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期该区长期处于比较平缓的坡度背景下,沉积物供给充足,发育了源远流长的河流—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长6时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物性较好,为该区主力油层发育期。目前研究区长6和长8储层主要受控于东北沉积体系和西南沉积体系。西南沉积体系位于陡坡带,而东北沉积体系位于缓坡带(图7-23)。
图7-23 鄂尔多斯盆地湖盆底形模式
据邓秀琴等研究,在盆地西南沉积体系,巨型砂带北西—南东向平行于相带界线展布,与三角洲前缘砂体呈现出“断根”的现象;在东北沉积体系,砂带围绕三角洲呈群状、带状分布。厚层砂体成因复杂,总体上可称作深水重力流—牵引流沉积复合体,包括滑塌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浊积砂体、三角洲砂体及底流改造砂体5种成因类型,其中以重力流沉积组合为主,但白豹及其北部主要为三角洲沉积夹重力流沉积。不同成因的砂体纵向叠加,横向复合连片形成了稳定分布、规模宏大的砂带。厚层砂体的形成、展布方向、分布范围主要受控于沉积物的供给速率、湖盆底形及构造活动等因素。
现有资料表明,与海相盆地一样,陆相湖盆中深水重力流分布同样受沉积坡折带控制。李相博等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及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在延长组中长6段底部识别出浅水与深水两类沉积坡折,前者位于三角洲台型前缘或三角洲平原附近,主要控制正常牵引流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后者位于三角洲坡型前缘深水区,主要控制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
从李相博等编制的砂体分布图看,深水坡折之上的砂体由于受分流河道影响,呈条带状分布在湖盆中心外围地区;深水坡折之下的重力流砂体分布范围广阔,除东南边界目前尚无法确定外,大致分布在环县山城以东、马家砭—桥镇以南、庆阳—宁县以北的广大区域内。
研究还表明,在湖盆南北两岸重力流砂体分布模式明显不同。在湖盆西南部合水地区,由于坡折带陡(陡坡型),三角洲前缘松散的沉积物在快速沉积不稳定状态下或受某种偶发机制的引发(波浪、火山、地震、风暴等)而随机发生滑塌形成重力流事件。这些重力流沉积物的补给物源一般为线物源,无固定补给水道,常随三角洲的推进而推进。每次重力流事件形成的单个砂体面积一般较小,剖面上为透镜状,平面上可呈片状、舌状等。由于滑塌作用与重力流事件的频繁发生,最终造成深水坡折带之下多个透镜状砂体在纵向上叠置分布,在横向上有连片的趋势,大致平行于坡折带(湖岸线)分布。
在湖盆东北部白豹地区,由于深水坡折带较平缓,正常牵引流三角洲前缘砂体可以直接越过深水坡折处一定距离沉积,成为更深水区重力流砂体的固定补给物源。因此,与前述陡坡型深水坡折不同,缓坡型深水坡折之下的砂体既存在重力流成因,也存在牵引流成因,但以重力流砂体为主,而且这些重力流砂体由于有固定的运输通道,搬运的距离也相对较远。从空间分布看,受固定补给水道的影响,砂体(包括重力流成因与牵引流成因)在纵向上大多沿物源方向向前叠置分布,在平面上,一般垂直于坡折带(湖岸线)而成条带状展布。
根据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最新沉积相研究成果(图7-24),可见研究区北部主要为牵引流形成的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区,研究区中部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砂体发育区,而在南部主要为浊积岩砂体分布区。
图7-24 研究区长6储层沉积相平面分布
对于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在平面的分布特征,不同研究者之间的观点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本区存在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牵引流)和砂质碎屑流及浊流(重力流)3种储集砂体类型。本项研究主要统计了3种不同砂体的物性分布规律(图7-25)。(www.xing528.com)
图7-25 3种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物性分布特征
从图7-25中可以看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10%~12%,其次为8%~10%及12%~14%,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分布在8%~10%,6%~8%及10%~12%次之,浊积岩分布在6%~8%,其次8%~10%;从渗透率看,大多数样品都低于0.3mD,属于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
7.2.3.2 华庆地区延长组不同成岩相物性分布特征
前已述及,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成岩相类型,即:绿泥石黏土膜相、碳酸盐胶结相和溶蚀—压实成岩相。根据对3种成岩相的实测物性参数统计(图7-26),有如下特征,绿泥石黏土膜相孔隙度分布在6.1%~16.2%,平均12.45%;渗透率在0.1~2.6mD,平均0.53mD;碳酸盐胶结相孔隙度分布在5.2%~15.2%,平均10.54%;渗透率在0.1~1.6mD,平均0.34mD;溶蚀—压实成岩相分布在3%~18.8%,平均11.06%;渗透率分布在0.1~2.6mD,平均0.6mD。不同成岩相物性之间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总体上以绿泥石黏土膜相最佳,其次是溶蚀—压实成岩相,再次为碳酸盐胶结相。从不同层段成岩相平面分布特征看,绿泥石黏土膜相主要受控于牵引流形成的三角洲前缘和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分布在研究区北区和西南区局部。而由重力流形成的砂体主要分布在湖盆中部,即本次研究区的中部地区或称南区(图7-26)。
图7-26 研究区主控成岩相物性分布特征
7.2.3.3 沉积—成岩相耦合关系及物性模型
根据上两节的讨论,可以将研究区的沉积—成岩耦合相划分为3种类型:①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绿泥石黏土膜相。②重力流砂体—碳酸盐胶结相。③重力流砂体溶蚀—压实相。其中三角洲前缘相代表牵引流成因砂体,主要分布在长6储集层中,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出现在长8储集层中。由于砂质碎屑流和浊流均属于重力流范畴,而且二者分布主要集中在湖盆底部,且物性特征差别不大,故将二者合并。下面将从不同沉积—成岩相的形成机制、岩石类型、显微结构特征、物性参数、孔隙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建立起沉积—成岩相耦合关系及物性模型(图7-27)。
图7-27 沉积—成岩相耦合关系及物性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