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对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讨论就未曾中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虽然名称有所差别,但大都坚持这样的观点,即从20世纪初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教育研究范式:一种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化的、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立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即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另一种是从人文学科推演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理解的方法,即人文主义研究范式[12]。本研究认为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应客观地针对教育学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对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主要研究思想进行扬弃。注意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待教育中的问题与现象,同时,也注意到教育现象的“人文性”,既注重数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也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个体的理解,以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研究的全过程。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本研究在认识论上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即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可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也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类可以在人们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总是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我们在理解社会现象,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时,应当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客观条件,明确个人行动的主观动机,应意识到人的主观动机会影响人的行动模式和行为结果。
在进行研究时,将充分尊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理解研究过程中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在研究过程中,透过现象求本质,明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时间和层次上的区分性,科学组织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的事物与事物的关系。(www.xing528.com)
本研究在进行过程中,始终认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指导本研究的最终方向,科学理解本研究的工具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发现这些价值的路径,获取这些价值的可能渠道和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因此,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与本研究相匹配的理论,并努力思考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为进一步指导博士生培养指供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发展性原理也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设计到实施以及到结论的发现,都意识到,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进。这个原理既是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在理论上进行批判继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本研究不断向前开展新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