离宫御苑,其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为一体。

图6-2 北京的皇城平面图

图6-3 《明宫城图》(www.xing528.com)

紫禁城内大内御苑的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皇城的情况则变化较大,导致清初大内御苑的许多变化,兔园、景山仍保留明代旧观,东苑仅有少量景观保留,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

行宫御苑与离宫御苑密集分布的北京西北郊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泽地。康熙时期北京西北郊主要园林分布图(见图6-4)。

图6-4 康熙时期北京西北郊主要园林分布图

1.香山行宫;2.澄心园;3.畅春园;4.西花园;5.含芳园;6.集贤院;7.熙春园;8.自怡园;9.圆明园;10.海淀;11.泉宗庙

康熙时期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香山行宫,在玉泉山南坡建另一座行宫御苑澄心园,后改名为静明园;修建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在承德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赐圆明园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

香山寺始建于盛唐时期,因山名寺。后几经兴衰,几易其名。咸丰十年九月初五、初六,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雍正时期扩建圆明园,成为长久居住的离宫御苑(清代第三座),扩建香山行宫,到雍正末年北京西北郊已建成四座御苑和众多的赐园,开始形成皇家园林集中的特区。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这三座园林经过乾隆、嘉庆年间的增建、扩建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