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通过描述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从统计的角度分析了导学关系的基本状况和不同博士生群体所存在的差异。针对统计结果,对部分博士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对博士生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丰富了对导学关系的特征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的理解。同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相关结论进行综合和比较,进一步对统计结果进行了补充和诠释。可以看到导学关系表现出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特征。
第一,导学关系中导师对博士生意见的接纳程度,导师对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自信程度,导师对于博士生在论文和科研过程中的办事效率问题的反应方式,对于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所出现的研究程序上出错的态度,对于师生之间交往的诚信问题的态度。整体而言,测试了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交往过程中,博士生处于欠佳状态,甚至是出错状态时的态度,同时,也对博士生导师以怎样的方式对博士生的论文进行反馈进行测试,所测的内容基本是博士生导师在对待博士生指导工作方面的负面情绪,负面态度和负面行为,就博士生针对自己经历的实际情况的打分情况而言,博士生普遍较低。能反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均值最高的是问题项“我很欣赏导师的学术品行”,最低的是问题项“读博期间导师常给我经济支持”。导师在课题参与方面所给予的信任是不够的,导师信任博士生的能力和品行而向同行推荐博士生的情况不多,推荐程度也不够。“读博期间导师常给我经济支持”这一项均值低,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存在导学关系上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不是“导师是否给了博士生经济支持”,也不是“导师是否给足了博士生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博士生所期待的信任和博士生所欠缺的信任源自经济因素范围之外。从得分均值来看,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度整体是比较高的。测量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度的问题项为:“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导师向同行推荐我”和“读博期间导师常给我经济支持”。这三个题项主要是从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过程体验出发,测量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状态,包括导师基于对博士生能力的信任和个人品行的信任而做出的对博士生的支持性行为。从得分均值来看,相对于博士生对导师的信任度而言,导师对博士生的信任度是比较低的。有可能是博士生科研参与状况整体情况不好,而让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评价偏低,进而缺乏对博士生独立主持科研的能力的信任,缺乏对博士生深度参与科研的能力的信任。
第二,通过对导学关系所进行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在以下因素上,不同博士生群体在评价导学关系的性质和种类的倾向性上差异显著:性别因素、发表文章因素、独立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学位性质差异、年级因素、学科因素、招生因素和学业背景因素。在性别因素方面,男博士生群体与女博士生群体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男博士生群体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属于“高信任-中影响型”(ht-mc)导学关系;在发表文章数量因素方面,不同博士生群体差异显著,表现为未大量发文章的博士生比大量发表文章的博士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在性质上应当归属于“中信任-低影响”(mt-lc)型导学关系;在是否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因素方面,不同博士生群体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未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博士生比独立主持多项科研项目的博士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应当归属于“中信任-低影响”(mt-lc)型导学关系和“高信任-低影响”(ht-lc)型导学关系两种类型;在学位性质差异方面,不同博士生群体差异显著,表现为专业型博士生群体和学术型博士生群体在导学关系中所存在的信任和影响的问题。专业型博士生导学关系中的师生共信水平偏低,影响水平偏低。有工作经历的博士生群体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博士生群体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应当归属于“高信任-低影响”(ht-lc)型导学关系。在年级因素方面,初入学博士生群体比非初入学博士生群体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应当归属于“高信任-中影响”(ht-mc)型导学关系。在学科因素方面,当导学关系处在高信任水平时,软学科的博士生群体高于硬学科的博士生群体,而当导学关系处在低信任水平时,软学科的博士生群体低于硬学科的博士生群体。我们也注意到,当导学关系处于中低影响水平时,软学科的博士生群体高于硬学科博士生群体。这说明软学科博士生在导学关系的信任度和影响度反映的灵敏度上表现都相对较高。软学科领域的博士生对导学关系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度的内在期待和现实反差可能较大,也比较容易出现在导学关系上的矛盾不和谐现象。在招生性质因素方面,普通招生性质的博士生群体对于导学关系的信任因素表现较为敏感。在导学关系处于高信任水平,普通招生性质的博士生群体得分高于非普通招生性质的博士生群体。当导学关系处于低信任水平时,普通招生性质的博士生群体得分低于非普通招生性质的博士生群体。在博士生的学业背景因素方面,不同博士生群体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比非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博士生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应当归属于“中信任-低影响”(mt-lc型)导学关系。(www.xing528.com)
第三,通过差异分析,可以看到,就以上因素而言,不同博士生群体在导学关系性质种类归属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博士生是否具有科教经历”“是否参与横向科研项目”“是否跨学科”、年龄、性别、婚姻状态等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