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任与互动:提升师生关系的关键

信任与互动:提升师生关系的关键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确保师生在信任中互动鉴于博士生自我科研效能感、博士生参与科研的热情程度、参与科研的专注程度以及博士生为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程度都与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和信任模式存在紧密的联系。加强招生形式的多元化改革,保证师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确保师生之间的信任基础。

信任与互动:提升师生关系的关键

无论是量化研究结果,还是质性研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师生互动是导学关系中的重要元素,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对于导学关系的维持与发展,对于博士生参与和主持科研活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呼唤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复苏

博士生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固然离不开大师的学术影响,离不开科学的指导,离不开师生间的友好合作,离不开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以信任为基础的良性师生互动对于师生交往质量的提升,师生交往状态的保护和维持则是非常必要的,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既受制于制度条件,又受制于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物质条件,但良好的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高水平的信任,则是师生化解指导过程中的矛盾、合作过程中的误解的一剂良药。研究生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培养大学精神、践行科学价值观的一个过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人际冲突、工作矛盾、利益纠葛、观点分歧就根源来说,是产生于对大学精神的褒贬,对科研价值认识的异同。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未来,则是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大学精神的保存和发扬有关系。发扬大学精神,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授以高水平的信任,精诚合作,志于科研,才能唤醒研究生教育的灵魂,高水平创新性人才才可以培养且大量培养。

(二)关注博士生多样化科研需求

不论是攻读博士生的目的,还是博士生对科研活动性质、科研目的的认知以及对学科状态和学科性质的认同程度,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博士生近期的需求。通过对博士生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及影响的比较可以发现,博士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需求会给博士生的科研参与的模式和参与的状态带来影响。从博士生导师所申报的大型科研课题数量,博士生在攻读博士生时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博士生申请专利、发表文章和层次和数量来看,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面临时间短缺危机的状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博士生和导师时间资源都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博士生缺少机会去向自己的导师和培养单位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与近期和远期的愿望。同样,当博士生导师无暇顾及博士生需求的时候,博士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出现的博士生投入时间不够,投入热情不高等问题和现象很难得到正确的解释,更难求得合理的消化途径和解决办法。一旦博士生导师和培养单位能够很快发现博士生潜在的、多样化的需求,就能找到持久的维持博士生发展的动力。

(三)给予博士生个性化指导(www.xing528.com)

本研究发现,博士生具有多样化的个体特征,多样化的学术背景、工作背景和学习背景,多样化的科研需求和科研期望。博士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包括导学关系在内的多种因素的激励。从导师层面,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本研究发现了制度性角色和个性化角色在博士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应性。本研究也发现了制度性角色和个性化角色对于博士生的个人成长和科研进步所能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导师的制度性角色是博士生完成学业,完成基本的科研任务,是学术进步过程中的“规定动作”,而要博士生成为高创造性、高独立性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则需要导师根据博士生的个性化特征确立好导师指导博士生的“自选动作”,恰好是导师有角色方面的“自选动作”,才能够培养博士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对导师的责任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将导师的角色和责任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对导师和博士生去理解师生之间的工作和责任界限无疑是有帮助的。对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培养环境的思考,有必要考虑区分博士生导师的制度性角色,在明确博士生导师的制度性角色的同时,也在政策上和制度上预留一部分空间,支持和鼓励博士生导师思考如何去更好地发挥角色外的功能。

(四)建立立体化师生交流平台,整合博士生的学习与科研资源

导学关系对博士生科研投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要建立制度体系,促使博士生培养单位关注导学关系在博士生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获取方面的作用,建立专业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物质和人文支持环境,将导师对博士生的引导功能从复杂、烦琐的博士生指导工作中剥离出来,建立多导师指导制度,使对博士生研究生涯的指导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好博士生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的科研。当然,这可能是博士生培养制度的一个可能的改变方向,但它也与当前正在各高校积极推行的导师组指导制度和双导师制度等制度存在不谋而合的地方。关注导学关系的质量,对导学关系进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是探索博士生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值得尝试的一步。一旦形成了有利于博士生成长,也有利于博士生导师个人发展的博士生教育制度,巩固和发展现有的知识生产体系和创新力孵化体系,就可以更好地培养有独立的科研能力,创新的科研意识的合格的专业化科研队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就有了希望。中国要成为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强国,也指日可待。

(五)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确保师生在信任中互动

鉴于博士生自我科研效能感、博士生参与科研的热情程度、参与科研的专注程度以及博士生为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程度都与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和信任模式存在紧密的联系。思考如何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来催生师生之间的信任,改变师生之间的信任模式,提升师生之间信任的质量也就显得非常必要。第一,分析从博士生招生到博士生培养各个环节中与信任相关的要素。加强招生形式的多元化改革,保证师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确保师生之间的信任基础。第二,完善制度,确保博士生和导师在学术指导、科研指导、科研合作、成果利益分配等问题上有清晰的说明与界定。有了明确的说明与界定,导师有明确的依据对博士生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加以判断,导师也明确了在指导博士过程中必须扮演的角色,必须履行的职责。有了清晰的说明与界定,博士生也对攻读学位过程中应该努力的目标、应该完成的任务有清晰的了解。第三,建立导师公开述职制度。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逐步加强落实相关制度,对导师的指导实施监督和评估。但导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存在不足,博士生没有知情权,博士生也缺少机会参与对导师的评价。一旦导师公开述职,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也就透明化,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也就演变成了公开的信任、透明的信任,减少了其间的盲目性。第四,对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实施常态化、制度化的评价,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旦导师对博士生的管理和控制行为在严格的制度下实行,师生之间的信任的制度化成分就会增多,理性化程度就会提升。第五,建立博士生学业进展、科研进展定期汇报制度,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学校存在管理上的差异,建立和实施汇报制度时可以在硬性规定的基础上加灵活机动的成分。一旦博士生有了定期向导师汇报的责任和义务,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就建立起来了,也就不会出现本研究所发现的导师对博士生信任不足的现象。第六,对师生共同发表科研成果、合作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明确。鼓励师生之间的公平、高效的合作,利于博士生的成长,也利于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生。第七,完善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度的工作。导师在责任明确、易于沟通、默契合作、互为监督的氛围下工作,导师之间良好信任,也促使师生之间信任水平的提升、信任模式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