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典型实例有北方——邺城、洛阳;南方——建康。
邺城的华林园、仙都苑(在皇家园林历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意义),规模宏大,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建筑物的名称形象丰富。
洛阳在魏明帝时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其中包括著名的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北魏内城即汉晋时期的洛阳大城,据文献记载古人俗称其为“九六城”。如《续汉书·郡国志》引《帝王世纪》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又引晋《元康地道记》曰:“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
北魏洛阳(见图3-2)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中轴线北端,它经历了多个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北魏洛阳内城复原示意图(见图3-3)。
图3-2 北魏洛阳平面图(www.xing528.com)
建康(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大内御苑华林园,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是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除大内御苑外,还有二十余处行宫御苑。
建康都城的建设因形随势,透视弯曲,与当地的山形水势等自然环境密切结合,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其总体规划主次分明,对宫城区、宫苑区、官署区、市场区和居民区等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功能分区,其主要特点是秦淮河以北是宫殿、宫署和苑囿区,秦淮河两岸及以南是居民区和市场。其中宫城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划建制,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倾向。这种规划布局突破了《周礼》规定的前朝后市的基本格局,形成了“后朝面市”的新格局。
此时期的皇家园林与前一时期不同的特点: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但规划设计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植物配置多为珍贵的品种,动物的放逐和圈养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建筑形象丰富,内容多样;宗教建筑偶有建置;亭开始引进宫苑,性质由驿站建筑物改变为园林建筑;由四个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皇家气派,但也流露出天然清纯之美;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经营;一些民间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如“曲水流觞”)。
图3-3 北魏洛阳内城复原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